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人》读后感100字
《伦敦人》是一本由[加]克莱格·泰勒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528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9-9-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敦人》读后感(一):城市人,就是那些人,寻找,坚持,被城市寄予回报又被城市伤心的人。Urban life
差一点又因为名字错过了一本好书。《伦敦人》。前两天还在豆瓣上看到一个话题说听到有些人张嘴说到什么Take me back to London就觉得真的矫情。结果买了这本书硬是放了一段时间才开始看。作者采访了200多个对象,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奇奇怪怪的,什么女祭司,护士,很多人party之后就要去问护士自己有没有得病。大家都知道什么病的。。。还有去找护士拿药避孕的。职业是施虐者的,对冲基金经理的,活脱脱像一个野生动物世界的Discovery 纪录片。书里说,“如果你只是行走在伦敦,你可以看到很多被形容成城市水獭的人,他们穿着打扮异常精致,他们动作缓慢而优雅,可总不会因此而耽误事。他们穿过马路不会看了又看,他们知道怎么在拥挤的地铁中麻利地把一份报纸叠齐。”伦敦像一个不像英格兰土地的英格兰土地,他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人们奋力的来到这,爱上这。留在这,困在这,离开这。想起每一个大城市何尝不是这样,北京,上海,甚至西安。如果采访200个西安人,每一个人应该也有非常丰富的故事,爱过的人,自己的生活,坚持着的自我保护,鲜活的错综复杂的情感。那是因为每一个生命体被尊重的故事都是能够打动人的存在。想到你撑着雨伞跟迎面来的人会撞在一起,街上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人会坐在PRET的门口问你要一镑的硬币。想起跟王鹤轩伦敦碰面后回格拉的早上,下大雨绕了三个街区终于找到地铁口浑身湿透拎着箱子的狼狈样子。这些流动的镜头在脑子里突然就让人想起了浮生若梦这个词。。。普通人也好,伦敦人也好,西安人也罢,我们都是人,这就是为什么看这些故事也会有共鸣,因为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吗?值得推荐看的,不被错过的好书哇。PS.两个语言版本都认真的看了一下,发现书里提到的关于中国的内容都被翻译直接删掉了,压根没提。哈哈,要不要这么敏感。#伦敦人#
《伦敦人》读后感(二):城市的“血液”——人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but to me you may be the world. ——《双城记》
觥筹交错的路边小摊,莺歌燕舞的露天广场,人声鼎沸的隧道街巷,这些都是城市脉搏跳动的声响,而人则是赋予其生命力的奔流不息的新鲜血液。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人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撇,但对于某个城市来说,构成它的人,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录城市最简洁明了的方法便是记录人,倾听它的脉搏声,感受它血液的奔腾。《伦敦人》这部纪实作品,与其说它是一本书,倒不如说它是作者笔下的镜头,其写作技巧如一气呵成的长镜头。
画面从一架开往伦敦的长途飞机开始,镜头从来自不同国家、肤色各异的人群中划过,飞机降落,镜头随着流动的人群进入城市的公共交通,钢铁森林急促地划过,街边的小摊琳琅满目,巷子里的拾荒者在垃圾桶里寻找“幸运餐”,隐蔽的小店内巫师用塔罗牌为神情紧张的中年女子占卜她的命运,餐厅里的厨师用强有力的胳膊翻滚着大锅里五颜六色的菜肴。镜头往上,情侣在床上慵懒的缠绵着,眉头紧锁的工程师伏在案头勾勒着施工设计图纸,水管工弯着身子神情专注地修着漏水的管道,医生在手术台上为了挽救素不相识的生命挥汗如雨。镜头再往下,警官手握对讲机通知邻街的警务人员追捕犯人,学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街边嬉笑打闹,刚刚离职的青年男子懊恼地扯下勒得紧紧的领带准备回家收拾东西离开这座城市。
伦敦这座大城市包容着所有的职业,包容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大本钟记录的不仅仅是城市的时间,它同时还记录着城市里人们的柴米油盐,记录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记录着人们的悲欢离合。
这里有洒脱乐观的“垂钓者”,他们手握鱼竿,坐在波光粼粼的湖边,一呆就是一整天。清水悠悠,鱼儿游游。我心何忧,在彼清流。捉襟见肘的生活,还不起的房贷,妻子的争吵,儿女糟糕的成绩,在他们眼中都如过眼云烟,一切都随着鱼饵沉到了水底,再次提起它们,只有收获的喜悦,与其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喜,倒不如随它去罢,世间万物的烦恼又与我何干呢?
