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读后感精选
《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是一本由胡怀琛 编 / 蒙木 点校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8-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读后感(一):古文的美
此书言简意赅,蕴含了渊博学识。例言也是我第一次所见,让人一眼即明了。实在是太喜欢了,感觉看之前对全文有个了解,看之后对全文又有了理解。
1.全文共编三十二法,如下:事理辩驳法、一字立骨法、感慨生情法、抑扬互用法、逐层推理法、严婉并用法、一起承接法、虚境实写法、跌宕取神法、夹叙夹议法、纯用叙事法、匣剑帷灯法、驭繁以简法、复笔取神法、虚字取神法、写景琢句法、先喻后正法、步步传神法、用笔矫变法、步步停顿法、起讫不平法、结处点睛法、小题大做发、三段分叙法、谐笑讽刺法、前后叫应法、正喻夹写法、措词得体法、狭题宽做法、宽题狭做法、两两比较法、托物寓意法。囊括和超出了我的所知之法,但作者还谦虚言,容有未尽乎止。
2.每一类的选文,周秦至明代自由穿梭,所选文大都皆是万人叫好之作。不管是《书嵇叔夜诗与侄榎》还是《送李愿归盘谷序》,亦或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等大部分是语文课本所选用,老师讲解了无数遍,只不过经过时间的流逝,未接触短暂忘了,但是重新翻开起来,仍然不禁朗朗上口,恍若在脑海重温。
3.每一类内,多少不等,以简短浅显为主,以便领会。作者的用心,可谓深也。在写景琢句法中,《答谢中书书》便是用寥寥数字,写出山、水、竹、树、猿、鸟、鱼等活色,文字显现画意。选文何其妙哉!
4.每文于句之难解者,字之难识者,必加音注,省去了读者调查之烦。 5.每篇文之布局,及其有心,初学也易领会。首先是古文(读者自行过目后有自己的稍稍理解),其次是名人评语(看名人是如何通透全文主旨),紧接着便是注释(标明难读难理之字),最后以今译结尾。读者按照这一线路走下来,便能领会古文背后所囊括的那万千美丽,或波澜或壮阔或清淡或流水或昳丽。 6.选文所传达的正面积极内在能量也是让人通读完犹如增长智慧万千。那《送李愿归盘谷序》中“起居无时,惟适今安”和“与其乐有身体,孰若无忧于其心”便是让人要图自己适意;《书嵇叔夜诗与侄榎》中“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人不俗也。”便是教人生于世,可以百为。就是不可变成俗人。而看他平时,和俗人没分别,只是一到大事临头,毅然而不夺,这便是不俗,可以此为依据,判定人。更有若《苛政猛于虎》等令人深思之文,让为官者真心实意为民。
通读全文,让我对《战国策》深感有趣,从中学到很多智慧。望能用君子之心,行君之意,不枉此生。
《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读后感(二):古文笔法经典读本
文言文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不仅精彩而且富于知识性,如果你没有学习过文言文却想弄懂它的意思,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然,绝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就会接受一定的文言文教育,就像我们中学时代,经常会背诵各种古文名篇佳作,多多少少也对文言文有了一些了解。
《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是老一代编辑家、学者胡怀琛先生编订的经典古文读本,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加以分类,总结出三十二种行文之法。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本有关写作方法的书,每种方法都有佳作为例,供读者学习参考,虽然古文的写作技巧并不限于这三十二种,但如能领会其方法,触类旁通,也足够我们创作之用。
具体到每篇,先是给出原文,然后是评、注、今译。对于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读者来说,通过阅读原文可大体知晓文章含义,然后看编者的评论,体会作者创作与行文的方法技巧。若是基础薄弱,也可先参考后面的注解与翻译,弄懂某些词语与句子的意思,然后再看评论总结。
众多篇目之中当然不乏大家熟悉的作品,不过这一次角度有所不同,也令人颇感新意。比如:刘禹锡《陋室铭》用的是“感慨生情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赞》用的是“抑扬互用法”;陶潜《桃花源记》用的是“虚境实写法”;柳宗元《捕蛇者说》用的是“小题大做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逐层推论法、严婉并用法、一气承接法、跌宕取神法、匣剑帷灯法、步步传神法、步步停顿法等。
胡怀琛先生的评论,不仅评文章,也多有涉及历史、社会。例如在《捕蛇者说》的评论中,他说到:“此篇借题发意,总言赋敛之害,民穷而徒,徒而死,渐归于尽。凄咽之音,不忍多读。其言三世六十岁者,盖自元和追计六十年以前,乃天宝六七年间,正当盛时,催科无扰。嗣安史之乱后,历肃、代、德、顺四宗,皆在六十年之内,其下语具有斟酌,煞是奇文。”
