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传读后感精选
《班超传》是一本由郎春著作,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前没见过这样写历史的
●在重振汉唐雄风、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今天,作者用四十万言《班超转》,讲述了东汉中期那段波澜壮阔的西域历史,诠释了中原与西域渊远流长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联系,小说选题精准大气,立意新颖独到,叙事文笔诙谐,引用史料详实,故事生动有趣,唯美色彩浓郁,一起读罢,发人深思,年轻人不妨一读。
●班超,带领三十六人征服西域三十六国,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应在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可关于他的文学作品却寥寥无几。本书,将恢弘的时空括于一册之内,很好的反映了作者的驾驭能力,值得一读。
●非常好的书。故事性强,人物形像鲜明,语言简洁且有浓浓的中华文化底藴,实在是一本历史性与文学性兼备的好书
班超是陕西人,但陕西的年轻人知道他的并不多。这里有古籍阅读欠缺的问题,也有近代以来出版的班超传记事迹读物缺位的原因。这部历史长篇《班超传》,可以说是国内系统介绍班超光辉一生的开山之作。小说通过丰满的人物塑造和丰富的故事述说,艺术地再现了东汉大英雄班超纵横捭阖,安定西域,力推“民族融合”和“屯垦安边”政策,建设和巩固“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古事新谭,味醇韵长,通篇抒发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部阅读性很强的传记佳作,喜之贺之!
在我眼中郎春先生的《班超传》,俨然一首丝路英雄的壮丽史诗,一曲爱国主义的优美赞歌。作者不在用以往“投笔从戎”的简单说教,把班超出使西域、大器晚成的辉煌,巧妙地嵌进了东汉中期波谲云诡的大背景,让个人的遭遇处境和奋斗精神,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而在当今,这个特殊的时期,也有一些人一些背影,让人看到了英雄的色彩。 其实待在家里已经很幸福了 可以看看书,看看电视 陪陪家人,上上网 而那些一线医务人员,警务人员,值班人员, 穿着这些防护服 又闷又热 口干舌燥 有些喘不过气 不管白天黑夜一轮流进去了就要在里守候好几个小时 到了换班的时候 为了保护家人和别人 又住进了隔离区 每天最大的心愿和期待就是希望病员能少一点好一点 哪天就这么把敌人消灭了 我们打赢了 终于可以高高兴兴回家 平平安安返回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 我们都是生命 其实都有温度,也很温热,但他们更值得我们敬仰。 以前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后来发现最珍贵的其实是重逢。如果某天这场仗打赢了,我希望我们还能在喜欢的城市里为重逢干杯。 其实,当今的抗疫英雄,是承袭了远古班超的英雄情怀的,他们身上的大爱是息息相通的,家国情怀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一个在西域为国守边,一群在武汉对抗瘟疫。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但愿《班超传》所歌颂的爱国主义精神,能为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争,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班超传》读后感(三):《班超传》,今天你读了吗?
时光如流,岁月不居。当我们回首汉唐岁月,总有一些能人贤士令我们难以忘怀。郎春大作《班超传》字字读来,很有滋味,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祖先是如何生活的,还让今人更加感动于他笔下那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时隔千年,令读者仍能感受到英雄的本来面目。 世人皆知张骞通西域,却对真正的西域经营者班超知之甚少。张骞首使西域,功不可没,值得万世敬仰,然则如果祖先的事业后继无人,我们仍然不免潸然泪下。庆幸的是,历史总是以真实的面目展现,哪怕写作历史的人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角度。值得肯定的是,朗春笔下的班超,基本上符合了读者的预期。 东汉初年的班超在这条古代东西方交流贸易与文化交往的道路上,带领我们越行越远。时势造英雄,对于班超而言,时势一旦来临,就是数年光阴,别父母,舍兄弟,孤身在外,背负王命。 为孤立北匈奴,恢复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窦固的主见是派遣使者去西域各国活动开展外交活动,而谁可担此大任呢?非班超不可,于是以班超为中心的三十六人浩浩荡荡,走向了历史的舞台。 出使的危险并不完全来自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其实人心是最大的危险。这一点在班超与鄯善国的“小试牛刀”就可见一斑,从风和日丽到乌云密布,来得突然,也来得必然。 鄯善国,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通道出发点,必须拿下。班超的行为可圈可点,他带领部下顺风放火,瞬间风声、雨声、叫喊声,声声入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首场胜利。 朗春在写作这段文字时,读者都看得出他忠实于史书的记载,没有像小说那般添油加醋,只是通过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的塑造,让我们见到了一位有胆有识的英雄。 从古至今,为了正义,为了正能量,为了民族大义,能赴汤蹈火的大有人在,但是我们相信后人从传记中得到的印象,即使细节再丰富,也与历史的真实无关,只是抒发了作者的一腔情深。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朗春作为学术达人、商海精英,毕竟有几把刷子,他能够把握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让读者不再贡献自己的头脑成为他人虚妄观点的“容器”。即使只是这一点,朗春的写作态度就值得我们推崇,进而喜欢他的高谈阔论,也是人之常情。 《班超传》,今天你读了吗?