这里有寻欢作乐的“漫交者”,谈起性这个话题,绝大多数人都讳莫如深,仿佛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是雷点,他们不一样,他们将性当做生活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将其视为每天所需的食物。厕所、丛林、小巷都成了他们施展“才能”之地。他们是这座城市最孤独的人,通过短暂的快感忘掉生活中的痛楚,通过放纵自己逃避生活的磨难,通过肉体获得他人的认可,这认可似乎显得有些自欺欺人。
这里有悦耳动听的城市“声音制造者”,他们的声音传遍伦敦地铁线路,“注意缝隙”、“下一站是……”、“这班车在……不停靠”。往日,我总是以为地铁里的声音是计算机编造出的声响,看完次此书才得知,地铁之声得经过层层筛选,将最简单的字句反复朗读,抑扬顿挫都要恰到好处,没想到司空见惯的事物也隐藏着意想不到的艺术感。
我们在大城市里望着高楼大厦,臆想着理想的生活,我们快乐又悲伤,我们得到又失去,我们离开又回来,大城市收纳着我们,也同时排挤着我们。留下来,还是走下去,生活都同样精彩。
《伦敦人》读后感(三):假如你在伦敦弄丢了一包辣条
假如你在伦敦小住一段时间,你可能会向朋友借一辆单车,因为就像艾米丽·戴维斯在《骑单车的人》里说的:“只要骑上单车游走伦敦,你就会发现,比起坐地铁甚至公交车,骑单车更能让人了解伦敦。”所以你选择了这种方式,每天下午四点启程,逛上一圈,五点回到你的住处,开始享受你的夜晚。
除了带上手机之外,你还可能会带上几包辣条。因为路上稍作停留看看风景,嘴里还有点味蕾的刺激,那是最好不过,虽然你不会告诉别人其实你从国内带了五盒过来,不然无聊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不仅是《伦敦人》,还有你的亲身体验也会告诉你,其实你不会无聊,乐子很多,需要担心的问题是随身携带的东西真的很容易丢。你已经不记得你上一包辣条是在白金汉宫附近还是沃尔沃思路弄丢的了,这都怪你从小丢三落四,但反正你也不在意,你还有好几盒嘛。
几天之后,那包辣条出现在一位叫保罗·皮门特尔的《悲伤辅导师》家里。他平时的工作是伦敦七七爆炸案后失去亲人的人做心理辅导。十四年前,伦敦三辆地铁和一辆巴士上发生了恐怖袭击,他的服务对象是 50-80 多岁的人。他可能跟你有同样的习惯,常常驻足某处逗留一段时间,舒缓他在七七援助中心时感受到的压力。
他的服务对象有时会跟他说起一些有纪念意义物件的故事,那天他在某处坐下停留的时候,发现身边这个面貌奢侈的小东西可能会是其中一个纪念物件,根据包装上的外国字,他不太确定这是什么,但他猜是他们中的某一个人在跟他谈话的时候落下的,只不过被他不小心放进裤兜里了。他打算今天带过去问问,于是他重新放回裤兜,坐上地铁,工作去。
他的裤兜很浅,所以也就容易会落下些东西。他跟有些伦敦人一样,选择坐地铁除了方便,更多是因为喜欢听地铁里带着点地方口音的播报。“北部口音听起来很乡土、值得信任、没有废话。伦敦口音听起来就有点不太实在,感觉像是在骗人……渐渐地,在投放全国的广告里面使用地方口音,也变得越来越流行了。”他很享受。
一个名叫尼古拉·欧文的《教师》看到了这包辣条,在课堂上,他偶尔会遇到一些偷偷吃棒棒糖的学生,所以他对那些零食也相应变得敏感。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冒出来的,看到周围那些盯着这包小东西的漠然眼神,他决定把它带走。
直到乘坐航班回家,你都不知道自己在伦敦丢失了多少包辣条,但以你丢三落四的习惯,也许《伦敦人》里的 85 个普通人都曾经跟它擦身而过。当加拿大作家克莱格·泰勒写下这些经过他 5 年 200 多次的采访听来的故事时,应该也不难作出一个设想: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会不会有一个共同没有说出来的秘密呢?比如,你落下的这包辣条。
