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谷子书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谷子书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1-15 2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谷子书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谷子书店》是一本由碧珊著作四川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谷子书店》读后感(一):每日打卡连载:上万本小说在说话?

  《荆棘鸟》说:“不要搬走!我要书架!现在要拉尔夫!” ——摘自《谷子书店》

荆棘鸟》在《谷子书店》里促成了阿婆司徒玉的爱情

  节选:司徒愣了,这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女人朗读。她读的这一段他当然知道在哪儿。那是拉尔夫神父在遥望异乡风景回忆历史感叹古人命运,但,紧跟着下来他就要去想念梅吉了。 书店女人继续念道: “只有现在,在二万千英里之外的地方,他才能思念梅吉的时候不想哭泣。”

  《谷子书店》读后感(二):醉翁之意不在店

  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这是一本介绍书的书。《谷子书店》从书的目录来看,似乎是用25本名著串起的一座理想书屋故事,读完全书后才发现绝不止于此,还包含了更多的文学名著,体现作者对文学的情怀,对想的追求和对人生思考

  一家拥有5万册图书乡村书店,涵盖了最具代表性世界名著,不以盈利为目的,只以公益主旨,让人类优秀文化可能广地传播出去,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在现实社会中想要开办一这样的书店,似乎太难了,不单单要有经费支持、更要有此志向的文化守护人。小说中的确创造了这样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借康婆婆一生,尤其是在书店的一生,以书为伴,受书影响,让书说话。

  我最初是被书中提纲目录上的名著吸引过来的,自己虽然也读过其中的一些,似乎总有许多好书等待着自己去读,但又没有足够时间,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即便整日整夜埋在书堆里读书,也无法穷尽世界上所有的书,故此、只能挑选其中一小部分最优秀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书来读;再者就是一些世界名著,或者被媒体公认的杰出作品,自己也拿来阅读了,却没有读懂,比如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大家都说好,可我却不知道好在哪里,硬着头皮读完以后反而彻底晕掉了,并没明白作者的深意。这本书中也重点提到了百年孤独这本书,而且给书店里那只怪鸟取名也叫“马尔克斯”,这是有点意思的,虽然我对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概念至今依然糊涂,对书中想表达的意思依然不全明,却有了一些借助于旁人浅显易懂比喻说明,或者现实生活中类比,渐渐有些理解作者初衷意味。谷子书店中,每一段康婆婆的书店生活或者回忆、思考,都是对文学中那些意义阐释;那些名著中的字句引用,有些也挺适合现实中的场景,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无论如何,我还是喜欢作者在谷子书店中提到的所有这些书的,毕竟这其中有很多是我读过、也是非喜爱书籍,在漫漫人生的路上,这些书是能够陪伴一生的,们能在困惑解答疑问、在挫折鼓舞勇气、在顺境中颐养天性……但愿世间会有更多的谷子书店!

  《谷子书店》读后感(三):唯有真爱才会舍不得

  康阿婆死了,用她的死留住了书店的活。放下《谷子书店》,我陷入沉思:康阿婆的“死”,是为了让书在无数读者中“复活”啊。

  不完美与完美

  康阿婆不是个完美的人,甚至那种固执偏执还有一些讨厌。“雨水在流下窗玻璃的短途中不时闪动着光,有那么一会儿,我们大致能看清楚这个阿婆长什么样儿。因为天还黑的很,她的脸色看上去有些发蓝,但那实际是姜黄色的。她七十已过,准确的说是七十三了,头发却并未全白,在这间充满了湿气房间中因为吸足了水分倔强卷曲着,散落枕上。她有个圆脸,皱纹看上去不太明显,两道眉毛中间的位置上却被雨水冲出了几条细沟。这让她看上去不太和善。”整部书用优美流畅笔触详细讲述了“一个倔强的、冷漠的、书店里的北方女人。”一生的故事。“可你不算个好作家。我也不是个好女人。” “嗯,我们都不太好。” 这个书店代管员一生波折,也曾经做过错事傻事,比如恨父亲母亲残忍,把父亲的胳膊放到飞驰的列车轮下,造成父亲残疾及后半生的潦倒,但正因其不完美所以更觉真实人物不完美的复杂性成就作品完美的深刻性。也因此在读完《谷子书店》,你会上不太好的康阿婆。碧珊笔下女主角康阿婆是一个有血有肉角色,其实《谷子书店》里每一个角色,都是鲜活真实的,细节巧妙有趣生动。比如“阿力摇摇头,'你懂什么,这个大蛋是说他有多坏,又不是说那个蛋……' 村人再无异议,阿力就一抬胳膊把那根粉笔掰成两截一左一右插到了男孩的两个耳朵眼里。”,一个因为犯错而被村人欺负男孩子形象跃然纸上。足见作家功底