《班超传》读后感(四):读《班超传》有感:呼唤英雄是时代的重任
读了郎春的《班超传》,心情很不平静,有时激动,有时忿慨,有时也会释然一笑。想写点什么,偶然发现网上各有一范文,还被收进百度等文库,是《联合时报》原总编辑、上海的编辑大家和摄影达人浦祖康先生写的,标题是《呼唤英雄是时代的重任》,基本说出了我想说的,而且比我说得有文化,抄录于下,供后来者参考。
读《班超传》有感:呼唤英雄是时代的重任
戊戌桂月,得大秦郎春新书《班超传》。40多万言的煌煌巨作,成了我穿越历史的精神大餐。投笔从戎的班超,在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中活化起来,走到我身边。我被书中洋溢的英雄主义情结深深感动,亦觉这正合今日中国之时代重任:呼唤英雄。 放眼时下荧屏影幕,满目皆是帅哥靓女。不男不女、似女似男的小伙子充斥舞台,“小鲜肉”一词满天飞。有查考小鲜肉出处,竟始于富婆追捧的“鸭子”,其境界不言而喻。影视作品乃至文艺作品缺失英雄,着实久矣。郎春君的《班超传》问世,不失为荡涤萎靡之风、还社会阳刚正气的一声呐喊。 认识班超,是从小时候读成语开始的。燕颔虎颈,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孤立无援,代马依风,玉关人老,这几个成语或者为班超所创立,或者是拿班超说事,概括地勾勒了班超光辉的人生轨迹。特别是班超作为杀敌动员令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词,被伟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大加赞赏,称其“对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人寿皆有限,成语或万岁。2000年来,留下几句成语给这个世界的,能有几人!班超何等了得! 我欣赏郎春的《班超传》,并非爱屋及乌。 《班超传》,是以传为名的小说,自然是需要史实和典籍的支撑。作者在《后记》声明:“书中所涉及历史事件全部尊重历史典籍记载的史实,对个别有争议的事件加进了作者的判断,精确到了年份甚至月份,经得起推敲,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史上大多确有其人……”经考据一点不谬,可见研究之认真。 《班超传》称得上史诗,一部英雄史诗。小说的主基调是讴歌一代英雄纵横西域,重开丝绸之路的功绩,抒发一群铁血男儿卫国戍边的复杂感情。由于作者曾经有从军戍边的经历,情不自禁就表现了当代军人浓浓的爱国之情。作品浓墨重彩描述了西域自古就是中国大家庭一员的历史,用史实驳斥奇谈怪论,是可传之久远的中华宝贵财富。 《班超传》的文字,有浓郁的西部韵味,譬如“叵烦”、“踅摸”等词,海派文学并不多见,读来又添不少情趣。当汉章帝作出荒唐决策时,作者写到:“满朝文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把头顶的乌纱帽系的牢牢的,嘴巴闭得严严的,两腿夹得紧紧的,谁也没敢放一个臭屁……”庙堂的昏庸腐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如何屯垦安边,如何安定西域,郎春君酣畅道出了班超纵横捭阖的故事;如何民族融合,如何共同发展,《班超传》重笔解读了定远侯的策论和方略。这是作者用心所在,是30年研究古贤的心血。用他的话来说,“自己常常游走在历史的具体和现实的不确定之间,特别是面对新疆等地的维稳与发展,我的心底常常回荡着历史的拷问。”