最终你的这包辣条更多的可能是在《伦敦交通局失物认领处职员》那里。这个地方有一个叫“夏洛克”的计算机,里面会将伦敦遗失的物品逐一登记。“我们这里有好多雨伞。我们甚至收到过河豚啊、铁啊、假牙啊、假扮大猩猩的服装什么的。”当然,在这里你会找到你的辣条,那位名叫尼古拉·欧文的老师把他见到的那包送到了这里。
出租车司机、土木工程师、来自美国的旅客、美甲师、专业施虐者、想买房子的人、环卫工人、演员、歌手、社会工作者、领养老金的人……你很难决定从哪个人的生活开始了解起,因为你一旦开始,就开启了一条故事线,这些在伦敦生活的人的相同与不同,都很难不让你意识到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准备好一个你会带上的物件,比如辣条,看看这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伦敦人》读后感(四):希望这本书能满足你在阅读中最本质的需求
作为一个从未去过伦敦的人,编辑这本书的过程却异常艰辛,与此同时,我常常想着这样一个问题:这本书对哪些人能够产生意义?我想这也是每个做编辑的人都会在意的一个问题。我当然也关心书的码洋,关心它的装帧,关心它出版过程中的各项流程,关注它里面的每个字、每句话,但最核心的关注点是,它的内容是否对人们有价值。
一是情感共鸣。作为上班族,我在最初审读这本书的内容时,就被《说说“伦丁”》里面的一段话(或者说很直白的抱怨)戳中了:
我在“伦丁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我在大象与城堡站上地铁,然后在银行地铁站下地铁,去上班。第二天,我在大象与城堡站上地铁,在银行地铁站下地铁,去上班。第三天,我在大象与城堡站上地铁,在银行地铁站下地铁,去上班……我觉得自己已经不知道一头大象长什么样了,我在脑海里真的找不到一头大象的影像了。我每次听到这个词时,都正要去上班。 ……我在金融行业工作。我每天都变换着戴各种各样的领带。我一直在做这行。如果要我仔细解释这份工作,我估计会睡着,头趴在桌子上,然后希望能梦见自己在做另外一份工作,一份我再也不用说“抵押”这两个字的工作。我心想,去没去过伦敦有什么要紧,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的日常现实吗?我们在北京、上海,或者在广州的很多上班族,不也每天挣扎着去上班,然后幻想着自己能过另外一种生活吗?城市是复杂多样的,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它也是单调的。如果阅读能让我们不再孤独,那就是它能让我们看到很多人其实也过着和你一样的生活,有着和你类似的想法。
类似的语段还有:
伦敦像毒品一样会让人上瘾。在这里,你获得5%的快乐,就得忍受95% 的折磨。不管你想在伦敦做什么,总会有一百万个人排在你前面。不管你有多酷的想法,总有人已经在你之前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他们通常还比你年轻,比你有钱,人脉也比你广。《伦敦生活》截图在伦敦,所有东西都像是被放在你面前,需要你做出选择。如果我可以拥有任何一件东西,那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即使是在超市购物,过多的选择也让我觉得是个梦魇。我如何在这么多选择中挑出我想吃的午餐啊?更别说要我选择一项余生从事的工作或者伴侣了。你可以跟某个人约会,但肯定还有一千个更好看、跟你更来电、更有趣的人啊。伦敦会改变你。它会改变你处理事情的方式。你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事物以及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和可能性。当所有事情都是随机发生时,可能性就是问题所在。这本书里讲了各行各业人的生活,而你作为一名读者,很可能从中找到你的同行(无论你的职业多么稀奇),你会发现,你所有过的抱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疑惑,在地球另一端的一座城市里的人,他们与你并无二致,又或许,他们能让你开阔思路,发现不一样的可能。