评论中也常常会不吝赞美之词,发出同情之音。如称赞《齐人讥田骈不仕》“令虚伪人无处生活,奇妙无比”;感叹韩愈《新修滕王阁记》“读之如天半彩霞,可望而不可即。异样神品”;叹息宋濂《猿说》“说猿即所以说人,篇末点出猿知有母,而人反有不知母者,读之令人断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以往读文言文,注重的是词语的意义,文章讲述的内容,常常会忽略其笔法,大约也与自身古文修养不够,功底不足有关。相信有了《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作为辅助,应该能够更好地去阅读、理解、探究文言文的文法与魅力,进而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读后感(三):细致恰当的古文笔法及逻辑类型分类
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山一程,水一程”,甚或是“三水西红”等,都各有笔法,但因其为文言文写成,尤其是先秦时代,乃或是古白话,所以今人在阅读它们时,先不论笔法,单是在字词的理解上就存有诸多障碍。也就是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想要越过语言文字障碍,去探究文言文内部的深层逻辑关系,不是一件易事。但胡怀琛的《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却是一反世人研究文言文的角度,通过自己对文言文的深入研究,从其深层逻辑关系出发,通过研究辨析,把文言文内部的逻辑关系分为了事理辩驳法、一字立骨法、抑扬互用法、层层推论法等三十二类,颇有新意。
作者从浩如烟海的文言文中择取符合其分类范畴的文言文,并将其妥帖地分到三十二种笔法下,颇显工夫。研究笔法,其实就是今天的文学文本创作研究,要想研究透文学文本,研究者先期应该对该文学文本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等有深入的了解,否则也只能是望文生义,并不能真正抓住其“因何而生,因何而论”,无疑,胡怀琛的这种做法在显示出他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独特的启发。当前,我们身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但是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外,绝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语言主要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那么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甚至是背诵相关的文言文时,是简单地知道它的字面意思,还是字面意思和其内在的笔法、内在的逻辑联系起来?我想,如果想要真正学有所得,恐怕后者应该是我们的选择。应该说,胡怀琛可以算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既研究笔法,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使用这种笔法的文言文作出评价,通俗来说,就是他在解释自己为什么他认为哪篇文章使用了哪种笔法,且在评论的时候往往会引用名家的相关评论。
如在事理辩驳法中,他在对例证《田需对管燕》的评价中,就引用了清代名人林西仲的话评语,并且做出结论“把左右一起轻薄,非谓现在粪土左右,以平日薄待,有急不肯为用也。”这是从义理方面说笔法,然后最后说“文亦清转简洁”则是从文法方面说笔法。可谓是内外兼得。
尽管所有的评语都是文言文,但因是清代人作注,所以无论在字词还是语法结构方面,稍微有点古文知识的人都可以理解,尤其是校者在每篇文章后不仅对胡怀琛所列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作了解释,还将整段文字翻译成了现代文,这样每篇文章就形成了一个“笔法——文言文——评语——注释——现代文”结构,层层加深读者的理解。客观来说,这样的安排,是对胡怀琛原写作体例的一个有效补充。
胡怀琛虽然将文言文写作笔法分为了三十二类,但并没有对其做出理论性的阐释,只是举例子,所以到底什么是他所言的笔法,是需要读者通过他列举的原文以及后面的评语自行去体会,但这对一般读者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如复笔取神法、用笔矫变法、匣剑帷灯法等,这些笔法名称本身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认为本书的编排体例其实一种对胡怀琛所提文言文写作笔法的一种变相阐释,值得肯定。
懂其笔法,方知作者逻辑思路,方能真正理解文章,并有可能从中获益,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及日常思维中,这是《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给我的一个重要启示。
