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江山散文|管饭的年代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江山散文|管饭的年代

2020-02-24 09:30:12 作者:江山文学 来源:江山文学 阅读:载入中…

江山散文|管饭的年代

  江山精品散文

  j

  等我带老师回来以后,母亲和姐姐早已摆好了小桌子、小凳子父亲母亲姐姐全都出来欢迎老师,请老师坐下,然后只有父亲在小桌子旁陪着老师吃饭,姐姐和我就开始盘子、端饭,摆好之后,母亲和我们则在厨房吃饭……而这一天,里除了父亲和老师在聊天,我们其他人都不怎么聊天,而是在留意着老师碗里的饭吃完了没有,留意着父亲叫我们给老师盛饭。

  管饭的年代

  同淑君同淑君

  现在出门,外面住宿的有宾馆酒店,吃的有酒楼饭店,还有大排档甚至街边小摊,至于超市、小商店面包店馒头包子店更是应有尽有,随自己喜好经济能力任意选择

  然而,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特别是在农村大一点的村子里除了有个小商店之外,没有饭店,也没有地方住宿。即是你口袋有钱,也照样没有饭吃,找不到地方住。但是并不是说那个年代的人就不出门,出门还是有的,或者去亲戚朋友家,只能在家做饭,很少说出去在外面花钱吃饭的。如果去县城省城晚上要住宿的,要大队介绍信,才可以在国营旅社住宿。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大队上来了上级检查工作领导、或者不在本村小学教书的老师,他们要吃饭,只能是村子里统一安排,将这些人员分派到各家各户,这种方式叫派饭或者管饭。

  小时候我家偶尔就会有这种上面派来的人吃饭。不过,他们吃饭是给钱和粮票的,我记得当时的标准是一顿饭给一毛钱四两粮票。这样的标准,在时来说,还是比较公平合理的。大队派饭的时候倒不是很多,倒是管老师饭是每个学期都有一两次,因为我家孩子都上学。管老师饭是按上学的人数算,一个学生一学期管一天。那个年代,许多村子都有这种外村的老师,他们才是真正吃百家饭的人!

  管饭,也要看是什么人,一般的干部那就比平时稍微好一点,一两个人,通常吃一顿饭就走了。也有一些不是干部,是临时来帮忙村子里干活的,那多数家庭就是家常便饭主人做了什么饭就吃什么。比如我们上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时候,曾经安平村帮生产队棉花,也要村里人管饭,吃饭时我们五六个同学分到一家管饭,吃的就是和平时在家里一样的馒头稀饭凉拌菜。只是我们是学生,吃饭不给人家粮票和钱,不知道这种情况村里怎么给他们补偿也许是计工分或者给一定的粮食作为补助吧!

  我们新堡村的小学老师,多数是本村人民办教师多,他们自然是回自己家吃饭,不用村里派饭。要管饭的多数时期只有一位老师:刘玉琴老师。

  刘玉琴老师是我们同一个乡上洼村人,确切地说是嫁给上洼村的人,上洼村距离我们村大约五六里路,村头有火车通过,那时也有一个火车站,在火车站工作的人多数是外地人,似乎有不少是河南人。至于她的娘家,好像说是王家洼乡的那个村子,现在已经不清楚了。

  刘老师是公办老师,从我记事时起,她一直在我们村的小学教学,村子里的人都认识她,估计她也差不多能认识村子里的人。所以,除了寒暑假,她每天都要在村子里的某一家吃两顿饭,路过的时候,她要和村子里的每个人打招呼,其他人呢,也和她打招呼,无非是“吃饭去”、“吃过了”之类。

  我很幸运,从上小学三年级开始,刘老师就做了我们的班主任,兼上语文课,一直到小学毕业,她总共教了我三年半——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学校由春季生改为秋季生,所以我的小学总共读了五年半。

  刘老师上课,声音特别好听,清脆响亮又温婉柔和,听她讲课,真是一种舒适优雅的享受。在村子里,成天听到的多数是高喉咙亮嗓子的合阳土话,给人的感觉是生冷倔硬,说话入声特别多,像柏杨先生说中国人的陋习就是一开口说话就像吵架,也像是骂人,从小我已经习以为常了。而刘老师却与村子里许多人不同,她一开口说话,先是微笑,然后听到的是美妙悦耳的声音,那时真是特别羡慕她,也特别喜欢她!

