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梯级公开课4》读后感摘抄
《国学梯级公开课4》是一本由摩罗 / 杨帆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梯级公开课4》是国学梯级训练这套系列中的第四本,收录了韩愈,王安石,刘向,孔子,孟子。左丘明,司马迁,康有为,谭嗣同等名家经典,作者所涉及的历史时间更长,内容也更为丰富。四十篇千古文章,阅尽兴亡,在一本书里,我们一起品圣贤之学,文言之美。
本本书所选的第一篇文章是韩愈的《猫相乳说》,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猫相乳这一件事做出解释,总结出道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学到很多这张的问题。《马说》《爱莲说》等等等等。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作品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他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本课文选自《韩愈文集》编者同样给了我们一些名词注释和译文。赏析指导和延伸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集部还选了王安石的《同学一首别子固》。对于我们来说,王安石绝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政治变法在宋朝掀起了很大的风波,最后以失败告终,曾巩作为同一时期的文学大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很多人认为,学习曾巩的文法是步入文坛的一种方式,孙侔相对来说我们并不是很熟悉,然而同样的人品类型,志趣相合,言型相近,让我们认识到文人的一种品格。读书人,皆读圣贤之道,以圣贤学习为宗旨。也让我们深知读书的乐趣。
《国学梯级公开课》第四本书收录了唐宋八大家其中的三位作品,主要在集部这一章节中。《经部》为孔子,孟子,左丘明的文章。三人皆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时至今日,孔夫子的思想也是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仁政爱民一直是孔子推行的主张,触碰到某些人的利益而屡次受挫,但孔子坚定不移的信念保护他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经部的选课给我们的灵魂带来一次洗礼,你会发现成大事者都有着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着。
史部以记录真实的历史为准则收录了司马迁的西汉历史四篇和清史马关条约一篇。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它的《史记》记载着众多的历史,内容更丰富也更全面。让后人能够去了解那一段历史。清史收录的这篇马关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无奈,最为耻辱的一天。铭记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
这一套书及门梯的六册都是按照同一个规律进行编排的,总体上来说每一册书都涉及了经、史、子、集四大类古代文献,每本书的编排顺序是集、经、史、子,即按照文献的难易程度进行整理,在书中每一部分有五篇课文,总计二十篇,另外再设置练习副课文共二十篇,所以要想掌握及门梯的所有内容,共需完成二百四十篇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的阅读量达到了就会产生想要的回报。
针对每一篇文章,又都采用了分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之后第一部分是题解,主要介绍的就是这个事件、对话发生的历史时期以及故事背景,第二部分是人物关系,通常都是故事里的出场人物或者作者的资料简介,第三部分是主课文,也就是本课的文言文原文,其中不常见或者不易理解的文字、词语会进行编号标注,第四部分就是上一部分标注出来的文字、词语注释,基础好的学习者运用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以及注释就能够译出原文的现代文,第五部分是参考译文,自译不通顺的地方可以进行参考,第六部分是赏析与写作指导,在这一部分会对全文的写作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介绍本文的写作手法以及文字设置,第六部分是延伸知识,对本篇内容以及选取本篇内容的原著相关的课外知识进行讲解和扩充,最后第七部分是副课文,副课文部分是一篇与主课文相关的文言文,以及几道简单的练习题。
以本册书第五课《人君之道》进行举例,在题解部分简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两位大臣对于“人君之道”的讨论,人物关系简单介绍了本文的作者刘向以及四位故事中的人物——师旷、尹文、晋平公、齐宣王的身份和历史影响,主课文较短,主要是人物对话,讨论了“人君之道”,注释一共十一处,参考译文解释的通顺且详细,赏析与写作指导交代了本次对话的主要目的,即“哄着君王好好干”,风趣的交代了发生此次对话的原因,延伸阅读部分主要介绍了“周代孩子必须背诵的书”,而最后副课文选取的是《北方理学第一家》,介绍了赵复的生平和贡献,最后提出了两个简单的问题,到此结束了本课的学习。
书中的每一课都是按照这种模式编排的,这种与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一样的学习模式更利于学习者的掌握和自我检测,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所以,好好研究这套书,学到的不只是书上的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方法。
《国学梯级公开课4》读后感(三):阶梯式学习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而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所以学习文言文是了解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现在的人们学习文言文的途径很多,在学校里学习文言文是一个普遍的途径,而现在也有很多的书本也是介绍文言文的,在这些书本中,要想选择一本不错的书籍也是很难的。因为文言文对于大家来说本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个好的学习模式也是非常必要的。最近看了一本作品,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国学梯级公开课4》,这本书就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学习文言文的作品。
《国学梯级公开课4》为什么是一本学习文言文不错的作品,首先这本书是遵循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进行的。从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国学阶梯,阶梯从直观就能判断出,是有台阶的,也就是从简单到难的讲解。本书显著的特点就是由浅入深逐渐的增加难度,这些在书中的多处都有体现。首先在选文方面就是最为直观的,本文选文的特点非常明显,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人对于文献的分类方法,里面选取的文章也是不同的,再这四部作品中,集部也就是当今所谓的文学作品,是相对来说最简单的,是比较容易被读者接受的,所以放在最前面,这样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且选取的文章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很多文章上历年来高考中比较青睐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说是冷门文章,却是非常经典的作品。
