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能一日游
2013年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新华社4月23日)
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在中华大地刮起了一阵“读书热”,从中央到地方、从媒体到街头小巷,各种宣传报道和社区读书日活动使得全国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之中。在“读书热”发酵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人均读书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警惕读书日成为“一阵风”,变成“一日游”。
读书贵在持之以恒。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充一次电”用一辈子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只有不停的吸收、补充新“电量”,才能跟得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才能保证自己拥有从时代中脱颖而出的机会,而书本正是“电量”的主要来源。所以读书贵在有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荀子·劝学》有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读书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贵在“不舍”。对待读书应当像树木生长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坚持不懈,不要一曝十寒。只有天天手不释卷,日久就自有佳境。诚然,读书是一段长期而艰辛的历程,我们不仅需要培养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更需要用水滴石穿的毅力和铁杵磨针信念来坚持常读书。
读书贵在融入生活。总书记在农村插队时曾给自己立下座右铭,“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至此40多年时间,无论是作为放羊的知青还是作为国家领导人,闲暇时光读书已经成为了习总书记的生活方式,融入了他的血液。在笔者看来,读书就应该向习总书记看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闲暇时光打开一本书就应该如同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般自然。当读书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书中的内容才能引起人们对生活、对理想信念的反思,进而推动自身的成长、进步,使人更加深沉、更加成熟、更加睿智也更加离不开书本。
读书贵在动机纯粹。《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的热播,引发了同名小说的热卖,这折射出当前社会部分人读书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跟风性,为考试而读书、为追电视剧而读书。带有强烈目的性去读书,把读书当做一项任务,效果可想而知,出现“三分钟热度”也就在意料之中。在笔者看来,读书应该是一种比较愉悦的享受,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染和感悟。电影《卡萨布兰卡》里有句经典的台词:“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读书是对心灵的洗涤,对气质的培养,对自我修养的追求。读书应该有更纯粹的目的,那就是保持思想的活力、追求智慧的启发,滋养浩然之气。只有带着纯粹的初心去阅读每一本书,你才能在不同的书籍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和坚持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