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负伤的治疗者》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负伤的治疗者》读后感1000字

2020-04-07 23:4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负伤的治疗者》读后感1000字

  《负伤的治疗者》是一本由[荷兰]卢云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负伤的治疗者》精选点评

  ●开始适应灵修学的风格了,读的恰逢其时,很喜欢

  ●开辟福音宣扬新视野

  ●很细腻沉静的一本小书,里面有很深的温柔,讲到牧者的艰难与人世的艰难,也许就是因为在艰难中选择了温柔谦卑地负轭,我们就与那些已经快被黑暗吞噬的人一起看见了会照亮未来的future grace和不灭的盼望。适合静下来有时间随手再翻一翻。

  ●灵修方面的书,不厚读起来也顺畅

  ●卢云的笔触,真是如此柔细,不经意间就流抵间,初饮以为不过是一丝甘甜感动回味时却发现自己世界赤裸裸面对上帝,无所遁形。此书亦然,在细腻而满有爱的文字下,潜藏的是最具革命性颠覆性论道。迫使我们不得不翻转我们的价值观,在上帝面前敞开我们的伤口,并学习成为一名负伤的治疗者,因为那位道成肉身者便是如此来到我们中。

  ●五个小时差不多读完,全书四章。发觉吸引我的,总是对大环境判断与对社会全貌洞察,但进入细腻的自我剖析和敞开的文字时,我居高临下的心因无法被满足,而有些抓不住重点。这大概是我思维方式阅读弊病。书还值得再多次反复的阅读。

  ●纤细温柔如耶稣

  ●Lillian给我的....刚收到还鄙视了一下...为啥新教这么多宝藏,还要去读天主教的东西....主要是我看到有很尊重弟兄有对这书以及卢云的观点保留。我看完再下定论吧....(。

  ●通过这本小书认识了卢云,也认识了自己,让我知道原来还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此有同理心关怀,细腻,深邃,负伤,人存在本质是爱与被爱,愿我们来到基督的面前体会这爱。

  ●提醒我的内心思考服侍的真正意义

  《负伤的治疗者》读后感(一):医治必在今天成就

  即使我们知道自己蒙召成为负伤的治疗者,却仍很难承认医治必在今天成就。因为我们生活创伤随处可见时代寂寞与隔绝几乎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经验

  但我们必须要相信医治就在今天完成

  倘若我们真的听他的声音,并以此为盼望,我们就能明白,也会使别人明,我们已经拥有追寻泉源,也能成为真理见证,如今的创伤能成为医治的能力

  《负伤的治疗者》读后感(二):牧者的素质

  未来的牧者应该同过去的牧者一样,成为一个祈祷的人,一个必须祈祷的人,一个必须不住地祈祷的人。提出这一简单事实可能出人意料。但我希望能从这一经常滥用名词身上剔除一切冠冕堂皇、假冒为善、宗教狂热色彩

  面对内向、无父、仓皇失措的一代,牧者需要敞开自己,带着怜悯的心,默观。卢云确实预见了如今的社会问题,只是牧者在这方面常常表现出无能为力,或许,我们要回到过去,重拾祈祷的属灵传承

  《负伤的治疗者》第二章小结

  《负伤的治疗者》读后感(三):等待明天

  等待明天正是牧者的使命,它要求牧者对他人有真切的关怀,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深邃的信念,而且有足以超越死亡的热切盼望。惟有借着服侍,才能彰显牧者之道。

  只有借着同负重轭、同经患难,才能使他人得着安慰。进入他人的苦难之中,在苦难之中默默等候。

  我们基督徒也会经常受邀请进入邻舍的苦难之中,并借着进入他们的恐惧,来克服他们的恐惧,并在患难与共中寻找通往自由的道路。

  耶稣也是这样做的,进入门徒的恐惧,并带领他们出来,通往自由。我们岂不是也应该如此效法基督吗?

