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搭车客》的读后感大全
《消失的搭车客》是一本由[美]扬·哈罗德·布鲁范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作者为了追根溯源写了一本书。总体感觉分析不够深入透彻。
●通俗的故事,新颖的角度,作者通过身边的传闻轶事来分析社会大众的心理,无异于是一部惊喜之作。就是不要晚上看,略害怕。
●1.洁净以一种有效的力量替代了信仰。2.小孩儿骑在下水道鳄鱼背上抽大麻。
●预测书皮会很容易烂。不是硬壳书。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垃圾。下水道鳄鱼的章节拯救了整本书。
●书的设计太花里胡哨,影响阅读体验。美国神奇故事……不过,都市传说,谣言,犯罪事件的界限还是很难清晰地划定。
●到底有没有人做过叫魂传说的演变啊?就是从叫魂到割蛋到猫脸老太吸血僵尸拍花子再到泰国试衣间后门的系列演变?妈的我从毕业等到三十岁都没见过相关的论文……
●2019年第26本____7月 我以为会有些恐怖的 然鹅。。。还没有我们国内随便一个传说恐怖呢。好吧这本书也并不是恐怖小说。
●从令人虎躯一震的鬼故事到傍晚的第一时间。我哭了,我吐了,我笑了。
《消失的搭车客》读后感(一):《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扬·哈罗德·布鲁范德 )
一本研究美国都市传说的民俗类读物,看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的版本,据说已经绝版,不得不说这版封面真的有点惊悚……最大的问题是夹杂了太多无意义的插图,浪费版面也没什么实际意义,貌似三联去年9月出了本新版,插图问题依然存在。
比较经典的是以男友之死、钩人和后座杀手为代表的汽车传说、以头发里的蜘蛛、下水道里的鳄鱼为代表的污染传说、以炉中宠物为代表的家电传说和以裸()体惊喜为代表的尴尬型传说,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少恐怖效果,甚至可以说跟国内以北京公交、猫脸老太太和抚仙湖水库为代表的都市传说相比简直算是小儿科了,但正如作者所说,重要的是故事背后反映的时代变化和社会心理变迁。
传说背景从备受美国青年喜爱的代表独立自由的旅行汽车到反映老年问题的“丢失的奶奶”,再到体现对科技进步不安的“炉中宠物”,随后也出现了体现住民对现代化购物中心、折扣商店充满不安的新型都市传说,都是体现社会心理变化的重要例证,也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消失的搭车客》读后感(二):淮海路高架龙柱————消失的都市传奇
同样说都市传奇的,还看过一本台北的,有些故事甚至是重叠一模一样的,很有意思。 大陆都市传奇不丰富的原因开始是认为我们城镇化时间短,后来想想不对,再思考,可能跟我们反封建反迷信反的太彻底有关,将对茫茫不可预知的敬畏心恐惧感,将有些绮丽缠绵的浪漫情思,都反没了,剩下的就是老百姓对桃色新闻的一贯追捧、趋之若鹜和发乎于心的相信,就像我的一些朋友,常常转发这些东西给我们看,现在我终于明白,他们这是身体力行,高举民主自由博爱的大旗,将反封建反迷信贯彻到底。 来上海这些年,好像就是刚来的时候听过淮海路高架龙柱、徐家汇太平洋百货和黄河路小女孩这几个传说。 跟第一个故事里老和尚的徒弟吃过饭,我俩算是江北老乡,他是某寺院的主持,当时口无遮拦,张口就问,他比较含蓄,但也没遮掩,基本上是肯定的回答了。好可气,又好可叹的是,这些年过去,居然没有新的传奇出现。 在北京呆的时间短,也没听说有啥都市故事,就听了一肚子的黄色笑话和政治笑话。 前年还是去年,去簋街吃饭,之前想好要去北新桥找找那口井,结果喝大发,置之脑后了,这事情我一直在怀,一定要找到。不过,北新桥那口井的故事流传甚久,好像说是明朝开始,刘伯温兴建八臂哪吒城那时就有了,这算历史遗留问题,不算新鲜的。
《消失的搭车客》读后感(三):城市传说
可以被一气呵成读完的学术研究著作,研究内容本身足够有趣且几乎不设门槛,大抵只有少数几个像民俗学这样的学科才能做到。这本美国著名民俗学家扬•哈罗德•布鲁范德的《消失的搭车客》,其学术成就作为门外汉无法评价,但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则毋庸置疑。虽然距离首版已过去十几年,而今读来,依然不觉过时,特别是书的前半部分,那些漂洋过海、亦真亦假的故事,读完会有一种头皮发麻的酣畅感。
