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史》读后感1000字
《十字军史》是一本由[英] 乔纳森·赖利-史密斯 / Jonathan Riley-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4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年第十三本。这才叫历史书!译注真是强势抢戏。作者花了200多页讲述了拉丁殖民地在东亚的建立和消亡,还要涉及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义背景,真是着实不易。基本上所有的战争故事都被略过。部分篇幅由于要为完整性让道所以在时间线上有跳跃,故不建议0基础读者阅读。
●将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人物、思想变革,较为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结合《耶路撒冷三千年》,对三大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和伊斯兰之间的纠缠,会有比较客观的认知。信仰,必须有,人无敬畏之心,则乱。
●好康。
●校对不负责任,第三章根本无法阅读,大量生僻词义缺少译者注,地图编排也不够精细,大量地名得不到地图的验证,最无法容忍的是译者对中世纪史尤其是教会史完全不了解,安娜·科穆宁都会翻错,[46页第七行],看了三章就不想看了,机翻的作品卖这么贵,,国内中世纪史就这么做,前途不要太光明。
●全面、概括但琐碎,史实交代混乱,加上翻译的问题,更是一团浆糊
●非历史研究者和非中世纪历史爱好者这本书是看不懂的。我对十字军历史的喜欢缘于《骑马与砍杀》和《刺客信条》,玩游戏时总想了解游戏的背景与历史,这一想了解便停不下来。 这本书说难懂倒也是事实,的确专业性太强了。十字军从最初的为了信仰到为了财富再到为了权利,几十万人长达300多年的军事对垒,黑暗的中世纪也因为十字军的存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扫盲
●小布什曾说过;今天,西方世界依旧在为1095年的十字军东征赎罪。基于此小布什也被公认为美国史上最愚蠢的总统。身边有个女孩深信基督不能自已,而我想以“道”之名将她从基督泥潭中拉出来。。。18年工作重点。flag奉上
●与中世纪社会、经济、神学并行的另一面。主线明确,信息量大,简略的解释非常提纲挈领,翻译水平很不错,优秀的专业普及性读物。
●学术派,需要对欧洲的中世纪史有一定了解。对宗教描述较多,想看十字军精彩故事的可能会失望了。
絮絮叨叨 磨磨唧唧 啰啰嗦嗦,简直就像一部乡下老太太的流水账!没有逻辑 没有重点,某些事件反复在时间上跳跃,这种跳跃缺完全不能说明任何主题!对于部分精彩的故事,例如第四次东征和对抗蒙古人的东征,竟然也只用一两页纸就说完了?!你如此简练的文笔为啥要写出400多页的长文?!对于一个对十字军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实在不适合阅读,差评!
《十字军史》读后感(二):篇幅适中、质量上乘的十字军通史
乔纳森·赖利-史密斯(Jonathan Riley-Smith,1938-2016)剑桥大学历史教授,近年来英国十字军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出版了大量关于十字军、耶路撒冷王国、医院骑士团的著作,参与编撰了《十字军地图集》《牛津插图十字军史》。此外,他还是一名医院骑士团骑士(马耳他骑士团骑士),令我倍感亲切。《十字军史》一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厚度适中的单卷本,此书具有典型的剑桥学术书的体格。史密斯的谋篇布局脉络极为清晰全面,将整个十字军历史(从11世纪至18世纪)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涵盖了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各方面,令人钦佩。公正地说,它是目前国内引进出版的十字军题材书籍中最具学术参考性的一本,值得十字军历史的爱好者收藏。如果要论及它的缺点,恐怕主要便是篇幅所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十字军历史中的一些细节难免有所取舍。
《十字军史》读后感(三):他们算不算英雄
