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最致命的,不是暴力
这些都是自11月25日“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以来被公开曝光的几起家暴事件的图片、视频和文字。
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淤青和伤痕,即使只是旁观者,都感觉不寒而栗。就像这位小姐姐所说的,只是看着,就感觉自己也被打了一样。
但是,这里我想说的却是,家暴最致命的,其实还不是暴力。
01为什么说家暴最致命的并不是暴力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人们经常问的问题——家暴的受害者们为什么不离开?
如果只是单纯的暴力,我们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要么打回去,要么远离。但家暴的受害者们,大多数在无力打回去的情况下却依旧选择跟施暴者在一起,为什么?
一是死亡威胁。
死亡威胁几乎是每个施暴者都会使用的手段,一旦受害者想要反抗,或者想要逃离(尤其是想要逃离的时候),就会被警告要被杀死,或者全家都要被杀死。
(家暴宇芽的光伟正对第二任前妻的威胁)
(《她为什么不离开》莱斯利·斯泰纳在TED演讲)
对受害者而言,施暴者已经干出了家暴这种极端的事情,那么几乎没有人敢保证他们不会干出更极端的事。
而这个死亡威胁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常常真的不只是一个威胁。据统计,有超过70%的家暴谋杀,都发生在受害者结束这段关系后。
因此,现在还能为家暴发声和抗议的受害者们,其实更准确讲,应该是幸存者。
这种由死亡威胁所带来的死亡恐惧,其实已经足以让受害者们停止挣扎和反抗。如果这个威胁还带上了孩子和父母,那更是狠狠地戳中了受害者们的软肋,让她们无力逃离。
这个威胁当然不是针对肉体的暴力,但却来得比肉体上的暴力要凶狠残忍得多,因为它直接击碎了受害者的所有自由意志,让她们彻底沦为了恐惧的奴隶。
02第二是贬低。
对应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就是——自我否定。
家暴受害者们在被施暴的同时,还会承受各种语言上的贬低和侮辱。
(被家暴的宇芽的控诉)
比起身体上的伤痛,这些直接在人格层面的打击,常常会让受害者的注意力转向自身。
我是不是真的没了他就活不下去?
我是不是真的错了?
……
一旦受害者开始了这些自我怀疑,施暴者的暴行似乎就成了某种合理的存在,成了可被原谅和宽容的行为。
然而,事实却是,想要彻底驯服一个人,让她丧失个人意志,百分百地听话和服从,最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就是贬低自尊、打击自信。
受害者只要稍微动摇,认同了这些贬低和侮辱,以后甚至不需要施暴者继续施压,受害者们自己就会开始自我谴责。
这一招,是所有想要操控你的人几乎都会用的一招,效果就是让你觉得自己很差,所有事情都是你的错,你是没有价值的,因此,你需要依附他人,听从他人。
而这一切,除非是有十分强大的自信为支撑,不然真的很难让人不怀疑自己,因为对方曾是你最信任和亲近的人。
然而,事情的悖论也就在这里,真的强大自信的女性,那些家暴男是不敢来招惹的,他们有自己的狩猎对象,只会选择那些可以轻易制服的女性猎物。
因此,这常常也是一个恶性循环。
03施暴者希望通过对受害者实施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暴力,剥夺她们的人身权利和自由意志,让她们完全依附于自己,成为自己专属的泄愤工具,以达到完全操纵受害者的目的。
在这期间,为了可以更暴力可以更持久地进行,施暴者往往还会软硬兼施,在暴力之后,马上求饶、示好,“极其真诚”地恳求原谅,甚至不惜自残。
这就是俗称的打一棒子,给一甜枣,再打一棒子,再给一甜枣的心理操纵术。
几番心理拉扯之后,受害者往往会因为诸多客观和主观原因,而选择原谅施暴者,因此也让暴力行为得到了延续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施暴者所使用的这两个心理暴力和软硬兼施的策略,其实不仅存在于亲密关系间,还广泛存在于各种人际交往中,比如职场。
在职场中,有一些人为了达到操控他人的目的,也会惯常使用类似的手段。
比如他们惯常抓住别人的小失误来打击他人的自信,或者干脆制造出一些事件并栽赃陷害,以此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让对方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自卑中。
与家暴者类似,职场中的这些心理施暴者也会挑选对象,他们通常会试探一两次,这叫做试探边界。
如果对方真的因此而战战兢兢、忐忑不安,那么很好,这就是以后可以持续打击的对象;而如果对方并不为之所动,有着坚定的自信,那么他们通常就会放弃去找下一个目标。
因此,如果以后有人无端地打击你的自信,贬低你的价值,不管对方是你的伴侣、恋人,还是上司、同事,请一定保持高度的警惕。
不要让对方侵犯你的边界,不要认同对方对你的贬低,更不要失去自信,让自己成为被长期操纵和剥夺的对象。
而如果你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已经努力过了,却还是无法摆脱这种被操控、被剥夺的局面,那么,这很可能就跟你的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你找一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探讨一下深层次的原因。
希望这个社会从此可以少一些暴力,少一些操纵,少一些剥夺。
- END -
●她为“绝经”喝彩(上)
●她为“绝经”喝彩(下)
●《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上)
扫一扫 关注“CJ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