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间的朋友2018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时间的朋友2018的读后感大全

2020-01-10 23: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间的朋友2018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的朋友2018》是一本由罗振宇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9-1,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朋友2018》读后感(一):小趋势——未来影响“趋势”的趋势

  罗振宇2018~2019的跨年演讲内容,亦可叫做思维鸡汤,看完最直观感受是可以提升格局宽阔视野。此次《时间的朋友》罗振宇以“小趋势”为主题,引出①看穿事物抽象本质、②非共识、③信用飞轮以及④长期主义概念,虽然运用了大量案例佐证,但有些观点概述还是空洞模糊。不过对感知了解我们自己、周遭,乃至世界的运作来讲是无可厚非的。

  《时间的朋友2018》读后感(二):书评 | 读《时间的朋友2018(精校版)》有感

  【2019年第1本】虽然今年阅读目标要减半,不求数量,但还是习惯这样记录自己的阅读。正如《后会无期》电影韩寒表达的:有时候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那就够了。 或许那个人,只是自己。 坦率的说,罗胖今年的跨年演讲我没像往年一样猴急猴急的守看直播,对于我微信上大多数得到的同学而言,或许这是他们的“冈仁波齐”。我却没有了这种饥渴焦虑,当然也受益于过去一年在得到狂热学习之后独立思考结果。 因为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我找了个网吧,不,现在叫网咖的地方充值了15块,花了三个小时忙完写自己这一年的总结,分别在微公号和微读文集发送,正好时间到,锁机,走出烟雾云绕的机房,深呼一口冷空气:南京新年的味道,亦是如此凛冽而又孤独啊! 不过,回酒店之后还是看了他半小时的直播直到跨年,明显感到他今年演讲的内容缩水很多,广告放水却很多。第二天我就得音频两倍速听完,再加今天刷完文稿,确实发现他有很明显的炒旧饭、金句和强推得到老师意味。 然后,这两天朋友圈出现一大堆讽刺声音,甚至把罗胖的演讲比喻成权健的洗脑,专坑像我这种中老年,哈哈,这个类比还真挺有意思的,好魔性,我快忍不住要点赞了。 坦率的讲,作为每年要在得到贡献上千块、消耗700小时的重度用户,此刻,我心情淡定的。赞也好,黑也罢,挺也好,骂也罢,我觉得意见不同正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绝对对错我个人觉得罗胖自我定位清楚,他一直说自己就是个商人,立志要做中国最好的知识服务商,卖焦虑、拉广告、讲鸡汤很正常的商业行为,所以,他有他的套路,我有我的需求,两情相悦,谁也没有强迫谁。你看,我今年主要的计划就是把之前订阅的专栏一个个扎实的学过去,没特别情况打算再买新专栏。因为我发现之前订了很多专栏,却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没有什么作用。知识肯定是好的,我需要做的只是调整自己的期待跟焦虑,慢慢来比较快。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是非感谢罗胖和得到团队。当然我也希望站在罗胖对立面这些人,能够提出猛烈批判意见,因为这样子会让得到团队做得更好,也会让我们这些“罗粉”更加的清醒警惕。 一个硬币永远正面反面,却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此一时彼一时,永远二元对立,你看,这个世界如此多元,不好么? 跨完年,罗胖说的:2019年还是来了。天高地广,世界又是一个新的样子。不管2018年我们过得怎样,我们都有机会重来,也必须重来。小趋势是什么?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小趋势没法跟,也不用跟。只需要我们随时感知,然后激发那些你早已准备好的力量。 其实,废话一堆总结一句话:一切机会都留给有准备人。 所以,2019,我们都NO BB 一起加油吧!

  《时间的朋友2018》读后感(三):喝了鸡汤能大补,光看不喝是垃圾

  并没有看跨年演讲的直播,而是花了1块钱买的精装电子书。没看过以前的演讲,但是这一次演讲并非鸡汤泛滥言之无物,我认为给6.6分是过低的。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过载泛滥的时代,结果就是使得我们在噪声中四顾茫然而不知真相,更可怕的是,媒体和一些别有用心公众号作者还会在事件之间强加联系狭隘随意定性,以达到其自身目的,而忽略事件本来的样子。实际上,我认为这也属于一种网络暴力,而且我相信罗振宇正处于这样的漩涡之中。

  跨年演讲后,嘲讽不屑的文章层出不穷。大多是高呼罗振宇要停止贩卖焦虑,或者认为这次跨年演讲是一次鸡汤大杂烩,或是痛斥罗振宇的知识付费本就是在割韭菜云云;你也可以去看看豆瓣评论,一句“一年不如一年”收获22赞,说广告太多纯属闲扯的获得23赞。首先我不确定发表评论的朋友是否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发表的中肯评价,但我确信的是,点赞人中一定有很多根本没有看完全部内容,只是跟随一些评论随风倒的未思考者

  我始终认为,定性一件事物是否为“鸡汤”本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于看待事物的人。如果你看到一件事物,确认老生常谈的鸡汤,转眼就掉,那么对于本人来说,称之为垃圾都不过分;但如果你看到它、体会它、认可它,并最终执行它,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那对你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琼浆玉露了,岂是一碗鸡汤可比?