在《人类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将人类传播故事与言说八卦的能力提升到了“认知革命”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八卦与“谣言”所构成的民间传说,成为了维系人类社群的纽带。现代性、当代城市元素与民间传说组合,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民俗学研究内容。布鲁范德的书可以刷新普罗大众对于民俗学的刻板印象,那不是古老的类似《山海经》的民间故事,在白胡子爷爷和老花镜奶奶坊间口口相传的故事,而是那些活跃于朋友圈与《故事会》中精彩刺激的八卦事件。随着时光的流逝,民俗故事的内核与传播方式亦得到了发展,城市传说成为了主流。
在《消失的搭车客》中,可以藉由民俗故事的流变,窥见时代背景的变迁。布鲁范德将民间传说的三个基本元素概括为:很强的故事性、一定的可信度与一定的警示意义。与现实世界的情状息息相关,假亦真时真亦假,才可以使这些故事更加让人产生共情,从而广泛传播。因此,在当代美国的城市传说中,汽车是绝对的主角。在美国,一个人不开车,就如同失去了双腿,因而汽车之便利与危险的特质,便成为了传说的沃土:“私家车、愉快的旅途、宽阔的大路”成为了现代的英雄打怪升级的背景。“消失的搭车客”,可以参照传统故事中“幽灵”的经典形象,而之于独特的语境,其形象赋予了更多具象的内涵,正如书中所说,“它讲述的是我们在路边看到的陌生人和那些英年早逝的人的命运”。与之同行,正是现代人处理人生危机的某种方式,人们讲着那些无害的幽灵乘客的故事,所表达的则是如何对待突如其来死亡的方式。从更抽象的意义上追索,幽灵所承载的内涵,也许不止于实体之人,亦代表了那些逝去的传统,在现代的速度与激情中,悄然消失无踪。在那些有些神秘,甚至有些灵异的故事里,袪魅了生与死的碰撞,亦宣泄了不安与恐惧。
也许正如布鲁范德在书中所指出的:民间传说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去辨别口头传说的真伪。大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传说故事亦从其原型故事一遍遍解构、成长,一次次照进现实与心灵。真假不重要,故事本身就是镜子与答案。
《消失的搭车客》读后感(四):《消失的搭车客》:正在形成的都市传说
谈起民俗或传说,普通读者脑中的印象或许不免停留于古典时代,而它们往往与神话、志怪联系在一起,以至于“都市传说”一词乍看之下颇为矛盾:现代都市似乎早已经历了“祛媚”的过程;在现代学科建制中,相比历史学、文学、哲学这样名声在外的学科,或者是经济学、商学、法学等热门学科,民俗学,无论规模、历史、社会影响力,都很难与之相较。不过,但在该领域学者看来,民俗学却有着独特的魅力,都市传说,尤其显著。
在《消失的搭车客》(The Vanishing Hitchhiker)一书中,美国民俗学家、犹他大学荣休教授扬·哈罗德·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带领读者走进了由种种都市传说营造的神秘世界中,里面不乏死去的男友、消失的搭车客、后座杀手、孩子的临时保姆、头发里的蜘蛛、下水道里的鳄鱼、包裹中的死猫、丢失的奶奶,以及各式各样的裸男。这些或怪诞或猎奇的因素,究竟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是否包含言外之意(如果是的话,它们的具体内容?),则是布鲁范德眼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不同于普通读者的态度,布鲁范德并没有将这些传说草草打发,而是努力将其纳入学术视野,并突出都市背景,或者说现代化进程中,这些传说与古典时代流传至今(口耳相传抑或诉诸文字作品)的传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他看来,“我们引述的传说,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希望、恐惧和焦虑心理的反映。”都市传说毋宁是当代民俗的组成部分,“其传统性、变异性和功能性与过去的传说别无二致”。
都市纷繁复杂,确定一则都市传说的准确起源,其实并不容易,而叙述者们“我朋友的朋友告诉我这个故事”则添上而非减少疑问。而在流传过程中(既有时间上的,也有空间上的),传说发生的变异,更是数不胜数,带上的地方特征使得传说更富多样,经典的汽车传说便是一例:消失的搭车客所乘汽车,不同的品牌名因国家而定。同样,对食物乃至生存环境可能受到污染的担忧,最初体现在肯德基油炸鼠,然后还有下水道里的鳄鱼。
