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坐火车旅行》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坐火车旅行》影评精选

2022-04-25 03: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坐火车旅行》影评精选

  《坐火车旅行》是一部由阿里兹·莫雷诺执导,路易斯·托萨尔 / 佩拉·卡斯特罗 / 欧内斯特·艾戴里欧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坐火车旅行》精选点评:

  ●高开低走的故事情节,恶趣味就只是恶趣味,实在有些失望。

  ●多重叙事的悬疑套路加上魔幻色彩的黑色幽默 。几层叙事叠加在一起,在虚构里玩弄所谓的真实。看似荒诞又逻辑自洽的故事是否只是大脑的一时错乱。“Plausibility is overrated”

  ●是我的错 日语没学好 第一个故事英文又难又快 后面的故事大概能看懂 挺猎奇的....... 想起来荒蛮故事

  ●#东京TIFF3#主竞赛单元影片。猎奇,疯狂,脑洞奇开。第一印象确实是西班牙这几年的电影都蛮有意思,也想到了前两年在戛纳的《荒蛮故事》。感觉这个根据小说改的电影就是个俄罗斯套娃,在虚幻中幻想,在假想中误以为真,很喜欢里面一些对话,搞笑又让你不停在脑中回想,上面的朋友说不看第二遍的,我却觉得还想再看第二遍,再再脑中幻想一个新故事。

  ●放下“正常人”的傲慢后觉得很喜欢,镜头色彩配乐都很有趣。最喜欢文件夹里的巴黎故事,从虚构作品获得的经验与现实的落差,让性和爱情成为悲剧。对真假的讨论甚至还出现在科索沃故事的八卦里。总之既像真安赫尔说的,当真你就输了,也像女编辑说的,里面有本好小说,但究竟有多少现实的影射,观众得自己选择。很惊讶居然有人拿《荒蛮故事》做对比……蒜头和洋葱有什么好对比的?

  ●嘲弄“叙述”的短片作业集,层层叠叠的结构是小说作者的功劳本分,至于导演层面,伊格莱西亚这样的导演西班牙可从来没缺过。

  ●3.5。脑洞清奇,口味浓重。作为导演长片处女作,非常成熟而大胆。西班牙Cult片制作不易,前后花了五年。本来在想这样的片子果然适合东京电影节,后来导演在发布会上直接说,日本人本来就crazy,所以这样怪异的片子可能会对他们胃口。。日本记者们尴尬地笑了

  ●非一般荒诞

  《坐火车旅行》影评(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

  吃屎什么的,确实反胃。挖脑那里,我脑子也不舒服。整个电影生理反感的地方至少7.8个镜头。

  但是有一说一,跟大部分猜得到接下来发生什么的悬疑片比,这个确实反转的有些意外。我猜到了妹妹是精神病编故事,没猜到妹妹是哥哥扮演的。我猜到了酒和香肠有问题,可能是有毒或者人肉做的,没想到是屎尿做的,猜到第二个故事那个精神病可能啪啪狗,没想到他让狗啪啪女主。第三个故事猜到了两个残障人士相爱,没猜到满眼放光的女瘸子是在怜悯鼻涕虫……Anyway,是一部让人忍住快进忍不住看完的片子。

  观后感。

  1⃣️不要听信坐火车时候任何看起来可靠的人吹的牛逼2⃣️当伴侣的要求突破以往生活的尺度的时候,立马拒绝,感到不适的话,赶紧逃跑。当你觉得你离开一个人活不了的时候就是PUA的开始。3⃣️现实生活中真的很难分清爱和怜悯,但是第一次啪啪啪就让对方吃你的精子真的是自己找抽……

  《坐火车旅行》影评(二):(剧透警告⚠)坐火车的好处

  南欧人民的脑洞和人性展现度是非比寻常的,整个电影就好像剥洋葱一样展示了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看完后好像看懂了(表层所展现的),但是实际精神层面展示的却是像大海里的钢针,摸不到边,太多解释都太合理,让我们一步一步陷进它的逻辑,但单拿任何一部分看都是很不符合常理的。

  电影中层层拨开一个人不同的精神层面(洋葱),涉及:

  - 战争(父亲对垃圾男儿子的严苛,孤儿院女及孤儿的灭失)

  - 疯狂(垃圾男对于垃圾车的邪恶任务幻想,其实看到这里想到了80年代中国好像也有人铁锅套头)

  - 虐待(狗男对狗女的精神控制)

  - 不沟通(蜗牛男对爱情的理想化幻想)

  在电子荧幕上由狗女讲述着她情人送进精神病医院的原因,回程的火车上遇到了假医生男,假医生男先是介绍了精神病的不同种类,包括有一种是喜欢像他人倾述,随后假医生男讲述了一件病例(现实来说,医生是不能泄露病人的隐私的,包括他之后在垃圾家门口遇到狗女的窘迫以及得知狗女想出版病例后都表明了他自己知道他可能只是一个人格扮演)

