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后感锦集
《在线》是一本由王坚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两年前看到,会有更大启发,现在看有点后知后觉,但是里面的归纳演绎还是很有助于对数据,互联网,计算这三大数字经济时代核心要素的理解。
●数据的价值定义。一幅宏图,愿不久后能切身体会到这个社会基础资源带给大家的福利。
●互联网(基础设施) + 数据(生产资料) + 计算(公共服务) = 计算经济
●千万不要想着利用数据去改进一个现有业务,那不是大数据应该做的事情,大数据应该做的是以前做不了的事情。亚马逊曾把推荐产品的业务做到全球最好,但那是在大数据发展的早期,如果它现在还每天想着怎么把推荐做得更好,我觉得这件事情一定没有希望。
●理工男的流水账,书中充斥着打比方和各路记者采访稿,博士所想表达的意思总差临门一脚的带劲。博士果然是博士,还是要增强通识教育,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虽然我也是博士。全文围绕阿里云展开,冥冥之中总感觉有点打广告的嫌疑。
●阿里云大佬的絮絮叨叨说在线。数据是重要,还要能计算。只能挖掘出数据里边的信息,才能实现数据的价值,这就需要计算。
●大体上来讲书中没有太多新颖的观点,但作者结合自身在阿里云的经历来谈自己对数据的理解还是挺深刻的。 另外,“在线”这个词不太好,作者很多时候强调“在线”都显得比较生硬。
●原先12306买火车票动不动就瘫痪,现在顺畅了,原来是因为用了阿里云的平台,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阿里云是阿里巴巴不太起眼的部门,但是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企业都在用阿里云的平台。扎实做事情的人,赞。
●作者已经是院士了,当之无愧,了解了咱们国家云的发展,阿里云现在应该仅次于亚马逊…期待王院士更多作品
第一,很有思想启发性。这本书突然就让我进入了对未来探讨的语境,从而也具有了畅想未来的思维。之前也有,但是很局限,这本书一下子给我打开了思路的大门。
第二,感慨于博士真是敢想。博士毫无疑问是技术思想家,想的多,想的远,敢想。更重要的我觉得是阿里巴巴能给博士畅想和践行的空间。阿里是个伟大的企业,从这一个视角可见一斑。
第三,充满对未来的希望。下半场的概念真令人灰心丧气,似乎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世界将迎来失望远超希望的状况。但是看完此书,有一种感受,伟大革命刚刚开启。通道互联网、界面互联网开拓时代可能已经完结,但智能时代才刚刚开启。
在这里,我们被博士的思想赋予了力量,可以重新鼓起足勇气,去规划我们的未来了。
《在线》读后感(二):不理解在线,就没有真懂互联网
现在中国人中很少有不知道淘宝网的。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网上淘宝的经历。马云更是以他“外星人”的容貌,出众的商业营销能力,“中国首富”标签为大众所熟知。如果进一步有所了解的话,会知道马云创立了一个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而淘宝网、支付宝等等只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子公司。作为一家伟大的公司,除了她的领袖人物马云以外,还有一大批卓越的企业领导人,他们也为阿里巴巴成长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也还阿里巴巴的大功臣,而这其中就有本书的作者——王坚博士。
王坚博士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线两字。如果说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五十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那么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没有上过网无疑是out了。互联网的本能是什么?在王坚博士看来,就是在线。在这本书中,王坚博士举了一个很经典也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一段时间中,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电脑和鼠标,但那时候的每天数十亿次的点击被认为是毫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当点击在线后,这些点击也变得有价值了,点击成了谷歌财富的主要来源。而这巨大的财富都是拜在线所赐。
现在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键盘输入,每一次浏览网页,每一次网上购物,每一次网上聊天,都已经在线。我们手机的每一次上下晃动都已经被记录在线。我们的汽车也是在线的,车里的很多设备都是全天候连接着网络,也就是说车也是在线的。甚至我们一些人的睡眠也是在线的,如果你将智能手环戴在手上,那这些在线的设备能监测你睡觉时候到底有多少时候是真正入眠的。尽管有些可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都处于在线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线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能了。要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在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的角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阅读《在线》一书,可谓是正当时。数据比信息更有价值;数据是战略资源;计算,是一种新公共服务;只有公共云,没有公有云和私有云; “去IOE”是计算替代了计算机;移动互联网催生在线时代;数据成为世界新财富等等,这本书中的很多类似观念很启发人,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在线》读后感(三):一位写给未来的书
