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精选

2020-03-20 23: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精选

  《纳齐斯与戈德蒙》是一本由[德]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纳齐斯与戈德蒙》精选点评

  ●2020年已读03。纳齐斯和戈德蒙,两者之间是无法割裂看待的。感谢黑塞写出了一本如此精彩绝伦的书。不妨把这本书作黑塞做的第一场,梦中他有时是纳齐斯,有时候是戈德蒙,有时两者兼具,如同他在《荒原狼》中描述的。而种种所遇所求,则是他的人生用笔书写下的自画像。多么令人心潮澎湃作品啊!

  ●是因为读过的黑塞前几本小说精彩了吗? 还是这本人物视角原因 又或许是我经验有限法理

  ●2019年196本:宛如看了一本艺术评论书籍,也搞清楚为啥我读了那么多黑塞却始终入不了他的道。他的文太抽象人物都是设定好的路线命运,这戈德蒙与纳齐斯的感性理性之分,艺术与科学逻辑路线,母之子与父之子的种种争论,都是作家的艺术评论。纳齐斯代表的远离肉欲凡尘全书几乎神隐,我们随着戈德蒙在体验情欲死亡游离,最终在艺术怀抱中深华。纳齐斯也在理性外承认自己俗世渴望,甚至把戈德蒙看做自己生命活力之源。所以结局我不懂,理性注定独自而行?

  ●一场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对冲 结果怎么着?

  ●跟着戈德蒙出了趟远门~ 戈德蒙本性就是感性的,叛逆的,冲破禁欲束缚,他才找回了自由灵魂,也寻得了安静。 纳齐斯就是天生的智者,他服从理性,禁锢欲望,一直是别人命运的先知,却始终没办法让自己平静。 看到结尾,我也和纳齐斯一样,内灼热。

  ●了不起

  ●我们生活的这个人世间充满了丑恶绝望和死亡,那生命最终还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本书的终极主题吧,书里给出的答案是,这个世界上非但有种消极,也有积极面,就像爱恋和得到爱情期待美好事物,而人们使命就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一个平衡,艺术就是解决方法之一。男主用他的一生深深体会这个答案。两个不同的人物,一个代表思索约束,一个代表本性和探索,他们走上截然不同道路同时相互理解从而互相吸引,成为灵魂的伴侣,最后成全了彼此。一路上都是讲男主怎样寻花问柳,最终找到了热情的归路,没有什么中世纪感觉,却有浓浓的19世纪的感觉。

  ●前三章:我流泪了,这就是我;中间部分:太无聊了,这就是我。黑塞用道学家语言艺术家故事翻来覆去叙述空泛,我实在不能说很喜欢。而结尾“没有母亲,人便无法去爱;没有母亲,人也无法去死”,让我最终又体会到了无法言明的契合

  ●大學時曾讀過老早的版本,那時非常喜歡,算是大學最受啟發書之一吧。————不知現在的我若再重讀,會作何感想。

  ●对于生活的两极性思索,知识与爱情、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官,“浪漫的浮士德变奏曲”这个评价太妙了。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一):无爱的永生

  姬友推的这本,交流时她说,纳齐斯和戈德蒙整合起来就像完整的人。书里对戈德蒙的描述已经足够丰富,因此更想说纳齐斯。

  关于始母的追逐,和理性的维护,戈德蒙无疑在精神世界出走了太久,但他同时也是亲历者,流浪寄居勾引姑娘也杀过人。纳齐斯是极度自我严苛的人,无爱也无泪,就如终页这句话:“可你呢,纳齐斯,你是没有母亲的,你又会怎样死呢?没有母亲,人便无法去爱;没有母亲,人也无法去死。”

  回读时发现,最让我感触的是纳齐斯对戈德蒙的评述,看似冷酷无情,实则鞭辟入里,以至于戈德蒙昏倒在廊亭中。人在面对一直回避着的真相时永远是脆弱不堪的,但也因此才有了巨大的潜力。可纳齐斯不是,他天生智者,却在戈德蒙流浪的年岁里,守着不肯承认的爱和欣喜,直到其生命的终点,被宣告了无爱的永生——这才是悲剧,我永远爱看悲剧。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二):形象终结之处,即为哲学开始之时?