  《负伤的治疗者》第三章小结

  《负伤的治疗者》读后感(四):我们都可以成为"负伤的治疗者"

  这可能是写给牧者的一本书,但我读完也很感动。作者写这本书,也是因为看到现代社会中人的困境和所带来的牧养困境。 所要面对的境况就是,后现代社会中,历史感的缺乏导致的游离感和失序感让人感到冷漠和厌倦;接受到的各种对立的信息和冲击,真理也被碎片化的意识形态所取代;丧失意义感同时也丧失了永生意识。然而,也能看到在每个人的努力中,在异议人士的抗议中,在学生刻苦学习的身影中,很多人都在突围,有自己的革命之路,可以从此处出发。 在讲面对个人处境时,讲到一个例子,一个神学生去医院探访一个48岁的工人。他没有亲人朋友,只有一份下苦力的工作,因为脚受伤要做一场风险挺大的手术。学生和他聊天的过程中,他表达出自己不想因为做手术而死去,但继续活下去也没有更多盼望,只有一份累人的工作等着他。学生因为他粗犷的表达和没有很友好的态度,认为这个人不会听自己讲话,而限制了自己的表达欲,就没有和他讲什么。工人在手术麻醉中就没有再醒过来。其实牧者或者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这种,面对另一个人的绝望处境时,要能真正进入别人的问题当中,将自己的爱信念和盼望传递给别人,只有进入沙漠才能将他人从沙漠中领出来。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有一次和父亲沟通的时候,面对他曾面临的处境,其实我可以做的更多一些,更多设身处地地考虑,将自己对他的爱和感谢传递出来。) 作者还提到通过隐匿自身才能成全他人。"当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中找到抛锚稳妥之处时,就能让他人进入我们为他们而设的空间,允许他们从容地跳舞,自由地歌唱,无拘无束地分享。那么,我们的存在既不是威胁,也不是定罪,而是让人觉得宾至如归。"这种时候,我们会从困境中出来,去面对伤口,向深处跋涉。所以"牧者是加深人的痛苦,好共同担当这更深邃也更本质的痛苦。"这点我挺有感触。[/cp]

  《负伤的治疗者》读后感(五):心灵牧语

  第一次接触卢云的书是《浪子回头:一个归的故事》虽然作为一个弟兄,但是我很喜欢那种细腻的描述,对生活鞭辟入里的分析。我也喜欢杨腓力的书,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但是读了这本《负伤的治疗者》发现卢云不仅对基督的俯就,进入贫穷和苦难的独到诠释,也有时代感的把握,让我不禁感慨,怪不得这位天主教神父的著作颇受基督徒欢迎。

  下面来谈谈对书的感受,分为前两章和后两章:

  从第一、二章,让我觉得,这是很理论的一本书啊,社会学的词语,对一代人的分析,看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但是却有很大一部分触动了我的心,让我深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卢云,看到了这个时代的人性特点,社会的普遍现象,所以这让我觉得卢云是有先知眼光的牧者,对时代的洞见和把握真是十分准确。当然,我对这一部分除了触动我内心的一些描述,并不感冒,只是觉得,分析的很到位。

  当进入第三章的开始,卢云描述了神学生和一位病人的对白,病人对明天充满绝望,其中描述的一段对话让我觉得,这就是一位受过训练的神学生或者牧者或者说心理咨询师所谓的非摄入性会谈,当然这样的会谈并不能帮助病人看到希望,走出困境。但是随后卢云对这段对话进行了分析,让我深切的感受到,进入他人苦境,与人同受苦难,并且一起在盼望中守候是辅导中多么重要的因素。后面两章的许多描述都让我不禁一边读一边点头,一边思想,我就是需要这样一位一同承受者,一同守候者;我也正需要接受苦难的不可消除。

  写到这里,引起我的一点反思,今日教会,仍然沿袭进医院,向病人传福音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本是无可厚非,但是今日许多人传的内容仍是空洞的词汇,希望将基督硬生生塞给我们觉得需要的人,却没有像基督一样在他人的苦难中有份。当然,怎样进入他人的苦难,在他人的苦难中一同承担,与他人的苦难有份,这是更需要有属灵的智慧和内心的怜悯与爱,我不敢妄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