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经典读后感有感
《孤岛》是一本由渡边淳一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围城和浮岛,一个进不得,出不得,一个近不得,远不得。
●并没有觉得写的怎么样。很平淡,任意一段两性关系大概都是如此,时而亲昵时而疏远,任何强求都是徒劳的。独立的个体意味着孤独才是永恒的。
●对情感状态的分析倒是针针见血,可里面包含着的大男子主义或者说单纯从男性角度出发来审视女性和两性关系倒时不时得让人心生反感。
●哪有情爱了T^T
●在你最需要我作为这个角色出现的时候 恰好我这么做了 但你我的预期这么多 时机也不同 真的很难
●所以一场巴厘岛的旅行,把一个男人的心思描写的这么详细?可是男的真的会这样么?
●非常真实
《孤岛》读后感(一):无题
今天看完了渡边淳一的《浮岛》,一气呵成地文笔让读者也有一气呵成看完的冲动,确实,很真实,宗形和千秋之间的互相猜想,相互试探,即使躺在同一张床却仍然能够感觉到的距离感,这让人厌恶,恋爱后期的模样。激情褪去,开始沉默、开始冷漠、也开始怀疑,怀疑对方的心意,怀疑自己的心意。宗形想要邀请千秋去巴厘岛的初衷是重新确认一下彼此的感情和关系,但始终因为这个因为那个没有能够说出口。也许不用问,他也能够感受得到这段恋情中的不协调,是年龄么?是代购么?还是性格,或是是自己变了需求。浮岛,是现实中的巴厘岛,也是他们之间的感情浮岛,也是每对恋人到达恋爱的倦怠期的状态,不愿意分开,不知道是为这段时光感到不值一定要个结果,还是习惯了彼此一起的状态厌倦改变;但彼此厌烦着,冷漠着,有距离地过着。巴厘岛的热浪依旧没能驱走宗形内心的困惑,“前程还很遥远……” 不过明明还没真正谈过恋爱的我,好像开始厌倦恋爱的状态,明面上的羡慕嫉妒都止于皮肤层面,或是在很孤单的时候,内心深处,我是怎样的渴望呢?
《孤岛》读后感(二):因为不够长久,所以不够长久;如果够长久,可能够长久
或许因为怀疑,才可能重复求证一个结论,这没有什么意义,特别是当这个结论本身就是一个事实,无数次求证,换来的是无数次心碎,还有无数次劝自己接受这个结论。那什么才有意义?走出这个结论,别困住彼此,这有意义。
作者说:“正是因为参加了这次旅行,彼此才真实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的距离,从而加深了相互理解” 这句话我感触颇深
作者没写男女主后来怎么样,但我更倾向两人仍然在一起,这倒不是相信永恒的爱情,而且感受到距离之后,加深了相互理解。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自己本身的想法是,感受到距离之后,不合适,分开。
现在想想,这样不就活成了孤岛了吗?不对,我还有朋友。可是朋友之间感受到距离,我们能特别自然的加深相互理解。可是放到恋人身上,却会选择极端。对恋人我们好像极为苛刻。
当然,以上仅仅是针对长久的亲密关系。
打完这段,我突然问自己,那我跟前任之间的距离,是否能相互理解
第一个想法是:不可能。
可能还是不够喜欢,以及不够互相欣赏。
因为不够长久,所以不够长久
如果够长久,可能够长久
《孤岛》读后感(三):因为书名想读+1
看到书名,忍不住读了该书,本以为是蛮小清新的书籍,然而内容确是在反思男女关系。男主宗形疲于和女主千秋目前的感情状态,所以提出了去旅行一周,想要确认这段关系是否还能继续下去。文章中的女主和大部分女性不同,她独立又忙于工作,感情对她来说也是重要的,否则就不会嫉妒怜子小姐,也不会发问,你喜欢我吗?
确实在一段关系中,男女思考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正是因为有精神上的错位才会有矛盾的不断涌现。非常的写实,以至于让我想起了在北京的那1周的日子。根据我己见,宗形其实是想要保留这段关系的,也很爱女主,否则不会这样煞费苦心的安排行程,但是重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或许是一个对情感要求极高的人,容不得感情世界里的裂缝,所以才那么急切的想要确认是继续还是断离。虽然主要是以宗形的视角在描述,但是短小的篇幅里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千秋独有的特性才会让他心生迷恋吧~
故事的最后,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宗形的决定,但是那段描述“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看似很近,实际上却无限遥远。。。也许与自然界中的小岛相似,千秋和自己都是浮现在人世间的小岛。从远处看,两个岛屿紧密相连,一旦走近,彼此之间难以跨越的海峡就会凸显出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性别和性格的差异,以及文化与感觉的差异,就像不断拍打堤岸的浪涛,慢慢冲击和浸蚀了海岛,疏远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表明了分离的决定。
所以说啊~~这个世界上想要找到真正切合自己的另一半是如此艰难啊~
《孤岛》读后感(四):浮岛:南北,我的癔症
物什。
人们……
泥土或钢铁森林里蓬勃的一切都是不甚令人满意的。
概莫能外,人自感是一切的中心。
无论有多少丰富的感知,它都像一个炸弹那样,张开的感官和知觉皆向外辐射而去。
内观之下,自怜自艾往往多于对第一人称之外范围内尽其所有的包容或理解。
无论多努力。
只不过,这炸弹:
它不摧毁什么,倒像一种电磁感应现象,试图触及一切,感知一切;然后以自身狭隘而有限的能力去试图理解周遭。特别是对那些能接触自己牙刷的人。
同时,最重要的事情——即反馈。
宗形和这世上所有对另一半(早餐或银行柜台里的办事员及其他)不很满意的唯一诉求:
反馈我,并让我满意。
人不会喜欢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
假如试图努力,最终却并无所获,那么留在心底的不仅仅是徒然,而是失落。
千秋像海中的礁石,宗形无疑是那珊瑚处涌着的白浪。渡边对千秋的内心的处理上更多的是留白。
宗形不知道的,你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渡边给了一些思忖的余地。
间隙存在的必要性,有关灵魂的独立和不可侵犯。所以,浮岛是一种必然。
另外。
这里有对事物认知和注意力的偏差。大约世上所有的误解均源自于此。
于是,也因此产生美感。
所以,有时你很难从礁石那里得到反馈。尽管他们都在这片大海,可对于大海,他们看到的永远是两样东西。
宗形看见大海,有茫然无措;千秋看见自己的倒影。关于她如何自处,你可以给出一百零一种假设。
正如你对所有个体所做的那样。
显然,这轰堆在渡边君笔下过于多愁善感了。因为渡边君的细腻吧!
可爱情这玩意儿,不就是违背常理的事情嘛!
这一刻,小野丽莎的法语《My boy 》一如往常的温柔。
我转身离开浮岛。
这是我的假设……
我放下手机的时候,实际上我听的是久石让《The rain 》,对此还能说什么。
浮岛,是人们的生活,不甚满意的生活。
我倒愿意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