  爱与真爱

  如果你问我是否爱书,我会告诉你是的—在拿起《谷子书店》之前,但是读完这一本书,对这一问题我会犹豫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爱书的,几乎书文镇的每个人都从书店获益,都从读书中获益。最后的啃读会上,来了400多人就能证明。书籍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经济利益,但是书籍会融入一个人的血脉,再化为气质呈现生命的每一分秒中。《谷子书店》设计真是巧妙,不禁用25本书穿起一个书店管理者的一生,讲述对书的热爱和现实的无奈。但,书中提到的书要远远超过25本,我粗略的数了一下,至少超过50本的!将中外名著串入《谷子书店》构思巧妙,更巧妙的是融合,让书在书中说话,并且如此自然舒服麦家老师肯定到“这是你这本书最大的惊喜。”让书说话,让小说里的生命和书都活了过来。所以当书文镇要拆掉书店盖大型折扣商场,我们不会怪镇长、不会怪那些从书中获益了的人们最终会在拆迁协议上签下同意。他们爱书是真的,爱得不够深也是真的。只有康阿婆才是对书店最深沉真挚的热爱,所以才会想出写万民请愿书、聚众示威、给288位作家和书店写求助:“救救书店”。唯有真爱才会舍不得。就像作者碧珊,唯有真爱书,才能将自己读透的数百本书融入爱书人康阿婆的生命,才会写出《谷子书店》这样一本献给所有爱书人的书。

  活着还是生活

  “我们曾经拥有的,是怎样的——灿——烂——与——辉——煌——啊。”

  《谷子书店》中老作家说,“一家书店不仅放满了书,它还承载了一种文化,一 种历史,一种未来,一种希望,一种对周围人的影响,一种国家兴旺,它还能让世界变得更好,让人们过的更幸福!”

  “可世界已经变更好了啊!”镇长双手摊开,无辜地看着众人。“我爷爷当村 长的时候,村里人连肉都吃不上;我爸爸当乡长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楼房;现在我当镇长了,看看我们这里,家家几百万,户户小楼房,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去哪玩就去哪玩。哎,人就是这样,怎么永远都不知足呢!”

  我没有把这两段用引号引述,因为我知道,这是作者在告诉我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当物质条件达到富足,我们更应该叩问自己的灵魂是否充实。我忽然感动于《谷子书店》的出版,一个柔弱女子,为了爱和希望,把最感动人的经典之作融汇进一个最平凡女人的一生,发出呐喊:书是月光生命中不能没有月光!

  “生活”还是“活着”?区别在于你的行囊里有没有梦想。“活着”,是一种单纯状态,如果没有带上想要实现目标与梦想,那么“活着”就如墙角的猫,高处的鸟,仅仅为了生存而已。哦,对了鹦鹉马尔克斯都已经不甘心单纯的活着。

  周星驰剧中说:“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生而为人,就是为了能够高质量的活着,就是为了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哪怕一路坎坷,哪怕事与愿违,就像书中的司徒玉,垂垂老矣,依然没能成为作家,夫妻一死一伤后,短篇小说集《海上列车》才得以出版。但是他是幸福的,因为他一直知道自己是谁,前行方向在哪里!