  回到“时间的朋友”演讲,我不是创业者,应该也很难按照罗振宇提供的视角去抓住“小趋势”来站在风口,而且我想大多数人也抓不到,毕竟“万众创新”已经几乎被证明是一个伪命题了。但是我与这次演讲的很多观点产生共鸣,甚至他的一些观点在我的工作生活中得到了验证更坚定了我继续下去的决心勇气,反过来也让我认可了罗振宇。对我来说,这就够了,至于他是否利用知识付费割韭菜,是否做广告太多,我不在乎,“三千弱水只取一瓢”。我们还是应该以积极眼光去看待事物。

  比如他提到的罗曼·罗兰的一句话: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热爱它。

  我很认可这个观点,就像他说的,任何一个踏实实干脚踏实地做事者,是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放在担忧未来的,过度的担忧和焦虑只会让人乱了方寸更何况,塔勒布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中还提到,在这个随机漫步世界,本身就存在着无数可能不确定性,大多数的预测只是徒劳。因此,踏踏实实地,做正确的事,过好自己的生活,stay foolish才对。

从事后看,成功者的路上,那是一个正确连着一个正确,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但这是事后看。如果从过程中看,你就会发现,在他的路上,那是一个非共识连着一个非共识,甚至在别人看来,是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在他自己看来,是一个压力连着一个压力。

  这是他在解释“非共识”时的一段话。所谓“非共识”,概括来说就是本身正确但别人看不到或者不认为对的事。比如就这句话的意思来说,我们往往更容易看到别人“人前显贵”而忽略“背后受罪”,我们总看到那些顶级的企业家呼风唤雨,但看不到其实创业之路是九死一生,即便这些坚持到最后的人,也是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涅槃之路的幸存者。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充分认可一些名人伟人成功之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而后,则是不盲从、不从众,坚持做正确的事,即使是不被人认可。因为做对的事,时间会给你答案

普通人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会积累奇迹。时间帮助了他们,他们成为时间的朋友。

  这句表达的什么主旨我认为无须赘述了,大多数人将“小趋势”看作是罗振宇本次演讲的最核心内容,我不太赞同,我认为这句话才是他本次演讲的中心主旨。“小趋势”注定是极少数人才能抓住的,但与时间为伍,一起做对的事,最终一定会得到正向的反馈,这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比如读好的书,做正确的投资,保持身体健康,学习一门技能。当然,你必须去执行。

