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老城圈儿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北京老城圈儿读后感100字

2019-12-29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老城圈儿读后感100字

  《北京老城圈儿》是一本由杨澄 著 / 盛锡珊 绘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老城圈儿》读后感(一):建筑人情完美契合

  现代化的建设国际大都市风尚,使得北京这个历史悠久古都老建筑越发稀少,因其稀少,现存的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精神传承的建筑更显珍贵

  这部《北京老城圈儿》唤起记忆深处久远的回忆,这回忆虽朦胧但总算是弥足珍重的回响,一滴水可以映照出太阳光辉,一座座现存的老建筑激发寻根追思与传承之愿。

  《北京老城圈儿》是对过往总结,对美好未来期盼生命如同年轮,生命的本体虽已消亡于无情的历史进程,但做为精神体现的老建筑以无声的力量传递伟大哲理——梦想勇气智慧胸怀永不消逝。

  全书用丰富的影像照片文史资料引领着读者走进这座极富内涵北京城——过往、现在、未来。芝兰君子性,松柏古人心。若干年后,现在的人也成为古人,现在的人又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宝贵财富吗?这些都是读者在阅读此书后应该深思的问题,雁过留声,个体的力量虽微弱,积腋成裘,聚沙成塔,所有的正能量汇集起来,何尝不能催枯拉朽?

  杨澄先生将历史与故事结合人文情感,盛锡珊先生精心绘制的几百余幅有着老北京风俗景观的水粉画,这些都带给读者文学美学享受。沧茫的人间大地上演着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建筑与人情的完美契合,成就经典的传承。

  全书共十三章,每一篇章读之都会有不同感触,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似的对立,在建筑面前成为飞鸿一瞥的闪离,生命珍贵又短暂,杨澄先生的澎湃激情正如书里那句看到古建筑恢复原貌时所默念的“终于回来了!”读之深感时事无常造化钟神秀。

  人生正如建筑的落成,起起落落,损毁破坏,重整之后仍是生命与文明的印照。

  《北京老城圈儿》读后感(二):北京老城圈儿里的那些京味

  前几天读了老舍的两部话剧本子,一本《茶馆》,一本《龙须沟》,分别讲述的是老北京解放前和解放后的故事。老舍被誉为是人民艺术家,所创作作品绝大多数是极其接地气的,看老舍的作品,读着读着这思绪就不由的跟着逛荡回了老北京城, 其实我对于老北京的了解,从未真正的见识过。对于老北京,所知道的还是大多是来自于各种影视作品和文字内容。虽然也去过几次北京这所城市,寻着各种遗迹去瞧了,也见识过一些所谓的老北京的“京味儿”,但总是觉得似乎不是那么一回子事儿。随着时光的逐渐流逝,或许今后的我们真的是只能够根据从之前几代人所留下的各种记忆来在脑海进行畅想了。 在过去的中国城墙城门是一个城市的标志象征。城墙、城门连城一个圈,北京人叫“城圈儿”,而现在正在看的这本书,名字就叫做《北京老城圈儿》。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与老北京有关书籍。两位作者杨澄和盛锡珊都是老北京人。他们两位一写一绘,通力合作出了这本《北京老城圈儿》,带着读者将北京城的过去、现在、未来一一逛遍。这其中既有清室遗老遗少对紫禁城内外所发生故事的回忆,也有胡同里、四合院中老街坊们的陈年往事。现在人们出门都或开私家车或坐公交车了吧,顶不济也有个共享单车供你扫着骑,可在过去的老北京,一般人出门全靠两条腿,管你还是十里还是八里,那是抬腿就走啊!北京的隆福寺没去过总听说过吧。那里既曾经是明清两代的皇家香火院,也是后来被视作是京城庙会之冠的地方,还是一个雅俗共赏的好地界儿。不管你是来看热闹的,还是过来淘换书的,这都是一个极好的去处。 这才是真正的老北京,这才是十足的京味儿! 一本《北京老城圈儿》,带你好好的瞧一瞧这曾经的四九城,细细的去体会一下老北京城曾经的那些过往经历,将有关于这座城市的一幅幅的生活画卷慢慢的展现给你看。且不管现在的你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此书都能够帮助你更加全面认识北京这所城市,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北京的深厚文化底蕴