  “日前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 17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仅为 76%。至于成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 14 分钟,上网时间却超过 150 分 钟;当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77 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20 本、 日本的 40 本、以色列的 64 本。《人民日报》报道,有人统计,伦敦拥有书店 2904 家,纽约 7298 家,东京 4715 家,巴黎 6662 家,而北京只有 1800 家…… ”看到这样一组数据,让我们这些自豪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历史的国人感到羞愧,一方面我们都知道书籍能给人力量,能助人成长,能为最平凡无奇的生命点燃最烨烨生辉的光芒,另一方面,我们却放下了书,把生命中最重要补给当成负重,扔在路上

  “书店欢迎每一个迷路的人。”有书相伴,愿人生不再是迷途

  《谷子书店》读后感(四):碧珊《谷子书店》:如果小说会说话(图)

  圣诞节寻找一颗星收到一份特别珍贵,特别喜欢的礼物青年女作家《谷子书店》的签名版。本想着春节就和书里的名著度假,但《谷子书店》以名著的书名作为一个个章节名,实在是把我吸引住。这些中外名著大多我都读过,有些还精读研读过。但就是没有想过要以这种方式写一本书。

  当下有些作家出书,书名几乎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但《谷子书店》不一样,她完完全全围绕着书店、书店里的人和书籍缩写。看在短短一天之内,一个女人能否改变一家书店的命运?除了阿婆、读者,还有那些书店里的书籍也纷纷"活"了起来……后记《如果小说会说话》恰如其分。书店存在至今、名著流芳到现在,其价值、其生命力都是经过时考验的。

  读《谷子书店》,一个小时一本名著,由25本世界名著串起了《谷子书店》的最后时光结局如何,寻找一颗星不说破。这确实是一本好书,比很多市面上的鸡汤要强,适合那些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阅读,特别能提高文学素养。当然,这本书也可以当做一本文学名著的导读来读。生活与小说有时候密不可分

  《谷子书店》讲述了一家南方的老书店在最后一天搬迁前发生的故事。店主康阿婆和丈夫司徒为了保住书店不被搬迁,想尽办法村民来参加书店的告别会,热闹百出,笑料和感动不断。在这一天里,书店里的藏书按捺不住纷纷"活"了起来,开始自己说话,拯救自己的书店。多少思想火花在这里碰撞,写书就是作家和自己灵魂的一场对话

  碧珊的《谷子书店》从写作到出版历经三年,初稿完成后曾得到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谍战小说之父麦家的亲自修改指导。新晋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诚、著名作家鲍十、"秘密调查师"系列小说著名作家永城、编剧严东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晓晏老师、《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卫毅等人的大力推荐。但他们只在书的封底留下了精辟的寥寥数语,碧珊的文学之父也没有为本书写前言推荐。这是《谷子书店》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一个年轻女作家想靠作品说话的底气和勇气是很了不起的。这一点寻找一颗星相当佩服。一个平凡的书名、一段有思想的记录、处处有思想火光闪现,或娓娓道来、或直击灵魂。

  我与碧珊属于一见如故朋友。她成长不易奋斗也不易。这是她六本小说里的第一本书。她十五岁因病吃中药七年,二十岁时因渴望"体验更多人的人生"开始写作。她于2006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一本青年导演采访录而进入电影行业,从此开始了以电影养活写作的十几年艰苦生活。从编剧到宣传总监,从片场瘦小执行导演到执掌后期公司、每日奔波承接剪辑业务的公司负责人。她经常说:"为了能够养活写作,我拼尽了全力。"

  这句话寻找一颗星深有体会。因为我与她的境遇大同小异。好在《谷子书店》已经出版上市、已经在全国各大书店上架、已经在各大网平台销售百尺竿头,梦想终于实现了第一步。

  最后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微博上的@碧珊小悟空 就是《谷子书店》的作者……

  《谷子书店》读后感(五):一本精心结构的奇书,一个浪漫迷人童话 ——读碧珊长篇小说《谷子书店》

  要有着怎样的热爱,才如此倾情,为一个书店立传,为一个爱书人立传?

  要有着怎样的熟悉细致,才能在一本书中严丝合缝地嵌入25本书,和来自一百二十多本书的一百五十多条书摘

  要有着怎样的才情,才能把一个本没有太强戏剧冲突情节动荡的故事写得奔放、迷人,使人捧起了不愿放下?

