在开放中有效发挥高校博物馆价值
发表时间:2019-10-24 来源:常德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今年以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阿富汗珍宝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太虚之境”视觉艺术体验展等,让高校博物馆一度成为网红和新“打卡胜地”。和家人朋友一同去现场拍张照、发朋友圈,成为很多“文艺青年”的假期选择。(10月23日《光明日报》)
随着公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盛,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是为公众提供历史、文化等知识教育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热捧。每到节假日,很多博物馆都会人满为患,公众普遍期待能够提升博物馆的接待和服务能力。但是目前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主要是社会性的博物馆,实际上高校博物馆也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与公众的接触还较为有限。
不同的高校由于自身定位和教育优势的不同,高校博物馆也各具特色,堪称“百花齐放”之势。比如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的民族服饰展,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太虚之境”视觉艺术体验展等等,都具有十分生动的教育展示价值,有的资源是社会性博物馆所不具备的,但由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导致高校博物馆并未被公众广泛认知,高校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博物馆之所以远离公众,是有多种因素导致的。既因为高校教学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也由于对外宣传的“曝光率”不够,还有管理理念方面的不足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博物馆主要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与科研、学科建设等关系紧密,本身缺少向社会开放的动力,也面临着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压力。客观来说,高校作为教育场所,向社会开放确实存在一定限度,如果不加限制的完全开放,会对教学秩序乃至校园安全带来影响,因此高校博物馆要寻求开放与管理之间的平衡,才能奠定对社会开放的基础。
高校博物馆要充分发挥价值,就需要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既承担好校内教育的责任,也履行好社会教育的职责,通过规范化的管理,破解开放与管理间的矛盾,实现两者的平衡,让更多公众能够步入高校博物馆,参观和欣赏到不同于社会博物馆的优质资源,推动全社会公民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实现封闭化向开放化的转变,是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和发挥好馆藏藏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能够向公众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专业性展览,充分发挥出高校博物馆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