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0-01-01 22: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经典观后感1000字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是一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保罗·沃尔特·豪泽 / 山姆·洛克威尔 / 奥利维亚·王尔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观后感(一):《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一些缺陷

  片中的角色情节缺少了一些说服力。比起电影,更像是被拍出来的观念道德。比起人类,每个角色更像代表着特定想法组织傀儡。非得说他们是人的话,就是罪恶的施虐者、只有痛苦感情的受难者、没有别的用处拉拉队长等等,缺少深度

  计划中的情况是,粗暴地,观众观看苦难谴责施虐者、得到感动作为一部剧情片,这样的角色塑造和情节描写远远不过关。

  更糟糕的是,片子在做的事和他所抨击反派们做的事有异曲同工之处。声称要让人们知道Richard Jewell的真相同时,片子以极端方法刻画Kathy Scruggs这个角色,而Kathy Scruggs也是真实存在的人。

  综上,这部片子作为剧情片不过关,在戏剧处理不妥。Richard Jewell的故事值得一部更好的电影来讲述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观后感(二):服了豆瓣的舔狗们

  服了豆瓣的舔狗们,看到大导演就往四五星评。好的是Richard人物矛盾表达不错,我好几次以为会不会有反转,这和媒体影响下的民众是一个猜想爆炸事件的一点也不惊心动魄,我大概感受到一两秒紧张感吧,最重要冲突拍的像广告片的水平,让观众怎么入戏?后面对媒体骚扰男主的刻画太淡了让人无法真正同情男主,既然想突出男主生活打扰拖泥带水那么久为什么不描述一点男主碰到的真实的隐私被打扰的细节?男主演技普通甚至差,从他眼睛里除了傻看不出别的东西,该给的情绪都没有给到,其中一场戏里的傻有点刻意。别给我说原型就那样,好的演员一定要演出内心影后Kathy Betes的人物表演太平了,Sam Rockwell一如既往的好,爱了。最后面两句男主的speech FBI就放过了?如果真的是FBI想教唆男主为什么会被感动?如果没有真实的证据FBI会做这种事情吗?那怎么过司法这一关呢?FBI会冒着被公民不信任风险去陷害别人吗?我不是很懂法但也不是很懂这个导演的逻辑。加上导演夹带私货的恐同嫌疑,oops,三星变两星,Bye~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观后感(三):well...

  我觉得从剧本摄影调度来说这都是个好故事。Clint仍然是那个可以讲一个优秀故事的导演。要说哪儿觉得不爽,也许就是最后我感觉一切快要"来"的时候,一切嘎然而至。也许这正是生活常态吧。

  有人说,这电影给Kathy Scruggs泼了脏水。这姑且算上,也许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点点瑕疵,但这和选举季的其他偏左的意识形态的类型片相比我还觉得这算中立了。一个最最主要的问题是,所有认为这片子是右派宣传片的是多怕人民群众不相信媒体和其他大众传媒了,以及,又是为什么怕。

  这片子说的是那件事儿,也许它也是在讽刺CNN,当然它也有可能是在暗讽FOX NEWS。媒体作为所谓的第四权对它的限制由于free press的缘故太少了。而且近年来这水准真是每况愈下。当媒体开始有prejudice的时候,然后以此为根据报道新闻的时候,那就真的不能看了。我真的希望所有报道失真的媒体得到其应该有的惩罚。媒体和舆论个体伤害是不计代价的,毕竟利益共得,风险和罪恶感均摊。但那个人呢?那个人这一生怎么办,它的家庭怎么办。多数人的暴政就不是暴政?也许人从来如此,社会也从来如此。我真的希望,如果将来有个孩子,他/她瞪着眼睛问我的时候,我可以心平气和地说出这个答案

  And btw I miss Jon Stewart.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观后感(四):一个小人物引发的政治大战

  看了电影后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颁奖季没有什么水花,所以便在网上搜了搜评论。在烂番茄上,这部电影的媒体评分只有73%,远远不及《利剑出鞘》等电影。我更疑惑了,于是仔细看了看这些媒体的评价。最终引导我看到了一个来自亚特兰大媒体协会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批评主要针对电影中女记者Kathy Scruggs的塑造。这位女记者不折手段的用性交易方式从FBI探员那里获取了他们即将对理查德·朱维尔展开调查消息,从而一手导致了朱维尔从“英雄”到“凶手”的噩梦之旅。实际上,大部分对电影的负面评价都针对于这个女记者的形象。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已经预感到了,这个女记者的形象触犯到了不仅仅是媒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而是已经触犯了目前最敏感性别政治问题。

