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地久的读后感大全
《天長地久》是一本由龍應台著作,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45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長地久》精选点评:
●超喜欢,龙应台的文字总能给人力量,历史部分很有意思
●早读了港版,因这个月要去台中参加此书的分享会,于是20181024又在水准书局买了一本台版,连同购买的还有<The Big River Big Sea, 1949>(TMD刚刚就因为这本书名又被删帖,我TMD什么都没写,QNMLGB的太监管理员),准备一起带去签名,今天完成二刷,依旧还是很感人。
●真实朴素 坦然豁达 活的十分之纯粹 亲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软弱也不见得有什么 可自己就是做不到 我这一颗焦躁的心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坦然豁达呢?
●“我们是在山河破碎的时代里出生的一代,可是让我们从满目荒凉、一地碎片里站起来,抬头挺胸、志气满怀走出去的人,却不是我们,而是美君你,和那一生艰辛奋斗的你的同代人。现在你们成了步履蹒跚、眼神黯淡、不言不语的人了,我们可以给你们什么呢?”龙部长卸任后,写给母亲的单箭头信件合集。从时间这个维度讨论生死、衰老、爱憎,虽然我并没有到她的年龄,但还是很有共鸣,在飞机上哭得淅沥哗啦。天长地久有时尽,且把当下该爱的人爱好吧。
●龙应台都快70岁了呀,时间真是不经意间走得太快。这是她写给已经没法阅读的母亲的信,人到中老年,新的功课便是面对老与死,审视生命中的遗憾。依然喜欢她的文字。
●这是一本关于生与死、人生路的书。她告诉你,人生路长到装下战争、政治、生活百态和冷暖情长,也试图描绘出人生的短,短到触手可及、和时光的短尺面面相觑,用它来丈量你人生的轨迹。 真的,不好说。
●借记1949
●五月去西貢在台北過境時匆匆買到 飛機上酣暢地哭了兩個鐘頭
●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
《天長地久》读后感(一):亲情,生活,思考
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指导这个作家还是高中报纸中的一篇文章,目送,后来上大学后在图书馆看了目送的完整版,看了亲爱的安德烈就开始喜欢上了这个作家的文字。文字平淡但是能给人思索与启迪,上个月得知作家出了新书,赶紧买来看了看,终于又找回了学生时代看书的感觉,脱离手机,脱离网络,让自己安静下来去思考
《天長地久》读后感(二):生命的课
这本书是我八月去台湾时,诚品书店挑给自己的纪念品之一,之前我并未读过龙应台的书,原因就是太畅销的我不喜欢凑热闹。而这本《天成地久》并未听过。
《天成地久》虽是给美君的信,却更是生命的课。可以轻描淡写得刺到你痛处。平淡如水不矫揉造作的叙述又拨动心弦
“这世间,才没有什么天才地久。
人生里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
看完后,其实我好羡慕她,虽然晚,却可以果断带着两只猫南下打造田园一般的生活陪伴母亲美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赚钱、生活两不误。可这背后隐藏要怎样的能力才能办到。对普罗大众有多少想做却做不到。
我又生出许多向往:养猫,有院子,趁早把母亲当女朋友。。。
《天長地久》读后感(三):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你在外面遇到的不开心,要不要告诉父母?”
持方论点是你的开心与不开心均应与父母分享,反方论点是告知父母于事无补,反让其担心。各抒己见,各自在理。李诞有一句话印象深刻,让父母有参与感,就是最大的孝道。
于自身而言,在懂事之后,都是报喜不报忧的,理由一样,说了听不懂,懂了帮不上。留守儿童,本就缺乏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久而久之,就不知道该怎么沟通了。
前几天跟房东聊天,他问我“你恨他们吗?” “家境如此,何所恨呢?” 他们的女儿今年23岁,即将步入婚姻,在她6岁的时候他们便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等回来安身立业,女儿却到了别人家里。“很亏欠这个女儿,她有什么事也不愿意跟我们说。都没怎么抱过她就已长大,还未及相处,却已在操办她的婚礼了。这些年,她是怎么长大的?”
那一刻,很想问一问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对我也心存愧疚?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只在今生,时间推移,渐渐目送他的远离。父母一生致力于让我们接受高等教育,是否从未想到过受的教育越多,离他们也越远?