  这本书中充满了理性与感性的冲撞,父性和母性的相互感染与轮回。作品结构的对称性极具美感,行文中对心灵的不断探索像清流般澄净。

  “世间一切真正的奥秘,一切千真万确的内心图像,皆似这水下的小小谜团一般;它们都无形无状,朦胧难辨,含糊多义,只如一种遥远而美妙的可能,任人猜度推想。幽绿的河水深处,隐约有一点说不出是金是银的光芒闪动,转瞬即逝,那闪光恍若无物,却又含着至福的应许;正如有些时候,一个模糊的人影,从斜后方看去,也会散发出无限的优美或难言的悲凉。”

  在戈德蒙的旅途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了他的内心世界,渲染出一个多情而迷茫的感性人物。而谈及纳齐斯,他的活动范围几乎没有超过圣母泉修道院,但他思想中的理性和智慧是另一个充沛而丰满的精神世界。

  正如亚当用自己的肋骨创造出夏娃,在小说开篇,纳齐斯身上的父性令戈德蒙的母性重生。戈德蒙自此踏上了追寻感官极乐的流浪生活。他的内心住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始母,想来戈德蒙所有的拈花惹草都是对“母亲”柏拉图式的追求。戈德蒙对女子始乱终弃,行为极尽恶劣,他易怒,杀人,完全失去了在修道院之时的信仰。但在他激烈又饱满的情绪和欲望之下,戈德蒙的内心仍然纯真至善。他所经历的一切极苦和极乐,都作为感性的食粮不断积累在戈德蒙的心中,以雕像为媒介得以表现出来。作者认为艺术皆如此,用充沛的感性世界创造永恒的艺术品。“那作品不是言语,不是训导,不是阐释,不是告诫,而是真正高扬的生命。”这是戈德蒙与纳齐斯的对立矛盾所在。

  起先纳齐斯唤醒了戈德蒙,而当戈德蒙成熟之时,他又点燃了纳齐斯的世界。当戈德蒙垂垂老矣,遵循内心始母的召唤迎接死亡之时,他重重地撼动了纳齐斯。“戈德蒙最后的话在他心中灼烧,宛若一团火焰。”文字在戈德蒙生命的最后戛然而止,留下纳齐斯和我怅然不知所措。

  这本书中的理性与感性处在两个对立的角度,虽然二者在冲突中相互影响,却没能共存。但正如西方古典哲学对于真理之源的探讨一样,理性的思索和感性的探寻从来都是交融的。

  想到阿西莫夫在《神们自己》中创造出的外星生命家庭:理者奥登象征理性,情者杜阿象征感性,有些笨拙的抚育者崔特作为协调二者的存在。三位一体,他们意志的融合诞生了长者伊斯特伍德。

  想来一些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在这样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之中诞生的。最突出的是物理学,我们运用感官认识世界,借助理性和内心先验的理想型去剖析纷繁的自然现象,从形而上的思辨到对美的追寻。作者说“形象终结之处,即为哲学开始之时。”但我想二者并不完全是对立的,正是在它们交汇之处,我们探索到了自然万物与人类理性共存之美。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三):“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

  每次都是短评字数太多放不下才改成长评,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写长评,因为一旦如此,便不免落入所谓“读后感”的窠臼中,还要加上一个剧情梗概,实在是麻烦,今天,我决定放弃剧情简介,直入主题。

  之所以借用译序的这个标题,一半原因是我起名废,另一半是感觉这句话翻译得太美(比起杨版“你酣睡在母亲的怀抱中,我清醒在沙漠里。”)。

  先说语句方面,黑塞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作家,因此读他的书,不会感到什么阅读困难,是一种“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流畅。语言一如既往有着天然的诗性,就像尚未经打磨的荆山之玉,浑然天成而又光彩流溢,动人之极。翻译也好,对比了几段,个人认为强于杨版。

  再说内容,Narziss und Goldmund,是理智与情感、精神与肉体、意志与欲望、思考与想象、抽象与形象、父性和母性,是磁铁的两极,更能看做存在于同一人身上对立的两种矛盾,他们彼此独立又紧紧依存好似一体,如同始母身上和谐共处的多重悖异,并非不可调和,在这些相反元素的不断冲突和挣扎之中才造就了一个真正的“人”,因为现实生活的人不是扁平的空壳,不可能仅存在一对矛盾中的某一方。虽然黑塞借Narziss之口说“一个人要以自己的方式,尽力去接近完美,做自己,努力去实现自我”,再次重申《德米安》中的观点。这当然没错,但Narziss真如自己所言,通过修道院一成不变的禁欲苦修这种精神生活实现自我了吗?不见得。我们或可在Goldmund再次离开他以后他的内心剖白和对方死前的诉说中窥见一斑:通过Goldmund以前女友(也算是初恋情人)为形象创作的圣母像,他看到了朋友对艺术的巨大热忱,以及他身上的灵性与神恩,从而感到自己修道院生活的死板贫乏,及至Goldmund弥留之际,他才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他始终爱着朋友,没有朋友,他的心田便会干涸。还有从Goldmund临终前所说“没有母亲,人便无法去爱;没有母亲,人也无法去死”在Narziss心中的震动也能看出,不仅仅是Narziss引导Goldmund走上寻找自我之路——使他认识到了童年母亲的缺失和对母亲的依恋,开始流浪,又在漂泊之途体悟到了爱欲、死亡、苦痛、恐惧、孤寂、青春易逝、欢乐短暂等等,最终经由雕塑形式的艺术得到自我实现,同时,Goldmund也深刻影响着Narziss,让他看到了自己潜意识里的另一种真实想法,点燃了他内心的火焰,所以说,他们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同时得到了灵魂的升华。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了Goldmund的Narziss将何去何从,甚至于换一种生活方式也未可知。

