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的故事05: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经典读
《文艺复兴的故事05: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是一本由[日]盐野七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艺复兴的故事05: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精选点评:
●切萨雷与凯撒略有几分相似,但比凯撒缺少政治远见与运气。凯撒在度过卢比孔河之前,已经将高卢作为其大后方而且有对齐绝对忠诚的军团。而且凯撒有军事实力的敌人仅庞培一人,这些有利条件切萨雷都没有。
●好多地方都是重复文艺复兴系列其他几本的内容,重复太多了。可读性一般
●切萨雷·波吉亚文艺复兴时代第一大网红,是那个时代的时尚教主,是达芬奇的资助人,更是一位野心统一意大利的君王。他残暴而不失优雅的性格,让他成为了“君主论”、“教父”等众多著作的蓝本……
●这套书就到这里吧
●即便作为“故事”,也浅显了些
●用的来说,文艺复兴的故事系列都一般,马基雅维里和威尼斯稍好,可能因为写的晚一点
●看到最后,完全被切萨雷迷住了,如果去了意大利,我可以找到赞赏他的马基雅维利,不知道哪里去接近切萨雷,“不为凯撒,宁为虚无”,这样的人生信条如雷灌顶,马基雅维利对野心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比起使命感更加值得信赖的东西,是人类的野心。还有作者,一个迷上切萨雷,把马基雅维利视为朋友的东瀛女子,日本是肯定呆不住的哈!
●从第一本按顺序读下来,感觉全文炒冷饭,噗。一代枭雄,前半生有教皇爹做靠山,一路顺风顺水,爹一挂,墙倒众人推。最后的死有勇无谋,令人唏嘘。
《文艺复兴的故事05: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读后感(一):第一章试读~文艺复兴时代出现在意大利的另一位“恺撒”,集波吉亚家族智谋、武力、财富和美貌于一身的天之骄子一生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传奇。
第一章节选:
正值夏日的傍晚,高塔在广场上投下了修长的黑色阴影。锡耶纳城的田园广场由十一条小路汇集而成,有如一条条河川最终汇聚成的湖泊。晚风穿过石板路,朝着广场中心吹来,为这个扇形的广场渐渐带来了一丝凉爽的气息。工匠与商人们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为了晚饭前的片刻小憩,从各条小路上三三两两地聚集而来。
《文艺复兴的故事05: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读后感(二):影像中不一样的切萨雷
没读这本书之前感觉上的切萨雷像暴君,但读完塩野七生这本书,看到一个不太一样的切萨雷。
本书从切萨雷的成长环境到其野心,生命经历着手书写切萨雷的优雅与冷酷。
在这本书中意外读到的信息,是当下封神的达芬奇,居然被切萨雷重用过,若不是其父亲去世,家族势力迅速没落。达芬奇可能会有另一番成绩展现给世人。切萨雷手下书中提到的是展现其工程建筑方面的才华。并非绘画。另一个人物是马基雅维利。之前隐隐知道其思想来源,不过明晰,读完这本书,才知道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源泉便是切萨雷为原型的。这也难怪塩野七生会用整整一本书来写切萨雷。
我相信如果切萨雷是塩野七生后期的作品,可能更加完美,前期未修改的作品,相对第一本有很多成长的感觉,但是逻辑思路,跟后面成熟的作品还是很有差距。本书最大的价值让我实实在在感觉到眼界打开的感觉,人生如切萨雷这般有时候也是一种复杂的畅意。好可惜其权利没落太快,其人生也太短暂。他的死亡也是战死沙场。读到最后有种莫名的激励。人数应该奋斗不息。不折不挠!