  当然,刘老师讲课也是无可挑剔,我从进入三年级之后,对语文课充满了兴趣,语文成绩一直很好,这得益于刘老师的课讲的很清楚和对我们的悉心培养。上课时,刘老师跟平时和别人聊天说话不同,非常严肃,特别认真,特别仔细,对于课文中的知识点,也是丝毫不马虎。

  其实,那时还是文革时期,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各种劳动:春天干旱时拿个盆子、水桶浇地,秋天帮生产队拾棉花,麦收时节捡麦穗,秋收之后帮生产队拾棉花、拿个铁锨翻地、到红薯地里净红薯……只要组织劳动,刘老师就带着我们班参加劳动,回来之后老师还要简单地总结一下劳动的情况,当然主要是表扬劳动时表现好的同学。所以,那时参加劳动,总是尽心尽力地做好,希望得到刘老师的表扬。除了这些全体组织的劳动,还有平时每天安排值日生要做的:我们班在二年级养鸡、三年级养羊、四年级养猪,每天放学之后,负责值日的学生要去喂它们。养鸡最好办,给鸡撒一点玉米谷子之类的吃的,打扫鸡粪;养羊养猪时夏天还要去给猪羊割草;养猪最麻烦,夏天要割草,冬天要给猪煮猪食,天天还得到涝池里打水烧热水给猪煮食。猪圈羊圈还得经常清理、打扫。只是学校里的各种劳动,在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统统取消了。

  即使这样,刘老师在上课时依然是严肃认真,依然是“传道受业解惑也”。不上课的时候,刘老师或者在办公桌前办公,或是搬个小凳子坐在办公室门口批改作业、作文,看到好的作业作文,她就会心一笑,上课时就表扬;碰到作业写的不好的,作文写的不认真的,她的皱着眉头,有时也会叫一些同学给他讲解一阵子。所以,那几年的作业作文,我一律认真地做,不想让老师批评,更不想让老师失望。

  我记得有一次我到她办公室拿作业,刘老师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批改作业,她的先生坐在炕上,背靠着墙壁,刘老师回头对她先生说:“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作文写的好的那个学生。”她的先生说:“是不错。”之后对着我点头微笑。听了老师的表扬,我特别开心,也对着老师笑一下,拿了我的作业就走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革时期那些造反的学生批斗老师时,我听说我们村有一个大家都讨厌的、游手好闲的人,他冲上去打了刘老师一下,但是马上有人制止了他,其实村里人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批斗老师的,更不能容忍有人这样对待老师的。

  粉碎“四人帮”后,刘老师上课依然和从前一样认真严肃。只是给我们教了一些当时还没有听过的校园歌曲,如《拖拉机》等。在此之前,她教过我们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的金山上》《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红歌。刘老师教我们唱歌时,用的是普通话,嗓音甜美,余音绕梁。这些优美的歌曲,让我们在那个时候多了许多乐趣,让平凡的日子增添了不少亮色。

  当时,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打倒“四人帮”后,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内容大概是华国锋登上天安门,文章后面有一个问题:华主席登上天安门标志着什么?我们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刘老师先提问了几位同学,后来就总结出了答案,而我把这些答案记住了。后来期末考试,正好就考到了这个题目,我当时就想,太好了,很快就将答案写上去。到了考试结束,再看参考答案,几乎和刘老师的答案相同。那个时候,觉得刘老师特别厉害,对她十分佩服!

  而那一年,也就是76年,我们村要管饭的老师,不再是刘老师一个人,而是多了一个从邻村西同鞮来的一个校长,教政治的,有一米八还是一米九高,村子里的人叫他大个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位大个子校长只在我们村小学呆了一年,之后就调走了。有一次轮到我家管饭,我听到这位校长对刘老师说,这次考试,我有一个填空题做错了,填空题问的是党和国家的主席是谁,我填写了华主席,他说应该填写华国锋。至于其它事情,都没有太多的记忆了。