  积极地看待问题,不随波逐流,坚持做对的事,并最终去执行这些,我认为是本次演讲我的最大收获。

  此外,当然还是呼吁大,不让浮云遮望眼,把鸡汤喝下去,它才是真正的鸡汤,光看不喝那是垃圾。

  《时间的朋友2018》读后感(四):精华文摘

  比起普通人无法把控的大趋势,真正能给所有人带来机会,从细微处引发大变化的,恰恰是我们身边的各种 “小趋势”。 等待信号个体命运好像不由自己做主。就像万维钢老师马上要出的一本书的书名——《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以前,变化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变化可能成了生活本身。 其实并不是这一年故去的人特别多,而是我们这一代国人,从40年前开始,才有机会知道很多人。在我们的少年时代大众媒体把他们推到了我们面前。他们成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符号原型榜样接口拐杖。所以今年他们的离场,才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冲击。 2018年,他们的离去提醒我们:我们必须习惯,这个世界抽换掉一些我们喜欢的、熟悉东西真实的世界里,并不存在抽象的两难选择每时每刻,我们做事的人面对的就是一张时间表,就是这张时间表上具体的时间安排而已。 查理·芒格说了一句更精准的话:“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既然这个世界另有计划,今晚就让我们重做计划。 过去几十年,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底层思维模式:宁可被说成是猪,也一定要挤在风口。即使看到千军万马,也一定要走上那座独木桥猫眼老板郑志昊跟我说:“移动支付是很多行业信用的数据基石。” 小趋势 第一,它小,所以很难察觉。第二,它不发生在我熟悉的领域里,它是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才滚动到我面前。 这一年的9月,微信公众号上线了,微信电商的春天就来了。 这波又没赶上。没事啊,2013年,淘宝开始扶持网红电商了呀。 这波您还没赶上。2014年,O2O开始了。 你还没赶上。2015年,社交电商开始了。 你仍然没有赶上。2016年,拼团开始了。 你还是没有赶上。2017年,直播电商开始了。 到了2018年您还没醒,我只能说有人已经醒了,这位快手散打哥,通过短视频一天带货1.6亿。 而想借小趋势的人呢?没有一劳永逸想法。他只是随时在做准备,把自己感知能力磨得锐利无比,随时等待、捕捉那个小趋势的信号的传来。 有一句金句,大家都知道:“凡杀不死我的,都让我更强大。”今天,我把这句话改一改,表达一下我们这帮小趋势信奉者的态度—— 凡我赶不上的,我就做好准备,到未来等它。 被我的上进心逼急了之后,广告部的领导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振宇啊,特别感谢你对我们的信任,但是互联网公司要想上央视春晚,有一个小门槛,达到才有的谈。标准简单互联产品日活得过一个亿,要不然,广告出来的那一瞬间,你的服务器就会崩掉。你崩掉了我们也没法对全国观众交代。 ” 有句话说,世界上最悲惨事情是,钱花光了,人还在。但是,我后来才知道,世界上更悲惨的事是,花光自己的钱,搞崩了自己的产品,人还在。 你们千万别把自己当主流,要对自己的趣味保持一种警醒和谦卑,不要动不动就以己度人。 一座工厂,它必须连接一个真实世界。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本身就是它社会治理能力的晴表。说到这,你就明了,为什么中国经济不能过度虚拟化。不是虚拟产业不好,而是制造业不能丢。制造业是我们构建一个真实的、良好社会的压舱石。 所以你看,等号的一边是事实,一边是根据某种原则的抽象。真实世界的很多东西,被等号全丢掉了。 这就是人的宿命,我们的心智成长一直伴随着这个过程,一边得到,一边丢掉。刘老师正在为「得到」做一门新课,专门讲商业洞察力的,他说:“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 平时,这些人都生活在你的圈子之外。但是在得到大学,他们会带来各自在职业养成的思维模型,大家在一起互相享用、彼此嵌入。 说到这,你才会明白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菲茨杰拉德的一句话:“一个人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标志。” 任何创新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先会被当作“异端邪说”,然后成为“伟大革命”,最后还原为“稀松平常”。 广州有一家餐厅叫“不方便面馆”。只卖煮方便面,每碗面的售价要28元。为啥这么贵呢?它把方便面包装上印的龙虾牛肉海鲜都加回去了,和方便面一块煮。 对不少餐馆来说很疑惑,煮方便面能叫餐馆吗?技术含量太低了,这就是对餐馆尊严冒犯。但是,本质上,它何尝想叛逆餐馆,它不过就是把在方便面世界里扭曲的东西在现实世界还原,只不过是把已存在、被忽略的东西呈现出来了而已。 一种“一人食餐厅”出现了,上海和深圳都有。你去那里吃饭,进门点餐用手机,出门结账用手机,你坐在一个三面封闭的小格子里,上菜的时候,有人打开活动隔板,迅速把菜推到你面前,你连服务员都看不见。这种餐厅现在挺受欢迎。但它不是对原来餐馆的冒犯,也不是什么奇思妙想,它只是把人底里的某种愿望呈现了出来。其实它一直就在。 看起来是奇思妙想,但它们背后都是一个一直都存在、但是一直被忽略的潜在需求。看起来不是共识,但只要你回到人心深处和历史深处,它们是什么新东西?它们一直都在,明明白白。非共识,来源于更深处的共识。 所以,很多人看到创新者都会问:你干的是什么事,你疯了吗?创新者心里其实在说:你瞎了吗? 所谓的创新,就是要回到一个古老的事物,但是用全新的手段把它再做一遍。所谓的非共识,就是你初看不认识,但是后来你知道,原来是老相识。 达成非共识的过程,是一个“回到母体,强化母体”的过程。 我在法学家刘晗老师的著作里就读到了这个路径:“若不进入传统,则无法添加新物。” 我们感觉时间不够用,于是就有了一个词,叫“信息过载”。 就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喊出来“信息太多了,信息过载了,受不了了”这种痛苦的人是谁?庄子。战国时的人。那个时候,连纸都没有,能有多少书?他就开始叫苦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就是,知识多,人生短,追着学,就得挂。 万维钢老师有一个判断:所谓信息过载,原因只有一个,你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太低。 就像作家阿尔贝·加缪说的:“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就像约翰·列侬说的:“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 这是在中国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的现象,这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传承的一个基本的内心规则:我们得向上。永远不要低估包括你在内的、中国人身上那种朴素的、但是又强烈的向上的冲动。 何帆在《变量》这本书里提醒我们,历史一直奔涌不息,但它有时候是一个反转大师。反转大师提供的机会,你不能辜负。 一个做事的人,怎么会怕变化呢?我是巴不得变化到来的,如果这个世界没变化,还有什么机会轮得着我吗? 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算法,算法每时每刻都在试探你、判断你、诱惑你、套路你。这个世界好像很危险。为什么算法很危险呢?因为算法是一个整体,我们作为一个人,被算法解体了,变成了碎片化的数据。 作为个体,我们貌似无力反抗。但是,我们手里还扣着一张王牌。我们为什么命中注定只能被碾压为碎片,只能成为被利用的数据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反过来,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算法,来整合外部世界呢?我们也可以是算法,外部世界也可以是数据。 就像吴伯凡老师发出的那个灵魂拷问:这个世界其实正在发生一场博弈。你是数据?还是算法? 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你可以用自己的超级确定性,来对冲外界的不确定。 一个人的成就,来自一套核心算法乘以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这其实就是长期主义的原则,做一件事,长期地去做,持续地去做。你看,无论是这为期一个月的生活插曲,还是我们准备持续20年的跨年演讲,一直到修筑1600年的莫高窟,再到设计寿命一万年的钟,是不是都符合这个算法的公式? 所谓的伟大,有时候就是这么回事。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会积累成奇迹。时间帮助了他们,他们成为了时间的朋友。 就像吴声提醒的:长期主义不仅要坚持你想做的事情,而且不能中断你在做的事情,还要持续地不被诱惑。一旦中断,前功尽弃。 小趋势的信号即使再微弱,只要一旦被识别出来,长期主义就能把它放大。 任何一个人,不管你的力量强弱,放眼于足够长的时间,你都可以通过长期主义这种行为模式,成为时间的朋友。 那段时间,我看见他就问,还和抖音较劲呢?他说:“对,我正在驯化它。” 你发现了吗?只要你能足够地强大,跳出时间给你设置的陷阱,你就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你是把自己的欲望放出了瓶子,但自己又收不回来。时间碎片化了,你也把自己碎片化了。那时间怎么和你做朋友呢? 什么叫转发?就是用他们的判断,背书了我们对内容的判断;用他们的信用,推动了我们的信用。 我今天讲这个信用飞轮的逻辑,只想证明一点:这个世界绝不会只变成机器的世界、算法的世界、代码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很多场景下,完全呈现为一个人推动人的世界。 十一学校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阳光大厅,叫“缘宫”,这是学校的公共空间。李校长用这个空间干嘛呢?只要你是十一学校的毕业生,提前预约就可以终身免费使用这个空间举办活动。可以是你公司的招待酒会,可以是你个人的婚礼,可以是你孩子的摄影展…… 但是如果你心里有一个用户的话,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指标。一个用户偶然听到了我的内容,如果他愿意顺藤摸瓜,去找我更早的、更多的节目去听,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不是被标题党、被时效性这些节目质量之外的因素吸引,他一定是真正喜欢我的节目。 你看,一个真实的人的真实反应,恰恰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指标。 这是2018年,我摸索出来的方法,我把它称之为“用人的体验丈量世界”。 印象笔记的唐毅说了一句话,揭穿了我们这代人,我觉得是我今年看到很扎心的一句话:“你在朋友圈里又佛又丧,你在收藏夹里偷偷地积极向上。” 所有能穿越时间的东西,就该坚守,因为人生太长了。所有会被时间过滤的,该翻篇就翻篇,因为人生太长了。 在百岁人生的坐标系里面,一个年轻人如果遇到了挫折,可别只记得丘吉尔说的“永不放弃”,而应该记得丘吉尔的另一句话—— “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只是开始的结束”。 而现在年轻人是怎么想的?婚姻,是把自己的人生整理好后才做的事。年轻人想,我人生道路还没定型呢,我自己还没想清楚呢,我什么样的人,跟什么样的人过一辈子还不知道呢,结啥婚?对,年轻人想的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我想到了泰森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计划,直到被一拳打到脸上。”