  这部电影像老爷子绝大多数电影一样展现事实真相为中心。所以批评者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个女记者用性交易来获取信息这一细节是否是真的事实?毕竟人已经去世,之前也没有任何证据。所以很多批评者嘲讽这个电影是“太过戏剧化”的处理了真人真事。有的评论直接点出了“抹黑女性”。以至于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奥利维亚·王尔德不得不站出来撇清:她作为一个演员无法决定改变剧本的内容。个人觉得老爷子确实不应该在电影里包含这一幕。但同时也认为这可能就是老爷子的一种讽刺。毕竟当年FBI在撤销对朱维尔的调查后,朱维尔转头就控告了包括CNN在内的多家媒体,大部分媒体都和他庭外和解了,只有亚特兰大媒体协会坚持认为他们的报道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推论,并没有捏造和污蔑的地方。所以,一个FBI内部的消息,是怎么被一个女记者知道的呢?老爷子如此推理,恰如当年的记者们通过朱维尔这个笨拙肥胖还与妈妈合住的单身白人男子形象推论他是凶手一模一样。其实这个电影里处处都是这种嘲讽。因为朱维尔本身就是一个不完美小人物,他除了被不公正对待外,还有过激的历史,不交税和一屋子的枪。即便到了最后FBI找不出任何可以指控他是凶手的证据,那位FBI的探员还是铮铮有词的指责朱维尔:我知道你就是凶手,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我知道你就是。那位FBI探员并不仇恨朱维尔,也没有理由仇恨朱维尔,他只是对自己深信不疑,这种态度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写照。如果最后不是真凶浮出水面,多少人会一直怀疑朱维尔的清白

  不过亚特兰大媒体协会的那个批评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后面的读者评论,多达四百多条。而这四百多条评论的焦点大部分转向了特朗普。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提到了"quid pro quo"。这句话最近不要太火。其实这个电影的剧本早在几年前就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也是在特朗普被弹劾调查之前就已经完工了。但是谁让老爷子pro特朗普呢?!整个美国的媒体都在骂特朗普,老爷子却说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肯定要选特朗普”。这简直就是媒体公敌了。就算没有那个女记者,估计老爷子的这个电影也不会受到媒体的好评。但是有了这句台词,媒体又可以推论:老爷子在借电影讽刺民主党对特朗普的调查。其实个人认为老爷子并非真的支持特朗普,他明确表示过不会以资金或其它任何形式来支持特朗普,他只是表明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觉得特朗普至少是比较诚实的。个人觉得美国媒体和“言论自由”简直就是矛盾的两级。鲜有媒体是没有自己的立场的,但是你不能有和他们对立的立场。我天天听崔娃的节目,这个节目的立场不要太鲜明,各种嘲讽丑化特朗普,采访希拉里各种夸奖赞美,还要多有倾向性呢?但是你不能批评媒体不客观,这是他们的“言论自由”和“政治正确”。

  关于这个电影,它所产生的真实背景,以及现在的舆论背景,都让对它的讨论不可能再是对电影的讨论了。很有意思的是,在浏览这些评论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是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人与人之间会有多么多的不同的感受与看法。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言说自己的感受时就在改变事实的真相,也许下一次的世界大战真的就是“口水战”吧。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观后感(五):英雄哀歌

  影评第526话《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英雄哀歌

  人物传记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于12月13日在美首映。

  本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根据理查德·朱维尔的真实英雄事迹而拍摄。

  1996年7月27日,正值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

  恐怖分子埃里克·鲁道夫在百年奥林匹克公园安置炸弹

  当值安保人员朱维尔及时发现炸弹,

  并在第一时间疏散人群,使得灾难最小化

  此次,灾难事件共有2人丧生,111人受伤。

  如果不是朱维尔及时疏散人群,很可能会有上百人因此丧生。

  然而,朱维尔被当成英雄三天之后,

  就被联邦调查局(FBI)当成嫌犯处理。

  昏庸无能的联邦调查局探员没有任何破案线索

  也只能认定第一个发现炸弹的朱维尔是嫌犯。

  88天的调查对于英雄和他的家人母亲)来说,

  无疑是一种心理摧残

  草木皆兵、平庸无能的执法者用怀疑和敌对眼光对待英雄。

  而救人英雄自始至终也没能得到执法者的道歉或任何方式的赔偿

  黑白颠倒使得英雄的内心无限凄凉。正如英雄对FBI探员所说,如果每一个发现炸弹的人都遭受如此对待,还会有人再冒着生命危险报告炸弹、疏散人群吗?

  在88天的调查期间内,

  媒体对英雄也是充满了讽刺和挖苦。

  靠出卖肉体获得小道消息的女记者在走完公园电话亭到公园之间的道路之后,

  终于脑残地发现原来英雄不可能同时拨打恐怖电话并疏散人群。

  真正的犯人埃里克·鲁道夫在又犯下三起爆炸案之后才被抓获,

  而被抓获时距亚特兰大爆炸案已经相隔六年之久。

  执法者的无能和黑白颠倒,媒体的煽风点火和造谣诽谤,

  造成这一出现实版的英雄哀歌。

  在爆炸案发生11年后,44岁的朱维尔离开人世

  英雄的哀歌划上了句号

  向喜欢真人传记类电影的观众推荐本片。

  祝大家周末愉快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观后感(六):《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故事牵动人心,角色塑造成功