“身在江湖,心驰魏阙”,郎春君是在向决策层建言献策呀! 如今,当“一带一路”成为国家战略,成为一众国家谋求发展的期望所在的时候,《班超传》可以给人们更多启迪,担得起“丝路之魂”的历史责任。 郎春,李周琳,我与之相识于1980年代。那是我人生难忘的船舶行业经历。中国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改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六机部。总公司政治工作办公室主任卢文祥,其时为中国船舶政工第一人,每年带着我们泡制全行业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略,年复一年,地新一地。各地的弟兄们云集,都成了好朋友。总部机关有袁和平,上海的人多一些,灵魂人物如沪东造船厂孔祥毅、江南造船厂徐季平、上海船厂陶锋、中华造船厂卫来桃和上海船舶公司的我,还有大连船舶公司丁善荣,重庆船舶公司张嘉国,广东的冯仁焕,陕西就是李周琳。思想与思想碰撞,观点与观点交锋。年纪轻轻,在地方工作却学起了全国视野,自然长进不小。后来这些人中也出了好些个舞文弄墨的人物,想必与这段经历也有关。 说起来,我与周琳老弟可谓心气相投。和平说他“不暗官场套路,也不屑逢迎拍马,几十年碰撞摔打,到底也没学得圆滑,但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仿佛也在说我。我当了20多年总编辑,习惯于独立行事,哪怕我行我素,见不得察言观色,阿谀奉承之辈。 2016年,周琳着手创作《班超传》;我开始策划主编17卷的《海派文化地图》丛书。忽然想到两书都是“融文化”。《班超传》讲的是民族融合,《海派文化地图》丛书讲海纳百川,说的是文化融合,两“融”或可交流。 国庆日,有上海文广局朋友正在新疆喀什观光考察。遥问,“可去班超公园?”这位专职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朋友答“不知有此公园。”我复:“喀什,古之盘橐城,班超镇守之地。” 喀什可是上海对口帮扶的地方呀!一个管世遗的都不知道?让更多上海人知道班超,该做的太多太多…… 沪上著名鉴赏家、老报人陈鹏举曾就写人物传记说:其一:五步之外,不写帝王;十步之外,不写士子。写与自己大致对等的人,比较适合。其二:写自己以为的那个人。留一种以为,供读者参考。 我以为,郎春君,是“留一种以为”的人。在他的心中,“英雄如星,班超不朽。”我更以为他还属于第一种,“写与自己大致对等的人。“定远侯”屯垦戍边30年,郎春君潜心研究追寻班超足迹30年,同样拥有融在血液里的英雄主义。
《班超传》读后感(五):《班超传》: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郎春先生的《班超传》,俨然一首丝路英雄的壮丽史诗,一曲爱国主义的优美赞歌。它让一位东汉英雄,栩栩如生地站在二十一世纪的东方。
《班超传》: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香港作家协会副主席 龚建社
一贯夏凉的乌鲁木齐,今年热得破天荒。飞转的电扇,旋得人心烦意乱。偏偏这时,收到郎春先生的长篇新作《班超传》。烦躁中随手翻了一下,竟然被其文字所吸引,遂一气读完,竟是意犹未尽,又仔细重阅圈点之处,忽然有如吃了一口冰镇的哈密瓜,脑瓜清醒许多,似乎我多年未明之事,他请了一位东汉英雄,言传身教,醍醐灌顶,让人的思路一下子明了起来。
朋友,你是写一部治边安民的教科书吗?
