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明朝一鉴开》读后感精选
《百年明朝一鉴开》是一本由熊召政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大凡文人出身的政治家,有大学问而无大气魄,有大视野而无大胸襟,有大思路而无大办法。这就是为学问所囿的缘故,设若能打破经籍藩篱,像李东阳、徐阶、张居正一般,便能入无人之境了。本篇竟最爱张璁,非小人乃倔老头矣。
●前段时间看《大明王朝》,很喜欢明朝的那些故事,买来这本书看看,发现角度很不一样啊。值得看看。
●内阁首辅们的是与非,起与落。
●史料很丰富,大部分皇帝都很昏,偶尔有个好些的大臣也被弄残。
●读完《张居正》之后,找到了这本书一刷。这次读完《大明王朝1566》,又忍不住翻出这本书来二刷。读熊召政老师的这部作品,便知:要写好历史小说,作者还是必须要真正深入研究历史才行啊。
《百年明朝一鉴开》读后感(一):观古知今思进退
假日的上午,我蜷缩在沙发上。思考着自己的不会为人处事,望着窗外,竟黯然伤神。老爸走过来,点着一支香、沏上一壶茶。我被茶香吸引的转过头来,老爸用眼神示意我喝茶的同时,推过来一本书,言简意赅的说“以古鉴今”。
我尚没有完全的从思绪中拔出来,但终压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翻开这本熊召政的《百年明朝一鉴开》。
学历史的人常说,以古鉴今,熊召政的《百年明朝一鉴开》不仅为我们展示的明朝的事迹,更添加对于人物经历的独到见解。
从王阳明被贬而有时间思考,提出他的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让我们了解到厄运对于一个人并非是坏事;从张居正的鞠躬尽瘁提出“权臣并非奸臣”,以独到的角度教我们识人之法;还原历史,用朱元璋与辅佐他打江山的刘基的对话展现朱元璋的多疑,从刘基的应对方法看出现在为人处事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熊召政的《张居正》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可以说,如果你想开启对历史、对名人经历的解读,请你打开这本书,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百年明朝一鉴开》读后感(二):昏君与佞臣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鸡与鸡蛋的关系
百年明朝,历来都是广受诟病的朝代。先是有开国皇帝朱元璋,因生性多疑,对与他一同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们镇压殆尽。后有嘉靖皇帝,喜灵芝灵龟,下诏命各地,广求以进,广纳百川。这些鲜明的例子,在明朝显得尤为突出,将中国历来,对祥瑞,神异,宿命,果报之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熊召政老先生的《百年明朝一鉴开》,更是将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表现在读者面前。有权有势与有才有能这几个字经常搭配在一起。历来在人们心中,有权有势之人,必定有才有能。然而,在熊召政老先生的《百年明朝一鉴开》中,似乎让人们更加明确的对有权有势与有才有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对那些,有才有能,且有德的肱骨之臣进行大肆屠杀,譬如宰相胡惟庸。嘉靖皇帝因忌讳别人说他继统不正而格外需要神灵庇佑,疯狂的将那些无才无能,且无德之士提拔为有权有势之人! 本书将明朝当代的各个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头头是道,然而有一缺点:对于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们而言,如果在对历史评论过程当中,没有将历史人物用时间串联起来,就会显得没有头绪,减少兴趣,此为鄙人之所见。并且在本书第三页第一行的“乖戾之处”,是否应该改成“怪戾之事”,更好一些?且在第六页第九行的“此番登极”,是否是打字错误,应该改成“此番登基”。 此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以及论证理由是在校学生以及文人雅士,借鉴的好地方。论点吸引人,论据,有理有据。例子既浅显易懂,又不失文人典雅之范。文中所评论的经典人物譬如刘伯温,宋濂,方孝孺,姚广孝,王金,严嵩,徐阶等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但通过熊老先生的这么一细讲,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了。一些人物如王阳明一提到王阳明在我的耳畔就如同听到王重阳,那是神雕侠侣当中的一个神秘人物,这让我对熊老先生写的王阳明更加的感兴趣了。 读史可以明智,此书当中也列举了很多文人雅士知识分子的窘境,以及壮志难酬之心。更让我慨叹,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有多么的好,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多年,大部分人已经摆脱文盲之身,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人人称道的社会环境下,还是有很多的人批判社会,批判国家政治,怨声载道。在封建社会尤其在明朝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朝代文人雅士很多都壮志难酬,他们经历的心路历程,是现在人无法理解的。 历史之作,评史之作尚且不能一遍,就通读其透,闲暇工夫,还是多读几遍 。