  整个影片尽显东木老爷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成熟大将之风,手法稳健,处处透着人情味。每个角色都塑造得很细致,让观众会透过他们日常的小细节很快了解这些角色的个性,并开始在乎他们的命运。同时,这部根据真实事改编的故事也反应出了追求正义真理重要性挑战特别是当一个人的口碑过往并不讨人喜欢时,常常会在一些意外发生后成为被怀疑的对象,摆脱偏见让真相水落石出并非易事需要自家人朋友长久支持。片中山姆·洛克威尔 (Sam Rockwell )出演的律师带给男主角友谊协助,重情重义又犀利睿智,是个很讨喜的角色。山姆·洛克威尔也凭借此角色有望再次入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本片其实也让山姆·洛克威尔展示出了前所未有性感,我没夸张,真的看时就是这个感觉。事实上,他今年演的两个角色,本片和Jojo Rabbit里的军官都是表面冷酷,但内心有爱的角色,都有着人性化光辉时刻,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两个角色。在获得了奥斯卡之后可以继续拿到如此好的两个角色,山姆·洛克威尔非常幸运,特别是本片之前曾考虑过小李、马特达蒙去演这个律师,最后才轮到他,但他本身就很适合这种“痞子外表菩萨心肠”的角色。

  故事改编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的真实人物、事件:保安理查德·朱维尔从英雄变成了嫌疑人,被错误指控,蒙冤受辱。奥运会期间,朱维尔发现了一个装有管状炸弹的背包,随后发警报并帮助清理了该地区。然而炸弹还是被引爆了,造成两人死亡,百人受伤。朱维尔最初被誉为英雄,但随后,有人向FBI提出了他之前的一些在作警卫时的不当行为,让FBI发生了对他的怀疑,认为其实是他放置了炸药,为的是想作英雄。并因为调查尚未成熟消息就被媒体获知,导致他很快成为舆论的靶子。自此之后他与母亲生活遭到了严重骚扰,好在有律师好友帮忙,最终在88天后终于洗脱罪名。六年后,真正的凶手才被抓到。2007年,朱维尔死于与体重有关健康问题,仅44岁。

  故事之所以容易获得共鸣是因为人人都在生活中多多少少有过被冤枉经历。事情可大可小,但往往是出于对方对你的不信任和偏见。这个时候你就算再怎么辩解有时还是无法为自己正名或赢得别人的尊重。在这样的时候,真的是“愤怒”都无法形容那种心情。理查德·朱维尔被冤枉的经历更为严重,明明他是英雄,却因为以前他这个人做事比较鲁莽疑心重、并说话很直接,给一些人留下负面印象。一个人的口碑和过去的行为真的会给未来的人生蒙上阴影吗?在这个故事中,理查德·朱维尔就经历了始料未及的黑暗人生。

  为了抢新闻而无法公正报导的媒体在其中也起到了舆论误导的作用,急功近利的FBI更是带着有色眼镜探案,很多不负责的人想要急着找出嫌疑人,却忽视了真相。

  影片还有一处给人印象深刻,就是案发时的露天音乐会。那个场景在2017年以前看只不过就是一场演唱会而已,但如今再看,不可能不立刻联想到2017年的赌城大规模屠杀案。同样是乡村音乐演唱会,同样是露天的场地,同样是狂欢的人群突然间变成了到处都是叫喊声的人间地狱。。。东木老师将爆炸案发生前后的恐惧气氛渲染得十分到位,而且他没有选择近几年的枪杀案或恐袭,而是巧妙地选择了1996年的这次爆炸,而且还是从一个小人物角度,而不是从恐袭的角度,用一个带有人情味的故事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恐袭事件带来的影响。

  凭借《I,Tonya》进入人们视野的小胖保罗·沃尔特·豪泽这次成为了男主角,虽然依然是扮演一个有点迟钝的保安,但这次有了更多展示演技的空间,相当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个小人物在时间前后情绪上的变化。这个角色其实相对于凯西·贝茨出演的母亲来说要冷静、内向很多,不善言辞,但即使如此,小胖确实做到了让观众同情和关切这个角色的一举一动。凯西·贝茨出演的母亲一段声泪俱下的演讲也可能为她迎来一个女配提名。

  Jon Hamm出演了片中的FBI探员,Olivia Wilde出演了有野心的女记者。这两个角色反而容易引发争议,因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丑闻很难说是不是真的。据说当事人自己是不承认片中的说法。

  山姆·洛克威尔绝对是本片给人留下真深印象的角色。这位律师表面上很酷很拽,但像一个兄长一样照顾着男主,被东木老是塑造得很有人格魅力。

  虽然很晚才亮相,本片已正式杀入颁奖季。这种描述平凡小人物遭遇的电影很容易获得好评,类似《三个广告牌》,十分生活化的同时又容易深得人心。好在本片没赶上多伦多,不然将是《乔乔兔》的有力竞争对手。山姆·洛克威尔必将回归本次颁奖季 。

  (AFI观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