性别也是打开都市传说的有趣视角。虽然并未经过严格的统计,但是都市传说中,女性角色似乎占据着更大比例,或者说绝不比男性角色要少,然而,她们身上可能凝聚了最大密度的都市想象。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用女性的名字为各个城市命名,这一做法在都市传说里头得到了呼应。都市既是男人彼此竞争的丛林,又不乏女人行走其间,然而,对她们来说,都市首先构成的是一种生存的挑战,不仅是职业上的,而且还涉及人身安全、性态,它们往往与特定时代的道德规范联系紧密,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宣传或劝诫。
笔者此前曾在安徽合肥生活过一阵。彼时,周遭人群中也流传着一个相似的可怖都市传说:有好几个深夜,都出现了年轻女性搭乘出租车遭到司机——据说是一名强壮的中年男子——割喉杀害,犯罪嫌疑人一直没有抓捕归案。身边的女性朋友不免心悸,但是作为男性的我,自诩不在受害者之列,当即将它抛诸脑后。现在想来或许大有深意:它表达了都市女性对于人身安全的担忧,可能也暗示着,深夜的家庭(稳定的秩序)才是女性的安全港湾。
《消失的搭车客》读后感(五):鬼故事还能这么讲!段子里的美利坚
最近除了功能性阅读以外,也入手了一些口碑不错的虚构类新书,当作观赏性阅读,调剂一下读读读写写写的压力。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些新出版的虚构类书籍,即使不是经典作品,也非常耐看。
今天推荐的这本《消失的搭车客》,我会入手,也是个美丽的意外。
因为胆小如我,只要是画面稍微少儿不宜一些,悬疑,神鬼怪力,恐怖,惊悚这一类型,我的接受尺度非常低。
影视类作品大概就到《釜山行》《犯罪心理》的程度,文学作品尺度稍微大点《鬼吹灯》《法医秦明》。自觉很弱。
书到手后,看到封面的“美国都市传说”还没反应过来,直到看到“103个让人头皮发麻的故事”,我才顿悟,我买了本鬼故事集吗!?说好的“风迷美国的学术畅销书”哪里去了?!
欲哭无泪,自己选的书,含泪也要打开看一看。
结果还真别说,真是一本正儿八经的学术研究书。
相信我,胆小如我都能读下去,接受度还是很广的。
我也是读完之后,才知道:
世界上原来还有一门学科,是专门研究“民俗”的;
而且还有专门研究“都市传说”这类口口相传的故事的学者;
而且“鬼故事”还能这么讲!
这本书独特的切入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原来即使小如广为流传的“都市传说”,真实性出处都不一定可考据,也有人认认真真将这个冷门课题深入而且科学地做了研究。
这本书的叙述,不在于用可怖的故事刺激读者,而是将这一个个流传的故事,一点点收集分类,加以分析。
比如,将各地流传的各种传说,主要情节相似的归在一类;
学者开始研究来源出处,认真去分析这些故事有没有真实的社会背景和真实事件,结合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大环境,去分析这些都市传说产生的可能性:
参考一系列报道和所有能收集的数据,去寻找这个传说的背后,是不是反映当时社会民众的关注点?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了相应的幻想?
为什么这些看似离奇的故事,虽然没法被“证伪”,也不能“证实”,却还是能被广泛相信而且传播开来?这中间反映了大家的什么心理?
这本书还结合了一些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的小知识点。通俗易懂。
作为一本当代都市传说的开山鼻祖,也是美国最成功的“学术畅销书”,其实从某种层面也在说明,人们在焦灼不安的情绪中,是会因此衍生出这样的传说,作为一个人们排泄负能量的出口。
这让我想起来,《奇葩大会》上,大家问李银河老师,那么多可以选择的社会学研究范畴,为什么要选择“性虐”这个“亚文化”的课题?
李老师非常实在,“因为国内没有人研究过,一片空白,这是多大的诱惑呀。”
想来,对学者而言,哪里有课题幼不幼稚,奇不奇怪,应不应该,值不值得一说。
敢于先人一步,做他人没想到/不敢于/不屑于的事,承担风险,勇于创新,取得成功也是当之无愧的。
回到这本书,我对待“都市传说”这样的事,很难轻易下判断,有还是没有。毕竟,我们的认知一次一次在被颠覆中。
之所以害怕,也能看完这本书:一是作为一个学术科普书,确实很新奇;另外一方面,更坚信我的人生态度,
做人一定要善良,真有什么奇异事件,至少也能哆哆嗦嗦地,表现得堂堂正正,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XXX,我就没那么害怕。
嗯,这书真挺奇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