《百年明朝一鉴开》读后感(三):从明朝帝王师们的命运看明史
本书对明朝的帝王师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书中大量引用历史文献中的原文,来论述作者的观点,有理有据。
出于政治体制的原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防止大臣专权,取消了宰相制度,而由皇帝掌握实际的领导和决策权,为分担皇帝的工作,设立内阁,而内阁首辅大多都是帝王师出身。分析明朝帝王师的命运,就能看出明朝政治风气的好坏。有能力的帝王师成为内阁首辅,遇上贤明的君主,便能成就一番丰功伟业;遇上昏庸的君主,便只能成就悲剧的人生。像严嵩这样的人,由诤臣变为佞臣,圆滑世故,是受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所影响。明朝的所有帝王师中,最老谋深算的当属徐阶,在与严嵩争权夺势中,保存实力、坚定隐忍,选准时机给予致命一击,最终将严嵩置于死地,其计谋之深,忍耐之久,常人难以企及。
在明朝众多帝王师之中,对朝政影响最大的非张居正莫属。张居正的故事,之前也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读到过。作为明朝中后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雷厉风行,主持改革,虽然最终失败,但依然值得敬佩。他主持的改革历时十年,使明朝出现了中兴的气象;他用人不拘一格,重事功;他推行的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改革必然要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改革得越彻底,触及的利益越大,阻力就越大。张居正的改革正是如此,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性格决定命运,每一位帝王师都有不同的命运,有的人可说是生不逢时,有的则是性格制约了命运。看完这些帝王师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中国文化向来崇尚中庸之道,个性太过刚强鲜明,自然是不能为世人所容的。如狂人解缙,少有才华而历练不足,为人狂妄不知藏其锋芒,最后不得善终,让人唏嘘不已。然而精明如刘伯温,竟也无法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功成身退,保全自身,确实让人遗憾。
书中的一个观点很有道理。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宰相,都曾任过封疆大吏,对世俗民情了解深刻,这样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才不会纸上谈兵。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见多才能识广,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考虑周全,处理恰当。所以现代的人才培养注重多岗位锻炼,就是希望人才能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教训,掌握多种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看历史,分析历史人物的际遇,其实也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希望自己能借助古人的智慧,作好自己的选择,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百年明朝一鉴开》读后感(四):粗说此书
其实我作书评很多时候都喜欢结合任务的生平事迹,而这一次。我不想把作者与作品放在一起讲。老实说,知道这个作者并非是源于其作品,而是源于另一个文学家“土家野夫”的一篇檄文《是非恩仇二十年》。不过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评价一部作品其核心是作品文本,而非其作者,更不应谈作者的逸闻。
历史著作还是文学作品?
《明朝那些事儿》这一系列的书可以说是很多人的明史启蒙教材。而在学界,其实只是把这系列的书当做历史题材文学作品而非历史著作。我今天所要说的这部书,恰恰与之相反,这部《百年明朝一鉴开》应该被定义为历史著作而非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其核心是审美性,普通人就可以阅读,所以其内容不需要有多严谨,而重点在情感的表达,以及遣词造句的美感。所以我们阅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而我们讲的历史著作,无论其体例如何,强调最大程度还是还原历史真相,再次就是达到以历史指导当下的目的。
我们翻看这部《百年明朝一鉴开》,写作形式其实就与《史记》类似。《史记》是纪传体,我们这部《百年明朝一鉴开》也是以明朝历史人物为骨架来分析明朝的历史事件以及脉络走向。
何为“一鉴开”?