  《时间的朋友2018》读后感(五):用“非共识”和“小趋势”两个工具寻找创新点:3星|《时间的朋友2018》

  罗振宇跨年演讲的文稿。罗辑思维已经放出了这个演讲的全文,不过我还是买了Kindle电子书,因为标注、检索、保存更方便。

  这次演讲的总撰稿是李翔。主要内容我总结为:用“非共识”和“小趋势”两个工具寻找创新点。

  非共识书中有详细的解释,是指“从不是共识变成了共识的过程”,不过有时候书中的非共识又是字面的含义即“不是共识”。从这一点来说非共识的概念不太好,撰稿人和演讲人都不能正确运用。

  书中的非共识,我理解跟克里斯坦森的颠覆式创新的含义基本相同,都是认为创新的机会在低端、低价的区域。最近刚看《哥伦比亚商学院商业策略课》,提到了反驳克里斯坦森理论的《大爆炸式创新》一书。大爆炸式创新认为创新也可以发生在高端、高价格、更多功能的领域,比如iPhone。《哥伦比亚商学院商业策略课》提到克里斯坦森曾经在2007年根据颠覆式创新理论预测,苹果不可能凭借iPhone获得成功。

  小趋势书中说的比较含糊,作者基本是推荐读者看何帆的《变量》来进一步了解。我读后的感觉是跟大趋势没有区别,换成大趋势照样说得通。

  书中提到了许多2018年的商业人物和事件,考虑到罗辑思维的影响力,这本书值得关注商业领域的朋友阅读。

  总体评价3星,有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正如一句俏皮话说的,现在黑天鹅都快成家禽了——一切正在起变化呀,熟悉的世界不在了。#50

  2:所有正在看跨年演讲的人,虽然我们岁数各不相同,但其实都是同一代中国人,也就是“改开一代”。如果你觉得2018年有很多复杂的情绪,那正说明了,“改开一代”终于从青春期走到成年礼。#67

  3:跨年演讲进行到第四年,我们越来越清楚了跨年演讲是为谁服务的:为做事的人服务。做事的人无所谓悲观还是乐观,我们只关心如何把事做好。#75

  4:薛兆丰老师打了个比方你一听就懂:“宏观好坏就像全球平均气温,你要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平均气温有价值。但是你今天要出门办个事,它真没啥用。”#102

  5:查理·芒格说了一句更精准的话:“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104

  6:好了,现在有了移动支付,它对餐馆的意义不是顾客支付方便,而是让餐馆的每一笔收入都可追溯、可核查、有信用,这个信用还可以扩张到整个资本市场,让大家都加入到这局游戏中。#139

  7:可爱猫咪的相关视频、图片,为互联网公司贡献了巨大的流量。说到这已经跟猫完全无关了,这变成了互联网公司的事,这个产业叫“云吸猫”,以至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叫天猫。看,大公司都在蹭猫的流量。而所有这些趋势追溯到最源头,都是因为1947年艾德·罗伊发明了猫砂。#193

  8:我们公司的那些真相,我想给你看,我又做不到。公司的真相,存在于那些一点都不神秘,但是很隐秘的地方,比如大家的交谈、眼神确认、邮件、微信群……这些看不到啊。真相未必神秘,但很隐秘。#287

  9:又过了俩月,就过年了。你猜怎么着?春晚一开演,淘宝就崩了。大公司也没扛住啊。那一刻,我才知道我躲过了什么,央视的领导对我那是真爱护啊。#310

  10:事实正好是反过来的。要看春晚的人,比参与“双十一”的人多得多。这个真相你看不到,你会把自己搞崩的,不仅是自己把自己搞崩,阿里这样的大公司也会把自己的服务器搞崩。#327