当然,仅限于寻找共鸣对一本书的价值来说还是不太够的。这本书的第二大价值在于它能让我们获取新知。
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有种职业叫“悲伤辅导师”。一个人一生中碰到炸弹恐袭事件的概率可能很小,但总有些无法预知的灾难,它可以彻底摧毁一个人,也会让这个人身边的人、目击者蒙受深刻的打击,而悲伤辅导师就是为这样的灾难事件亲历者而服务的。他们的存在让这些人能够被倾听和理解,因为总有些不明就里的人会问:“天啊,你还在想着那件事吗?都过了这么久了。”他们把有些事情看得太过轻易,殊不知灾难性事件对亲历者造成的影响是永久的。而一个仍在痛苦中挣扎的人碰到这种询问会感到尤其受伤,似乎自己的痛苦一瞬间就被人否认、忽视了。希望这样的职业在我们的城市中也能多一些。
这本书还让我对“死亡”这件事有了某种客观性的感受,在以前,想到它,随之产生的只是情绪上的虚无感或者不安感。这本书里描述了关于死亡的两种职业,一个是“丧葬承办人”,一个是“火葬场技工”,前者将料理后事办成一项家族性的事业,后者能清楚地记得一代又一代出现的死亡率的高潮和低谷,在他眼里,死亡最本质的特征也许只是数字。还有一篇文章讲述的是死亡目击者。对一个不从事丧葬类服务的普通人来说,目击一次突发的死亡事件会产生极强的心理冲击和事后影响,仿佛人类身上真有着某种“死亡本能”,只要近距离凝视过它,就很难不被它吸引,另一方面,我们的理性思维也在时刻和本能似的幻想和冲动对抗。
在这本书里,你还能看到一位美甲师如何将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而如果你想开一家证券公司,就算为了省钱也最好不要把注册地址弄到偏远的地方去。“对于这个行业,公司地址如果在伯克利广场或者梅菲尔,就等于给公司加了一道‘信誉保障’。”还有某些不可描述的人群,比如“专业施虐者”“漫交者”,我这里就不多描述了,大家去看书吧。
还有一些篇目能让我们对政治或社会问题获得一些启发。比如关于移民和文化融合的问题。伦敦也是一座移民城市,一些移民来到这里,很多观念和文化仍然服从他们原来的国家,有些人来了很多年甚至还不会说英语,有些经历家暴的女性甚至不会向警察或社会服务机构求助。一位时事评论员对此发出慨然评论:“以尊重这些社区、让其自由存在为名,我们允许男性,尤其是中产阶级男性、保守的男性控制那些妇女和年轻人。……别跟我说这是社会融合。别告诉我这就是多元文化主义。这两个词的意义和出发点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分隔、撕裂的。”
啊还有,还有好多很好的内容,我赶在今天下班前的两个小时梳理的只是一点点,但我觉得我继续写下去,可能这个国庆假期就要少了一截,很不划算。所以大家还是开心去看书吧。
最后,你会看到在大城市里奔忙的各色人等,他们“人如气流一样,进来又出去”。你会获得和商务飞机飞行员俯瞰整座城市时的类似感受:
当你爬升到城市上空,你会看到底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在晚上,你会看到环抱着伦敦的M25高速公路,也会看到如晶亮小珠般的灯光点缀在城市周围,它们如风之漩涡一般移动。慢慢地,你会意识到已经早上六点了,而这些晶亮小珠般的灯光其实是车灯,它们围着M25高速公路排着队。日复一日,他们都在那里;你会想到,这么多人付出这么多努力,只是为了生存。这是一座顽强的城市。所有这些星点灯光,组合起来就像一座玫瑰园,而所有人,想挤进来,或是想逃离出去。《伦敦人》读后感(五):发现伦敦:城市的敌意与自由
伦敦以一种这样的方式构筑我们过去的想象——屹立于英格兰岛上的大都市,泰晤士河畔连绵不断的阴雨天,由于时间的锤炼和繁荣过后留下的寂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谦逊有礼,远离一切生活中的失控,它像一个标准的英国老绅士,被框定在以往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讲述中。