  ------

  累了休息一下

  《坐火车旅行》影评(三):莫名其妙

  如题,就是我的观后感。

  可能确实没看懂,除了软体男和瘸腿女的故事以外,似乎其他几个故事都彼此有些联系,但是联系在一起又好像没啥意义,换个故事也可以联系起来。(PS:个人觉得瘸腿女挺好看的呢,嘿嘿嘿)

  本是冲着悬疑片而来的,开局不错,女主在火车上遇上一个可疑的精神病医生。医生非常自来熟,并且如我所料地开始忽悠,扯出一个独臂杨过,这个杨过发生了一系列诡异的事件,但其实发生在杨过身上的事并不重要,我关注的还是医生。那么问题来了,医生扯淡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结果他下车买三明治去了。。。

  然后导演开始交代女主的背景故事,同样是那么诡异重口味= =也是同样的,我并不关注,这是导演在向我提供什么线索吗?女主故事交代完毕后,导演又插了一段残疾男女的爱情史,我是真不明白这段故事与之前到底有什么联系?放在整部电影的意义何在?罢了,看下去,可能是为之后做铺垫呢,对吧。

  回到电影时间线,女主跑去找医生,发现原来医生自己就是个精神病,好吧,也算有点意思。但是我回头一想,那之前大篇幅讲的杨过的故事又代表了什么呢?纯粹地扯淡吗?不懂啊不懂,我看下去吧。

  女主来到杨过的家,两人说着说着爆炸了?!女主安然无恙,精神病音信全无,什么鬼啊!

  就在这时,女主再次乘坐列车,居然遇上了独臂杨过!这是什么发展?不懂!那我看下去!

  TM没了!电影结束了!

  这什么玩意儿啊。。。哭

  《坐火车旅行》影评(四):搁置怀疑

  为什么明明所有人都知道书和电影是假的,还要使劲把他们弄得像真的?

  马丁这句话不正好解释了整个荒诞剧的缘由

  所有的故事真真假假 不同的叙述者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话语

  你相信的是你选择相信的 而故事本身你无从考究,你只能带入其中,感受叙述者带给你的情感波动,故事的起承转合,你只能跟着他的思维走,看过之后才能跳脱出来

  像艾尔嘉,这个倾听故事的女人,她分不清叙述者和作者,混淆人物和作家,导致她爱上她以为喜欢的作家,之后与养狗人坠入爱河,被虐待的时候她能走么,她可以,但是她选择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知道逼迫她到临界点,你看,其实他也能逃脱这个黑洞,但是她一直自我欺骗,沉浸在自己认为男人爱自己的幻想中,认为这是真的,多少个日夜,她可以选择晚上离开,但是她没有,直到最后一击

  软骨男通过片子学习到的东西无法应用到实际,他接受到都是虚假的信息,所以他无法正常反应,他是个倾听者,没有辨识度的倾听者

  艾尔嘉也我们这些倾听者,听故事的。看电影的人的缩影么,从头到尾,你所接受到的东西并没有讲明他的真假,你一厢情愿的相信,等到最后发现假的开始指责,你一直都知道她是假的,但你不,你欺骗你自己,你让你自己相信这是真的

  就拿剧里的例子,艾尔嘉僵的故事说她切掉脑袋是幻想,可是最后喂狗的镜头盆里却有红色的血迹或者油漆,你觉得她说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可能有个不恰当的比喻 ,你的相信故事就像你的另一个人格,你听得越离谱,你的人格就越打架,理性和感性不断冲击你自己,感性把你带入故事,理性想抽离出来

  就像追星,就像磕cp

  是假的,但是你总要证明他是真的,不断举例子,到最后戳破面纱,你开始破口大骂,觉得自己被辜负了,其实一开始就不存在啊

  整个片子调色很舒服,拍摄的手法和角度,还有转镜的广角畸变我很喜欢

  《坐火车旅行》影评(五):荒诞环扣环

  我通常吃安利很快,但是不轻易“消化”安利。

  看《坐火车旅行》是冲着西班牙优秀的悬疑片去的,总体而言还远谈不上惊悚,但重口味的调调足以使我产生恶心感。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整部片子的色调,艳丽诡谲,怪诞醒目,我其实还觉得这些配色挺好看,但是与故事情节匹配上就……很恢恑憰怪。

  这部电影的拍摄视角很特别,镜头移动的方式也很好,再有就是只闻其声也会让人产生画面感,哪怕看不见血腥画面,也能透过演员的表演把电影要传达的画面引入脑中。

  其实蜗牛男孩(软骨男孩)的故事看起来挺多余,要是没有也不影响整部片子的逻辑。当然,作者本身也忘了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影片可以说是十分尊重原著了。

