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937读后感1000字
《南京1937》是一本由[丹麦] 何铭生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84(52张插图),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段之前从未了解过的历史。 有更多更沉重也更吸引人的故事,不过留下来的,也就只有这些了。成千上万的人在这样的历史中丢失了性命,成千上万的人在这样的故事里也丢失了姓名。 无数普普通通的国民党将士,才是真的英雄。 翻译的语言不够流畅,阅读感其实不好。 应该去一次南京,去祭拜和怀念。
●国际化视角,新闻稿写作,从多角度多视野、详细描写了南京陷落前后的事件和人物经历,写得精彩也十分残酷,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历史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
●“自从淞沪战役以来,注重武器装备胜过注重人这一问题一直就困扰着中国人在战争中的努力,并且将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抗日战争最终结束”。 方可更能感受国之发展是为了什么,只为生死存亡关头不再靠一个个肉体凡胎的同胞不顾性命地赌博,而是有船坚炮利,守卫和平。
●1937年11月11日,国军从上海战场溃败后,日军高层便形成不扩大派和趁胜追击派的两种势力,多田骏和石原莞尔都主张不要扩大对华战争准备对苏战争,防止日本陷入对华战争泥沼,但是在华的高级将领们磨刀霍霍,急欲取得战功,柳川平助甚至组织第十军少佐以上的军官开会决定是否继续战争,结果是松井石根指令华中方面军不顾军部划定的停火线径直杀向南京。唐生智作为地方军阀,在与蒋介石合作后一直不受重用,他曾负责组织模拟日军进攻南京的军事演习,但他从未真正想过要和南京共存亡,他在负责南京城防的这个任务上是消极和不负责任的,唐从未组织好守卫南京的国军各部队的协同作战,在12月12日蒋介石撤退命令下达后,唐抛弃南京守军做了逃兵,只有粤军66军从太平门一带突围了出去,而其他守军均往下关败退,因为缺乏过江船只大部被屠杀。
●3.5
●更多偏纪实文学的感觉,无法想象当时南京城内的无力、恐慌和耻辱。
●1937年末-1938年初,令人发指的六星期,南京成为牺牲品,之前有五星期的南京保卫战;淞沪战役三个月是防守战,南京战役是运动战,日军对南京贫民的轰炸和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罪恶的暴行。1937年11月11日,三架中国空军前去轰炸日本航空母舰,炸到了但被日机追到打下大海;南京城墙环绕,已建设十年,从30万人口到达100万人口;日本认为中国四大城市沦陷中国政府将瓦解;屠城嘉善的是日军第10军第6师团,新军人渴望打仗格外凶残;中日德苏结成一个复杂的国际关系死结,纽头是日本,日本鹰派是主流而部队里更多超级鹰派;11月30日江阴血战第103师对阵日军第13师团,争夺定山;南京保卫战是中日各支部队互相交错的复杂战役;外国人要求进入安全区的军人解除武装,这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这方便了日军的疯狂屠戮。
●如果按照因果报应的角度来看,盟军对日本本土的燃烧弹攻击和原子弹的打击是多么的理所应当。另外战争失利对于某些执政者或许只是“兵家常事”,但是对于人民却是无比痛苦
●现代视野、新闻式写作中国抗战史,写作方法值得大力仿效
●读到南京城破前,我还是跳过了那一章。
《南京1937》读后感(一):冷
94年底,和卢兄弟一起翘课去了大屠杀纪念馆;冬天南京的刺骨寒冷,纪念馆里一堆堆枯骨,成为萦绕在内心深处的难忘记忆。后来每次在校图书馆旧馆看书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这里作为金大安全区时发生的一幕幕惨剧。 说回这本书,好的地方,立场相对中立,把历史书上一段段冷冰冰的记叙文字和数字,不带太多感情地,用历史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娓娓述来,蒋的愚蠢无能,唐的无耻,国军下级战士的无畏和懦弱,老百姓的无助,感同身受;但感觉不好的也是这个立场,对日军如何从一个个普通农民工人,成为一群残暴的恶魔,语焉不详,甚至明示暗示归结为战场上的报复和将领的约束不严,是我对这本书感到的最大遗憾。
《南京1937》读后感(二):铭记历史可以选择原谅,但是不可以忘记
,关于1937年底的南京,今天的中国人还能想起多少,今天的世界上其他人又能想起多少呢?是当时中国首都如其他很多城市一样沦于敌手以及士兵、平民被虐杀,还是其他形式的血色记忆呢?当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时候,才真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之所以要郑重其事地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就是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以此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自古到今,中国人民始终讲究的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愿意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身体力行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正在紧锣密鼓地深入推进,但并不意味着忘却——只有不忘却,才能抖擞精神,把眼下以及未来的路走好、走稳! 无论如何,那一幕幕始终是绕不过去的,而记忆也始终是清晰而痛楚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之后,侵华日军开始了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日内瓦公约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审判,早已有了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战后与此相关的学者研究,包括《拉贝日记》等旁证早已不胜枚举。但是,值得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1937年底的南京,除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们还应该记住什么呢?!