《文艺复兴的故事05: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读后感(三):Aut Ceasar aut Nihil
作者在引言中透露,本书动笔于夜深人静时,全情投入而成。全书采用传统日式历史小说写法,即以翔实考证为基,由情节涌动节奏浪潮,逐幕展演故事的舞台剧。所以阅读过程中,我总回忆起美剧The Borges的相应片段。亚历山大六世,乃是此人间剧的总导演,其44岁得子,现实年龄的差距,使得其护犊情深,爱子甚殷。Ceasar这富二代奇丽璀璨的一生,自带流量,像划过俗世夜空中耀眼的流星,将文艺复兴的艺术之光,毫无保留地应用在政治领域,其生平可称是华丽的政治技术范例,被马基雅维利记述于《君主论》,是为不朽,甚至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后世拿破仑及希特勒的身影。可惜造化弄人,突如其来的疟疾,毁了父子二人,毁了强大的波吉亚家族。政治的短视,判断的失误,使其为自己画下命运的休止符。后逃出生天,没有像源义经一样英雄末路。战死沙场了局,也算是得其归宿了。他试图将Italy——这个只存在于但丁诗歌以及文书上的虚拟概念,变成一个军事强人统治的世俗国家,虽然功败垂成,但雄心壮志,亘古不灭,终在370年后得以实现。
封底的三则推荐语,有碍观瞻,降低本书价值,建议再版时中信出版社去掉。
《文艺复兴的故事05: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读后感(四):不为凯撒,宁为虚无
看完了美剧《波吉亚家族》之后,只有这句台词牢牢得记在脑海里。凯撒是按照意大利语翻译的名字,他的名字按照西班牙语念出来应该是切萨雷更准确一些。他的故乡在西班牙,他的体内是斗牛士的血液,他的封地在潘普洛纳。
盐野七生是一位日裔研究意大利史的著名学者。因之女性的缘故,她的笔触中总是带着浪漫的调子,形容切萨雷时几乎用尽了所能想到的美好形容,他是如何身着白色礼服,披着天鹅绒的披风,带着深紫色贝雷帽,帽上有一枝长长的白色羽毛,骑在高头大马上,去创造他的历史。作者笔下他面容姣好,眼神坚毅,犹如天使。
切萨雷由于教皇父亲的安排成为了红衣主教,这在宗教世界里已是无上的荣耀,可他却辞去了。他如此坚定的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的那个,是意大利。不是梵蒂冈、不是米兰公国、威尼斯公国、罗马涅、弗力,他不要成为任何一个小公国的王,他要的是从未有人敢想象的意大利。
我曾经想过如果他不辞去红衣主教会不会成为教皇,可是因为他私生子的身份,他绝不可能成为教皇。或许他也并不是那样隐忍沉寂的性格,他势必要在自己最有力时创造最灿烂的历史。如果他不能掌握军队,那就杀了掌握军队的兄弟,如果他不能拥有友军,那就把妹妹嫁过去让她成为人质,如果他仍旧缺少力量,那就把自己送给敌军去换回力量。在他的价值观里,仿佛没有任何能够和那个唯一的目标相衡量。他身上似乎没有常人的恻隐之心,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只有一个标准,有用。
马基雅维利说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他是马基雅维利眼中的模范国王,或许是马在他身边与他多次交谈,或许是马无数次地看到他彻夜不眠在窗前来回走动的身影。书中的叙述也像是在远处观望一般的仰视切萨雷,所有的一切都是猜测,没有人能知道那个年轻锋利的灵魂里究竟在想着什么。他如此急不可耐地攻城掠地,风风火火地在别人醉生梦死的年纪建立了这样大的功勋,他知道他的力量是来源于他是教皇的儿子,所以他的时间紧迫。
可是时间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急迫而慢下来,给他想要的,尽管切萨雷那样拼命的追赶着时间,世界终究弃他不顾,向前奔跑。多么残忍啊!他如同流星一样,燃烧自己,灿烂消亡。他带着他的未竟事业,长眠于战场,他的野心再也、再也无人知晓了。
想起曾经看《君主论》最后,马基雅维利写到了一句古诗,战斗不会很长!因为古人的勇气,在意大利人的心中至今没有消亡。
意大利,或许是马基雅维利,与瓦伦蒂诺公爵切萨雷波吉亚,心中永远的白月光吧!
《文艺复兴的故事05: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读后感(五):优雅的冷酷:31岁的切萨雷
31岁,能做什么?