  11:一座工厂,它必须连接一个真实世界。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高低,本身就是它社会治理能力的晴雨表。说到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经济不能过度虚拟化。不是虚拟产业不好,而是制造业不能丢。#391

  12:得到大学做的是一件全新的事,它是为做事的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所以得到大学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就是多元思维模型。#426

  13:从被排斥到被承认,从脱离共识到再造共识——整个过程,才叫非共识。#460

  14:梁宁之所以说创新过程是一个“非共识”的过程,是想强调,穿破当下共识难,承受当下共识的压力更难。#470

  15:中国人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一项传统,把经书刻在石碑上,刷上墨水,拿纸把它拓下来,把经书复印走。那你说这和印刷术有什么区别呢?你非要说区别的话,它跟印刷的区别,就是一个竖着放的板,和一个横着放的板,就这么点区别。捅穿这么一层窗户纸,用了400年。#476

  16:印章不也就是在木头或者石头上刻好字、刷上油墨、盖在纸上、把字复印出去的技术吗?它和雕版印刷的区别好像也不大,一个是纸在上面,一个是纸在下面。为什么从印章到雕版印刷术居然花了好几千年?#480

  17:今天,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绝大部分视频脱口秀,你觉得这很正常。但是你有没有想过,2012年之前,我们几乎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镜头。#491

  18:关于做《罗辑思维》这件事我很多年前就想清楚了——做什么,为什么做,大概怎么做。但是,它具体该是个啥样子呢?不知道,就隔一层窗户纸。为什么?因为我被困在我10年的电视经验中,被困在这个行业原来的共识中。#498

  19:2012年3月16号,《晓说》上线的那一天,这就是我通过非共识、抓住小趋势的那个时刻。#506

  20:我们只好取了一个群名,叫“音频怪物产品群”。“音频”这两个字,是我们当时唯一想清楚的东西,但是“怪物”这两个字,才能表达当时我们所有同事对它的感受。三个月后,2015年11月,这个产品上线了,那就是你们都知道的——得到App。#509

  21:广州有一家餐厅叫“不方便面馆”,只卖煮方便面,每碗面的售价要28元。为啥这么贵呢?它把方便面包装上印的龙虾、牛肉、海鲜都加回去了,和方便面一块煮。#540

  22:1931年,可口可乐用自己的主题色,把圣诞老人的衣服从绿色变成了红色,但是这个创新的原点在欧洲中世纪出现圣诞老人传说的时候,就定下来了。#565

  23:回到刚才提出的那个问题:我能感知“非共识”吗?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我们能创新吗?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了:能,只要你有本事用最新的方法把那些古老的事情再做一遍。#595

  24:其实创新一直都存在一个稳定的路径,我在法学家刘晗老师的著作里就读到了这个路径:“若不进入传统,则无法添加新物。”#597

  25:今年,著名出版人方希老师说了一个词——“摸机率”,简直就是时代符号。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衡量会议质量的指标。一个小时的会议,你会忍不住摸几次手机?次数越多,会议质量越差。#608

  26:万维钢老师有一个判断:所谓信息过载,原因只有一个,你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太低。甭管什么时代,只要你到陌生的地方,就会觉得眼花缭乱、信息过载。#620

  27:那结论就来了,听着有点匪夷所思:我们这一代人,大概率上,人人都有机会活过100岁。这不是我的结论,几乎是医学界的共识,#642

  28:你能想象一个场景吗?今天小两口结个婚,女孩会要奶奶的一套老家具吗?这种事在日本已经发生了。祖辈传下来的几十万套名贵瓷器,都堆在二手店里。#664

  29:过去,婚姻是成年的第一件事,是人的成年礼。只有结了婚的人,才被认可为合格的社会细胞。而现在年轻人是怎么想的?婚姻,是把自己的人生整理好后才做的事。#679

  30:于是,她就真的在75岁开始写作了。今年,她81岁,已经出版了4部小说,引起了文学界的震动,还拿了很多奖。#702

  31:我和我的同事说,去盯住6年前最早的那批节目,看看它们的使用数据是不是还在增长。好像很愚蠢吧?哪有一个产品用六年前的老数据来衡量今天的质量呢?#787

  32:我只看一个数据:就拿今年来说,有240万人把得到App里的内容转发给了他的朋友。这240万人,把得到的内容转发了3500万次。#873

  33:算法一看不奏效,就会换个办法,既然爱看羽毛球,那就给你点儿网球、排球、乒乓球试试。我这位同事还是坚持不听、不看、不打开。结果怎么样呢?时间不长,他生生把抖音调教成了一个高效率的学习工具。#910

  34:作为一家服装品牌,它不要求我穿他们的衣服,而且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在所有的宣传物料当中,不要体现他们的品牌。他们只希望,我们能把这张没有标识的图片应用在演讲的底图当中。#924

  35:何帆得出一个连他自己都震惊的结论:所有最先锋的教育理念,在这所山区小学都能看到。#1023

  全文完

  相关链接:

  3星|《时间的朋友2015》:商业财经记者李翔的2015年中国商业大事记+罗振宇的点评

  3星|《时间的朋友2017》:重点关注明星投资人和明星互联网企业,唱多中国

  3星|《时间的朋友2016》:吴伯凡写的稿子,比去年李翔写的差(这个平论没发到公众号上来,只好全文复制到这里)