  影片像俄罗斯套娃一样,镶嵌和穿插了许多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不是探案那样的胆战心惊,却还是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

  一环套一环,环到最后结尾,似曾相识的情景,仿佛情节再次循环,这倒是很有意思。

  不是我喜欢的那种刺激感,但总体不算无聊,倒也还好。

  第一章

  第一个故事: A女士回家发现丈夫盯着一坨shit沉迷其中,丈夫被送入精神病院。

  第二个故事:A女生在火车上遇见精神病医生B(男),B问“你想聊聊吗?”B和A女士聊了聊自己遇到的一个案例(病人),B描述自己家附近由一大片垃圾无人清理(垃圾醒目的色彩其实是铺垫),然后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奇怪的信件。信件内容是:寄信人C的哥哥D遵从父亲的意愿去了空军军校,此后经常写信回来,内容一次比一次怪异,直到有一天,D再也没有寄信回来。又有一天,D衣着邋遢地回来,宣布自己被开除,然后在大家惊讶之余他也讲了一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D进入军校后认识了一个善良的女医生E,女医生一手建立了儿童医院,挽救了很多生命,D和E相谈甚欢,时常一起吃吃饭,散散步,聊聊天,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板着脸对D不理不睬。又有一天,E主动找到D坦诚自己为了筹措维持儿童医院运转的资金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因为资金补贴的申请没能通过。紧接着,在D惊讶之余,E也讲了一个故事,同时眼泪汪汪地表示自己就是下一个。

  第四个故事:E靠着自己勉强维持了儿童医院的日常饮食消费,她很快意识到这根本是个无底洞,可是儿童医院是她的心血她一点也没考虑过放弃。直到有一天,E遇见了她的客人F,F是个有钱的大商人,F和普通的客人不一样,他认识很多商业界和政界的朋友,于是他给E出谋划策,要求E每个月给他们这群人提供一个孤儿。E当场赶他出去,但很快因为资金问题选择屈服,F的朋友们就这样和E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资助”关系。然而,有一天,客人F脸色惶恐地找到了E表示自己要完了,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第五个故事:F一直与这些非富即贵的朋友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日常生活就是抽抽烟,聚聚餐。直到有一天,他第三次问起这些送出去的孩子情况。F的朋友之一G带领他来到一个小房间,G声称这是一件操作室,然后突然接到一通电话临时和助手出去,留下了F一个人在房间。F知道这些人有点恋童癖,但他并不知道其中的勾当。他趁机拿走了其中一部光碟,回家打开看到内容万分震惊,儿童被卖给客人后录制了很多色情光盘,然后被人杀死……F非常生气,他找到朋友G严肃地指责了他。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朋友G的眼里只有钱,甚至反过来威胁他。G在警告和威胁F的同时,讲了另一个故事。

  第六个故事:G表示,这个产业链即便是上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色情产业链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创造了很多效益,而血腥的片子比色情片更具有“价值”,不仅可以录制光碟,还可以把剩下的躯体的一部分出售给饲料公司,一部分内脏出售给制药公司,掏空的部分高价卖给纽约的怪诞行为艺术家,用于展览观赏。

  第七个故事:精神病医生B虽然觉得故事不可思议,但是选择了相信并真的找到了寄信人C的房屋,C非常热情地请B进门,递上酒和香肠,B虽然觉得味道奇奇怪怪,但还是客气地象征性的拿了一片吃,结果C告诉B信的内容是假的,除了哥哥D缺了一只胳膊。但C表示自己并非有意欺骗,而是哥哥D欺骗了大家。然后讲了哥哥D的真实故事。