  《谷子书店》讲的是一个北方女人和一个南方书店的故事。北方女人,也就是主人公阿婆,在一个雨夜火车来到南方一个叫书文镇的地方,冥冥中被牵引,进了谷子书店,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四十多年后,书文镇为发展当地经济,引资建大商场,下令搬迁书店,女人谋划开展了一场保卫书店的反击战。

  结构奇巧是这部小说的第一大看点。

  碧珊有一个野心,在一本书里藏进百本书。她是这么做的:

  《谷子书店》分上、中、下三部,分别引用了8本、9本、8本合计25本名著。采用的方式不是生硬抄书,而是根据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分章节嵌入。比如第一部第一节,嵌入的是《简爱》,作为对阿婆的阅读启蒙和人生导航,碧珊的安排很有深意。

  读者最先会看到一句话,“那天,出去散步是不可能了”。这是摘自《简爱》第一章的第一句话。一段引文后,碧珊的开头来了:无论怎样,今天还是要开张啊。这两个开头,多像一对孪生姐妹呀,用一句很囫囵的话说就是,特别有感觉,顿时就激发起了我的阅读欲望。很多人都说,一个好的开头很重要,决定一本书能够走多远。《谷子书店》的开头,无疑是一个很棒的开头,可以媲美名著。

  接着,阿婆回忆起自己第一天到书店的情景,当时书店主人闫太收留并给了她一本书,这本书就是《简爱》。阿婆读完后决定在书店留下来,并说要学简爱,“坚强、有力量、不依靠他人”。从此,阿婆的人生有了方向。这就是书的力量,就是《简爱》的力量,也正是这本书,开启了阿婆“和书店几十年的不解情缘”。

  嵌入的每一本书,都在牵引出一段回忆,从而推进故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者也通过阿婆,写出了对所嵌入书籍的大致解读。这是碧珊的另一个野心,带领读者读名著。

  嵌入,并不止于25个章节的25本书,还有书摘条。来自一百二十多本书的一百五十多张书摘条,同样被作者匠心独运地布设在全书中。说匠心独运,是那些书摘大多都高度切合场景需要,或印证人物心情,或代表人物说话,也有的对当下情形表示调侃。写到镇上书店只此一家时,书摘条是这样的:

  “天啊!我以脑袋担保!镇上没有什么小集团……”(摘自《芙蓉镇》)

  写到阿婆视力衰退时,

  “如果我有幸看过一眼这个世界后再失去它,那不是更糟?”(摘自《冷山》)

  写到阿婆和女教师吵架时,

  “欠考虑,”她说,“绝对欠考虑。”(摘自《斯通纳》)

  ……

  太多了,书摘条,时常一不小心跳出来,有时刚好就是人物要说的话。太奇妙了,怎么就这么吻合呢?不留意还以为就是人物嘴里蹦出来的呢,可它们又确实出自某本书籍。

  这些书摘条,或贴或挂,在书店各个空隙和角落,如星辰般灿烂、深邃,凝聚了一百多本书的智慧,见证了谷子书店几十年的历史,也记录了阿婆和司徒(阿婆丈夫),以及读者们几十年的阅读心理和所得精髓。

  这是难以想象的。且不说每条书摘都被信手拈来为内容服务需要怎样的殚精竭虑,光是标记它们的出处就不胜其烦。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作家本身的几个素质:一,阅读储备量大,读书多;二,读书读得细致、扎实;三,对所读书籍的记忆惊人

  因为生病,碧珊上中学开始就辍学在家养病,自熬草药七年,打发时光的途径就是阅读,曾经“扎在图书馆很多年”。很多书,她都不止读一遍,少年时读,青年时读,现在又返回去读。她开了一个“碧珊私读”的公众平台,专门写书评。那些书评都很精彩,有她独到的分析和见解,每一篇都可以作为爱阅读者的指示灯。

  精妙的结构构成了全书的骨架,叙事则是填充它的血肉。

  《谷子书店》用独到的叙事形式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写了一个跨世纪书店半个世纪的兴衰和一个跨世纪女人73岁的生命历程。大跨度的叙事,被碧珊浓缩在一天,24小时,25本书,“一小时回忆一本书”,每本书都是一个召唤,召唤出书店和主人公的一生,又是一个射点,向周围辐射,扫描出书文镇的历史与现状、镇上居民的人生百态。