  除了青春与爱情、生存与死亡以及人生意义这些恒常的命题之外,艺术也是黑塞作品中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从《罗斯哈尔德》中的画家,到《盖特露德》中的音乐家,再到《纳齐斯与戈德蒙》,不难看出,黑塞的笔法愈益娴熟,思想亦更为深刻。

  下次写黑塞的书评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珍惜机会。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四):读《纳齐斯与戈德蒙》

  上午读完了《纳齐斯与戈德蒙》。魏育青先生的译笔极好。读完以后感触似乎很多,又不知从何处入手整理。这个月前后读了黑塞六部长篇小说,《纳齐斯与戈德蒙》我感觉是最好的一部,虽然议论有些多,但总的来说是以艺术形象在说话,比后期的《悉达多》和《玻璃球游戏》艺术与哲思的分配上要更协调一些。

  在黑塞的笔下,代表感性的艺术家的形象总是一个浪游者,其实在尼采的笔下,真正的哲人也是一个浪游人。或许应该说,凡创造者总是一个破坏者,所有的创造都需要自由,都需要打破定居者珍爱的坛坛罐罐。驱动这些创造者的动力则是人的原罪——人生就的馈乏,人对整全的渴望,以及这渴望的永不能满足。戈德蒙一直在走向自己的母亲,从生存的贫乏走向出生的前的充盈,最后通过死亡达成了与生活的张力的和解。黑塞似乎认为艺术是解决人生灵与肉的冲突,克服人生无意义的一种途径,但是艺术能表现出来的,或者说在艺术中能达成的和解又何其少。而且有些人天生就有表达的才华,有些人恰恰欠缺这种能力。因为说到底,艺术不过是用有限的尘世的手段,去象征无限,去提示整全,聊慰人生的饥渴,甚至有时会使这饥渴更加难耐。

  自然的生命力总是会耗尽的,衰老最终降临到戈德蒙的身上,在他再也引不起涅阿斯的情欲的时候,死亡一下就攫住了他。他回归母怀的时候到了。他创造的那些雕像,也只是略比他长久些而已,凡是尘世的东西,莫不会变成尘土,何处有救赎?是在理智的纳齐斯那里吗?纳齐斯是未成肉身的道,他在渴望肉身,他爱慕戈德蒙,因为唯有戈德蒙是纯粹的感性本身。未找到自己的肉身的理性,处在无氧的真空,那不是人能忍受的领域。

  也许真正的艺术家的态度,就是浪游者的态度:永远生活在当下。这样一切的张力都被消解掉了。人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人有时间性,正因为时间的张力,或者用佛教的说法——生死轮回,种种烦恼才随之而起。其实佛教对人生的分析和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存在论分析是多么的相似,不过解决方法不同而已。那么时间是什么?是变化的意识,是在一个不变的底色上勾勒出的变化意识,而勾勒的工具就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意识就是在一张永恒无限的白纸上,通过出生切入留下第一道痕迹,随着死亡又淡出这张白纸的意识。生命意识就是意识到在某个永恒的存在中,“我”匆匆而过的悲剧感。这就是说整全一直是人生的背景,越是强烈的意识到整全的人,其人生的张力就越强,也就越不幸。

  宗教和艺术所能做的,其实和浪游人所做的原理是一样的,就是把瞬间变成永恒,让无限延伸的面变成一个点,而这个点依然保持无限延伸成面的可能性,这样在一个点上,因为消除了张力产生的机制,暂时的人、有死的人与无限达成了和解。但是因为这个点依然保持无限延伸成面的可能性,所以这种和解不是一成永成,而是随时有可能失坠。