我与《班超传》的作者郎春先生,是近四十年的朋友了。当年他在陆军某师政治部宣传科当干事,后来分管干部文化学校,驻地是班超指挥“莎车大战”的古战场;我在南疆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当干事,后来也分管干部文化学校,驻地是班超守护多年的疏勒城;俩人业余时间都写点文字,可谓工作相近,“臭味相投”。但因为所在机关互不隶属,却也并未谋面,真正相识还是共同参加地方一次文艺座谈会。彼时他的小说《母亲的婚礼》在圈子里引起较大反响,会上安排他做主题发言,与会者说长道短,莫衷一是。我当时说了些什么已不记得了,只记得两个穿军装的人并肩走出会场。
相识之后,我们的交往虽是“清茶一杯”,但无话不谈,即使后来转业,各奔东西。我知道他是为了文学去的古城西安,结果身陷“一群理工男的包围中”,干的大都是“生活所迫,为了吃饭,并非喜欢的事”。只有到了退休的档口,他才“老夫聊发少年狂,重又做起了文学梦”(《班超传*后记》)。让我惊讶而又感慨的是,他这一梦顿开天眼,观的是历史长河,写的是西域英雄,诠释的是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令人开卷热血激荡,掩卷闭目长思。
醒掌虎狼兵,醉卧美人膝。三十年呕心沥血,忽一日名垂青史。我看郎春先生的《班超传》,俨然一首丝路英雄的壮丽史诗,一曲爱国主义的优美赞歌。作者抛开了以往“投笔从戎”的简单说教,把班超出使西域、大器晚成的辉煌,巧妙地嵌进了东汉中期波谲云诡的大背景,让个人的遭遇处境和奋斗精神,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小说对两汉时期的国内外政治斗争和大国博弈,表现得雪飘如絮,星月似钩;对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描写得如摹如画,纲常历历。至于主人公长期韬光养晦的积累和日后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浮出纸面的是栩栩如生的沉着,伟岸而具体的定格;表现班超得胜之师的虎狼之气,则显得骏马驰骋,群英荟萃。翻过书的扉页,我仿佛就跟随班超出发了,越戈壁,过沙漠,翻高山,趟大河,时而在刀光闪闪的厮杀中亢奋,时而在树影婆娑的葡萄架下盘腿谈笑,上马是威风凛凛的将军,下马是和蔼可亲的长兄,出门是果敢坚毅的牧者,回家是温暖体贴的夫君。
马尔克斯说:“我们写小说的人看小说,就要看这小说是怎么构成的!”《班超传》作为一部传记小说,是十分好看的,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是寓意深刻的。作品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已经挣开了传统的桎捁,比如颇受争议的权臣窦宪,比如无甚建树的卫侯李邑。书中两个由班超以西域都护身份主持签署的公约性的协议,乍看顺理成章,想来用心良苦。一个是在全部收复西域后,由西域都护班超主持几十个地方王国共同签署的《敦薨浦协议》,该协议确立了各地互通有无,互免关税,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的道路;另一个是在各个地方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和官民矛盾突出时,再次由班超主持签署《延城协议》,将无为而治和体现民族融合的“两个离不开”,作为西域发展的基本方针。这两个协议是西域和平发展的两个里程碑,充分体现了班超有思想、有担当、不唯上、不做表面文章的官风,彰显了优秀地方大吏高超的领导能力和娴熟的管制水平。我曾经为这两个情节的处置而纠结,揣度作者究竟是古为今用还是今为古用,特别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不开”观点,我是太熟悉不过了。我在南疆军区工作时,我的上级乌拉太也夫在处理一桩重大事件时,正是说了这句话而受到最高首长夸赞,后来仕途畅通,跻身将军行列。难道此人深谙历史,早早就研究过班超,抑或是班超托梦,有意成就此人?
其实,所有的疑惑都可一笑而悟,重要的是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宁边固内、匹夫忧国的一秉虔诚,这在私欲膨胀、操守无良的世风下是难能可贵的。现今的许多人,开的是外国车,用的是外国货,过的是外国节,张口闭口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说起西方的偶像如数家珍,而对于伟大的东方文明,对于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英雄,要么视而不见,睁眼瞎说,要么无端排斥,妄自菲薄。这固为长期失误的教育所致,岂与浮躁颓败的社会心态无关!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引领风化。《班超传》的推出,正是践行这一方针。为了唱好这曲爱国主义的优美赞歌,吸引和影响读者,作者张弛有度,匠心独具,安排了性格各异的人物,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节奏明快,画面感极强,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作品中有三次分别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是在疏勒城与全城官民洒泪告别,天地笼罩在失望的哭声中,班超完全是身不由己,目睹官员以死相谏,心在滴血;二是目送身世坎坷的义女月儿出嫁,他理解“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女,突然想起远在洛阳的亲生女儿,“在出嫁的时候,不知是一个什么境况”,“眼前已然有些微模糊”;三是已经意识到来日无多的班超东归之前,专程绕道千里,向已经长眠在疏勒的老战友老部下告别,面对几百尊黑黝黝的墓碑,那种难以控制的激动,那种百感交集的惭疚,使他“手抖得厉害,半天也不能将香头对准烛炬”。他多么想永久地陪伴自己的战友,可他负有向最高统治者建言献策的使命。正像莎士比亚在《理查二世》中所言,他自忖一个披肝沥胆的将死之人,“他的意见,总是比那些少年浮华之徒的甘言巧辩更能被人听取。”班超有血有肉、铁骨柔肠的大英雄的形象,呼之即出,巍然挺立!
感谢《班超传》,感谢闷热的聒噪中响起的这一曲爱国主义旋律,让人铭记历史,畅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