  每次轮到我家管饭时,特别是管老师吃饭的时候,母亲提前几天就开始念叨,很早就筹划到了那天给老师做点什么好吃的。那时,母亲说要管先生的饭,还是延用了解放前人们对老师的称呼。其实,那个年代,好吃的也很简单,至多炒或者凉拌一点青菜萝卜,总之能想方设法准备上包括盐和辣子的四个小盘子就算是很好了。至于青菜,即黄瓜、韭菜、萝卜、青椒等,如果那天凑巧,村子里来了卖豆腐的,割一点点豆腐凉拌或者隔水蒸,那就是非常奢侈的菜肴了。如果是夏天,凑巧家里有鸡蛋,炒一两个鸡蛋加青椒,这就是招待贵客了。总之,能把想到的尽着家里能变着花样做出来的好一点的吃的,都要拿出来给老师吃。

  而我呢,到了那一天也特别期待,快到放学的时候,盼望着早点下课,下课后飞快跑回家,到厨房看一下,问问母亲饭做好了没有,如果做好了,我就马上到学校叫老师来我家吃饭。此时,老师和我一起走,有时老师会问我一些问题,有时会和我聊天,平时觉得还要走五六分钟的路,这时觉得很短,好像没有和老师说上两句话,转眼间就到家了。

  等我带老师回来以后,母亲和姐姐早已摆好了小桌子、小凳子,父亲母亲姐姐全都出来欢迎老师,请老师坐下,然后只有父亲在小桌子旁陪着老师吃饭,姐姐和我就开始端盘子、端饭,摆好之后,母亲和我们则在厨房吃饭。平时,我们吃饭时是全家一起围在小桌边,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平时盛饭、菜碟子,旁边偶尔有一点点饭菜,也不一定要擦掉,而这一天,菜碟子、饭碗的边缘,都要擦的干干净净,就连菜在碟子里的形状,也要用筷子弄的好看一些。而这一天,家里除了父亲和老师在聊天,我们其他人都不怎么聊天,而是在留意着老师碗里的饭吃完了没有,留意着父亲叫我们给老师盛饭。

  吃过饭,老师就会拿出一毛钱四两粮票,放在盘子角落,父亲照例说不要给了,学生家长请老师吃顿饭,让老师不要客气,可是老师一定要给,说这是上面的规定。

  老师吃过饭回学校的时候,我们全家人一定要把老师送到大门口,还要说几句客气话,然后老师自己走回去。

  等老师走了以后,我们再接着吃完饭。因为那时在农村,有客人时经常这样,等到客人吃饱饭了,主人才开始吃。就像有一次管老师饭,母亲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说是管老师饭时给老师做乔面吃。结果那天我去叫老师吃饭时,老师来了一位客人,老师让我回家问父母,要带一位客人来我家吃饭行不行。我跑回家问母亲,母亲说我笨,老师都问了,还不快点请老师把客人带来,我又跑回学校说母亲说可以。那一天,老师带了客人到我家吃饭,而那一天我们家准备的乔面不是很多,母亲就让我们先不要吃,等到老师和客人吃过饭走了以后,我们才可以吃,这样可以保证让老师先吃饱。当然,老师带客人来吃饭,也是会给我家钱和粮票的。

  刘玉琴老师身材高大,比较丰满,浓眉大眼,肤色稍黑。起初梳着两根细长的辫子,后来干脆剪成齐耳短发。她教我们的时候,大约三十来岁。听村子里人们说,刘老师的丈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了,留下刘老师和一个儿子。那个儿子叫小红,好像比我大一两岁,黑黑的,瘦瘦的,眼睛倒是大大的,还有那脸上永远是阳光的笑容,很可爱。在三年级清明节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去县城的烈士陵园扫墓,听说刘老师找到丈夫的墓碑,一边拜祭,一边默默流泪。

  后来,大约她丈夫牺牲之后第九个年头,刘老师再婚,对方在韩城矿务局马沟渠矿工作。当那个人在学校出现的时候,大约一两个月的时间,整个村子里的人们都在议论这件事,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封建,有些人认为刘老师似乎不应该再婚,村子里有一些丈夫去世的人,守在婆家,终生没有再嫁;也有人认为刘老师可以再找一个,丈夫去世已经快十年了,刘老师这么多年一个人也不容易,现在还算年轻,碰到合适的当然可以重新组织一个新的家庭,毕竟现在是新社会,婚姻自由了,即使农村里的许多人,因为丈夫去世,再招赘一个人回来过日子,有什么不可以呢?还有一种古怪的传说,说是她丈夫并没有死,似乎半夜又回来敲门了……

