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美好的事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篇
《更美好的事 第二季》是一部由帕梅拉·阿德龙执导,帕梅拉·阿德龙 / 米奇·麦迪森 / 奥利维亚·爱德华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更美好的事 第二季》观后感(一):这条评论致我地铁过站开会迟到
第九集 Sam的舅舅25年前移居加拿大,Sam全家去探亲,从舅舅嘴里第一次听说自己还有一个姨妈,因为精神疾病,70年前被送到伦敦某精神疗养院。Sam辗转问到姨妈的下落,最终在饭桌上告诉舅舅,姨妈25年前就死了。 Sam对母亲的隐瞒不满。然而,舅舅又何尝不是25年未曾过问这个姐妹的境况,无论他对Sam一家多有爱。 还好还有小Duke来治愈。 一直有个疑惑:Sam的3个女儿长得都不像她,且目测颜值逐渐下降。这种选角思路是为了写实吗?
《更美好的事 第二季》观后感(二):mom you had me,but i never had u
喜欢看生活类的美剧,没有特别戏剧化和夸张的女儿和妈妈,一切都是普普通通的,挺好。。感触最深的是妈妈想听女儿在葬礼上会怎样夸自己,于是真的有一出假死戏让女儿夸自己。特别特别感动。我想在中国,别说真正演出来了,就是假设自己死了也不能讲,估计都会觉得是诅咒等等迷信的东西。我们不一样。
我喜欢sam的豪爽霸气,对于不喜欢的人勇敢的表达,当机立断。nononononononojelfnononononononono。对于喜欢的也有纠结很真实。虽然我也没看懂为什么他们不在一起了。整部剧集感觉像缺失了某些片段。结尾很喜欢。对我来说,就这样结尾就已经是个完美的剧集了。
《更美好的事 第二季》观后感(三):生活即使已经糟糕透顶,但最后还有更美好的事。
一直非常关注这部剧(系列),最近开始追是因为这部剧每集只有20到30分钟,每个故事都比较完整,有主线发展联系。在这部剧里基本没有男性角色以正面形象出现,更谈何男主角,在这剧里每一个女人都被刻画成独立的个体,故事围绕着单身(用单亲的话会有点不够女权)妈妈Sam和她的三个女儿Max、Frankie、Duke(四个名字都是典型男名)的琐碎生活(抓狂日常)展开。
第一季是去年看的,剧情细节其实忘得差不多了,第二季的故事比第一季更加紧凑了(六九十集我都一个男孩子看哭了),更加贴近“更美好的事”主题基调。故事的开篇总会是家庭矛盾或者(Sam)工作感情上的受挫,然后接下来的大概15—20分钟,你会看到一个濒临崩溃的女人如何游走在各个需要她独自面对和解决的事务中,歇斯底里抽搐般地把这一件件糟糕透顶的事给解决了,而在最后总以温馨美好的结局落幕,所以题材非常积极挖掘。
这就是生活吧,对于剧中的人物来说,她们也一样深陷日常流水般的无趣,没可能和解但在慢慢改善的家庭关系。每一集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你逃离不掉的,你只能去咬着牙去承受、去抵抗。而在某个故事结束后,我们回归到现实,继续自己的生活——枯燥、乏味、无助、迷惘、永无止境又满怀希望的生活。
《更美好的事 第二季》观后感(四):凭什么要当个好妈妈?!
主演Pemela Adlon十一岁入行从配音演员开始做起,一路演到《加州靡情》等话题剧集。她和曾经为制片人的丈夫离婚后独自养育三个女儿,是的,正如同半自传体的《better things》一样。I just dont know how she does it.
当女人变成了“母亲”,社会对她的定义就发生了变化。甚至在怀孕的时候,你除了要健康饮食戒烟戒酒之外,还必须高水准地满足周围人对你的期待,举止轻柔,克制愤怒。同时你瞬间被要求充满”母性“,对世界和其他所有孩子都充满了爱意,甚至延伸到星球每一个生命体。当孩子从出生开始,当任何追求自我的行为和孩子的利益所冲突时,你要毫不犹豫地放弃自我,否则你就是个无耻的母亲,自私的人类,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剧中Sam的女儿们,老大因美貌而备受欢迎,老二因个性收获不少欣赏,老小则因弱小可爱得宠爱万千。而Sam呢?辛辛苦苦把握着中年女演员的每一次工作机会,亲手做羹汤为女儿们准备从早餐到派对的各种美食,接送每一个女儿的繁忙活动,处理高傲母亲的种种古怪事务,应对着或施舍或利用的一段段情感。最后换来的是大女儿甚至不愿意观看她任何作品,母亲要抵押她赚来的房产,芳心错付的前夫及家人理直气壮讨要金援。
(左起:妈妈Sam,女儿Duke, Frankie, Max)是不是很像某某卫视的生活调解类节目?Sam有一切理由坐在嘉宾席上哭诉痛苦人生,请观众拨打400电话或扫描屏幕下方二维码进行援助?哪怕给公众号涨涨粉儿呢,没准儿接到广告!
ut Sam didn't.