正如书的开端引出的那句塞缪尔. 约翰逊的名言:“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他肯定也厌倦了生活;因为在伦敦,有生活可以给人的一切。”(P1)
“伦敦的生活”正是这本书所展示的主题,但作者克莱格.泰勒并非嚼蜡式地宣扬伦敦的生活有多么令人向往,相反,他扮演着祛魅者的角色,去采访那些在伦敦目之所及的普通人,即被他定义位“伦敦人”的那些人,生活在这座城市中最真实的感受。
它不是一首歌颂生活的交响曲,而是一支略显平淡的叙事曲。它是那些生活在伦敦,甚至今天还停留在大城市里的多数人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
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总能感受到来自城市相似的敌意:拥挤、隔绝、冷漠、归属感的缺失和糟糕的空气,无穷尽的欲望和对比,但我们依旧选择留在这里,无论是伦敦还是和伦敦相似的北京、上海、纽约…而只有切身生活在这里过的人才能给出答案。
城市的敌意:属于我的伦敦,多么简单而短暂
如果你只是行走在伦敦,你可以看到很多被形容为“城市水獭”的那些人,他们“打扮时髦光鲜、在城市中轻松穿行的伦敦人。他们看起来动作缓慢又优雅,可总不会因此耽误事;他们穿过马路时,不会前后看了又看;他们知道怎么在拥挤的地铁中麻利地把一份报纸叠整齐。”(P4)
但来到伦敦的人都会知道,这不是指生活中的所有。
生活在伦敦意味着拥挤。不停有人带者野心和好奇闯入这座城市,你不得不和数百万人一起分享一片狭小的空间,“属于你的空间只有你面前的这个街区和旁边的两个街区,而这片空间的中心永远是一片低沉的云翳。”(P22)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都会是狭促而紧凑的,是机会和资源被无数次分割的,因为“不管你在伦敦想做什么,总会有一百万个人排在你前面。”(P476)
空间和资源上的拥挤,反而造就了生活在伦敦的人们心理上的隔绝。太多人争着挤上地铁,每个人都在赶路,在这种隔绝中,你只能让自己的外壳变得越来越坚硬,“你完全不跟任何人产生眼神接触,你看起来就是不开心”,伦敦就是这样一座住满阿斯伯格症病人的城市。
在这种城市生活久了,人就容易变得冷漠,来自纽斯卡尔的受访者就说到,伦敦是一个巨大的、令人感到孤单的地方。在那个叫纽斯卡尔的小城镇,每个人都亲近,“有一种基本水平的爱”,但到了伦敦,适应了伦敦,连纽斯卡尔的热情都无法维持太久,你就成了这样一种伦敦人——
“无情而对未来充满野心,心肠冰冷。看待事情总是很负面,心硬得很,还非常容易看低别人。他们都很拼,因为他们长期以来都害怕低人一等。这些人,只知道拼命埋头工作,最终就变成除了埋头工作什么都不会的人。”(P339)但最让人沮丧的,是每一个进入伦敦,为了试图适应伦敦而把自己变得冷漠而坚硬的伦敦人,在本质上是找不到归属感的。他们只是被这座城市短暂地收留。这座巨大的城市从来没有张开双手欢迎任何人,它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离开和到来而改变,也不会为了谁而失眠。这座城市到处都是尝试在伦敦扎根的痕迹,尝试削尖了脑袋在这座城市生存下来的人。
“这座城市每天都目睹着埋头苦干、灰头土脸的人离开,回到这个国家的其他角落或是这个世界上更远的一些角落…伦敦就像一台呼吸着的手风琴,人如气流一样,进来又出去。这些移民挤进伦敦这个大盒子里,这盒子的内墙闪闪发光又滑滑腻腻,人们死死地靠在墙上,想办法抓住些什么。”(P12)人们不停地在伦敦追逐,却又被伦敦放逐。作者来到伦敦,在签证结束之时选择放弃停留,在平常伦敦生活的日子里,他见到了公寓楼下的商店,半开的门内总能人们聚在一起,轻声交谈着。在伦敦,这样半开的门到处都是,但也是在伦敦,即使敲了门,能进的门也没有多少扇。