  罗振宇跨年演讲的文稿。今年是吴伯凡写的。我认为比去年李翔写的差,这个文稿我给2星。李翔老老实实记录了上一年发生的商业上的大事,吴伯凡则尝试自己去概括总结提炼,但是又达不到大师级的水平,在我看来大部分时候是把已知的事情换了个绕口的说法说出来。

  考虑到罗辑思维的影响力,这个文稿还是值得翻一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给3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观点的摘抄。【】中是我的批注。#后面是kindle电子书中的页码。

  1:如果要我选,2016最重要的不可逆变化,就是——互联网人口红利结束了。#169

  2:有人算了这么一笔账。BAT三家大概用员工8万人,创造了2700亿的收入。也就是行业不到3%的劳动力,创造了接近行业的一半GDP。#180

  3:我们创业者担心没有现在,而大家伙担心没有未来。#192

  4:和我们的直觉相反。做一个爆款,然后天下皆知。这种事不是越来越多了,反而是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小了。#246

  5:但是有一点我特别特别肯定。阿里系,甭管是支付宝还是钉钉,一定有一轮像样的社交进攻。#275

  6:第四范式的老板戴文渊跟我讲,人的思维习惯是怎么简单怎么来。机器的思维习惯是怎么复杂怎么来。#543【不认可这个说法,机器目前还没有思维,机器的算法是人教的,依旧是“如无必要无增实体”】

  7:如果你现在的所有优势,都附着在某一种职业技能上,那么你很可能就身处在被替代的重灾区。#672

  8: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世界会是平的。但是十几年过去,我们发现,世界是碎的。#730

  9:王宝强家出了事儿,网上评论一片义愤填膺,但是大数据跑出来的公众情绪的底色却是这么两个字:高兴。#741

  10:谎言能够轻易地得逞,猜测能够直接被宣布成结论。2016年我们看到的特别多。#846

  11:当各种各样的想法都有道理,在我们身边杂存的时候,你会发现,第五只黑天鹅正在起飞,叫共同体危机。#878

  12:以至于我发现,2016年的创业者当中流传着一句话:凡是不赚钱的都说自己是在创业,赚钱的都说自己是在做生意。#935

  2018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

  2018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

  2018读过评过的400多本书

  本号近800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时间的朋友2018》读后感(六):【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时间过得真快,去年写2017年时间的朋友的书评笔记仿佛还在昨天。

  今年依旧不出意外,各大自媒体依旧赚流量,批判罗振宇的“骗子行为”,批判知识付费的无用。

  请你们千万别停止批评,

  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当然人云亦云。

  去年我在《时间的朋友2017》说过一句话,那些只会批评的人,我们拭目以待过了一年,他们有没有任何提高?

  说知识付费没用的人根本没有真正想要学习的心,别和我说什么我不想学习我怎么会付费。

  和减肥一个道理,你可以把嘴都说破说我要减肥,到行动的时候,请问你做过几天运动少吃了多少。

  知识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你如果不想探索,积极的去学习,付费又如何,你依旧不会去学。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依旧总结好了2018年的笔记,给懂得欣赏的人共同学习。

  【2018年,时代结束了太多次】

  2018年,我们告别了很多曾经熟悉的人。

  并不是2018年故去的人特别多,而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从40年前开始,才有机会知道很多人。

  在我们的少年时代,大众媒体把他们推到了我们面前。他们成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符号、原型、榜样、接口和拐杖。所以今年他们的离场,才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冲击。

  2018年,他们的离去提醒我们,我们必须习惯,这个世界抽换掉一些我们喜欢的、熟悉的东西。

  【一个做事的人,总要以某种方式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

  罗曼·罗兰有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热爱它”。

  【做事的人和不做事的人,有啥区别?】

  不做事的人经常讨论一些抽象的问题:

  情感和理智哪个重要?理想和现实怎么能平衡?

  远方和苟且怎么选择?着眼未来和回到初心哪个更重要?你妈和我,你救谁?

  做事的人会分析现实解决问题:

  所有在岸上讨论的假设马上会具体为硬邦邦的现实。这时候选择有什么难的?你会立即做出反应。而且你还会发现,让你做决定的那些因素,和你没事瞎讨论的那些因素没什么关系。

  做事的人和搞评论的人,完全在两个世界。有些事情在做事的人面前,完全不难。

  对于做事的人来说,对于脱不花来说,这个问题从来不会抽象地摆在她面前。摆在她面前的问题永远是:下午五点,孩子发烧,是接着开公司例会,还是赶紧回家?那肯定是赶紧回家啊。晚上八点正在家里吃饭,是陪家人吃完晚饭,还是回公司处理一个急事?对于创业者来说这还用选吗?肯定回公司啊。如果她觉得最近陪孩子时间少了,那就专门抽出一天来陪孩子呗。

  你看,真实的世界里,并不存在抽象的两难选择。

  每时每刻,我们做事的人面对的就是一张时间表,是这张时间表上具体的时间安排而已。

  查理·芒格说了一句更精准的话:“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

【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

  【什么是小趋势呢?】

  第一,它小,所以很难察觉。

  第二,它不发生在我熟悉的领域里,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才滚动到我面前。

  因为移动支付,餐饮业开始清晰地知道:我这家餐馆,什么样的人喜欢在什么时间点吃什么样的菜,我应该在一周的什么时间,备什么样的货。即使是一家不想上市的小餐厅,也可以借用数据来持续自我优化。正是因为移动支付带来的红利,餐饮业也可以资本化,也可以上市了。

  每一趟班车停靠的时间都很短,而且看起来都像末班车。

  好消息是,真的没有末班车,车是一会儿一趟,越来越密。

  你在2012年之前,没成为一个淘品牌,是不是就错过了?