  《北京老城圈儿》读后感(三):流连北京这座城的古风今韵

  我对北京的最初的梦想,就是从我出生的城市到北京城,有直达的火车,而且车费也不贵,晚上坐车,早上到,那时我还很小,学习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到北京去转一圈,看看北京天安门,登上长城,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小时候的梦想,一直到30多岁才实现,那年暑假我终于出发去了北京城,好兴奋。去了故宫,去了南锣鼓巷,去了颐和园,去了圆明园,去了清华大学旁边走一圈~感觉这座充满了历史痕迹的城市,已经太多的商业化了,而且已经没有了历史的韵味是的时代发展,我们怎么能要求继续保留着古风古韵呢,它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它是我们的首都城市,代表的是现代化,创新,包容百态,高科技。 所以我们学习了历史,看了古装剧之后,想要对这座城市去了解古风古韵,也只有从存留的博物馆,存留的书籍中去探寻了。这本书中描述了很多关于北京城的老城特色,是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渐消失的痕迹,那些老胡同,那些老城门,那些古桥,在书中古色古香呈现绘画出来,我想象着百年前的场景,有些心酸,也有些感叹时间是无情的,那时的辉煌,终被岁月平直至消失痕迹。 生在帝王之家,也许是悲哀的,在这座城市里,如今还有众多皇家后裔,佟姓,金姓这些特殊姓氏背后说不定哪位就是皇家后人呢,如今也被现代化的潮流同化,也许他们骨子里透着贵族高傲,继续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我曾经看到一部电影,是关于溥仪的一生的,从他很小的时候被抱去皇宫做了一个小皇帝开始,到青年开启他的儿女情长故事,再到伪满政府控制做了傀儡皇帝,一直到最后被判刑,出狱,终老,最后一个画面是他以一个北京市民身份购买了故宫的门票,前去参观他曾经待过的地方,他熟悉的一切场景。那时,我觉得他应该是开心的,又有些悲伤的,爱新觉罗氏,终于在这个舞台谢幕,也有他曾经的无奈吧。 北京城,是梦想堆起来的地方。回望北京城,不仅需要情感,更需要勇气,智慧和胸怀。那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写的这本《北京老城圈儿》再一次回顾这座充满着古风今韵的城市吧。

  《北京老城圈儿》读后感(四):记忆中抻出的一番道理

  这本书放在床头,伴着略黄的灯光,竟然足足陪伴我度过了好多个不眠夜,可见对这本书的喜欢程度了。

  聊聊这本书之前,先说说我对北京这个地儿的情感,这股不得不说的情感在心中呼之欲出,真的是埋了很多年都不曾当着人面翻出来过。从小对北京就心中神往,自己家族中有一个叔叔就在北京,每年的春节,才能见到他一面小时候,那个山外面的新鲜世界所有的幻想都来自每年的春节:第一次看到酒芯糖,第一次看到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机,第一次知道有个叫做“回音壁”的地方,第一次知道原来可以带着行李箱走到另一个地方……那个时候,北京天安门是爱国歌曲中的影子,我们总是像着戴着红领巾的五四好少年一般对那个毛主席光芒的地方充满向往

  就这样,我从小树立的离开山村的梦想就是去北京,似乎全世界就只有那么一个地方,而且只有这么一个地方值得我离开家乡去走一走闯一闯。从小种下的梦想具有巨大的力量,的确之后直到现在,我走过许多地方,但是只有一个地方我是走了许多遍的,那就是北京。走在北京的路上大都是我一个人,这个身影依然清晰,因为那个城市似乎充满着独特魅力味道,让我每次过去都是如同第一次踏上那个城市,然后始终对她抱着浓郁兴趣

  回到这本书上,拿着这本书我如同再次走在旧时的北京城里,我们对现在的北京,现代的北京似乎都了解,但是她的过去,我们都只是有一个模糊样子,如同那一个个四合院,一个个带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名字的胡同,都只是抬着头仰望,但是真正的来意和过去我们知之甚少,但是这本书就像一面穿越时空镜子,让我们可以看到那个不太远的过去,并且清楚知道当时的北京是什么样子。书的开始用了色调古旧笔墨画出的北京的经典经典的图片,一打开似乎是时空向我们打开,我一下子就迷失在那书香中,跟随作者走近那沧桑的老北京人,走近那金龙宝座的古大都,同时还能顺着墙根,胡同巷子走近北京的血脉