大多数离开伦敦的人,也如他离别时的喟叹:“属于我的伦敦,是多么简单而短暂。”
城市的自由:伦敦鼓励对仪式和规则的抵抗和违背
当一个人带着失望、遗憾和破碎的梦离开伦敦,却又再次回到伦敦,如果追问原因,或许可以询问那些仍在伦敦挣扎生活的人们,是什么让他们选择留下。
离开而又返回的作者开始思考对伦敦错综复杂的感觉:有爱,有犹豫,又有反感。他开始寻找关于伦敦的答案,开始去倾听更多关于伦敦的声音。
这些错综复杂的声音是关于这座城市的证词。这些跟这座城市的日常运作息息相关的人,同样对伦敦充满幻想、跟伦敦角力、被伦敦回报、又或是被伦敦伤害。他们既有那些在这里只待了一天,然后就逃掉的人,还有那些从来没离开过这座城市的人。
在城市规划师的眼中,伦敦永远生机勃勃,充满韧性,因为像伦敦这样从社区和村落融合,慢慢进化、转变成为大都市的城市,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有一种自我进化的能力(P163)。就像《伦敦大全》中记录的半数事物都已“死亡”,因为记录伦敦这样一座鲜活、不断变化的城市,永远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P4)
这样一个鲜活的城市中,总是充满着无尽的能量与可能。它总是通过给那些上进的人回报,从而成为推进力的化身:
“相比信任一个人,你可以对一个地方产生更多信任。这个城市变得越来越值得依靠,它有深度,有刺激,还能为你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这样的地方反映出你的存在,激发你实现潜能。”(P167)但选择与一个巨大的、带有强大吞噬力的大都市相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被城市淹没,却也在淹没中找到了自由。
那些刚来到伦敦的人,总是讶异于伦敦的庞大,在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中,边界总是清晰可见,人似乎不太能做自己,你能感受到那种低矮的视野,甚至好像能看到那些破旧的房子。但伦敦给所有人提供了隐匿性,一种不被他人凝视和打量的权力。
从巴基斯坦来到伦敦的女孩,不用再因为社群关系的限制和家族的管束而战战兢兢生活,她可以爱上任何一个肤色的男孩而不被谴责,因为“住在伦敦,就相当于隐姓埋名。”(128)
有奇特性癖的伦敦人可以罔顾四周在街头任意行走,奇装异服也没问题,路过的人们仅限于好奇,因为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伦敦人觉得惊奇万分(P134)。这里有千奇百怪的人,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人们不再是某一个特殊的人,而被划分成了某一类人,你永远可以找到你的同类。
生命的节奏、仪式感,成长、家庭、死亡,在伦敦都被免除了。伦敦鼓励对仪式和规则的抵抗和违背。(P10)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从这种规则中逃出,而获得了另一种定义自我的自由?
hilippe Pincheme曾说过,“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具体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在这本伦敦的即时抓拍影像中,伦敦对于大多数想要逃离却还未逃离,难以忍受却依然还在忍受的人而言,它是目的,是一个决定、一条道路。它毫不遮掩对生活于其中人们的敌意,却也给人以挑战它和塑造自我的自由。
生活于大都市中的人们,无论是伦敦还是今天的其他城市,在面对城市的巨大吞噬力和个体的自处之间,或许可以给出一个观望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