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狼夜话(148)
深感时评文愈加难写,就越发闲得无聊。今改弦易辙,小议一会儿史上有关瘟疫的记载,以及有关瘟疫并传承不朽的一些古诗,用以消遣老朽我这难熬的暮年光阴。
瘟疫,在中国历史记载中屡见不鲜,并非仅2020年才有这个“新冠(官)上任”。
瘟疫频发,距今较近的当数明朝。依据《明实录》的记载,仅京师北京一地就发生过16次瘟疫。其中尤以万历10年、14年爆发的“大头瘟”和万历15年爆发的“羊毛瘟”最为著名,因瘟疫死亡的人口,数量堪称罕见。
到了明朝覆灭前的崇祯14年开始,之后便连续4年大旱灾并爆发大瘟疫。老百姓饥饿难耐只能把一切能吃的东西,比如树皮草根全都吃光。而这样便加剧了病菌的交叉传染迅速扩散,造成“人传人不可控”严峻局面,死者不计其数。
由于老百姓躲避饥荒的唯一办法是逃荒,而一般首选的逃荒去处又多是富裕的帝王家皇城。于是,紧接着连皇城也都出现了很多饿死的人。由于尸体多得无法收殓,又恰逢春夏之季,细菌病毒滋生飞快,再经过蚊、虫 、鼠、蚁等的反复传播,最终便形成不可控的大瘟疫。这应是其主要原因。
据《明季北略》记载,1640年崇祯末期爆发的大鼠疫,轻而一举将北京城变成“鬼城”一般的恐怖。之后,这场鼠疫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广大地区很快便蔓延开来,造成约20万人死亡。而且也正是这场鼠疫帮了李自成大忙,让他的军队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了崇祯帝的北京城,而崇祯也吊死在了那棵著名的歪脖子树上。
可叹李自成军队也被迅速感染鼠疫,成批成批的死亡。因为虽说当时北京城迎来冬季,疫情有所减缓,但到了开春之后疫情却愈加疯狂复发开来,使腺鼠疫转变成了肺鼠疫。《明季北略》记载,当年北京城人口死亡率高达40%。
大瘟疫,在遥远的大唐时期也多次爆发。虽说唐史记载很少,但在唐诗之中却屡见不鲜,仅《全唐诗》中就有大量描写瘟疫或者与瘟病相关的诗词作品。如骆宾王、张九龄、孟浩然、王维、杜甫、高适、韩愈、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写下了与瘟疫相关诗词。
比如,韩愈在任阳山县令时,目睹当地瘟疫曝发后,写下了名诗《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描述瘟病流行的惨状:“雷霆助光怪,气象难比侔。疠疫忽潜遘,十家无一瘳。”
比如,杜甫在名诗《回棹》中描述瘟病流行的惨状:“衡岳江湖大,蒸池疫疠偏。”诗中的“蒸池”,也就是指在衡阳城北的蒸水一带爆发瘟疫并广为流行。
比如,骆宾王在名诗《从军中行路难二首》中描述:“三春边地风光少,五月泸中瘴疠多。”诗中的“瘴疠”是指剑南道瘴病流行。因为唐诗中描写的传染病,多以瘴疠疫病为主,即指受瘴气感染而引发的疾病,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疟疾、伤寒等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