才看完奇葩说,紧接着就读到了《天长地久》,两相冲击,开始反思,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与父母的沟通方式?是不是可以缓慢地、渐渐地、耐心地跟他们交流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你的所思所想?你不说,他们永远都不会懂。父母不倾诉,子女不上心,造成了隔阂;子女不敞心,父母不开心,造成了代沟。
《天長地久》读后感(四):天长地久,来日方长
“在某一个月亮从山头升起的夜晚,当江水荡漾着银光,芦苇中蛙声四起,那时那刻,他们还深信人间的爱和聚,可以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与九年前的那本《1949·不可说》相比,龙应台在母亲人生最后阶段陪伴的情感要比送别父亲时克制、洗练很多。曾经送别父亲去湖南落地埋葬的血与泪,在母亲应美君这儿,变成了温情。或许这是快70岁的龙应台,从被动接受父亲之死的惊慌恐惧,到现在稍显平静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该放,已了然于心。
说是与母亲的对话,既包括了自己这对母女关系,还提到了几个好朋友的母亲在人生最后关头的状况。印象最深的是曾经的德国朋友,因为母亲状况越来越差,即将把母亲送往苏黎世“安乐死中心”临终关怀的故事,这位母亲的意识渐渐模糊,表达已很困难,越来越难熬,她的朋友感到不知所措、迷茫、痛苦,不知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龙应台告诉她:“冰娜,紧握她的手吧。那亲手掬水的记忆,不会忘。”生与死之判定,或许不必过于重于意义,记住最后瞬间自己的动作,尤为珍贵。
此外,全书最后和两个儿子的对话也很有意思,从孩子8岁时的对话,对比与之32岁时的对话,她一直都想了解一个问题:妈妈是个怎样的人?儿子们的回答则是:龟毛、好奇、慈悲、自由主义、女权、严格……当问及儿子们自己可以得几分时?他们俏皮地说:60分,刚好及格。
从《亲爱的安德烈》,到《1949》中告诉儿子们关于台湾、中国、世界在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龙应台的教育孩子之最大特点,或许是淡化母亲的身份,加大传递价值观与思想的力度,不管他们那时能否理解。而现在兄弟俩一直把妈妈当成朋友、学习对象、尊敬的人、小孩子……可能在处理自身与父母关系时,她有太多遗憾,但在亲子关系里,这样的轻松自在,大概是所有中国家庭难以想象,但又无比钦慕的。
她习惯于在历史叙述中,突出苦难意识。这本书也有近一半内容图文夹杂,从1928年到1952年的中国、台湾、德国历史小录。一直以来有人批判龙应台的文章,多半也源于此,会觉得矫情造作,主观性太强,叙述历史时啰嗦。但没真正像她一样,调研、观察、研究过那些材料时,外人可能很难有直抵心底的触动。因着对历史事件中的每一个被伤害的人之共鸣,而产生慈悲,这是她写作的力量,也是我钦佩她的原因。而且对于苦难故事的记录,本身已经是一种难得资料。所以这本书其实有两部分构成:与至亲之人的倾诉,与历史的会面。
在本书历史事件的记录中,最感人的,大概是一则由郝柏村经历延伸的故事:一个台湾乡下的少年,二战时期被日本人送到印尼的丛林里当俘虏监视员,战后被国际法庭以战犯罪先被判死刑,后来改判十年徒刑。在三年的丛林战场、十年的异乡牢狱之后,从东京一路颠簸,到了家乡小镇的火车站。没有人去接他,已经90多岁的老人回忆时摇摇头,说当时从火车站独自一人凭记忆找到老家。在祖宅晒谷场上看到头发已经白了的瘦小母亲,母亲没说一句话,而是指着三合院的一侧,说:“你去住那个房间”,他听了后,就去了那个房间。
又比如记述自己的父亲时,说遗物中发现一本《血泪神州行》,其中被特别标注的是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这种故事一读多,就可以发现共性基本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而龙应台在前后几本书中已经记录太多,甚至于已显“套路化”。但是无论有多么重复、相似,这些事情涉及的人,都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无论是哪一国,持有哪一种政治立场,当个人被卷入战争之后,身不由己、离乡万里、骨肉分离、生死离别,这些并不难说的词,其背后的心酸与不幸,岂止四个字面意思可以承载?
而结合这个故事,再看她选取的照片:一德国士兵1946年从苏联战俘营获释回到法兰克福,发现的是家已经成为灰烬。我想《天长地久》和《1949》中相连的也基于此:对大时代下每一个不幸人生、每一个弱小生命的记录,以及深刻的同情。
龙应台可能直到99岁依然会把这种文笔与记述方法延续下去,而在当代台湾,大陆的叙述者中,几乎找不出第二例——如此真实、慈悲的作家。
天长地久,来日方长。
《天長地久》读后感(五):天长地久V.S.此时此刻
有些书,可以读得很快,也可以读得很慢。《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一直放在我的书架上,经常拿起看一段,又放下,因为话题太沉重,看完心里难受。今天一口气从头看到尾,又进行了一次生死教育,深刻地明白了一件事:我们和父母之间,唯一能给的是陪伴。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是龙应台写给93岁失智的母亲美君的19封信,封封情真意切。为什么采用写信的方式?因为她对母亲的爱已无处投递,收信人未读不回。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也正是龙应台辞退台湾文化部长后,想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做一个人的功课。后来她来到屏东乡下陪伴美君,日夜为伴,大山无言,星辰有序。每日看花开花落,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领悟到生命就是时间,人生其实就是时间的分配,时间分配到哪里就是人生。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美君。我们该如何对待在那个物质匮乏、社会不稳定的大环境中成长的上一代?又该如何面对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成长但依然迷茫的下一代?”上一代的不懂倾诉,下一代的无心体会”,让我们的生命里都多了很多遗憾。
一直很喜欢看龙应台的文章。她的文字功底非常强,文字本身刚柔相济,掷地有声。她的行文,既可以如野火,如大江大海,也可以轻松幽默,细腻动人。她是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人,长大后留学美国,长年定居欧洲香港等地的经历为她提供了国际化的视野。而她胸怀天下的气魄更让她的文字有一种英气。
从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到下笔写这篇文章,我又反反复复把书翻了几遍,发现每次都有些新的收获。虽然书是龙应台写给美君的,是向上一代的致敬和倾诉,但其实仔细看过会发现龙应台不光在写和上一代的关系,也在同时贯穿着她和儿子们的沟通。每一代人都是上一代人的传承和继承,在和下一代人的关系中,我们有没有换位思考, 时代有没有进步,有没有新的感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对待上一代父母。可以说,这种三代人之间的传承和互动,更丰满立体地写出了不同时代下的人,更理解了时间和生命的意义。
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穿插了美君出生及成长背景对应的国际和国内的大历史环境和事件。这一部分不仅仅是为了说明美君生长在一个战争动乱不断的社会,更是对现今一代年轻人的历史观的教育。对于一个曾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和国家,现在的生活多么得之不易啊!
