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树木希林”》经典影评集
《活出“树木希林”》是一部由树木希林 / 是枝裕和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出“树木希林”》影评(一):努力活到最后
“努力活到最后”,这是最打动人心的一句话,折射出树木希林对生命的敬重、对绝境的顽强,对终点的坦然。
“人还没成熟就结束了”,透着树木希林回望人生,有着诸多遗憾与不甘,但是又不会为往事所羁绊,生活是如此洒脱,如此豁达。
对待女儿,放手让其自然成长,不执念,不捆绑,一年才打一个电话,不必担心,各种都安好地活着。中国哪有如此洒脱的母亲?
《活出“树木希林”》影评(二):句录而已
1、(身体没力气了,但能量却没有衰减)没错,这就是上了年纪的矛盾之处,不去收内心的能量的话,会很辛苦 2、好好活着就是只能做一些平凡的事了 3、虽说买房子或生孩子不是幸福的目标,你们如果对峙的话就会有矛盾,要和对方站在一起面对同一个方向 4、(你是怀着什么想法度过每一天的)总是想着死亡的事,但也有被迫于每天的生活问题
《活出“树木希林”》影评(三):我没有树木希林的旷达
2019年看的这部纪录片
看到的时候,树木希林已经不在了
拍的平平无奇,但不知为什么,我就是能平平淡淡看到最后,平平淡淡反复回味
看到树木希林平静的和导演讲述自己病情,看到最后树木希林越来越消瘦
当时我有想过,要是我也提早知道自己的死期,会不会也这样平静,至少我是羡慕这种状态的
好了,现在随我愿了,周二穿刺活检,不知什么结果,总之,我是不想为了延长几年,而去做那些让我人不人鬼不鬼痛苦不堪的治疗的
不过,我也挺平静的,甚至计划明早比平时晚点起来跳绳,因为不痛不痒,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所以,这部纪录片10分,全是给树木希林的 她让我浮躁的心,有了落脚的地方
《活出“树木希林”》影评(四):人还没成熟就要结束了
2018年9月16日
我记得睡了一觉
醒来看到树木希林去世的消息
当时真挺难受的
纪录片刚出来的时候
我看了日语原版
尽管有些话听不懂
又看了有字幕版
自己开车 自己生活 热爱影视
其实纪录片本身拍的很平常
但丝毫抵挡不住她的魅力
真的非常佩服她
《活出“树木希林”》影评(五):认真工作,当好老婆子/老头
这老婆子竟该死的甜美。
想到年老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65岁退休,养老、带孩子、培养兴趣?今天现年73岁的特朗普宣布继续竞选连任,若能成功,他将在任期内度过78岁的生日,虽说不太喜欢这个美国至上主义的总统,但是我还是敬佩他老当益壮的性格。老婆子能打动我的还是癌症缠身之时,对待事业的认真谨慎,还有整体给人的和蔼与温和以及现在我现在最渴望的淡定与从容,不知年老之时,又是不是能变成这样呢?
《活出“树木希林”》影评(六):流水般平淡的纪录片,却活出了树木希林婆婆!
实话说,看完后的我也是如树木希林婆婆般担心这个纪录片是否足够吸引眼球?可是正是这个流水般平淡的拍摄风格却格外衬托了树木希林的人格魅力,一个脾气倔强,工作认真态度,口快说出恼人的话又会及时说点幽默的话去缓和气氛,对死亡到来的态度更是令人钦佩,婆婆自知自己是一个无趣的人,纪录片导演也拍得平淡如水,一直苦恼该如何增加戏剧性?于是当婆婆看到自己的死亡通知单,我不知道当时的心境转变,但是却因死亡而产生庆幸的想法:纪录片终于有了升华片段。这个片段的确是最大的戏剧性亮点,这不是电影,这不是戏剧,这是真的生活,所以我终于体会到导演所说地:我被您的人生态度所吸引。一个对工作的敬业负责,对死亡淡然处之,非常善良的树木希林婆婆,倔强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坦然走向了死亡。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懂得这种内敛的纯真美好!
生活中的树木希林婆婆自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趣的人,经常直观讲出别人的不足之处:无法小偷家族婆婆的内心世界,觉得不真实?纪录片导演拍得太平淡,规规矩矩的做法,无法触发她的兴奋点?。。。
《活出“树木希林”》影评(七):真实不容易,才显得格外美丽
我并不会写影评,所幸就是谈谈感受。
树木希林的真实打动了我。
她任何时候都不会刻意逢迎任何人,片中她说“以自我中心挺好”,当然这句话不能单独拿出来,如果单独拿出来,看起来就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了。树木希林的自我中心其实说来就是她的真实所在,她从不会趋易逢迎,只谈自己真实感受。在《小偷家族》拍摄中给导演提意见,她认为剧中人物不符合实际需要修改,后来的确导演加了一部分戏让影片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真实。还有本片导演在拍摄到后面的时候看起来毫无进展时,她跟片中导演的对话,她觉得搞不出来什么看点肯定是导演没努力,她每天已经很累了(大概表达了她的意思)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她。还有很多细节,跟化妆师的谈话,跟导演还是制片的谈话,都表现出她的幽默风趣,十分有魅力!
现实世界中,人很难做到真实的对待一切周遭事物,有的人甚至为了迎合别人慢慢失去自我,这都是很可怕的。用一颗纯真善良的心面对一切已经不容易,所以树木希林才难能可贵,片名叫做活出“树木希林”我不敢随便揣测,我觉得“活出”一词,给我的启示就是活出她的那种真实状态。树木希林就像一种人物精神所在。
真的是值得反复看的纪录片。
真实没那么容易,但真的很美丽!