《南京1937》读后感(三):不行忘却的历史
1937年的南京,笼罩在战争带来的恐怖阴云之下。12月的残酷大屠杀,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本书从淞沪会战中国失利开始,从日本军队、中国军队和南京城内的民众和外国友人的视角下,再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侵略者一路上遭遇到来自中国军队的抵抗,又受到自然环境带来的困扰,他们把这种“糟糕的境遇”发泄给了战俘和中国平民,一路上的烧杀抢掠,让人们认识到这是支标榜文明但极具兽性的军队。中国的高层在南京战和问题上摇摆不定,蒋介石把一切交给唐生智后飞往重庆,而唐又不能很好地协调各部。淞沪会战的失利,让中国军队士气低落到谷底。但面临日军的进攻,他们用血与肉保卫着首都。可惜的是,面对占尽优势的侵略者,面对着来自上峰的混乱命令,军队溃散了。他们把武器弃置在街上,脱下军装,混在百姓中。历尽挫折的侵略者终于进入了南京,一场大屠杀开始了。
平民、战俘被杀害,房屋被焚毁,街上到处都是尸体,汽车行驶一段路程还需要中途搬开堵塞道路的遗体才能通过。城市中,乡村里,地窖、水井、沟渠里堆满了尸体。长江一片赤红,河水为之不流。
在如地狱般的南京城中,一些外国友人——拉贝、魏特琳等——选择留在了南京,他们建立安全区,保护了大量的平民百姓,有时他们也会被日军威胁,但他们并没有退缩。中国人民感谢他们。
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害,鲜血染红了大地,更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如今,日本右翼分子仍然拒绝承认大屠杀的发生,我们需要这样一部作品,去反击那些不承认不复责的言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的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要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振兴中华!
《南京1937》读后感(四):南京:日军兽性的地狱
2018阅读之52 (丹麦)何铭生 《南京1937:血战危城》一本描绘了南京保卫战来龙去脉的一本书,历史选择了南京作为中华民族苦难的承受标志,无数冤死的灵魂盘踞在这种失去生命力的城市上空,特别是读第九章恐怖这一章,各种兽行层出不穷,十分地压抑。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这是一个讽刺尽管在当时并未被人们完全理解这个象征着20世纪欧洲最邪恶的屠杀的纳粹标志,竟然被用来在地球的尽一边的人民的生命。P021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淞沪会战撤退部队需要休整)最终会挑选出来的是大家眼中最不可能的一位将领,由他(唐生智)率领中国军民去打一场至今最英勇也是最徒劳的抵抗日军的战斗。P069
如果立即实施决定性的大规模进攻,军官们估计,在二十天之内南京就可以落到日本人手中。在随后的几个小时内,他们制定了一个“从嘉兴到南京”追击敌人的总体纲要。大势已定,这些在政治上原本无足轻重的军人,就这样做出了一个其后果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和日本,甚至影响了整个亚洲的重大决策。P078
日本1937年秋在华中地区进行的战役和两年后德国入侵波兰以及1941年进攻苏联在一个方面特别相似,那就是战场上的成功都伴随着难以想象的暴行。P159
蒋介石对于他的gong chang dang对手一直怀有强烈的戒备感,即使是在日军就要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时刻仍然如此,这就是典型的蒋介石。不仅是他一个人有这样的特点,实际上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中国统治者形成的一种思维。P227
对于一个政权的存亡而言,内部的动荡是一个更加根本性的威胁。这就是为什么蒋介石说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把日本比作来势汹汹但可以治愈的“皮肤病”,而相比之下,CPC却是“心脏病”。P228
《南京1937》读后感(五):不要畏惧。
历史上北方而来的侵略者好像从来没有“和平”的占领这片土地,从来都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国君身死国灭。
我们一直以来只能接触到一方记录的历史,无论是《拉贝日记》还是《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这样的电影,都公式化的描写了敌人的残忍与战败一方的痛苦历史。
但我们研究历史,为了不再发生同样的悲剧,只有这些脸谱化的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知道,当时参战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决策者是如何犯下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双方的将领和士兵们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城破之后的屠杀为何发生,对于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937年的上海战役仿佛绞肉机,士兵的生命被以惊人的速度挥霍。那个时候的国民革命军主力部队在德国教官的训练下已经有一点现代军队的影子。根据一战时欧洲的经验,那时的基层军官相信只有和他们的同袍们同生共死,部队才能有旺盛的士气,因此交战双方的基层军官阵亡率都相当高。上海战役中中国一方几乎投入了所有能投入的主力部队,国军那点家底基本上拼光了。
1937年12月12日上午,日军突破雨花台,攻击中华门阵地。88师262旅官兵不顾日军炮火,坚守城垣。此时的孙元良却率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擅自向下关撤退,企图渡江北撤。在挹江门内被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用机枪“劝阻”,只得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中午,中华门被突破。孙元良“飞将军”本色再现,不通知部下,只顾自己逃跑,谁都不知他藏到什么地方去了。 -乌有之乡乌有之乡的描述大体上是真实的,但这帮粉红们忽略了孙元良是从上海一直在一线和日本人打到南京,一手打造的德械部队基本上损失殆尽,直到城破前几个小时才从雨花台上撤回城内的。如果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屡战屡败,敌强我弱,中国的四个大型城市马上就要全部沦陷,我方主力基本上完求,首都即将城破,这尼玛就是没有甘道夫带着圣光归来是“圣盔谷之役”啊。
但我们决不投降,最终赢得了战争。
现在是2020年1月26日,新的瘟疫来势汹汹,蔓延迅速,没有药物。
不要畏惧,我们会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