  没有啊,这一年的9月,微信公众号上线了,微信电商的春天就来了。

  这拨又没赶上。没事啊,2013年,淘宝开始扶持网红电商了呀。

  这拨您还没赶上。2014年,O2O(线上到线下)开始了。

  你还没赶上。2015年,社交电商开始了。

  你仍然没有赶上。2016年,拼团开始了。

  你还是没有赶上。2017年,直播电商开始了。

  到了2018年您还没醒,我只能说有人已经醒了——快手散打哥,通过短视频一天带货1.6亿元。

  你说,这个机会窗口什么时候关闭过?只不过它不在大趋势里,打开它的只是一个个小趋势。

  【想靠上大趋势的人和想借上小趋势的人,两拨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想靠大趋势的人,他们的思维模式是:“要是怎样怎样,就好了”。

  要是十年前我买房了,就好了;

  要是五年前我买了比特币,而且今年上半年及时把它卖了,就好了。

  这背后的想法是,进个保险箱,上一趟快车,骑一匹快马,搭一艘大船,

  从此一生有靠,高枕无忧。

  只要是个做事的人,你不觉得这就是做梦吗?

  而想借小趋势的人呢?他没有一劳永逸的想法。

  他只是随时在做准备,把自己的感知能力磨得锐利无比,

  随时等待捕捉那个小趋势传来的信号。

【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

  【所有趋势都起源于事实】

  想抓住小趋势,那就得能认清事实。那问题是,我们看得到事实吗?

  在我们这样的大国,经常会有这样的错觉。

  我经常提醒我们公司的同事,你们千万别把自己当主流,

  要对自己的趣味保持一种警醒和谦卑,不要动不动就以己度人。

  “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起码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数时候,是十个亿的人都不知道。”

  少年得到App里面有一个给孩子讲数学的栏目,叫《数学有意思》,作者是林欣浩老师。

  林欣浩问了一个问题:请问等号是什么意思?是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意思吗?不,等号的意思是,有些东西不重要。听着有点匪夷所思啊。

  比如,我说,“1+2=2+1”,这其实是在说,总数才重要,次序不重要。

  比如,我们说,“考个好专业等于工作有保障”,这其实是在说,收入才重要,你的爱好不重要。

  每当我们用到等号这个工具的时候,其实我们背后都有一句潜台词:有些东西不重要。

  所以你看,等号的一边是事实,一边是根据某种原则的抽象。真实世界的很多东西,全被等号丢掉了。

  书中提到的这门刘润老师的新课专门讲商业洞察力的,很期待。

  他说:“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

  过去,我们以为能把世界抽象化,这是个很大的本事,

  因为你能用一个很高明的、很简洁的抽象模型来解释这个世界,

  那是最了不起的事,那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式的成就。

  但是,对做事的人来说,使命不止于此。

  还原能力才是做事的人逼近事实真相、把握小趋势最稀缺的能力。

  【多元思维模型】

  为了抓住小趋势,我能看到事实吗?

  能,如果你掌握多元思维模型。

  多元思维模型,让很多种认识世界的模型在自己的脑子里并存。

  第一次接触多元思维模型,是在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中,查理芒格在书中提到,他不会对一家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肤浅的独立评估,而是对他打算投资的公司的内部经营状况以及所处的、更大的整体“生态系统”作出全面的分析。他用来作出这种评估的工具称为“多元思维模型”。

  你必须意识到,生活无非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联系。所以,你必须拥有各种模型,你必须弄清楚各种模型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效应,你必须辨认出这些事情之间的关系。

  巴菲特曾经也说过类似的话:”投资就像打棒球,你要让记分牌上的得分增加,就必须盯着球场,而不是盯着记分牌。”我们之所以要建立多元思维模型,是因为我们天生有一种通过扭曲事实来迎合自己认知的倾向性,哪怕事实平非如此。

  好像是一个“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待每个问题都像钉子”,哪怕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是用螺丝刀拆卸,而不是锤子敲击。查理芒格说,这也是很多经济学家的软肋,会过度的强调某些可以量化的因素。你们不能只拥有一把铁锤,你们必须拥有所有的工具。你们拥有的方法必须不止一种。

【从被排斥到被承认,从脱离共识到再造共识——整个过程,才叫非共识】

  【我能感知“非共识”么?】

  梁宁说“非共识”这个词在她脑子里面一直挥之不去。这是她对“什么是创新”的一个解释。那个瞬间有点像孩子离开母体、分娩降生那一刻。孩子的感受是,这一刻受到了母亲的排斥,来到孤独的、寒冷的世界,他感受到的这种压力,压得他要大声啼哭。但很快他就会被母亲拥入怀抱。

  这是两个过程完整地、连续地被接在了一起。

  从被排斥到被承认,从脱离共识到再造共识——整个过程,才叫非共识。

  我们必须要回到创新的现场,才能观察创新,才能感受到那种真实的艰难,和突破之后的震撼。

  每一项创新,在它诞生的那一瞬间,都好像是突然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长夜。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