活出“树木希林”。
《活出“树木希林”》影评(八):电影才有杀青,人生只有未完成
树木希林在《日日是好日》这部人生中的倒数第三影片中,作为一名茶艺师在指导黑木华的茶艺时其中说道:“重的东西拿的时候要装作很轻,轻的东西要让人看起来很有分量。”
这次应邀NHK电视台的为期一年的跟踪采访中你会发现,树木希林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是一个非常有幽默感的人。她要求化妆师给她画一个类似议员的淡妆,并且在化妆过程中嫌弃化妆师太过细致一把抓住化妆师的手迅速地以她的速度涂完了粉底。她特别珍爱面部的皱纹,那是她好不容易长出来的。
作为电视台的作品,因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对于电视台的拍摄内容有些焦急,觉得半年下来拍得过于中矩和平淡。她是一个内心充满能量的人,只是现在承载能量的容器不允许她百分百地释放了。这是她的矛盾所在。为了给拍摄方多一点素材,树木希林拿出了她的所有的治疗拍片,其时,片子可以清楚地看到,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可是光从她的外部状态来看根本看不出。生活方面不拘小节,食用鸡蛋时一时找不到硬处会直接磕在脑门儿上,腿磕破了便直接用黄塑胶带贴上。但对待演员这份职业,情感处理得极为细腻。对于拍摄用到的厨房刀具布片之类的道具,她一定要用自己家里常用的,酱菜也会用自己手腌制的,那样会比较容易快速地进入状态。
她一直担心纪录片拍得不够有趣,这是她一直强调的,一定得有趣。其实在看似平淡的日常剧组拍摄过程中她经常是金句迭出,毫不刻意地。回看着自己片中的表现,都能被逗乐。作为一个情绪充沛的演员,当然会有怒。但她说,这怒气无关他人,只是对自己。
《活出“树木希林”》影评(九):生活
我不了解树木希林 在纪录片的开始 想象的是一个年老的美人,美人迟暮,却也坦然。 树木希林女士一开始在镜头中展现的,就像我们身边任何一个不那么锋利的老人一样,固守着自己的习惯,勤劳,或是习惯勤劳 她说,最初做演员也不过是为了生计而已,认真,与其说是为了工作,倒不如说是为了生存。 希林女士以如此平淡的语气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有点怀疑,这位女士也只是半路出家,年老时走上了演员的道路。按着固有的观念,能在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的,总是对着这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的。为什么,仅仅是为了生活而选择的职业,也可以成为一生的职业呢?这个困惑,一直到纪录片的结尾,我也没能明白。或许,为了生存,已经是能把事情做好的很重要更重要的理由了吧。 或许希林女士打动导演和身边人最多的一点,是她总说,没关系、以自己为中心很好、按你自己的方法来吧。希林女士身上,没有任何长辈的架子,却会让你不由得地去尊重,去在她面前坦白自己。她有足够让人信服的资本,却从不拿来卖弄,我总觉得,这是更高级的“美而不自知”。 关于衰老,关于死亡,我们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希林女士说,身体的力量消退了,心里的能量却很难减少,人老了,面对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希林女士说,人真的是,还没有成熟,就要结束了啊。希林女士说,最终还是以演员的角度结束了啊,原本只是为了生存,最后还是以这样的身份离开,总觉得缺点什么,但再想想又没什么不好。不舍,不甘,最终还是平静地接收。这是,人的常态吗? 就算你如今为之努力的事情只是为了生存,其实也无所谓,因为按着自己的路去行走,生活总归会有一条出路。或许行走的过程中你觉得平淡又无聊,回首时也会发现,啊,原来还是有意义的人生。 以上。
《活出“树木希林”》影评(十):把演戏,成了“生如夏花”
一度觉得“生如夏花”是个矫情而造作的形容词,但是看着希林老师的纪录片里老师的最后一次拍摄短片的片段,立刻冲入脑子的四个字“生如夏花”
她是一个在镜头面前永远在演自己的演员,对剧本的较真,对晚辈近乎压迫的照顾,对于人生最后一个纪录片执着而认真的人,试想一下在中国,一个离死期只有短短一年时间的老太太大多是什么样子:床榻前心照不宣的子孙,医院里环绕冷漠的管子和仪器,可是在希林老师的纪录片里完全没有,那怕是她离世前的三月里与导演的会晤,她也依然是那个精神奕奕神态;
她,像个战士,因为一只拐杖支撑着她的羸弱
她,像个强迫症,因为直到最后一次会面,嘴里依然振振有词地念着关于纪录片如何有趣的台词
她,像妈妈,因为直到最后她一直像为每个人都留下最好的后路
弹幕有人说“这老奶奶虽然敬业也认真,但是和她生活应该很难搞”
我想的确,一个如此一丝不苟地演绎自己的人,怎么会好糊弄?
那会,脑子不自觉地想万一我老了活成那样怎么办?
毕竟我们周围的人总让我们活得中庸,一切大差不差不就好了么?
可是,怎么办?作为一个喜欢妥协的人,却好喜欢老师那份为了坚持单刀直入地明确
为了剧情的理解,她可以对裕和导演咄咄逼人,把戛纳名导问成“一语凝噎”
我喜欢那份魄力,更喜欢那份让人无法安放地紧迫感;
对于像女儿一样的后辈演员,老师极尽所能为其筹划
而温和地女演员与之对视时地双目,除了爱意更多一份敬畏,由此可想 ,她“严以待人”的个性深入人心
但是,看我,我还在近在咫尺地感受到挣扎勉强地生活本质—— 把每一个瞬间都获得坚韧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