当我合上这部《十字军史》时,对于如何定义这些十字军战士的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历时几百年的十字军运动,五次大的十字军东征,11世纪末占领耶路撒冷,12世纪中期围攻大马士革,13世纪初和威尼斯人联合洗劫君士坦丁堡以及对埃及的侵略。以及其他次要的十字军运动,比如西班牙的再征服运动和利沃尼亚附近的征服等等。以及资金的筹措和教廷的规划。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段跨度很长的有各方力量角逐的中世纪史,近东的敌人也是换了一波又一波,叙利亚人,埃及人以及最后的土耳其人。最有趣的莫过于不同时期对十字军的评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西方人认为十字军如同强盗,也是教廷揽财的借口,为穆斯林世界带来了灾难,之后的德皇还亲自去拜访了当时十字军的主要对手萨拉丁的坟墓并献上最崇高的敬意。当社会主义兴起到一战前的一段时间里,十字军被定义成早期的殖民活动。以色列建国以后,中东的极端组织认为十字军是一种对穆斯林毫无人性的灭绝战争,而以色列或许可以看作西方十字军运动的战利品。所以我觉得就中世纪那段时期来说,那些怀着对圣地渴望和捍卫信仰而上路的十字军战士是伟大的,而对那些以其为职业的人来说,他们都很普通。一旦以宏观的角度来定义一项历史运动时,定义的内容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定义者的定义内容来推测定义者的身份和真实意图,这里大有学问。
《十字军史》读后感(四):想到的几件事
很好玩,挺好看,也够长。
我想到了几件事。
一,其实十字军只是一个历史的侧面,一个局部,一个标记。但它可以牵连其他相关的历史。但又不免令我生出更多的好奇,想看更多的历史。于是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坑,希求更完整的图像就不得不读其他的。好累啊。
二,这是一本看起来很客观详细的历史书,书里的十字军一点也不神秘。电影里总有十字军的什么,神龙见首不见尾,势力巨大,道具顶级……艾柯的《傅科摆》里也充满了十字军这个词。我当然相信这本书,因为我不相信神秘,更不相信基督教什么的是真的。
三,那时候的欧洲太乱了。我以为成因之一,就是宗族多而且人口少。讨厌的王小波又把话说头里了:人少才会重视自由和民主。而且欧洲的法律传统真是令人钦佩,可能和他们的基督教传统根生于同一种脑功能的偏好。
四,十万人的队伍里不会有英雄,三百人的队伍个个都可以是英雄。我们人太多了,早就认定人很便宜了。其实这个现象我一直觉得有点不公平。就好比读书多的人往往显得比读书少的人更无知,实则是更温和。旧约里以色列人被扣在埃及时,一共能有多少人?一共能有多少个先知?写的好像自己多庞大多伟大一样。我作为一个典型的汉族人,从想不到炫耀自己种族的人多,我甚至以为这是一种历史的负担。可人们总是被肤浅、少见多怪的吹嘘着吸引。我见过一个IT男,谈起自己知道的那点东西唾星四溅,仿佛他见到的是他第一个见到的,他推理出的是他第一个推理出的一样。结果呢?小女生多半喜欢,觉得他有才气。唉,人就这样。
五,拜占庭的皇帝真的很不够体面。但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国家了。他根本就不信任别人能办好事。这种与人与国打交道的方式总是有道理的、有理由的。但是,采取这样态度的人只会导致所有人不得不都这样。卑劣招致卑劣,只不过比善意可能会招致的损失少一些罢了。单方面、无条件的善意举动,都是本性爱赌博的人。
六,看到最后,我真的以为,透过十字军这个表象,其实十字军战争这现象的根本只是人们想打仗而已。就是这么简单。
七,最后一章很有意思,很长见识,很能给人一个完整的解释。
《十字军史》读后感(五):扫雷
1.导言页19行1:“雅各”应为“雅克”。
2.导言页25行1:“Innocent IX” 应为“Innocent XI” 。
3.页1注释1(以及页3,50,51):“西里西亚” 应为“奇里乞亚” 。
4.页5注释3:“比利时布鲁塞尔” 应为“法国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
5.页5注释4:“利姆赞大区” 应为“利穆赞大区” 。
6.页12行13:“托斯卡纳公爵夫人” 应为“托斯卡纳女公爵” 。
7.页12行20:“曼图瓦的约翰” 应为“曼托瓦的约翰” 。
8.页20行8:“写道的” 应为“写到的” 。
9.页23行16:“莱昂大主教” 应为“里昂大主教” 。
10.页24注释1:“西北部” 应为“中部” 。
11.页36注释1:“艾勒卜·艾尔斯兰” 应为 “阿勒卜·阿尔斯兰” 。
12.页42行22(以及页68):“侄子”应为“外甥”。
13.页43行12:“其祖母对他封地的所有权” 疑有误。
14.页46行7:应为“安娜·科穆宁”。
15.页62行6:“瓦朗克”应为“瓦朗斯”。
16.页127行1:“堂兄弟”应为“表兄弟”。
17.页129行22:“叔父”应为“舅舅”。
18.页130行14:“表妹”应为“表姐”。
19.页130行15:“叔父”应为“舅舅”。
20.页131行26:“堂兄弟”应为“表兄弟”。
21.页133行20(以及页134,145):“玛丽亚·科内玛”应为“玛丽亚·科穆宁”。
22.页155行6:“穆斯林战士”疑有误。
23.页203行22:“父皇帝”应为“父皇”。
24.页203行23(以及页204):“叔父”应为“伯父”。
25.页222行8:“彼得二世”应为“佩德罗二世”。
26.页226行19(以及页262,275):“詹姆斯一世”应为“海梅一世”。
27.页267行17:“彼得”应为“佩德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