本书中不仅有这些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文章,而且在文章的后面还有注释,可以对照学习非常方便,书的后面还有参考译文也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可以对照学习。赏析与写作指导和延伸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补充部分,思考与训练是考察读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总之这本书很适合读者们学习国学。
《国学梯级公开课4》是由摩罗和杨帆主编的,这两位作者都是江西都昌人,其中摩罗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招收文化战略专业和国学教育专业硕士生、国学教育专业博士生。主要著作有《思想家:司马迁的新帽子》等。而杨帆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审。主要著作有《太阳的朗照:梁启超国民性研究文选》(合编)等。这次两位作者共同编著本作品,就是为了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的学习国学,因此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和喜欢。
《国学梯级公开课4》是一套非常不错的学习文言文的作品,作者按照学习的难度,分为三个梯段,分别是入门梯,登堂梯,入室梯。除此之外还在每个梯段中分为六个阶段,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这是一套有态度的新语文课本,是学习国学的良师益友,非常不错的一套书,很喜欢。
《国学梯级公开课4》读后感(四):一本关于国学经典的好书
如果你喜爱中文,喜爱白话文,也钟情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妨读一读这套丛书——《国学梯级公开课》。
它是一部学习文言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全套书籍3梯18级。3梯指的是及门梯、登堂梯与入室梯,每梯各6级,分别体现了与养性、文化性、经典性、写作性与梯级性。书中按照了浩瀚文献的分类法,从集、经、史、子的顺序排列,由浅显易懂的故事古文叙事逐渐从阶梯提升,从而加强文章的难度。
《国学梯级公开课》是由国学教育博士——摩罗与经崖国学教育网副总编——杨帆联合编制的,被称为“有态度的新语文”,不仅可以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学习了打量的文化知识与历史知识,让读者能够由此深入传统文化,洞悉传统文化的真髓。
就如我手中的这本及门梯第四级,文中的第一课是唐代的韩愈所写的《猫相乳说》。文章的细节编排非常细致,完全是站在读者角度去编制的,可以从以几点去看全书的轮廓:
其一:文中开始就在【题解】的时候,告知读者,“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的文体,对“说”进行简短的解释,可以让读者未读其文,就先知文体。对写作手法加深印象。
其二:在主课文的前面,还有一个【人物故事】,让读者可以在读主课文之前就对书中的人物的主要经历、思想、及历史影响,事件发生的时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不用专程为了了解主课文的人物而重新去翻阅另外的书籍,这大大节省了读者不少时间,方便了读者。
其三:在主课文后,是【注释】与【参考译文】。贴心之处还有一个【赏析与写作的指导】,针对文章其精彩之处予以解读,以深化读者对主课文的理解。例如,在《猫相乳说》中,赏析提及到了韩愈的性格,写作的特点是“由小及大,由物及人”,让读者细心揣摩。
其四:后面还有【延伸知识】,讲述了韩愈的受到了马燧的资助,《猫相乳说》就是在其当时背景下所写。都是直接或间接关系主课文的知识内容。
其五,是【副课文】与“思考与训练”。在思考与训练中,用司马光所做的《猫虪传》与韩愈的《猫相乳说》,让读者进行对比,去思考这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增加读者开动脑筋与思考的能力。
当然,这种类型的经典好书,一次过是不可能理会其要髓所在的,而是值得一看再看的,或是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背诵或者反复阅读。
一本体现了华夏先民的宇宙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思想性与哲学性,是我们学习文言文不可多得的优质书。
《国学梯级公开课4》读后感(五):大明朝的生员制度
《国学梯级公开课4》收录了经史子集共二十篇,其中经部主要选取了《论语》、《孟子》和《春秋》的文章,史部则是选取了《史记》、《资治通鉴》和《清史稿》的文章,子部《颜氏家训》、《日知录》、《焚书》、《大同书》和《仁学》的文章,集部选取了《韩愈文集》、《清代散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选》、《戴名世散文选集》和《说苑》的文章。
《国学梯级公开课4》里的文章有些是我们耳熟能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接触过的,还有一些是相对小众基本上没怎么听说过的,比如子部和集部的这些文章。下面我想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生员”制度和大伙儿分享哈阅读感受。
先说说顾炎武先生的《日知录》里关于生员的论述。“生员”就是官员,有固定数额的称之为“员”。生员制度最早见于《唐书・儒学传》,明朝关于生员的制度也是大体上效仿的唐朝。明朝初年,诸多生员没有不在学习期间得到廪食的。按着明朝的制度,每天都会配给生员膳食津贴,甚至于从民间候补的生员,也仍然会免除他们两个壮丁的徭役。这就是闻名一时的“廪生”。
其实仔细思考“生员”制度,鄙人发现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制度。它们都以政府为依托,以考试为手段,以成为保障国家正常运行机构的成员为目的。但这两种制度又有诸多不同之处。通过顾先生的介绍,可以发现古代的读书人真心不多,与今下每年数以万计的公务员考试大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古代的学校会给学生划分等级,但不是按着教学程度和成绩优劣划分,而是按着学生的家庭背景警醒划分。《生员论》中曾记载“合天下之生员,县以三百计,不下五十万人”。由此我们可以大概估算按着当时的行政区划,天下共分为将近1700个县城。
此外,社会风气与科场规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诱导了大量的缺乏真才实学的生员投机取巧。“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起所谓时文”。“时文”类似于今日之范文,就好比是方便面与营养均衡认真搭配的大餐之间的区别,但不得不承认这个果腹与考高分的捷径,这投机的“智慧”倒是古今相似。这种投机的结果便是这些官员认为君贵民轻,以为自己加官进爵为首要任务而非是以为百姓谋求福祉为首要任务,最后这一切都由百姓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