看书的时候,我确实联想到很多。龙应台最开始就提出了可不可以把母亲当作女朋友?她后悔从没把母亲放在眼前,而是总是把她当成人生的后盾。如果一开始就把她当作女朋友,是不是可以经常和母亲逛街、喝茶、看电影、旅行,一起做很多事情和分享很多事情。这种想法我是非常赞同的,但仔细想想和稍微尝试后觉得在我身上是行不通的。母亲在和我的关系和沟通上一直存在着绝对话语权,在我眼里她是长辈加亲人,所以经常哪里她觉得不对不好,就会引来对我的批评和指责,而我也习惯了这种从小就把我当孩子的相处模式。所以怎么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呢?朋友需要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以家长的威严和权威面对我。我同样也应该可以评论她的生活,但她真的会愿意吗?
龙应台提到她觉得儿子的女朋友成为了她和儿子之间的 “小三“。这种称呼真是一个老母亲最诙谐的时候了,能想象出她的羡慕嫉妒恨。”你们两个女人短暂交会于现在,但是你属于过去,她属于未来。对于儿子的人生幸福而言,她比你重要多了。“这是多么让人心疼的母兽受伤情绪啊。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吧。想到我和老公结婚时,婆婆在洗手间里偷偷地哭,当时不能理解怎么会难过到如此程度呢?我妈妈嫁女儿都没哭呢。现在想想,的确如此啊,儿子结婚后确实就离父母越来越远了,而女儿其实跟妈妈内心的距离并未改变。:)
龙应台还提到在欧洲总是看见活得年轻极了的老女人无处不在,她们可以一起喝咖啡、去听音乐会、去公园、去餐厅。。。这就是她们的寻常家居生活。其实我觉得现在中国的老女人活得也挺潇洒,也可以有各种兴趣爱好,结伴出游的也比比皆是,精神生活比以前丰富太多了。可能唯一牵绊她们的就是要帮子女带孩子。但亚洲和欧洲文化不同,所以很难说哪种就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临终远行的那一章。是啊,平时我们旅行都会做好规划和准备,而对于“凡是去过的都没有人回来过,而且每一个去过的人都是第一次去”的这次远行,为什么我们不应提前做好安排呢?为什么我们从来都是避而不谈,然后让最亲爱的人,无比孤独地踏上了这次远程呢?
临终,我们到底该给亲人怎样的照顾?记得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在瑞士安乐死的文章,亲人们会一起做告别仪式,气氛温馨而感动。我想那样的画面和感受会一直留在心里,伴随老人死去。这应该就是他想要的,最后的时光是和家人在一起,没有病痛的折磨和孤独,不用在冰冷的病床上被各种仪器摆弄。想起我90多岁的奶奶过世前,也是类似的情景。在家里的病床上,她趁家人不注意,偷偷地摘下身上的输液管,放在枕头旁,静静地躺在那里。被我妈妈发现后,冲她莞尔一笑,如孩子般天真。后来爸爸抱起奶奶要去医院,奶奶顿时没了气息。一辈子从来没去过医院的奶奶是那么地害怕医院,她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她的恐惧和不妥协。“临终“确实是需要隐私和尊严的,不是吗?
看了几遍书后,觉得《天长地久》这个书名太让人伤感了。哪里有什么天长地久?大多数人由于平时的忙碌,是看不到生命的流逝的。而当我们回归大自然,看一草一木,斗转星移,才会发现原来它们的周而复始,竞相开放,让我们以为的天长地久,是靠一代一代的传承。历史的车轮亦如此。人类的脚步更如此。所谓的天长地久,其实就是当下的每时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