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尼案》影评摘抄
《科林尼案》是一部由马可·克罗伊茨派因特纳执导,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 / 埃利亚斯·穆巴里克 / 海纳·劳特尔巴赫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当不知道导演如何结束的时候,结局居然拍的这么的完美,看着父子两幸福的背影,终于放下了。。。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害的一辈子的,佩服德国电影对自己国家的审视。。。。。。。。。。。。。。。。。。。。。。。。。。。。。。。。。。。。。。。。。。。。。。。。。。。。。。。。。。。。。。。。。。。。。。。。。。。。。。。。。。。。。。。。。。。
《科林尼案》影评(二):战争之恶
谁的错?战争是最可怕的野兽,会放大人性中的恶。不在战争状态下他可以是个好人,好父亲。在战争中那就是恶魔。复仇对不对?这个答案在那样的故事背景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吧。战后会懂得反思的民族,比掩盖的强点。
每次看这样的影片都一万次表白幸福的生活在和平年代。一切披着自由外皮搞破坏的行为跟傻逼没两样。乱世人不如狗。
《科林尼案》影评(三):并不和平的和平
电影里面有一句话,很是共鸣。这句话大致内容是: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真相后如何去做。
从一件令人费解的谋杀案开始,电影为观众一步一步地剖析着战争对人类社会深深的毒害。更加进一步凸显在今天相对和平的年代,如果整个社会不以诚实和正直的态度去反思曾经在历史上战争中犯下的过错,那么很大机会会出现一个“并不和平的和平”年代,就像这个世界上人类社会今天的状况一样。
amaste
《科林尼案》影评(四):可以
德国某酒店发生一起残酷的杀人案件,犯罪行为人科林尼三枪打死某公司老板迈耶后,主动投案。受法庭指派为柯林尼的辩护人的律师,却是受迈耶照顾良多的新手,还曾经和迈耶的孙女有亲密关系。面对一言不发、不为自己辩护的科林尼,律师抽丝剥茧发现背后的真相:原来在1944年,作为党卫军的迈耶,为了报复两名德军士兵被杀,当着科林尼的面杀死了包括科林尼父亲在内的20个村民。1968年德国通过法律,对纳粹和二战罪行不予追究,科林尼杀死迈耶是为了复仇。在法庭即将宣判的前夜,科林尼自杀身亡,诉讼被动终止。
《科林尼案》影评(五):历史陈案的故事
简单说就是二战时期的纳粹军官无差别屠杀平民 片头的死者Hans Meyer作为当时的一名德国军官 当着一个意大利儿童的面枪杀他的父亲 战争结束后这个父亲的儿子和他姐姐对军事法庭提起了对他的诉讼 但是因为1968年出台的德雷尔法案 Hans Meyer被宣布无罪 所以这个儿子 也就是Fabrizio Collini亲自处决了Hans Meyer 推荐的理由是德国对战争的反思 四星是因为开头交代的过于冗长…… 最后半个小时真相大白的时候 Collini的痛苦回忆和手刃仇人的场面交换出现是比较让我泪目的 感觉戏剧张力还是不错的 我一开始真的没猜到他到底有没有杀Hans Meyer 我以为他是无辜的
本来是无聊想看看 没想到还感动到了 最近也是比较喜欢这一类题材。推荐另一部《美丽人生》
《科林尼案》影评(六):扯蛋的“大阴谋”
被不知哪位奇才撰写的奇葩剧情简介(“年轻律师办案中偶然发现了一个大阴谋”)和7.8的豆瓣高分骗进来看的。其实就是一个老掉牙的“正义虽然迟到但从不会缺席”的复仇故事,你哥在下载网站页面看到几张纳粹士兵的截图,再看了几分钟开头就大概知道是怎么肥事了,结尾也丝毫不出意料,哪像片里那个菜鸟律师,从哪开始着手案件都稀里糊涂的。技术上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很普通和缺乏新意,都是好莱坞玩剩的那一套,充其量也就是个电视电影的水准。你哥看片多了,给你们推荐一个89年柏林金熊奖得主《八音盒》(Music Box 1989,央视曾播过),奥斯卡女主兰姨主演的女律师发现老爸是二战罪犯的,比本片更有来头和看头。本片故事虽然简单了些,但这种题材天生就是粗暴煽情啊,即使是快进看完的,架不住你哥心软,看到正义终于得到伸张,人类共通的情感还是把你哥煽出几滴泪的。适合给中小学生看的美育德育史育片。及格之作。(weibo.com/gogoboyz)
《科林尼案》影评(七):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看完了这部德国冷门剧情电影:《科林尼案》,还不错,德国人善于反思历史,懂得忏悔,这也是我最喜欢德国电影的一点,日本人但凡有德国人对历史的认错态度的十分之一,也就不会那么令人厌恶和反感了! 每次看德国电影,总是会被德国人善于反思的精神所打动,正是因为如此,德国才可以在二战之后迅速从战火的废墟里重建崛起,一直雄据着欧洲经济霸主的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人所具有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使得东德和西德能够完成统一,成为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国家分裂唯一完成大一统的国家! 当然,并不是所有德国人都对二战德国纳粹犯下的罪孽去忏悔,去反思,时至今日,依然可以看到纳粹主义,军国主义,种族优越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在欧洲国家依然存在,多少战争年代的罪犯在战后改名换姓,摇身一变,成为新时代新体制下的资本家和政客,逃脱了历史的审判和正义的问责!但是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德国上至国家政府下到平民百姓大部分人还是在反思纳粹德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也在一步步地去认错,道歉,赎罪,和解!反观我们的邻居日本,篡改历史,否认侵华战争,参拜靖国神社,拒不道歉的虚伪阴暗令人发指,日本政府的行为让人深恶痛绝! 一个国家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保护自己国民的能力,一个民族只有团结一心,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国民素质,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傲视群雄!对于德国人有一点我是很认同的,那就是要懂得韬光养晦,保持自己民族血统的纯洁性,只有如此,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会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顺流而下,才不至于被外部势力同化和毁灭,才不会湮灭在历史的记忆中!