《在线》作者王坚是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架构师,本书是他20年互联网亲身经历的总结,在他看来,“在线”是20年互联网发展史,甚至整个时代发展史的一个拐点。“在线”带来数据的沉淀,外加上云计算的辅助作用,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从PC到移动互联网,再到5G时代可能会出现的万物互联,可以说,“在线”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由它产生的一系列变革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线”对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个毋庸置疑,但能改到什么程度,在今天还是一个问号。若当真如作者所说,会带来颠覆式的变革,那么这本书注定会载入历史,因为王坚是第一个把“在线”划重点的人,他把智能商业与大数据溯源到数据的在线,如果没有在线,就没有数据的沉淀,如果没有数据沉淀,就不会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业创新。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关于“在线演化”部分内容,后面很多关于大数据、云储存、云计算都是为了辅助阐明在线时代的重要性。“在线演化”部分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互联网是如何把我们从离线世界变成了在线的世界,这个趋势是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蔓延,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在线化,比如地理位置、身体数据等,这一趋势还将随着5G到来进一步加剧,不久的将来,还可能会出现空调汽车的在线。
“在线”最重要两点,一个是数据的沉淀,在作者看来,数据将成企业的又一个护城河,之前我们判断一个企业的竞争力,要看它的品牌影响力,资本能力,运营能力,那么将来我们还要看看他们拥多少数据资源,用作者的话说,“数据将成为电一样的必须品”。
但是光有数据,不会处理也是白费,就像电本身没有意义,有了电冰箱,电视,电才有了意义,要想让数据有意义,就需要“在线”另一个重点,数据的在线计算。之前企业要想利用大数据资源必须自己开发运算系统,只有一些大企业才有足够的资本运作,但是在线时代,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一些超级大企业可以提供云计算的服务,目前阿里巴巴,谷歌、亚马逊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希望不久的将来,云计算会成为一种公共服务,一些小的创业团队不必自己搭建云计算系统,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从别的地方购买到云计算服务,这种赋能使蚂蚁战胜大象成为可能。
作者还指出了云计算的一些生活场景应用,比如,浙江省利用阿里云系统进行智慧城市打造,主要涉及交通道路的规划。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关于实际应用的例子还是比较少,这也是难免的,毕竟“在线”时代才刚刚开始,成功的案例还不是很多。所以,整本书看完,感觉全都是抽象理论,感觉作者把“在线”吹捧的那么神奇,有点过分了。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写在未来的书,比如王坚认为,未来的数据让回像电一样,成为一样必须品,还有计算能力将会是国家除了国防,经济体量之外,又一综合国力的体现……这些观点只有在未来几十年才能验证到底是对是错了,今天看来我觉得有点言过其实。
《在线》读后感(四):在线的神奇力量
在线,可能是对当代人类生活方式最大的影响之一。记得在智能机之前,我对于手机还没有那么依赖,有时甚至厌倦,一连几个月停机,对于手机也没多少要求。可是,当智能机出现之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几乎难以离开智能手机了,可以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身体的重要延伸,离开智能机,缺失感要大得多。至少上街买东西都会有不少麻烦,不如手机扫码方便。为什么?按照王博士《在线》的说法,“移动互联网是比传统互联网在线程度更深的互联网。对于真正成熟的互联网来说,手机只是诸多的在线设备之一,慢慢地,每一个设备都会变成互联网的终端。”“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50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而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就是因为智能机是24小时在线的,这是智能机胜过非智能机和PC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非智能机时代,中老年人不一定有QQ,但是现在的中老年人几乎都有微信,都会扫支付宝,甚至很多要饭的,都印制了微信收款二维码,在线与否的差别,是元层面的,是核心的。王博士《在线》,就是论述在线的深度著作。