  一天之中,主人公阿婆从睁开眼睛那一刻起,从书店即将被毁的现实想到她和书(还有书店)的结缘,是因为《简爱》,同时引出闫太这个“母亲”一般的人物——有闫太才有书店,闫太同时是阿婆精神上的母亲。随后几乎是一动一书(起床时《白鹿原》从枕头里滑落出来),一步一书(下楼时发现了被叫作“马尔克斯”的鹦鹉,《百年孤独》登场),一书一回忆,连缀起几十年间的各种片段和场景。这些场景和片段,并不是简单拼接,而是通过阿婆内向的视角,以她的心绪贯穿,反观和复现了书店和阿婆的一生,并使得阿婆在回忆中顿悟,解开对父亲的心结,完成自我救赎。

  这种召唤式叙事保证了整本书的灵动性和文本的丰满度,并且,在每一节有限的容量里,不得不节制、保留,避免了故事的超前进展,从容、欲放还收,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更有意思的是,书中常有一些意外之笔,像那25本书和150多条书摘不时跳出来一样,浪花般闪跃。它们大多通过阿婆的自言自语(也可以说是心语,全书很大一部分是阿婆一个人在书店移步换书地回忆),总是冷不丁冒出来,“无论怎样,今天还是得开张啊”,“买后悔药去吧”,“没踩着你吧”,“宁波汤圆是吃过了,你们怎么舍得把桂花撒在里面啊”……甚至会让你觉得突兀、莽撞,细思却心领神会,能感觉到这个“倔强的,冷漠的,书店里的北方女人”不失幽默、可爱的一面。这种幽默,我想是北方人特有的吧,碧珊是北京人,又在杭州理想谷,也是书店,客居过不短的时间,这些跟阿婆都很贴合,所以真实,且地域特色浓郁。这可爱里,也有一些无奈与妥协,那些说阿婆是一个倔强的,冷漠的,书店里的北方女人的人,看了也会怜惜和喜爱她吧。

  以上说的是结构和叙事,除此以外,碧珊还通过对贯穿始终的“雨”这个意象多角度的描写和渲染,用自由奔放的语言,借助带有魔幻色彩的表现手法,呈现了书店的环境和阿婆的心境,为读者营造了一种静谧、文艺、迷人的氛围,使全书充盈着一种带有神秘气息的艺术感染力。

  很多作家都擅长营造自己独特的意象,比如张爱玲的“月亮”,余华《第七天》里的“雪”,莫言的“红色”,……碧珊的“雨”。

  “雨”在第一页就出现了,“她眼望着右边墙上的玻璃窗,雨光在她的眼中闪光”,“雨点再次打花窗玻璃的时候”,“梅雨确实是连下了一个星期”,“雨水在留下窗玻璃的短途中不时闪动着雨光”,还有间接描写,“头发却并未全白,在这间充满了湿气的房间中因为吸足了水分倔强卷曲着”,“拖着一身疲惫在一踏进这间屋时就闻到了一股潮气味儿”……南方的“梅雨”是很让人烦的,碧珊在麦家理想谷客居创作的时候,肯定深有体会。如此耐心的描摹,不觉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带着些阴湿的小场所之中,跟随自思自虑、自问自答、自顾自怜,又自我宽慰自我消解的阿婆走近书店,也走近阿婆的人生,安静地聆听,细细地体味。

  雨,还是每一个大事件的背景,不光南方的雨,还有北方的雨。阿婆母亲死去的时候,阿婆与丈夫决裂离开北方到达书店的时候,阿婆去质问父亲并把他的右胳膊伸进列车车轮之间的时候,阿婆和司徒袒露彼此的时候,司徒撕手稿并嘲讽阿婆不懂书的时候,包括书店的开张的最后一天阿婆和读者们对镇长他们发起反击的时候,碧珊不厌其烦地写了雨。难得的是,这么多的雨,读来并没有重复感,反而精彩纷呈,让人领略到作家多姿多彩、自由奔放的文笔和语言的魅力。

  “窗外的大雨,可能还加着冰雹,就是北方每年夏天都会有的那种,如同倒灌一样,鸽子蛋大的冰球从玻璃窗上砸下来流淌。……”

  “细密的小雨让他衣服的颜色变深了。”

