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凤凰大视野:回望梁启超》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凤凰大视野:回望梁启超》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2-05-18 02:08: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凤凰大视野:回望梁启超》经典观后感有感

  《凤凰大视野:回望梁启超》是一部由田河执导,王鲁湘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凤凰大视野:回望梁启超》精选点评:

  ●很多内容已经了解了

  ●力荐一下,看了以后你会发现,好多关于那个时期的所谓历史故事都是以讹传讹。

  ●中学时代总是疑惑他为何出现在众多历史事件中却无成就一具体世功,或许这就是思想人物吧!远离政治,保持赤子之心,坚守现代人格很可敬,不过踏实做事更难吧!梁思礼学成归国的故事虽主旋律,但却感人。纪录片完成度还是可以,至少梳理了他生平大事,不过制作得粗糙了,引用的视频片段,采访的学者均可更用心一点。最近在看许知远的《青年变革者》,希望有关于梁启超他们一干人等更好的纪录片出现。

  ●除过笔杆子很厉害,很有政治报复和文学天赋,有远见之外,梁启超少有的保有了一颗赤子之心!一个本想专心治学饮冰室主人,为国为民为天下为民主为自由操心了一辈子,为探索中国民主之路贡献太多,比心给他!(另外,梁启超年轻时很帅!)

  ●第一次看纪录片看到流泪。无需多言,真伟人也。

  ●感觉现在更需要梁启超!

  ●好看

  ●看过的最好的近代史纪录片了。

  ●一生都在追寻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凤凰大视野:回望梁启超》观后感(一):一代思想导师

  在清末乱世里,梁启超清醒地认识到救国路线,并积极努力奔走,反对袁世凯复辟,反对张勋复辟,不惜与老师康有为决裂,力争将中国引向民主共和之路。

  虽然他一生都积极参与政治,但他教育子女却十分注重学术营养,其子女们从不参政,个个都在学术领域做出了伟大的成绩。这是最值得如今官二代富二代的父母们参考学习的事。

  梁一生都在为救国奔走,正气凛然,坚守原则,绝不只为稻粱谋。可惜不能遵守生活规律,以致才50余岁就患尿毒症,最终因手术失误过早逝世。

  梁启超,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导师,政治界引路人,学术界大鳄。

  《凤凰大视野:回望梁启超》观后感(二):中国民族出自梁公

  如果不是这个节目,我承认,光是历史课本的认知,对梁启超的了解太少了,两个小时的节目,让我有对伟人、国士有了一层新的感念,梁启超是个接近于完美的人,在思想启蒙阶段,在维持共和局面上有着了不起的作用,其中有两点最是让人敬佩,一是,自己的地位比康有为低,但是拜他为师,不过在康有为复辟的时候,他大胆的抨击自己的师傅;再就是袁世凯,袁世凯曾经也有维持共和的想法,梁启超积极配合,但是,一旦老袁有了皇帝梦,梁毫不客气与之开战,而且对于国家局势的看法不可谓高瞻远瞩,再就是他有十足的人格魅力,为了支持西医在国家的推广,写报纸宽恕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在给弟子徐志博二婚典礼致辞时,毫不客气的一通臭骂,有魄力,而且,在康有为病重期间,梁启超去探望,并且死后为其守灵,尽管民主共和已经深入其心,但传统的师徒情分依然没有忘却,在看到梁思礼回忆梁启超去世的悲伤,真是动容的难受,梁贾子女,各个成才,真是了不起,真是佩服啊。

  《凤凰大视野:回望梁启超》观后感(三):分集简介

  第1集

  1898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从一个中世纪的国家迈出了走向现代国家的步伐,1898年的戊戌变法距今整整110年。有一位青年,他从戊戌变法开始登上中国思想、政治舞台,成为了新时代的启蒙者,他就是梁启超。

  第2集

  梁启超来到日本后,曾一度希望与孙中山的革命派联合,但遭到了老师康有为的阻止。美国之行也让梁启超感触颇多,相对于革命的道路,他认为,改良可能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第3集

  1911年,武昌起义在意外中爆发。中国的历史规律告诉梁启超,改朝换代将带来多年大乱,他希望利用自己在上层和军队中的人脉组织和平政变,免国家于兵火,实行立宪。但袁世凯出山,打乱了他的部署。

  第4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梁启超力主中国应该通过参战改变自己的孱弱的国际地位。他说服总理段祺瑞力主参战,但总统黎元洪却反对参战,参战问题后来竟成为政治筹码,黎元洪调张勋的辫子军进京“护驾”,辫子军一进北京却拥立12岁的逊帝溥仪复辟大清国,北京的政情乱成一团。梁启超与段祺瑞在马场誓师讨伐逆贼,第二次挽救了共和。

  第5集

  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他决心不再参政,好好做点学问。但他在家里也清闲不了,总有一些屁股很沉的客人,他规定,每次见客只给5分钟。

  《凤凰大视野:回望梁启超》观后感(四):任公实乃真聪明人也!