《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读后感(四):品行文之道 立笔法之名
品行文之道 立笔法之名
近来很喜欢文言文。不仅是选文带给我深厚的感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里面的笔法,能让我学以致用。 这本胡怀琛所编著的《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让我耳目一新。
一直以来,给学生讲解文言文,总是从文本出发,讲作者的人,讲作者背后的事,讲文人的情怀,讲文本的内容,总是在自己的解读中尽人事。从来没有讲过有关文言对照的笔法。
而今天,这本《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第一次以笔法立名。
笔法,立意于古文之写作技法。
有的笔法之书,是以古文的体例为系统,侧重于使训练程序合于作文的内部规律。内容上讲解词(用词的基本要求、用词的基本方法、词汇贫乏与堆砌词藻 )、造句(造句的基本要求 、造句的基本方法、句子通病举例 )、结构(结构的基本要求、几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开头、结尾与过渡 )表现方法(叙述 、描写 、抒情 、议论 )、立意。学习上有步骤,内容上循序渐进地学下去,比如姜澄清著的《古文笔法》。
有的笔法之书,意在说明探寻古文写作技法,以便后人学习古人文章之道,并以此指导后人的文言创作。以写作技法归类,比如这本胡怀琛所编著的《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
相比之下,前者侧重框架,后者侧重骨肉,后者更能让人从写作技法中学到技巧与方法。
本书《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所选文章都很好读。
本书所选的文章百篇之中多为名家名篇佳作,所选文章都很出名----来自《战国策》《国语》《史记》等;本书所选文章作者出名---有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有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苏洵、苏轼,有诗人李白,有政治家王安石、有至尊皇帝汉高帝,从周秦到明代,名作辈出,能让作者从中选好中之好,实在是一份幸运。
本书《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所选笔法都很好懂。
好学在于所篇书目结构新颖:有文---评---注—译。每种笔法有几篇文章作为例文,每篇文章都有评、有注、有译,用做解读和赏析,让我们一目了然,文都浅显短小,难解之字有注音,难懂之句有翻译,难懂之文有评语,让读者在清晰之中了解古文之行文法。我感触更深的其实还是评,这是其它文言对照书中都没有的一点,有名人权威之评,有时代背景之论,
本书《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所选笔法都很好学。
书中共举三十二法:事理辩驳法、一字立骨法、感慨生情法、抑扬互用法、逐层推理法、严婉并用法、一起承接法、虚境实写法、跌宕取神法、夹叙夹议法、纯用叙事法、匣剑帷灯法、驭繁以简法、复笔取神法、虚字取神法、写景琢句法、先喻后正法、步步传神法、用笔矫变法、步步停顿法、起讫不平法、结处点睛法、小题大做法、三段分叙法、谐笑讽刺法、前后叫应法、正喻夹写法、措词得体法、狭题宽做法、宽题狭做法、两两比较法、托物寓意法。
其实,不需要把所有的行之技法都学会,如得其一二,已经很好,若看完学会,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则真是幸运之至。
没有看完,真正的好书,需要慢慢品。
《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读后感(五):虽是写文之法,实则绘出天地至道
胡怀琛先生的这部《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带领读者走进古文学的奇妙之境,这里有事理辩驳的精髓,有入骨三分的分析,有慷慨激昂,有至情至性,皆是传世之文,收录的所有内容,编者胡怀琛先生用三十二法来将这些经典古文归纳、厘清,让读者不在古文世界里茫茫然无所依。
文章有法可依,万物均有其规律,胡怀琛先生将中国经典文学著作道其一二细加分析,成独家之得,造福于对文学有志者。《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虽选取文章不多,但其间却有很多成律传世之作,由此也可见编者胡怀琛先生在此文学造诣上的功力和倾向性。将众多的古文精挑细选,再三斟酌,类比归纳,才凝成这样一部方便后来人的著作。
好的文章不仅可以启人心智,更达以教化之力,文学的存在,让人间系统多了许多美好与向往。“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语出自《战国策 田需对管燕》,这话用于当今之世,同样具警醒撼愚之功。古人的文章,言简意赅,实为今人之师。明事理,立风骨,诡辨之风无处存。今时社会风气多浮夸,虚幻皆行,若能静心沉淀从古人的典籍中汲取各自前行的正向力,无论是对故去的先辈,还是后起的学士,无不是优良的传承。
