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再次拿起书》读后感1000字
《如何再次拿起书》是一本由[美]艾伦·雅各布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书总体而言多为老生常谈多为读者所共识,无需作者提出理论论证,而方法论却隐晦在作者细微的语言中未免本末倒置,用大量故事举例灌水实为多了点无趣乏味,但是读这些书也能缓解对想读书却读不下去的读者其焦虑感,适为营造一种行动的假象来愚弄读者,实则一事无成,虽然如此,但本书我个人还是予以推荐此书,无需“咬文嚼字”逐字逐句阅读即可。
●为至乐而读!
●纯批评《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倡为乐趣而读,不要带着责任、任务去读,虽然有点认同,但是也不能写的那么流水账啊,学学布鲁姆,那才是智性批判(虽然他真的太过分爱爱莎士比亚)。当然,本书也提到布鲁姆夹带权威要求别人读经典,不要浪费时间在无用阅读之上,孰对孰错?都有对有错呀。一元绝对论,谁比谁强
●收获:收起焦虑,重新静心读书,不要抱太强的功利心,不要给自己过多的焦虑感和压力。既然这本书都能看,那么我该尽快开始下一本书了。 评价:我不能理解目前这本书的评分。本书1.逻辑性差:通过举有倾向性的个例和名人名言来佐证观点的方式并不能让我信服;论点自相矛盾。比如先头驳斥了认为哈利波特等流行文学作品不值得读的观点,到p57却又说“上帝保佑那些读哈利波特还需要圈圈点点记笔记的人吧”,言语中又流露出对流行文学作品的鄙视。2.大篇大篇废话,主要内容基本可以通过目录概览得知,完全没必要看站不住脚的长篇论证和莫名其妙的引例。甚至用一页内容聊自己爱用什么笔,这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聊还行,实在不该出现在一本出版物里。我难以想象这本书英文版该有多厚。3.作者的论证成功地令我更加信服他的对立观点,即他所驳斥的观点。
●实在。值得常看看,审视自己的初心。和作者的想法,太合拍了!
●以前读的学习或者读书类的心智工具书,都是媒体人写。这次是一个学究的作品。比较难得的是,将个人喜爱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金句连连。每个章节的主题性很强。除了他列举的那些欧美新文化著作我闻所未闻之外,还是有学习和一读的价值的
●2019读书013,读完全书大概明白了为什么听人读书之类的东西竟然也会有那么大的市场
●2019#038 3.5星
●作者的三点建议:1.享受阅读本身,不要按书单、计划等强迫自己读书,没有乐趣的阅读不过是为了消灭“必读书目”。2.慢慢读,充分体会作家们精心安排的语句、曲折幽微的词意,扫眼球式阅读并不能让自己真正受益;;3.不时重读,勿被读书焦虑症驱使,去再次发现自己喜爱的书。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的另一译本,重读的感觉依旧很棒。
《如何再次拿起书》读后感(一):如何拿起书
看到这本书也是在自己远离读书有一段日子的时候,起先以为是方法论,所以借来看看能不能让自己再次拿起书,后来发现不是。书中写的是一些浅显易懂的事情,值得一看。书中有一段话印象很深,大致意思是:不可能看完所有的书,但是在我们尽可能的范围内,多读不同类型的书,不要只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或许就是指加深自己的宽度吧。
《如何再次拿起书》读后感(二):评《如何再次拿起书》
这是一本爱书的作者和曾经爱书但是(可能)已经不爱了,然而想重新读书的读者的一场对话。想重新读书,但是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始,内心充满着疑问,于是作者用平淡的语言,古今往来读者们的经历,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这不是一本教你该如何读书的书,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最好的读书方法的书。很有用,但是却也没那么有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之前买的所有关于读书计划和如何阅读的书都被作者一一列举出来了(´・_・`)
《如何再次拿起书》读后感(三):阅读笔记