《科林尼案》影评(八):《科林尼案》:说得清是谁的错?
剧情太丰富饱满!
原本以为是一宗密室杀人嫁祸案件,想看这个新律师如何在当事人一言不发的情况下,在铁证确凿的情形下,如何通过蛛丝马迹,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故事,这背后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
没想到在第一个蛛丝马迹出现前,编剧先刻画了个三角人物关系图,律师是嫌疑人的辩护律师,却是受害者的养子,且在缺失父爱母爱的童年,从回闪片段中我们了解到是这个养父给了小律师内心亲情的弥补,这当下陷入了道德困境,一边是职业的道德操守,另一边则是情感的道德观念?!
冲突设定到这里还没完,在身份冲突上,编剧特意设定了主人公律师是一位新鲜出炉的小白律师,而对手律师确是行业内颇有盛名的厉害角色,也是主人公律师敬重的老师和内心崇拜的偶像。我当然不会天真地以为这是一个正义的小白大胜邪恶的权威的故事,果真,在关键时刻节点上,这位前辈律师确实对主人公律师从思想上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主人公要放弃辩护时,他让他坚守职业道德;再比如,他说可以替主人公协调法官,判杀害者一个过失杀人罪,这样对双方都好,而且无需在法庭上浪费太多时间;再再比如,主人公律师发现关键证据时,他又说他可以拥有一个如何美好的职业前景。总之,每一次两位律师的接触,都在剧情上起了推动的作用,没有废戏。
正当我以为导演确如我的构想,让律师在了解案情过程中嗅到了一丝反常,从杀害的工具是一把十分不普通的枪,恰巧这把不寻常的枪正是儿时律师在受害者的书房发现过,随着对案件的各种线索的梳理,主人公律师似乎发现了真相,并且终于撬动嫌疑人的口。
原来这是一宗追溯到二战期间,迫害与被迫害的故事。从这里就开始剧情的神展开。受害者在二战中作为德国军官,迫害了杀害人的父亲,此次恶劣性质的杀害是一次时隔多年后的报仇雪恨。凶手真的是凶手,但背后却有着如此前因。其实剧情停在这里也谈不上编剧的优秀。
杀害人在自己动用私刑以暴制暴之前,是曾经做过努力,想要诉诸合法的法律途径来惩治这个残暴地杀害了父亲的军官。没曾想政府曾经出台了一部法律,设置了追溯期,让这些二战期间犯下滔天罪行的人得到了庇护,他们的罪都已随时间而飘散,飘渺如烟。
更精明的设置是作为对手的前辈律师在还是一位实习生的身份时,参与到了这部法案的编订过程中!这算这位权威的职业生涯的一大污点,在证人席上他承认了这部法案的不公平性。有一句台词让我记忆深刻,大意是“你在这里享受你的后来之福,想把我钉在法律的耻辱柱上,而我只是碰巧在这个时间受雇于这个部门而已,你能理解吗?你能想象当时这个国家是如何运转的吗?”
整体案件已经清晰明了,宣判要在明日开庭,我们都在等究竟会如何宣判?结局更体现了编剧的高明。杀害人在这个夜里自杀在狱中,我们谁都永远无法得知这个案件的宣判结果了。
说得清是谁的错?你能理解吗?
题外话:想起了最近沸沸扬扬的现任南开校长曹雪涛论文造假事件。媒体顺势挖出了“曹雪涛与叶天星等人曾于1989年合著“气功外气可阻止肿瘤生长”的论文”这一历史。但随着事情在网络媒体上的发酵,经有心之人或无心之人的以讹传讹,这一经历已经被篡改为,曹校的硕士答辩论文就是这篇“气功外气的抗肿瘤作用及增强免疫功能”,且被评定为“优秀论文”而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且不谈论人言可畏,乌合之众。就单说说,曹校是如何写出这一篇关于气功的论文,你能理解吗?你能想象当时这个国家是如何一头扎进了气功热吗?