她想放纵时就约了炮友,想逃离时就搭了顺风私人飞机跑去了海边,想恋爱时就答应了不确定的对象前往度假胜地度周末。甚至,也毫不介意面对毒舌的二女儿,当众毁掉她的晚礼服出丑,继而引发一场可避免的母女战争。所有的衡量利弊,种种的心机计算,Sam都放弃了。
当“好妈妈”太难了,媒体也在灌输“新时代成功女性”的高伟光形象。男人成功了,采访时从来不会有人问“你是如何照顾家庭的?” 而女性奋斗史必须谈及家庭和孩子,特别是孩子,今天你有没有辅导孩子做功课?你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你后悔吗?百事的传奇女CEO Indra Nooyi要回答这些,更别说其他职场女性了。和荡妇羞辱相比,这种日常生活中无孔不入的“好妈妈”标准更令人厌恶,但又无法反驳。毕竟不做好妈妈的对立面,就是被全人类所唾弃和不齿。
连自己孩子都照顾不好的人,凭什么活在世上呢?即便面对因为产后抑郁而自杀的女性,我们指责的,也更多是她的自私。
《better things》- YES,there are better things in life. 除了做一个好妈妈以外,你可以拥有更多,你值得拥有更多。“更多”可以是自我享受,也可以是你的孩子本身。但根本的根本就是,不应该由除了你的任何人去定义你是谁,你应该或不应该去追求什么,去享受什么,去拒绝什么。
am可以软弱地继续资助她的前夫,尽管这在其他人看来愚蠢又没出息;她也可以正面怼女儿以及她们的朋友,不必奉上零食饮品brush each other's hair。想骂脏话?没问题,哪怕将性生活的不堪也当众抖擞出来,只要她愿意承担后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造就了你,每次伪装令你更虚伪,每次妥协令你更软弱。累和活得累是两回事,若你还是看不穿,看看Sam便知了。
正因为是妈妈,所以才要活地更纯粹。了解你的孩子除了无止境的付出以外,也可以通过冲突、对抗、宣泄,Sam在尾声如何把握了最叛逆的大女儿的心并赢得崇拜,这一点儿也不鸡汤的历程才值得妈妈们学习。表面的美好和外界的认可世世代代被我们严重高估,《Sharp Objects》了解一下?
Sharp Objects里的完美妈妈Adora和两个女儿不要让社会定义你,不要让你的孩子定义你。如果你都不是一个可以自我主宰的个体,孩子在成长后只能因为了解你而唾弃你远离你。弱者总是不希望她们的孩子长大的,犹如心虚的人最讨厌被拆穿。而进化论告诉我们,如果下一代没有比上一代强,物竞天择才是真理。
去***“好妈妈”,这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谎言。所幸Sam已经在跌跌撞撞中活明白了,而你我呢?
反正我是刚和两岁的女儿因为抢玩具打了起来。
《更美好的事 第二季》观后感(五):[E06]给妈妈的赞美,不要等到她的葬礼才说
am家的三个女儿性格各异真的是太难对付啊!
看第6集,好不容易一家人和Sam的两个朋友一起看电视,刚好播到妈妈的戏,结果大女儿想都不想就转台了。妈妈心里不太舒服,我这样辛辛苦苦拍戏才赚得到钱供你们吃穿用度,到头来你们连看看我是怎么个辛苦法都不乐意了?
女儿们觉得,老妈你才是戏精吧,揪着这么点小事上纲上线,难道非要逼着我们把你的戏看完你才满意(而且你的戏……也没有很好看吧?)?
老妈怒怼,说你们每个人的排练、比赛,我从来都是到场鼓励喝彩,唯恐冷落你们一点,为什么我努力拍的戏就不值得一点你们的肯定?