国外的著作不少关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的书,这种方法论有着逻辑学、哲学等的“加持”,使这些方法显得严谨,细致,各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利弊。电子阅读时代,传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那种一边阅读一边握着铅笔进行勾画、批注的时代正在消逝。在这之前,借助书边的空白我们可以标出困惑的所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读符号(雅各布斯认为,这既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注意力,同时也是一种记忆策略),这常常发生在阅读“富有挑战、复杂难懂”的书的时候,它的实质是一次“富有意义的互动”,而今天,通过技术改变了这样的阅读生态,虽然创造了另一种互动的形式,但目前来看依然有其局限,所以才有人固执地“怀旧”,才有人在追求速度的满足之后悄悄转身,表现出对纸质书的“情有独钟”。与《如何阅读一本书》不同的是,这本书试图去定义阅读带来的回报,将它们与伴随阅读而来的舒适和焦虑,自责和自得区分开来,并尽所能的范围去阅读书籍。
《如何再次拿起书》读后感(四):要多多读书
《如何再次拿起书》【美】Alan Jacobs
第一眼就被书名所吸引。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深知自己深度注意力每况愈下的弱点,拿起纸质书的同时无法摆脱手机电脑无限信息的诱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自控力不足的自己一些帮助。
工作之后的阅读,难免夹杂着所谓的”功利心”,信马由缰的读一本令自己愉悦的书实乃不易。
本书中,开头即谈到,“可以为我开一份书单吗?”这一问题背后所隐藏的沉重责任。而这份责任也许或多或少将影响到读书的乐趣。读书本身就是娱乐消遣,若是强制捆上太多不必要的负担,大概就不愿再多读了吧。而最担心的就是遵照所谓书单一本一本的读,而不去考虑这些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很高兴身边有小伙伴还是会向我推荐他们所喜欢的书籍,而我也非常有兴致与之讨论,讨论的过程,即是对书籍的讨论、也是双方想法的互动与回应,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当然,身为渴望尽可能多的读好书的人,心中也不要立下太过宏大的誓愿。Alan特地强调,每个人都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特别是面对着手机的诱惑。当然,也请读者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大敢说出:这本书很好,但我不喜欢。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所期望的是大概说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积极进行批判性思考。作为成年人,我们的目标是,在自我允许希望的有限范围内,尽可能广泛阅读书籍。
当然,有些书,百读不厌。就我个人而言,从少年时期读起的《哈利波特》系列就是经典。时至今日,偶尔问我的学生:你们谁看过《哈利波特》系列书籍。当我看到举着的手的那些孩子,内心真得欢喜,我跟他们说,我读了很多遍。重读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满足感与未完成感的奇妙杂糅,是渴望再次深入一个虚构的、自给自足的、拥有自己边界和规则的世界。
《如何再次拿起书》读后感(五):随意拿本书,一起对抗时间吧
全身心的投入地阅读,就是你和一本书联合起来对抗时间。
在看书的过程中就觉得这句话非常不错,后面在写这本书的书评时发现不知道在那里了,只好从书的封面把它给拎出来了。
书很薄,看书快的人估计很快就看完了,我是陆陆续续的看,地铁上,公交上,夜晚的小台灯下。
书从最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教会人人怎么有效的读一本书,书的火爆是作者都没有预料到的,这和美国当时的阅读向上发展是不无关系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最关键的是树立了一个信念,读书和受教育没有关系,只要掌握了技巧,每个人 都可以阅读好。
本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多加入自己的思考。
按自己的心去读,完全浸入式的阅读。
作者的几点想法比较值得大家去看:1.作者不建议以在自己的书单中划去一本来去阅读自己的书2.读书过程中如果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即使看慢点也无妨。3.为自己去看书,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也不要去炫耀,这违背了读书的目的。
我觉得我这本书读的有点快,过段时间再去读吧,或许就能有新 的想法了。
一如既往的本书思维导图,自己觉得思维导图有点往较好的风格去整理了,至少我把图片插入了,以后就知道这本书本来的样子了。
如果从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来说,而不是以是否看懂来说,这本书可以五星级推荐,相信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