《科林尼案》影评(九):暂无题
“人性从来是幽暗的黑洞,无论善还是恶都是可以无穷大的变量”。
纳粹军官仅仅是被逼无奈的执行命令吗?
参与制定“丑闻法律”的人真的别无选择吗?
初出茅庐的年轻律师碰上一位经验非富的权威律师,他一定会输的很惨吗?
不,恰好因为年轻,他身上才会具有一种不愿妥协,无所畏惧的人性光芒。伴随法律的常常是“公平”和“正义”,我们常常听到“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试问,如果没有人为之坚持,正义会到场吗?
如果有一天,你无力抵御沉沦,沦为鹰犬,逆行在法治的道路上,你会如何抉择?真的回去抄宪法吗?这个社会和世界需要年轻的,新鲜的血液,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而不是墨守成规,仅仅想当然地将自己的职业视为一份用来谋生的,看起来似乎体面的工作。
结尾是开放式的,挺好。
《科林尼案》影评(十):面对德国最具争议的法案,律师陷入两难境地
战争往大了说是一个集团性质的犯罪,往小了说是每个参与战争的人的犯罪。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分,因为很多战争中犯下罪行的人,为自己的行为开脱的时候,都会说这是一场有组织的屠杀,而自己当时只是奉命行事而已,只能算是过失杀人,而非故意杀人等等。
每一个妄图逃避过去的人,都惯用这种方式为自己洗清嫌疑,这也是最被广大人民群众诟病的辩解。但是,时间是前行的,人们最终是会老去的,当曾经的战犯们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是会遭受心灵的叩问的,在人们对于过去越来越清楚的今天,妄图以这种方式逃避罪责是会受到更深的谴责的。对于参与了战争并在期间有过屠杀行为的人,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承认自己当时的行径,然后反思整个战争的罪责。只有这样,才会重新赢得民众的尊重,而任何妄图用各种说辞为自己辩护的人,最终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正义迟早会来到。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犯下罪行的德国军官,在战后被死者家属起诉不成,最终,家属在几十年后成功复仇的故事。因为这件事情,这个家属站在了被告席,此时,德国的法律与人类的道义面临着考验。
《科林尼案》中,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的律师受命调查一起谋杀案,这本来是一件证据确凿的案件,但是年轻人接手后,却发现案件中隐藏着一个秘密。死者一直以来对年轻人有着养育之恩。而在他老去以后,却被另一个老头枪杀。被告席上的老头总是沉默不语,而年轻人本来不想接手,最终被迫想要快一些结束,但是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随着调查的深入,年轻人慢慢的靠近事情的真相,而与此同时,真相却在一点点的摧毁年轻人的信念以及死者之前在他心中的地位。本来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在年轻人心中地位高大。但是当证据全部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却不得不接受这个老人曾经是二战的党卫军刽子手这个事实。面对着法律和道义,他该如何抉择?
从1970年的华沙之跪开始,德国在全世界的形象有了改观,之前他们的形象一直笼罩在希特勒的纳粹阴云之下,而那一跪对于时任德国总理的维利勃兰特来说是一种羞辱,一个大国的总理公开下跪这并不是一件传统意义上的好的事情,但是对整个德国,对于那些曾经在二战期间被纳粹法西斯践踏过的犹太人来说,这一跪就意味着德国承认自己曾经的犯罪事实了。所以难得可贵。
为什么这个事件意义如此重大,究其原因,也就是本片的核心转折点,1968年10月1日,德国通过了一条极不起眼的《行政犯罪法的实施法》,它改变了追究刑事责任的失效期。这条法律看似无足轻重,以至于当时联邦议会都没有对它进行过哪怕一次讨论,似乎没有任何一位联邦议员理解这条法律的意思,也没有一个人发觉它将改写历史。而事实是,它使纳粹战犯在战后得到了轻判,有些战犯甚至没有得到任何判决,完全逃脱了罪责。
这是本片的核心内容,也是本片的主要争议点所在。作为律师的男主究竟应该为了正义,还是应该遵循当时的法律。再往上追溯,本片属于冷战曾经的遗留问题,当时德国一分为二后,民主德国对于曾经的战犯们实施了一个正常战胜国的审判,而作为与东德意识形态相抗衡的西德,自然不会照着东德的做法继续,因此,在西德的统治下,那些战犯们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审判,甚至其中的很多人都被国家重新启用,这也是本片的矛盾所在。
年轻律师在查阅了资料后发现,曾经的六十年代早已经终结了审判战犯的行为,而正是这种终结,让片中的那些受害者家属们无法接受,因此,悲剧才会产生。而此后的1970年,著名的“华沙之跪”才会意义非凡。
德国之所以在21世纪重新受到大家的尊重,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曾经的历史问题并没有像日本那样躲避且不承认。很多时候道歉虽然没有太多现实意义,但是对于受害者来说这是一种心理慰藉。战争中的创伤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但是道歉作为一种抚慰,也会让他们受用。本片的被告最后在狱中自杀算是一种对双方都不错的结局了,德国人的诚意很多影片其实都有提及,但很遗憾,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的。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