孔子说:三十而立,三十岁可能也只是刚刚工作,可以说人生刚刚开始。
但对于有些人而言,30岁已是人生的全部。
他有着“宁静的脸庞和天使般纯洁的眼睛”,却从无到有,在意大利的历史上尽情泼墨。他在以一己之力推动着历史前进,可以说是内心私欲的膨胀,也可以说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妄图改变着现实的痛苦。但不管如何,他妄图改变历史,但也在创造历史。他是切萨雷·波吉亚(Cesare Borgia),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家族的最臭名昭著的人物。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的开篇即说“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切萨雷不是庸人,他用尽了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为了他自己心中的目标,“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人类总是有近视症,总是喜欢放大别人的恶,而缺乏一种更大的宏愿来审视别人,审视自己。
切萨雷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拿起显微镜,他满身的邪恶,乱伦、谋杀、权谋、野心、杀戮、贪婪,一无是处释放了作为人所有的恶。但如果你拿起望远镜,他身上却又闪烁了熠熠生辉的光环,目标明确、坚持执着、百折不挠、雷厉风行、十足的行动派。切萨雷如同包裹在路西法外衣下的安吉拉,如卡西莫多般守护着心中的艾丝美拉达。
15世纪的欧洲处于中世纪的尾声,伴随着奥斯曼帝国崛起而来的君士坦丁堡的沦陷是西方思想火花的绽放。舍弃了中世纪“Gods will it”的义无反顾,人类又一次将目光转回了自己,重新思考起“I will it”的命题。但伴随西罗马帝国灭亡而来的意大利却从未统一在一张王旗下,支离破碎让外来势力有了可乘之机,亚平宁半岛成为法兰西王国、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王国角逐的舞台。
切萨雷含着金钥匙,在7岁已经成为瓦伦西亚的牧师,17岁(1492年)伴随着父亲成为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自己也成为瓦伦西亚大主教,18岁(1493年)成为枢机大主教,拥有着影响整个天主教世界的核心权力。对于18岁的年轻人来说,这已经是不可估量的丰功伟业,虽然是靠着父亲的荫功,但却实现了别人无法想象的成就。如果按照他父亲的规划,他的人生终点将会是教皇——拥有着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权力,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幻想。
伟人从来不会浸淫于成就的光环,正如切萨雷不会满足于父亲的规划,他选择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头来过的路。1498年8月17日,切萨雷向教皇提出辞去枢机主教的申请,成为天主教历史上第一个自请辞职 的神职人员。当然这不会是赌气,并不是想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也不是向父亲证明自己的才干,因为他从来不拒绝父亲的帮助,也不拒绝家族带来的利益,反而这些成为他实现自己内心目标的重要力量来源。他有着超越现实的理想,“不为凯撒宁为虚无”(Aut Caesar,aut nihil),为了他的理想,他谋杀了自己的弟弟胡安,亲手缔造也亲手毁灭着妹妹的婚姻,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条件实现着自己内心的理想——将意大利统一在自己的王旗下。
从1498年到1503年,利用短短5年的时间,将教皇国的传统势力范围罗马涅、马尔凯等地重新纳入到教皇的旗帜下,让托斯卡纳听命于自己,让那不勒斯王国不再独立。他基本统一了意大利的中部,而且有望以秋风扫落叶般征服整个亚平宁半岛。在征服的过程中,用尽权术,他投敌卖国,和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做交易,以那不勒斯王国的利益换取法国的军事支持;他阴险狡诈,让米兰公国从此国将不国;他心狠手辣,残忍杀死了投靠并疯狂崇拜自己的法恩扎的城主。但不管如何,却在用种种方式来实现统一意大利的梦想。他的佩剑上铭刻着凯撒在跨过卢比孔河时的名言“骰子已经掷下”(IACTA EST ALEA),正是对这种义无反顾的完美写照。
但“成也萧何败萧何”,依托教皇父亲亚历山大六世的权威迅速崛起,但也伴随着父亲的去世而迅速衰落。切萨雷早已预测到父亲去世后的种种,但却以某种出乎意料的方式让他承担这种后果。1503年,切萨雷和父亲在一次宴会后双双病倒,父亲来不及治疗就已过世,瞬间轰塌了他的世界。教皇的选举是他无法控制的,而新上台的教皇却是昔日的政敌,一切的一切都魂归尘土,生于虚无灭于虚无。
随后的切萨雷被囚禁、释放、重新被囚禁、逃跑,但最终战死在作为战士最光荣的地方——战场。
就是这么一个人,塑造着现代艺术中最知名的邪恶家族,最终也尝尽恶的后果;尝试推动意大利历史的进程,但却功亏一篑;马基雅维利成为他的忠实粉丝,写就了以他为原型的《君主论》;达芬奇成为他的座上宾,在他的帮助下实现自己的艺术王国。
他不仅是恶人,更是一个伟人。惊叹于他明确清晰的目标、不择手段的追求、敢于舍弃的勇气、整合各种资源为我所用的技巧,但也感叹时代的捉弄。300多年后,意大利终于统一,以同样的方式,但回头去看300多年前的尝试,无不唏嘘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