读王博士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实践出真知”,很多学院派的弊端就在于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王博士的优长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网上资料看,王博士是当代最发达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的技术委员会主席,也是阿里云创始人,这些都是深深影响、便利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项目,尤其是阿里云,可能没有淘宝、天猫有名,但绝对是强大利器,比如,与每个坐火车的人相关的是,以前12306垃圾得不得了,给客户带来了很深的伤害,但是经过阿里云的优化,现在的12306还是很流畅的,这么巨大的变化,不过是阿里云的一朵小浪花而已,其他更加抽象和巨大的应用,比如城市大脑,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正是由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王博士这本书很多观点都有鲜活的生命力,比如真正的竞争力,是把所有人都可能拥有的东西变成财富,让沙子变成硅。大家都把大数据当作金矿,想要掘金。但在王坚看来,大数据的厉害之处是把沙子变成了硅。的确,认为是金子,还停留在比较low的层面,而把沙子变成硅,就是创造力,就是想象力,就是化腐朽为神奇。总之,这是一本科普书,也是一本认知升级书,值得每一个现代人阅读。 �ejmb�{S=�p的神奇力量
在线,可能是对当代人类生活方式最大的影响之一。记得在智能机之前,我对于手机还没有那么依赖,有时甚至厌倦,一连几个月停机,对于手机也没多少要求。可是,当智能机出现之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几乎难以离开智能手机了,可以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身体的重要延伸,离开智能机,缺失感要大得多。至少上街买东西都会有不少麻烦,不如手机扫码方便。为什么?按照王博士《在线》的说法,“移动互联网是比传统互联网在线程度更深的互联网。对于真正成熟的互联网来说,手机只是诸多的在线设备之一,慢慢地,每一个设备都会变成互联网的终端。”“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50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而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就是因为智能机是24小时在线的,这是智能机胜过非智能机和PC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非智能机时代,中老年人不一定有QQ,但是现在的中老年人几乎都有微信,都会扫支付宝,甚至很多要饭的,都印制了微信收款二维码,在线与否的差别,是元层面的,是核心的。王博士《在线》,就是论述在线的深度著作。
读王博士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实践出真知”,很多学院派的弊端就在于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王博士的优长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网上资料看,王博士是当代最发达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的技术委员会主席,也是阿里云创始人,这些都是深深影响、便利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项目,尤其是阿里云,可能没有淘宝、天猫有名,但绝对是强大利器,比如,与每个坐火车的人相关的是,以前12306垃圾得不得了,给客户带来了很深的伤害,但是经过阿里云的优化,现在的12306还是很流畅的,这么巨大的变化,不过是阿里云的一朵小浪花而已,其他更加抽象和巨大的应用,比如城市大脑,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正是由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王博士这本书很多观点都有鲜活的生命力,比如真正的竞争力,是把所有人都可能拥有的东西变成财富,让沙子变成硅。大家都把大数据当作金矿,想要掘金。但在王坚看来,大数据的厉害之处是把沙子变成了硅。的确,认为是金子,还停留在比较low的层面,而把沙子变成硅,就是创造力,就是想象力,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总之,这是一本科普书,也是一本认知升级书,值得每一个现代人阅读。
《在线》读后感(五):在线的,才叫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应用都是当今时代比较热门的话题。作为一个科技公司,如果不能至少和上面这几个新技术的其中一项有关系,似乎都有点说不过去。
阿里巴巴的王坚认为,只有这些是不够的,不管是大数据还是物联网,如果不在线,其作用是有限的。提起王坚大家可能不熟悉,因为阿里的光环大部分都在马云身上了,但提起阿里云很多人应该就不陌生了,王坚就是阿里云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云栖小镇及雪浪小镇创立者、城市大脑提出者。
《在线》一书更像是云计算的布道书,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云计算,以及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周边关联和将来应用的场景,都可以在本书中去寻找答案。书中既有通俗和普及型的知识,也有一些非常专业的概念,还穿插了一些媒体对王坚的访谈。
1.