  “那天同样下着今天这样的雨,她称之为‘查泰莱夫人的雨’。……灰蒙蒙的雨做的屏障就像钢丝编成的网,将对面的池塘和池塘外的世界与这个院子暂时阻隔。……”

  “天上打起了闪电,雨突然变大了,灰蒙蒙的雨幕让她看上去像是批着一层金属色的幔帐。……在天光将尽,夜幕未到之时,她浑身上下因为雨水的散落开始像呼吸一样,一闪,一闪。”

  “雨变得更大,利剑一般的雨线在空中突地放缓了节奏,带着冰冷的剑刃穿过那女人的躯干直扎入了心。”

  “雨,全是雨。房子是雨,树木是雨,小路是雨,大地是雨,天空是于,池塘是雨,木船是雨,芦苇是雨,人是雨,花是雨,司徒是雨,我是雨,全部都是雨。”

  “可笑的是又下雨了。下的正是北方夏日常有的那种暴雨。来得猛,去得急。”

  “在大雨的浇灌下,像是被击打的芍药一样,颤抖着身体放声大笑了起来。”

  “雨好大啊,密集的雨线从天而降,在路过窗子的时候闪动着银光,像是池塘水面上偶尔跳起来的小银鱼。”

  如此丰富的表达,对环境的渲染非常有力量,也印证了人物内心的波澜,使情节更丰满,更有感染力。在文学作品中,雨总是伤情的。碧珊的“雨”,同样营造出了一种迷离、悲情的氛围,更另人难以自已的是,她奔放的笔墨下,不知不觉就流淌出了带有魔幻色彩的倾诉,产生了一种如梦似幻的奇异美感。比如写阿婆总能看到地板上有一张湿淋淋的脸,那是父亲的脸,还是多年前雨夜里样子。比如写啃读会上骆驼进书店,这里必须大段引用原文:

  “突然,镇长不接着说了,话到嘴边儿又给挡在了牙关。因为他感到了自己身后好像有着一个什么东西正在靠近。书店院子里的灯给了这个东西一个庞大的影子,当镇上说话时,这个影子就在一点点变大,直到最后把镇长的影子都吞没了。人们看镇长的目光也在变,众人的眼睛从他的脸上向上,越过他的头顶,就在他头顶上方还有很高的地方都盯着看。几秒钟后,当那个影子彻底不动了,众人齐声发出一声惊呼。

  ……

  镇长赶快跳开了,躲到前台里面,用几本书挡在胸前。就看到在门口他刚刚站过的位置上有一个异常高大的黑色的庞然大物。那怪物快感伤树那么高了。不,不,没有树高。镇长又特意看了看树,怪物有树的三分之二高,但他还是对它的高大感到吃惊。那怪物还很宽,竟然有两米多宽,快赶上半条船了。它黑色的皮表面光滑,闪着亮光。显然是刚刚从门外进来的,还在不断滴水,把地毯弄湿了一大片。

  ……”

  类似这样的写法还有很多,有的是魔幻写虚,如地板上的脸,有的是魔幻写实,如骆驼进店,不管写实还是写虚,都被处理得很妥当,没有生造感,读来合情合理。碧珊应该是很喜欢马尔克斯的——她写过《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书评,并给予很高评价——这能不能理解为她在向马尔克斯致敬?

  我想,《谷子书店》还在向很多人致敬,麦家,毋庸置疑的,谷子书店的原型就是麦家理想谷。所以,《谷子书店》首先是向麦家和麦家理想谷致敬的,然后是所有像阿婆一样的爱阅读者,爱书人,爱文学的人,守护书店的人,守护文学的人——实际上没有先后,终归都是向书与文学致敬。

  书店保卫战最终取得了胜利,阿婆的付出所换来的结局,美好得像一个童话。可是,我们不正应该为了像童话一样美好的梦想而虔诚奋斗么?就像碧珊自己,当年,在她自熬草药时的遐思里,成为一名作家,写书,是不是也是一个童话?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二十年的坚持和努力,终于迎来了梦想的开花结果。我不愿说,这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孩子成功逆袭的故事,我要说,所有有梦想并为之努力的人,最后都不会被辜负,童话也总有变成现实的那一天。让我向《谷子书店》致敬吧,让我向碧珊致敬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