  每天都有好多创新,不是说创新容易,只不过这样的点灯时刻变得越来越多而已。

  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明朗的白昼,其实是由无数盏这样的灯彼此辉映而成的。

  就在我自己这短短几年的创业历史上,其实就感受过好几个这样的时刻。

  当得到App被市场初步认可之后,我知道了两件事:

  第一,一个创新的想法,在它冒头的那一刻,连“亲爹亲妈”都觉得它是个怪物;

  第二,如果它后来不被社会接受,它就真的是个怪物。

  这两个逻辑结合起来理解,才是梁宁说的“非共识”。

  共识从来不反对什么,它只是把被忽略的东西呈现出来而已。

  非共识不是什么天外飞仙,它本来就在,我们只是把它重新唤醒。

  广州有一家餐厅叫“不方便面馆”,只卖煮方便面,每碗面的售价要28元。为啥这么贵呢?

  它把方便面包装上印的龙虾、牛肉、海鲜都加回去了,和方便面一块煮。

  对不少餐馆来说很疑惑,煮方便面能叫餐馆吗?技术含量太低了,这就是对餐馆尊严的冒犯。

  但是,本质上,它何尝想叛逆餐馆,它不过就是把在方便面世界里扭曲的东西在现实世界还原,只不过是把已存在、被忽略的东西呈现出来了而已。

  很多人看到创新者都会问:你干的是什么事,你疯了吗?创新者心里其实在说:你瞎了吗?

  我能感知“非共识”吗?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我们能创新吗?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了:能,只要你有本事用最新的方法把那些古老的事情再做一遍。

  其实创新一直都存在一个稳定的路径,

  我在法学家刘晗老师的著作里就读到了这个路径:“若不进入传统,则无法添加新物。”

【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只是开始的结束】

  【我的时间够用吗?】

  很多人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我们处在一个时间无限碎片化、空间无限被分割的时代。

  小说变成了段子,专辑变成了单曲,大片变成了短视频,站台上的别离变成了微信上的常联系。

  扑面而来的信息,多到了我们受不了,杂到了我们接不住。

  我们感觉时间不够用,于是就有了一个词,叫“信息过载”。

  一个年轻人如果遇到了挫折,可别只记得丘吉尔说的“永不放弃”,

  而应该记得丘吉尔的另一句话——“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只是开始的结束”。

【用人的体验丈量世界,启动你的信用飞轮,你就会有力量】

  【想抓住小趋势,我们的力量从哪里来?】

  用人的体验丈量世界,启动你的信用飞轮,你就会有力量。

  一个真实的人的真实反应,恰恰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指标。我把它称之为“用人的体验丈量世界”。

  人和人的感知一旦叠加,会形成一股旋涡般强大的力量,不断地卷入更多的人、更多的外部资源,推动一个东西飞速旋转,我称它为“信用飞轮”。

  最近刚刚给家人邮寄了澳洲的水果,不得不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是快递,有些水果用了顺丰速递,有些用了京东速递,顺丰的服务和质量无可挑剔,3天就到了。可是京东速递竟然让水果可以飘个好几天,包装也是很不走心,对比京东速递的速度,包装,服务,我可以很肯定地说顺丰是我用到的最靠谱最高效的国内快递。一次两次让客户满意很容易,但是没有一次让我失望过,我觉得很不容易。就像我们坚持做一件事做几天做一个月都很容易,但是如果一旦变成了每天都做,积累到年甚至一辈子的习惯那就很难了。信用飞轮这个词,是目前为止,在2018时间的朋友里,我最喜欢的词组。

  信用飞轮的逻辑,只想证明一点:

  这个世界绝不会只变成机器的世界、算法的世界、代码的世界。

  这个世界在很多场景下,完全呈现为一个人推动人的世界。

【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我想和时间做朋友,但是时间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很多人抱怨抖音是个时间黑洞,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吃掉了。

  你哪里是被抖音耗尽了时间,你是把自己的欲望放出了瓶子,但自己又收不回来。

  时间碎片化了,你也把自己碎片化了。

  只要你足够强大,跳出时间给你设置的陷阱,你就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持续地、长期地守住目标。这种行为模式,叫作“长期主义”。

  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长期主义不仅要坚持你想做的事情,而且不能中断你在做的事情,还要持续地不被诱惑。

  一旦中断,前功尽弃。

小趋势的信号即使再微弱,只要一旦被识别出来,长期主义就能把它放大。

  任何一个人,不管你的力量强弱,放眼于足够长的时间,

  你都可以通过长期主义这种行为模式,成为时间的朋友。

  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会积累成奇迹。时间帮助了他们,他们成为时间的朋友。

【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

  【尾声】

  小趋势是什么?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小趋势没法跟,也不用跟。只需要我们随时感知它,然后激发那些你早已准备好的力量。

  抓住小趋势,首先总得了解事实真相;

  抓住小趋势,你要能挣脱观念枷锁;

  抓住小趋势,你得重新定位生命的坐标;

  抓住小趋势,你得学会从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抓住小趋势,你还得有一套长期主义的人生算法。

  有了这五条,小趋势来的时候,你就会把自己像一粒子弹一样,发射出去。

  约翰·列侬说:“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

  那么,2019怎么办?

  就像作家阿尔贝·加缪说的:“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