相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为什么更为深远?因为手机可以保持始终在线。
在线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掌握即时的情况。使用打车软件,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周围有多少空余的出租车,最近的出租车多少时间内能够赶到;使用导航软件,我们可以准确的掌握路况信息,并能绕开拥堵的地段;使用支付软件,我们出门不用带钱包,并随时随地都可以知道自己近期的消费状况。
如果不是时刻都在线,类似的应用场景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大数据是这两年比较火的一个概念,但大数据的关键不在于数据多,而是在于数据能够在线。如果仅仅是以数据的大小作为判断标准的话,最大的数据量产生在那些最先进的核子实验室里,对撞机中产生的数据可以让人们一辈子都处理不完。但那些数据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只是存储在实验室的硬盘里,并没有在线。
在线的数据比功能更为重要。现在做一个类似淘宝的网站,花不了几个钱,但已经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借助类似淘宝网站的功能成为第二个马云,因为即使你建好了这样的网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卖家进驻,产生实际的业务和交易。
而云计算则是为在线而存在的,接入了云,就等于接入了互联网,就可以保持在线的状态。王坚在书中把云计算比作发电产业,云存储相当于钢铁产业,而大数据就是福特的生产线。没有钢铁没有电,就不会有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同样没有云计算也就没有云存储,而没有云计算和云存储,也就不会有大数据。
数据因在线才有生命。
2.
王坚还对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概念提出了疑问,并表示没有什么所谓的私有云之说,那其实只是一些企业借着云的东风在偷换概念。所谓云就一定是公共云,其他所谓的云皆没有什么意义。
作为在企业从事IT行业的人员,我曾深刻体会到信息安全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要着重考虑的点,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数据放在云上到底安不安全。
《在线》一书中,王坚认为云作为一种基础的公共服务,其发展趋势应该是和电一样,不用去考虑那些安全因素,而是重点考虑在云计算上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云服务。
使用别人家发的电安不安全,这在今天看来是个很可笑的话题,但在很多年前,却引发了一场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的大战,双方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直流电的支持者是爱迪生,而交流电的支持者是特斯拉。
交流电便于长距离输送,可以在偏远的地方建立一个电厂,然后把电输送到千家万户,但交流电却非常危险,因为电压特别高。爱迪生曾经用交流电电死一头大象,以唤起人们对交流电的恐惧,甚至爱迪生还发明了执行死刑用的电椅。直流电虽然安全,但由于其输送范围的限制,需要建立很多的电站。
最终胜出的是交流电,尽管其高压危险的特征没有变,但人们制定了很多的防护措施,让其变得更为安全。王坚认为,今天我们是把数据放在局域网里自己的服务器中就觉得很安全,这和之前人们怕交流电危险而使用直流电的理念很相似,并且这种安全也是相对的。2017年勒索病毒爆发时,成千上万的局域网因此而瘫痪,但部署在云上的那些服务器,却抵挡了这场灾难。
3.
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50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而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我们使用qq的时候,系统还会提示对方在线或者是不在线,但是到了微信,压根就没有了在线离线这个概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默认这些都是在线的。
在线经济时代,互联网成了基础设施,是创新平台;数据成了生产资料,是自然资源 ;计算成了公共服务,是能源动力。为此王坚还在书中提出了在线的三大定律:每一个比特都在互联网上,每个比特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流动,比特所代表的每个对象在互联网上都是可计算的。
时至今日,王坚的观点也常常引发一些争议,但毫无争议的是,数据和计算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能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未知,如何应对这场挑战,值得每个人进行努力和深思。
在线的才叫互联网。不管云计算的发展方向如何,可以看到的是,我们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的痕迹,都会留在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