  这两年对任公的一生充满好奇,起源是去年伊始,无意中读了梁启超的《读书指南》,一读才发现其乃学术大儒,文笔极佳,如行云流水,像读书指南这样不易出彩的话题他都写的头头是道,让人拍案叫绝。

  后来去了其在天津的饮冰室,两座小洋楼里摆满了他的著作、珍藏的书籍、以及他的事迹。

  而最近读了若干近代史、看了《走向共和》和这个纪录片,对任公又有了新的认识:

  -任公智商奇高,这毋庸置疑,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一生用一支笔,挥斥方遒。前期是政治家,他用无数文章陈述着自己的思想,与各种封建的、假君主立宪的思想做斗争,启发着人们的民智。后期成为学者,亦著作颇丰,影响了后来历史研究的思想与方法。

  -任公情商亦奇高,也许这个词比较现代,也不那么恰当,但他确实在那个变化的时代,用变化的思想一直引导着革命家和民众,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人在那个时代都有一些政治上、思想上的阴影在。比如说他的老师康有为,前期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后来竟然帮助张勋复辟;比如袁世凯如果不称帝,其后世的评价也不至于如此有争议,真枭雄也!Maybe陈独秀、段祺瑞等等,都在历史上有其正面和负面的作用。但任公却在那个思想潮流、军事力量都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启发着民智,不得不说是真聪明人也!

  ——其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是君主立宪的旗手;

  ——在辛亥革命后,帮助袁世凯成立进步党,为君主立宪做贡献;

  ——在得知袁世凯并不是真心想要君主立宪时,其立刻发表文章讨伐其作为,并在袁世凯称帝时,发出讨袁檄文;

  ——在张勋复辟时,其并不赞成康有为的做法,讨伐复辟,再造共和;

  ——后来专心学术,在清华等地讲课,培养学生,启发民智。

  而这些变化也彰显了其拳拳赤子之心,为了新秩序的建立不断探索,因势而变。

  -提起任公,另一个不得不说他的就是他的“一门九子三院士”,他有九个宝贝,后来各个成才,无人从政,都在学术方面各有成就,其中竟有三人是院士!而且孩子们也没有因为在国外学习,而直接生活在国外,陆续回国用他们的思想和技术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曾读过《梁启超家书》,书中尽数体现了他对孩子们真挚的爱,对他们的理解,给予他们自由与支持,如父如朋友般的教导。孩子在这样充满爱、自由与信任的环境下长大,莫怪各个成才。

  纵观其一生,是精彩的一生。他的饮冰室“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或许说出了他的心声,一生忧国忧民,为了国家的进步与自由,用自己的笔与声音不断尝试,实乃真英雄!

  《凤凰大视野:回望梁启超》观后感(五):浅议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民权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影响

  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他追随康有为,先是参与了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随后又成为“戊戌变法”的骨干分子。与此同时,其较为简单的民权思想理论初步形成。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海外,异地再战。在国外,梁启超在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政治思想的同时,逐步摆脱了康有为的控制,政治思想特别是民权思想逐渐成熟。他以《清议报》、《新民丛报》为阵地,以攻击西太后和清政府、痛专制而倡民权为己任,大力宣传民权思想。这对于“伸民权”、“开民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启发了一代青年,有助于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转型。

  “政治文化”的概念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政治学界提出的。以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和卢西恩·派伊等比较政治学家为代表。阿尔蒙德把“政治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法律的反应。”

  过去,对梁启超的“权生于智”的思想和“开民智”的主张评价很低,但从政治文化转型的角度来讲,这种评价是有失公允的。只要实事求是地考察一下就不难想象,既无一般文化科学知识,又不具备起码的近代民主政治意识的封建社会民众,怎么可能不经过思想启蒙阶段,在一夜之间就能胜任参与国家政权的重任?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这次逃亡成为他思想的重要转折点。一方面,经过这次变故,他失去了在国内已经得到的或可能得到的改良主义的机会;另一方面,他在思想上实现了飞跃。在日本他可以暂时地脱离中国的政治界,使自己获得充裕的时间做更深刻的思考。他也得以免除在中国可能会加在他身上的限制与不便,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他学习日语,从而能积极地吸收新思想,使自己的思想达到在国内所达不到的高度。他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实际上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的素质。在梁启超眼里,所谓国民就是能够将国家看成人民的公共财产;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由一国的人民来决定一国的大事,制定一国的法律,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国民。他所撰写的《新民》,对中国人之品格、习性、智能上的弱点作了尖锐的批评。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又批评了中国人奴性、愚昧、虚伪等人格缺陷,指出国人这种集体人格缺陷是国家贫弱的根源,而具有这些人格缺陷的国人难以承担“国民”的责任的。所以,启蒙的第一要务是要将性格上有缺陷的中国人,改造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国民”。在日本,梁启超先是办《清议报》,并以之为阵地,攻击西太后和清政府,痛斥专制,提倡民权。随后开办了《新民丛报》,报上连载了他的《新民说》,为中国人设计了一套新的理想人格和社会价值观。他提倡以“群术治群”替代“独术治群”,通过改革课程、办学会的方式,意图借此“开民智”、“开绅智”、“开官智”。梁启超认为只有广开民智,民权才有可能实现。

  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在政治文化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其中包括当时人们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态度、信仰和情感的微妙变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以及人民对公共事物的大量参与等,标志着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起步。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后对清政府的猛烈抨击,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看法,从而造成了传统权威的动摇;对民权思想的大力宣传,促进了国民的国家意识以及自由平等权利等具有现代观念的政治思想的形成。随着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人民应有权利和义务认识的深化,对政府与人民关系的认识得到大大的提升。正是在这种参与型政治文化影响之下,近代的中国人才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选择各种救国方案,并身体力行,铺就了20世纪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宏伟图景。时至今日,这种文化滋养下的政治体制变革对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而言仍然是有很大的启示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