我是大人,是母亲,所以我必须时刻为你们骄傲、为你们自豪。这是为人母的自觉。
但是女儿啊,你知不知道,我除了当你们的妈妈,我还得养家、得靠着演shittywriting赚钱、得扮演每天面临各种崩溃和压力必须强自镇定的女超人。
我也需要肯定,需要有人为我骄傲、为我自豪,我才撑得下去、熬得过来。而这个有人,我当然希望是你们。
不是要道德绑架,说你们必须要感念我的辛劳,否则怎么对得起我的养育之恩。
只是想要最简单的“appreciate”——养育你们,我的确不图回报;但你们毫不在意我的付出、对我辛苦工作的成果嗤之以鼻,却实在是让妈妈有点心寒。
不要以为,我是大人,你们是女儿,你们肆无忌惮地叫我难过,我就能毫无芥蒂地接纳和包容。那是圣人才干得出来的事,妈妈只是妈妈。不想等到我的葬礼,你们才哽咽着感恩和怀念。
什么时候能听到女儿们对自己一点真诚的理解和肯定呢?大概永远都不可能吧,除非是到了自己的葬礼。
am生气到摔门而去,又被朋友叫了回来。
迎接她的是客厅里一个小小的“葬礼”,摆了她的照片和烛台,朋友们请她躺进“棺材”。大家开始轮流致辞——
am的朋友兼经纪人特瑞莎说:
“She is the best mother that I ever saw. Better than my mother. Better than me. I could never be like her, which is always a comfort. She’s like my pace car.” 她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母亲。比我妈更好,比我也更好。我永远都做不到她那样,不过这也算是种慰藉。她就像我的引导车。“My mom was my rock. Every day of my life I wake up and I feel bad. I feel like I’m not going to get through this day, just with all the stuff that’s in my own head. ” 妈妈是我的支柱。每天醒来我都感觉很糟糕,觉得自己撑不过这一天,脑子里一团乱。“And as soon as I would see her in themorning, I would unload on her:‘Mom, where are my socks?’ or whatever, because I needed to give her some of my… pain. Because I knew she could carry it when I couldn’t.” 当我早上看到妈妈的时候,我就冲她发火:“妈妈我袜子哪儿去了。”诸如此类。 因为我要把一些痛苦转嫁给她。因为我知道,当我不堪重负时,她会帮我扛。大女儿,唯一独享过妈妈的关爱的孩子,动情地说:
“I never saw any of her work. And I don’t really care about what she did because she’s Mom. And I was jealous because people knew her before I did.” 我没有看过妈妈的作品。我也不在乎她都付出了什么,因为她是妈妈。 我嫉妒那些比我早认识妈妈的人。“And I never wanted to share her. Not even with my sisters. Because I remember when it was just me and her……and I know that was hard for her but I loved it. So I don’t like that she’s famous or onTV. She’s my mother.” 我从来不想与别人分享她,即使是我的妹妹们。我仍然怀念只有我和她的时光。我知道那段日子对她很难,但我喜欢。所以我不喜欢她出名或者上电视。她是我的妈妈,她属于我。妈妈躺在“棺材”里一边听一边止不住又哭又笑。算是彻彻底底被大家的“治丧词”给治愈了。几个女儿日常跟她互怼、吵架、冷战、惹各种各样的麻烦。而她全盘承受,毫无支援,强撑着解决每个人的小情绪、小别扭。
直到这个小型“葬礼”,她才第一次听到女儿们真心实意的赞美和感谢。在很多家庭,父母终其一生,都等不到儿女一句真诚的谢谢。所以Sam非常知足。听到了女儿们的话,又让她充满了继续守护这个家庭的动力。
妈妈们想要的其实不多吧。一方面她们竭尽全力养儿育女,为家庭付出,所以她们希望自己作为母亲的辛劳被儿女认可,而不是被视作理所应当。
另一方面她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为了赚钱养家,也为了实现一点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价值。难得工作中有了一点成绩,受到了单位、上司的肯定,当然很开心。如果儿女也因此而为她们感到骄傲,视她们为事业中的榜样,带给她们的将是更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吧。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做儿女的要让母亲快乐,单靠学校里跟着唱《感恩的心》、回家给妈妈洗脚都不太够用。因为那是统一定制的表达,为了写周记、写作文而设,形式远大于内容。
只有多跟妈妈聊天,知道她每天上班在做什么,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她又是怎样克服的,才能真真切切地了解家庭以外的她。就像为了了解儿女在家庭以外的生活,妈妈从不厌烦地听我们讲学校的老师、宿舍的室友、实习的艰难一样。
然后尽力鼓励她、肯定她,想想她在我们小时候是如何努力给我们鼓励和肯定。也绝不要什么都不讲,等到她的葬礼,才在治丧词里面带着后悔来表达感恩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