  真好,我总是感谢这样的文字,让一个有着固执情怀的人能够足够释放,这种感觉就像在山间喝着古茶闻着檀香心境,总是难得。

  这本书中,有许多精彩的地方,作者想在小小的足迹中找到北京存在到现在的一些道理,虽然有着许多个人的见解,但是看得出作者一直想表达的有那么些许旧时光逝去的惆怅和一种自我安慰,在新的事物出现替代时的理解,这些情感作者都表达的很清楚,很让人深有同感,很难得。

  我最喜欢的部分当然还是偶像鲁迅先生和老会馆的故事,看过许多鲁迅先生的书,如今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一个城市的小角落和那么宏达的文化革命联系,不得不闭卷安抚自己甚是狂躁的心,那片小小的天地记录这属于这个时代记忆中最为辉煌的片段,这也是北京独特的经久不衰的魅力。

  北京,我们总也走不完,总也看不尽,那一代代人们在那个城市中不断地创造着,留恋着,同时也书写着这个城市的故事和道理,这样就很好。平淡中抻出那么一些平凡的道理,让人回味就足够了。

  这本书将会继续在我的床头静静地吟唱着。。。。。

  《北京老城圈儿》读后感(五):“老北京”与“新北京”

  北京这块地方,曾经生存过“北京人”“山顶洞人”,也曾发生过“燕赵悲歌”以及“闯幽州”这样的故事,直到元、明、清三代将都城定在北京,直到中华人共和国确定首都为北京。北京的历史就是这样一层层叠起来的,厚重得很,所以需要徐徐探索、慢慢品味,心里一定不能着急。由多年来钟情北京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写作的杨澄和中国美术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盛锡珊合著的《北京老城圈儿》,就将一个有模有样、有滋有味、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北京,通过他们的文字与画面给呈现了出来——当然,更多的,则是一种“回望”与回味。

  到北京,不能不去八达岭长城看一看。其实,如果建国初期就存了一份情怀与责任感的话,如果那时听进去了梁思成这样的古建专家的话,把北京城墙与城门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会儿自然就不会让西安城墙与平遥古城专美了!只可惜啊,这一切,只能从瑞典艺术史学家喜仁龙的《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一书中来真实还原20世纪 20 年代的那种场景了。当然,过去的已经过去了,重要的还是要把北京现存的古建筑艺术杰作们好好保护起来,并且加以研究利用,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也便于为后来者夯实基础

  作为首都,北京的各种资源显然是无与伦比的;但作为首都,北京当然也不能仅仅满足当下的位置作用,而是要更加振奋,把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紧联系起来,找到自己的“魂”,找准自己的定位,让“老北京”的底蕴更加醇厚,让“新北京”的内容更加丰富,这才是最正确的“打开”北京的方式方法

  在《北京老城圈儿》这本“厚重”的书里,杨澄先生与盛锡珊先生用他们的文字和“老北京市井风情画”,讲述老北京的故事,重现旧时年节的风俗、手工业者的辛劳以及老字号商业街餐馆、茶馆、戏楼之中的生活百态。看似他们只是在讲北京的过去,实际上却是在探寻如何才能更好地延续老北京的生命力和“根”。只有真正地爱北京,才想到要做这些工作

  现如今,现代化的北京越来越有范儿,在向着国际一流城市迈进;但是很显然,在两位老先生心目中,“老北京”的味道显然才更加悠远深长、值得回味。实际上,北京之所以成为北京,不仅在于它的过去,不仅在于它的当下,还在于它的未来。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一切,才能够把历史的脉络梳理得更加清晰,才能够把北京的一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明明白白地呈现出来。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北京,才是一个更加有希望的北京。

  也惟有如此,才能够更加到位地理解两位作者在整部《北京老城圈儿》一以贯之祝福期待:“幸哉,永定门,归去来兮!福哉,归去来兮,还有我们自己。”说得非常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