这个书名乍一看不知所云。明明是历史著作,为何起这么一个难懂的书名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追溯到两个典故,一个源自于唐太宗李世民所说,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这里的镜,便是鉴。所以说原书名的“一鉴开”即是以古为镜的意思。
那么第二个典故就是句式了,这里的句式结构是活用了明朝大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诗《观书有感》中的一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文的意思是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打开了,那么我们在本书中就可以了理解为,这部书就像镜子一样打开了,而我们希望用镜子来指导当下。这边是这部书的书名的意义所在。双重用典,也算是作者的一个小彩蛋了。
关于书的内容,其实更应该读者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某些观点其实与学界的主流观点还是相悖的,不过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觉得难能可贵,毕竟历史的面纱需要不断去揭开,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新的东西来冲破一些藩篱。
《百年明朝一鉴开》读后感(五):兴也由它,亡也由它 ----评熊召政《百年明朝一鉴开》
记得熊召政老师在一次与读者的对话中谈到,不懂历史,就写不好文学。读罢《张居正》,再来看看《百年明朝一鉴开》,不难明白,一个严肃的小说家,即使不是历史小说家,想把小说写好,必须先拿出学者做学问的功夫去深研历史才可。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历史,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实在称不上长久,前后不过十六位皇帝。除去三位统治年限超过三十年的皇帝,其他的每位皇帝平均在位不过十余年而已。更何况,除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明中期与后期实难称得上国富民强、众安道泰。今人谈起明朝,更多的印象是宦官干政、东厂肆虐、吏治黑暗、朝不保夕。可即使如此,它仍然以这样千疮百孔的病体,在历史上存活了两百余年。
这是困扰作者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虽不能说本书给予了明确回答,但终究是揭开了黑纱一角,觑得真相一二。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十五年》一书中,把明朝的许多问题归结为其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官体制在作祟,大凡与体制作对的人物,没有一个得以善终,无论是海瑞、张居正之流的臣属,还是如嘉靖、万历之流郁郁不得志的君主。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琢磨透了其中玄机的,如申时行,方得保全始终。
而熊召政先生在《百年明朝一鉴开》中,对文官集团亦持有相当复杂的心情。
所记王阳明、张居正、海瑞、方孝孺、解缙、李东阳、杨廷和、严嵩、徐阶、叶向高、张璁,皆在文官之列。他们当中,有执于清名的海瑞,也有兹于事功的张居正、杨廷和,更有遗臭万年的奸臣严嵩,圆滑处事的徐阶。明朝的兴,在于他们,明朝的亡,亦在他们。
明君难得,贤臣亦难得。综明一朝,即使治国有方如朱元璋、朱棣,也难免有残暴之名。强权铁腕下的政治统治,集权高度集中,是福是是祸,系于君王一身。
此二君之后,明朝再无明君。若是再出个荒唐君主,其朝臣的痛苦就在所难免了。
但是这样的君主、这样的体制之下的王朝巨轮,居然还能貌似平稳地向前移动了二百余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如此庞大的帝国运行惯性,另一方面则在于掌握权力的阶层,也即文官集团修修补补的不竭努力。
在这里,我指的是整个文官集团,而并非其中背负盛名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人。因为,历史的重担,并非是以一人之力所能肩负得起的。即使如张居正有才有术,有城府有心机,万历之初的中兴之象,也并非他一人之功。张居正在位期间,提拔重用官员,不看德与名,而是看能与术。海瑞有盛名,张居正却弃而不用,殷正茂无私德,张居正却大胆使用。这一用人策略,在向来看重名望的文官集团中必然引起争议。同时张居正晚年的私德,也颇受争议。究其原因,是其言行举行与文官集团所奉行的道统产生了偏差。但是因此而把张摘除在整个文官集团之外,也是不恰当的。他与其他上至一品大员,下至九品县令的在朝官吏一样,是整个文官集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事功,亦应是归属于整个臣道的行列。
纵然就整个文官体制而言,有诸多的弊病、劣根,亦造成了诸多的冤假错案,但是,正是包括张居正在内的各个上下官员,才是维持大明王朝二百年余统治的根由。若是贤臣良将多一些,统治的时间可能就久一些;或是佞臣奸相多一些,那王朝没落衰亡的速度就会快一些。若是放在整个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中去看,亦相去真相不远。
其实谈到读史、学史,终逃不出对人的研究。历史之变迁,并非自然规律,而皆是人为因素。因此,对历史的钻研,即使是对古代各类制度法令的钻研,归根结底,也都是对历史人物的深究。
有意思的是,读史研史的是人,所读所研的也是人。大概也是基于此因,所以对于同一历史人物、同一历史事件,会有多种不同甚至相迥异的看法吧。
而熊召政这本《百年明朝一鉴开》亦是作者读史研史的笔记及心得。既是笔记与心得,便无对错,无是非。只是如一面镜子,供人揽镜自照。至于照出的是美猴王还是猪八戒,端看读者自己是境由心生,还是心由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