  人非草木,如果去掉了感性,人也就不成其为人。将生命的张力调整到和谐适度也许才是正确的选择。什么是和谐适度,需要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也就是认识整全,或者说只有通过整全才能认识自己,这也许是学习哲学真正的意义吧。苏格拉底曾说,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如何去死,其实就是去学习如何认识与整全的关系,因为人与整全最大的冲突不在于突入存在之流——虽然这也不轻松——而在于想到终究会脱离整全,是死亡揭示的存在的断裂。只有哲人才能睿智地看待这点。

  戈德蒙理解了吗?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五):当黑塞最差的小说遇上差劲的翻译

  笔者非常喜欢黑塞,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下此篇书评。我的老师是国内研究黑塞的权威,他引领我走进黑塞的世界,从此无法自拔:《荒原狼》、《玻璃球游戏》、《悉达多》、《德米安》.......每一本我都很喜欢,但当读到这本所谓《纳齐斯与戈德蒙》时,我却实在喜欢不起来。接下来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此书。

差劲的翻译

  据说翻译者是复旦大学德语系系主任,他必然是翻译了很多作品,但是这本书译得确实很一般。这和译者的功力没有关系,翻译也要讲究合适。在我看来译者完全没有读懂黑塞,他一定没有读完黑塞的全部作品,所以对黑塞一系列作品的风格的把握出现了问题。杨武能先生的翻译已经很好了,何必再来挑战呢?在书名上做出创新耍些小伎俩意义何在呢?《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已经很好了,意思很对头。可是搞成《纳齐斯与戈德蒙》,平白添了突兀。魏老师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没有读懂黑塞,风格没有把握好,把他译得很通俗,没有灵性。需知黑塞吸取了那么多东方的神秘与智慧,怎么可以用一些那么粗俗以致粗鄙的词语来对换呢?遍观全书,简直欲对天长叹,更让我质疑各位豆瓣用户的审美品位?

  戈德蒙是一位德国的翩翩少年,是一位艺术家,是一位天才,可是魏先生却用了一些中国传统的俗语:酥胸、颠鸾倒凤、泡妞?这不可能是黑塞会用的词,魏先生着实翻了很大的错误。他不理解黑塞,也不理解戈德蒙。或者说魏先生适合翻译学术著作,但是他的灵魂并不浪漫,甚至有些粗俗。这不是靠知识积累就能改变的,需要熏陶。

黑塞最差的小说

  黑塞的小说我一向喜欢,但是我觉得这应该算是黑塞小说中最为差劲的一本。

  从篇幅上来说,此书非常尴尬。既没有《玻璃球游戏》的大部头,但又比《荒原狼》、《德米安》等长了一些。所以这就使得他没有《玻璃球游戏》的深邃与厚重,《玻璃球游戏》值得人去深思,个中可以发现非常多的内涵,是一部可以反复去翻阅的小说。同时也没有《德米安》等的轻盈与浪漫,《荒原狼》等带着一股少年的气质,带着思索的灵性,带着一股青春的蓬勃。《纳齐斯与戈德蒙》也有,但是和《德米安》等比起来,确实是逊色了太多太多。

  我会建议你去读《德米安》与《悉达多》,他们都更加有智慧,更耐人寻味,更加带着东方的神秘。此书只是次品。

欲望压过一切

  最后一点。戈德蒙无疑是全书的主人公,但我并不喜欢他。在黑塞的其他小说当中,主人公都有着负面的因素,有着充沛的欲望,有着很多丑恶的一面,但是不至于畸形,不至于毁去生命。最后总是能够达到一种圆满,或者说主人公身上还有美好的一面,还是克制的一面,还是能够找到让人感动的一面,可以闻得一丝少年的寻找与彷徨。可是在戈德蒙身上,他的欲已经过头了,他的欲望最后吞噬了一切。黑塞其他小说的主人公的结局我都可以结束,欲望他们都是带着智慧的光芒最后走向了终结,可是戈德蒙却欲望欲望最后丧失了生命。也就是黑塞身上最重要的东西,他的中和、他的浪漫、他的神秘、他的智慧,在戈德蒙身上都被打破了。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纳齐斯也不是一个太丰满的人物。黑塞在这本书中的对立太过于明显,没有其它书里的随和与灵动,而是尴尬的对立与平凡的演变。在这本书中,我感受不到黑塞的智慧,或者说他的智慧以及不再能够让我满意。

  综上三点,这是黑塞最差的一部小说。恰好又遇到一个拙劣的译者,所以我打三星。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