三十二法皆有依可循,有典可查,文章的隽永,正如中国水墨画般看似简洁实则意境深远,繁复深刻。“除天下之害者受,天下之利,同天下之乐者,飨天下之福。”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后苏轼在《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中也说,“夫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集中天下之利益财富的人,应承担天下人的忧患,有权享受天下乐趣的人,也应分担天下的忧虑。所谓有难同当,有福有享,权利和义务并行。反观今时社会,做好事反遭蒙冤痛苦,作恶者逍遥法外,恶不除善不扬,社会风气意识形态已错乱到如此地步。倒是数千年前的古人洞若观火早已明查秋毫,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人类在这一点上千年来也并没有丝毫进步。
《战国策》陈轸对秦王逐必楚篇里,陈轸受张仪排挤,靠着条理清晰的思辨之言使得秦王善待之,观现今社会,会说话同样必不可缺,与人沟通的技巧,非古人之重,今人更需善加巧用。
人不可独立于众天地间,似陶渊明那般,“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俊逸也需有强大的经济和自理支撑力,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状态,而这份闲适淡泊的背后也如胡怀琛先生的《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均需点滴构建。“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博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蝥;此不一之愚也”,观之,世间万物莫出其理。
虽是写文之法,实则绘出天地至道。
《言文对照古文笔法百篇》读后感(六):一场与古文的邂逅
说到古文,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文言文。很多人对于文言文的感受都是读不懂,看不懂,理解不了。其实,文言文也并不是很难,只要当我们涉足于那个时代的基础文言知识去阅读文章,那样的话我们就会能够更好的了解文言文。因此,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古文笔法知识。可是在现代文言文研究的学者当中,很少有学者研究古文笔法的相关知识。物以稀为贵,那么,我们更应该好好阅读这一本书。
纵观整本书,我们会发现,全书选录短小精悍的古文名作100篇。可以说在数量上这本书涵盖的还是挺多的。在内容方面涉及的领域也很多,涵盖史传、论说、札记、游记、杂文小品等。只有将不同内容的方面都涉及到,那样,才会让阅读的人更好的举一反三。
这本书按写作技法分为32个大类,每一大类以不同的“笔法”名目。这样的巧妙设计,有助于帮助读者触类旁通,领会各类古文的写法,赏析写作艺术,提高写作能力。这也是学习古文笔法的一些很有效的作用。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会发现,每篇古文后均附有评语、注解和白话译文。这样的安排便于我们阅读与理解。毕竟,面对古文,我们是陌生的,所以,有了作者的辅助,我们可以阅读的更加深刻与仔细。作者的评语见解精辟生动,注解简明,译文流畅。当我们在看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并不会觉得枯燥与无味,我们会越看越有兴趣。因为当我们在看古文的时候会产生疑惑,而作者的内容就是来帮我们解决这些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此书所选古文以时代先后为序,以“笔法”名书,立意于古文之写作技法。虽然当我们在看目录的时候你会发现,就是一篇又一篇的古文章,可是当我们在相近的去了解内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书中的内容是多么的丰富与详尽。
以“文”、“笔”对举者,自南朝起,论争不休,莫衷一是,遂有文学史上文笔之说。这个争议一直存在于历史之上,因此,作者著本书就是为了以“笔法”名书,立意于古文之写作技法,于时人学习古人为文之道,以资写作时文之借鉴,多有裨益。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可以更好的去学习顾问,是作者的初心。
这本书里面所选的文章,百篇之中多为名家名篇佳作,以写作技法别为二十类,每篇参互众说,逐层评骘,各写书后,议论卓荦,识见精到。这也是作者的书,为什么那么吸引人的原因所在。
通过详细的阅读,我们会发现,这本书记录写作技法二十种。其中,包括对偶、就题字生情、一字立骨、波澜纵横、曲折翻驳、起笔不平、小中见大、无中生有、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避、旷达、感慨、雄伟、奇异、华丽、正大、论文。文章中都有对于这些写作技法的详细讲解。
通过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关于古文笔法的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