  互啄中,B突然被C咬住了舌头,慌乱中B扯下了C的胳膊,严肃地说应该是假肢。是的,你没有看错,C是故事当事人,C是男人。C撕下了伪装,讲了下一个故事。

  第九个故事:C告诉B,他对B关注许久,从B的垃圾分析B的生活习惯:只用一次性剃须刀,不吃转基因食物,嗜喝咖啡。C说自己脑部潜入了芯片,鼻子里装置了麦克风,自己为了躲避垃圾公司的控制在地下室呆了足足8年。B进门闻到的恶臭根本不是来自下水道,而是C的垃圾。C说自己乔装打扮成姐姐的模样,独居许久,足不出户,吃自己的大便和尿液,B突然想起来C给自己的“烈酒”和“香肠”……C看到窗外的垃圾车表示B受到了跟踪,拖着B来到地下室,B在这里见到了壮观的垃圾和难以掩盖的恶臭。在这里,C给B讲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第十个故事:C做了5年的垃圾厂工人,他发现公司会在垃圾箱上面喷洒相当难闻的味道,作过工作的人从上到下都会渗透上这种味道,这种臭味无论洗多少次澡都无法难以清除,C认为这是垃圾公司对员工的精神控制。C还发现垃圾公司通过回收垃圾鉴别指纹,从指纹分析垃圾的主人,根据垃圾内容和属性、使用频次再分析记录主人的生活习惯、消费偏好,而这又能判断出主人的财务状况、性生活状况、政治倾向。这一切的内容会记录在每个垃圾袋主人的芯片上,当局知道人们的一切。但D是系统的一个故障,所以垃圾工人不收B住处的垃圾,这造成了B住宅附近的垃圾日积月累成了庞然大物。

  第十一个故事:B把C讲给自己的故事讲给A女士,告诉她C后面死了,然后拿过A的钱中途下车去买三明治。火车开走,A女士没有等到回来的B,但是发现B留下来的一个笔记本。第十二个故事开始。

  第十二个故事:A女士原本想看看笔记本里面有什么B的联系方式,结果没有找到,却发现了关于精神病的案例故事,她阅读起来,看到一个瘸子女和软骨男的爱情故事,她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于是一回家就查找了B的网络联系方式打算物归原主,并谈谈出版的问题。A早上听到电话的留言,对面表示自己没有丢什么并请求不要打电话骚扰他。A动身前往B的住处,见到了一个年老男人和一个女人,老板人自称是真的“B”,说她遇到的B是假冒了他。然后严肃地给A讲了假“B”的故事。

  第十三个故事:假“B”实际上是B的儿子,是屋子里女人的弟弟,也是假B讲解故事中的人物D。假B的姐姐告诉A女士,假B患有精神病,本来送去了一家国际精神病诊所,但因为超前的精神病治疗法,假B被进行开放式治疗,让他融入社会。而假B时常自称为自己的父亲B,这么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真B表示用不着相信儿子的话,他表示假B有双重人格,同时否定了笔记本的内容,表示那些是假B编造出来的东西。但A表示不关心真假,只在乎能不能出版,因为她真的觉得里面的故事写的很棒。

  第十四个故事:A得到假B的地址后前去寻找,恰好在门口碰见假B,假B表示自己正在检查D的稿子,邀请A同去,A于是和假B共同进了屋子。(假B此时的人格还是自己的父亲)

  进屋后A被B带入地下室,A在这里见到了故事中8年的垃圾,恶臭熏天。假B一边走一边咀嚼着垃圾,得知A想要出版自己的手稿迟疑了一下,表示自己多年没有阅读,自打从精神病专家的角度阅读后就再也不相信文章里的每一个字。同时问了A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故事是假的,却还是努力要证明它是真的?”A的回答是“搁置怀疑”。假B不知道自己深陷其中,回了一句“逼真性被高估”然后就被突如其来的爆炸淹没。A逃了出来,捡了一条命。

  第十五个故事:一个女编辑爱上了一个作家,但到头来她意识到自己混淆了叙述者和作者,她爱的人是叙述者,而并非这个作家本人。她选择了分手和辞职,离开作家后她养了一只狗,并打算再也不想了解关于男人的事情。这个女编辑就是A女士,此前的故事由这只狗引开。

  第十三个故事:A女士的狗和H杂货店老板的狗相识,触发了A与H的爱情,但是结婚后A很快发现自己变得很卑微,SM蔓延到日常生活,H把她当成一条真的母狗,DOI要求后入,吃饭要像狗一样匍匐,送的狗项圈平时也要求戴着,用四肢爬行,住在狗窝,甚至让另一只狗上她……很明显,H是个变态,A终于明白自己一次一次的软弱和退让让自己失去了人格上的自尊,她幻想拿着榔锤敲死这个变态男,用锯刀锯下他恶心的头颅,掏出脑髓放到狗碗里让其它狗吃了他。

  当然,如果A有这么大的胆子也不至于沦落到这个地步,她换了一个办法。她往H的杯子里添加了10立方厘米的阿那巴比妥,她原本设想的是H身体日日渐虚,慢慢死掉最好,结果没想到H好像得了精神病,一直对着自己的大便仔细观摩挑来挑去。于是A把H送到了一家不问太多问题的,便宜的,尽可能远的精神病疗养院。A终于摆脱了这个变态男。

  第十七个故事:A出售了变态男H的报社亭,和谨慎并移送会话后看见医生对开颅的描述和自己想要报复H的那一幕如此相似,于是毫不犹豫万分欣喜地签了字授权。A乘坐火车返回,她的对面又过来一个人,同样捧着笔记本,只不过不是红色的,他问A,“你想聊聊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