  议论归议论,可是没有人当着刘老师的面说这些,只是刘老师再嫁后的先生经常来学校,人高马大,冬天则穿着蓝灰色制服,夏天就是白衬衣,性情倒是温和。只要他一来,刘老师就特别开心,经常能看到他帮刘老师做饭洗衣,或者帮刘老师改作业。所以我们班谁的作文写的好,那个学生表现突出,他也略知一二。

  第二年,刘老师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给她取名春红。我们不上课的时候,经常去抱一下那个可爱的小胖妞,逗她玩。刘老师忙着上课时,就找了我大妈帮她看孩子。这个时候,村子里人们的看法渐渐一致了,大家以为,刘老师再婚生孩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再到后来没有过几年,刘老师就调到韩城工作了,和她丈夫在一起了,也算是苦尽甘来。

  在刘老师教我的时候,有一天,她问我家里有没有柿子醋,我告诉她肯定有,她让我拿一个汽水瓶子,回家打一瓶醋。回到家,我告诉母亲,老师要一瓶醋,母亲让我自己到醋缸里打。到我回学校给老师送醋时,发现老师在涝池边洗衣服,老师接过醋瓶子放在旁边,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毛钱给我,说是买醋的钱,因为母亲没有说让我要钱,我就坚决不要,推来推去,我给老师把钱放下就跑回家告诉了母亲这件事,母亲也说,不能要老师的钱,就一点点醋,自己家酿的,又不是掏钱买的。

  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村子里派饭管饭的事情就改变了,变成了和责任田一样的承包制。如果有检查工作什么人需要管饭,如果有人愿意赚做饭的钱,就固定在谁家吃,不用今天东家明天西家地轮换着管饭了。

  其实,那个年代村子里管老师饭的情形,有些村子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初,农村小学基本上没有了,管饭的事情也就随着停止了。我的大伯子也是一位小学老师,在十多年将的时间,在邻近许多村子里教过学:乌泥河、高家岭、白家圪垯、杜家塬、汉村河、郭家河、潘家山……直到后来全乡只剩下杨家庄村一个学校的时候,学校就有饭堂,不用再让学生家长管老师吃饭了。

  现在我们工作的学校,是不允许学生家长请老师吃饭的,担心会产生教育腐败的,真是时代不同了。

  可是,在那个管饭的年代,家长们都觉得管老师吃饭是天经地义的,那时人们的思想是多么的纯朴!中国在那个阶段也正是用这种方式发展了乡村教育,让我们这些人也是通过在这样的乡村学校上学,才得以接受基础教育,才能够有机会考上大学继续深造,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编者按】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村里除了有个小商店之外,没有饭店,即是你口袋里有钱,也照样没有饭吃,因此对于驻村的干部与教师实行了农户管饭制度。将这些人员分派到各家各户,这种方式叫派饭或者管饭。他们吃饭是给钱和粮票的,标准是一顿饭给一毛钱四两粮票。这样的标准,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公平合理的。同淑君同淑君老师着重讲述了管刘玉琴老师饭的详细经过,对刘老师充满了赞美之情。本文情感浓郁、文笔流畅,描写生动,有一种一气呵成、动人心弦的力量。不长的一篇文章,鲜活地刻画了一位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也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读来很令人感动。特别推荐,希望文友们喜欢。【丁香编辑:孙巨才】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同淑君,陕西合阳人,198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广东东莞。喜欢旅游、读书、写作。现为江山文学网丁香社团编辑,社团评论员,优秀作者。

  江山文学网

  江山文学网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

  开设栏目有:长篇频道、短篇频道、情感小说、传奇小说、散文、杂文随笔、影视戏曲、电影剧本等。

  其中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专门选拔优秀编辑指导,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丁香文学社团

  赏丁香花语,拥万千繁华。轻轻地我来,正好您也在这里……那年丁香春正好,静听繁花次第开。

  制作:疏梅冷月

  江山微推广团队

  (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