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由[美] 卡勒德·胡赛尼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360+别册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风筝的人》精选点评:
●价格太高
●好卖的书,总是会有各种版本,一茬一茬地收割读者。这个精装函套典藏版,多了一个别册,照片印得蛮好的。书还是那本书,质感也还可以。
●200页以后的的传奇色彩相比前面也太浓重了点,还有158的定价有点高吧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翻别册
●愿一生无愧可能有点难,但不要做那种会一辈子后悔的事。
●久负盛名,但一直不敢读,以为诸如岛上书店,芒果树下的小屋这样的美式畅销鸡汤书。书荒中,拿来一读,只觉相逢恨晚。文字朴实无饰却直击人心,情感之细腻真挚令人动容,历史之残酷令人震撼,不仅是一部畅销小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闪耀着忠贞、神圣的光芒。中文翻译很棒很自然,没有寻常译作的仓促感
●摄影手记
●枕边书。中东版、现实版《兄弟》。结局又梦幻又精彩,充满了宗教感。在动荡的社会环境和战争的国家环境下,每个人的宿命显得更没有安全感,然而心中有风筝,就要去追逐——“为你,千千万万遍”。珍惜身边的人,因为如果错过,就并不一定未来会重逢。
●见李一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评《追风筝的人》
这好像是初中必读书里面的一本,在高中的一次课上的突发奇想,以及曾耳闻过其中的一些情节,决定开始阅读,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到哈桑为了阿米尔付出一切的时候,心里已经开始发酸了,有点不忍心看下去,接着停了十天,再后来断断续续读到了阿富汗的政治变革,直到到美国后阿米尔父亲的去世,都是很沉重的心情,真实的感觉到战争、离别。最后一阶段阿米尔的“做一个好人之路”频频泪目,直至最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二):追风筝的人有感
正如阿米尔婚前听到索拉雅的往事,心里想到的是“我们有什么权利指责别人的过去”一样,我们也无法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阿米尔的所做的一切,他生性善良内心怯懦,可这真是这样,后来的他一点点努力做了自己从未敢做的决定,正视自己的过去,也承认自己父亲的过错,又怎能不算是一次成长呢。阿米尔何其有幸,能拥有像哈桑这样忠诚纯善的朋友、兄弟,也正因为哈桑这么好,才会让阿米尔一直愧疚,并慢慢地实现了自我救赎。也看过作者的灿烂千阳,感谢作者给我们呈现了这么好的故事,也让我们了解了阿富汗这样的国度以及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意识到和平真好,善待珍惜眼前的一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一些笔记
我发现我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安慰好。
我凭什么去指责别人的过去?
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回到自己的国家却发现自己像个游客。
我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我的真面目,我装的太累了。
有时候死掉的那些更幸运一些。
爱情看似美好,但带来麻烦。
往事就是如此,总是会回来。
坏人总是会回来。
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宽恕你自己。
生活总会继续。
安静是祥和,是平静,是降下生命音量的旋钮;沉默是把那个按钮关掉,把它旋下,全部旋掉。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四):在风筝上俯看阿富汗
这一版的电子版错别字不少,看着难受,特别是有一段在描述索拉博时候居然把“他”打成“它”,但凡审过一遍电子稿也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有阅读上虽一些不顺,仍不妨碍它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本书情节严密,情感真挚,主题宏大,明线上家国命运,原本富裕阿米尔家的逃难国外过底层生活的心酸,而阿富汗被入侵后的阿富汗人民生活质量的一落千丈。暗线则是呼吁人性回归,心头背负罪孽的阿米尔重返阿富汗,为救出索拉博向来懦弱的他选择直言面对阿塞夫的铁拳,并如是己出地收养索拉博。
父亲的角色和哈索是书中正义和善良的化身。父亲是传统普什图人的优秀品质的代表,高大正直,传说能跟熊搏斗,冒着被杀的危险也不愿容忍妇女被军人欺辱。他起到到了鼓舞阿米尔的作用,是阿米尔心中的英雄,或者说阿富汗人民精神的图腾。与之相对的将军,虽徒有其表,但更符合阿富汗老派的形象。而哈索则是心头罪孽的来源,他乐观、忠诚又勇敢,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忠诚得过度,以至于有愚忠之意,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哈索聪明的表现,在当时的权力颠覆下哈扎因想要好好生存只能隐忍。抛开猜想,单从哈索表露给阿米尔的这一面看,哈索无疑是一面镜子,用他无暇的内心照出每一个与他接触者的丑态,阿米尔、阿塞夫、将军,普什图人,或是每一个有愧与他人的读者。
《追风筝的人》的精妙之处,更在于作者眼界之高,除了救赎和战争这两个主要主题外,还通过这个时间跨度近四十年的故事,还巧妙讲阿富汗乃至伊斯兰国家的种种社会问题穿插其中:故步自封的宗教思想,尖锐的种族矛盾,男性主义和女性低微的地位,受侵犯儿童的心理创伤。就如文中说的,“阿富汗没有未来”,作者深爱自己的祖国却又藏不住对它的忧虑。一面用阿米尔和哈索放出风筝来牵动读者的情感,一面又在站在放在的高度上向读者展现了广阔而又深远的阿富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五):战争的记录者——平民的视角
其实,我倒更期望中东的一些国家,像是摩洛哥、阿富汗什么的,那些远离中国国土的,更加异域的景色,会不会有着更敦煌的风情。故事发生在阿富汗的《追风筝的人》最伟大的力量之一是对阿富汗人与阿富汗文化的悲悯描绘。作者以温暖、令人欣羡的亲密笔触描写阿富汗和人民,一部生动且易读的作品。我得承认,这在开头摄住了我的心魂,令我不禁更加殷切地投入阅读。然而,读完后,巨大的悲呛袭击了我。让我再一次审视自己的初心——我要不要去中东
结论是,我不敢去。因为战争。
首先,这本书的主题更像是主角阿米尔的自我救赎。的确,这荡气回肠的人性成长的历程的确令我感动。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景象扼住了我的喉咙。
我是高中时第一次读这本书,初读时,关于落后的阶级制度和战争的细节描写让我深恶痛绝。让一向性格无喜无悲的我第一次对外物产生如此痛恨的心情。直接导致了我最恨的犯罪——强奸和娈童。现如今再看,还是连着好些日子,我的心脏就像是一块抹布,被人拧了又拧,挤出不能更多的悲伤。
因为我真得特别特别恨那些施加在无辜人身上的苦痛。若是没有战争,如果不是活在这种畸形的奴隶制度下,哈桑、索拉博就不至于遭受如此不堪的对待。若不是这样的环境,索拉博在遭遇不幸后就应该可以马上跟着叔叔阿米尔移民,不至于试图自杀。然而,若不是这样的背景,这样的限制,这样的剧情,那最后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就不会有这样悲剧的力量。
然而,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应该是发生在40年前的故事还在今天上演。我所挚爱的一位作家曾感慨:“现实远比小说更魔幻。“阿拉伯之春摧毁了大部分的中东平民的家庭。我简直不敢深想,这之后有多少种不幸的叠加会倾轧在每一人的脊梁上。
这本书带给我除了感动外,最重要的一点觉悟是:绝不能发动战争,绝对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