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学着以积极的心态来生活
有人认为,积极的生活,无非就是拼尽全力,争分夺秒,白天追梦想,晚上赶未来……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
有人认为,看一部电影,养一盆花,用心烹饪一顿美食,行走在大街上看看脚步匆匆的人们……
我认为,积极地活着,心绪稳定,心境豁达,轻盈地看着云卷云又舒,素锦上浅墨抒写晶莹透亮的品性,自然天地悠远而辽阔。
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属于自己的光环,我们好不容易来人间一趟,总得发出自己的光,所以未必能够成全所有人的眼光。
在这样的年纪里,我没有到社会上去积攒丰厚的后备金,去赚取牛人大咖赞许的目光,去让自己看起来很贵,而选择了在寺院生活,清贫,但快活、自在。
在寺院生活下来,会遇到两类人,
一类是“真是随喜赞叹啊,小小年纪就能走进佛门,福报真好”的师兄大妈,
一类是“真是有病啊,年纪轻轻待在寺院里,白活了”的玩伴小姐姐。
那时候,我也在问自己。我没有失恋,也不会破产,还觉得世界很美好。
因为佛法,不在西不在东,而在浮生日用中,时时处处,穿衣吃饭,行住坐卧,谈吐共事,举目扬眉之间。
有时候真的该让自己把匆忙的脚步慢下来,等等心,找回初心,安住在一种坦然、真诚的状态中,一切都是那么明朗、清净。
在寺院里,有在社会看不到的东西,有许多被忽略和遗忘的珍贵行为,自己去看一看,亲自去体验、去实践,或许能看见自己这一生需要些什么,并知道怎样可以得到。
“你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变得幸福,你幸福了,世界的祸害就少一分”。
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真的不需要太多,只是我们在外面添加了太多的华丽和面子,所以不断向外去索取,就造成了种种的不安和不甘。
当认识自己,完整地接受自己的任何状态时,便安心、平衡了,对身边的人也就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不是抛弃工作、责任和义务,而是在工作、责任和义务之中,心不迷失、不计较,成办诸事,成全生命,成为自己。
我想,这或许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吧!
修行,还是要先修好自己的。
我最是记得早课中的一首偈子: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偈中赞美伟大的佛陀——世间大觉者——由人而成佛的佛陀稀有难得,我们也要像佛陀一样,业果渐净,与道近成,成为觉悟的人,还要再来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假如虚空可以弥漫,度众生的金刚不坏之心就不会退却。
我们的心无有边际,因为众生无量无边,怀此心,身虽忙,心不乱。
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应当习得的行为,成就诸佛菩萨的品质。
以诵经、念佛、持咒等善行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三途八难离苦,四恩三有沾恩,一切念起都为众生,所有作为皆因群迷,只愿众生离苦得乐。
事事积累功德,处处培养福德,更时时省察自心,炼就鲜活的智慧。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并不是把做事和修行分开,而是练习着保持觉知去为人处事。
我也会发脾气,也会大吵大闹、大哭大笑,只是在发生的时候学习着回归自己的身心状态,不是把焦点放在对方的身上去计较、批评和寻找优越感。
认为对的,就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不被接受也不入心,毕竟自己问心无悔;
错了,认真去认错,不是简单地说句“对不起”,而是放在心上,当遇到相似的境缘时学习着让自己止步,直到那一种错误的行为能够不再出现。
把学到的、知道的道理落实于日常生活当中,及时转念,把错误的想法及时转成正确的想法,发善心善愿,让自己的业行不断改善、净化。
要遇到的事情终会遇到,要完成的事情终要完成,但眼下只要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其他的交给时间——交给下一个该我把那一件事情做好的时刻。
那一个时刻来临的时候,我相信自己会处理得更从容、更妥帖。
开心地生活在每一个时刻,喜悦地接受每一件事情,把心思放在生命中的每一个现在,专注地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我想这就是慈悲和随缘吧。
让一切自然发生,真正地做自己,不扭曲,不依附,不讨好,每一刻都是安乐的、自在的,与金钱无关,与世故无关。
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会影响到下一言一行,所以会自然而然地谨慎,更不会放任自己。
有时候会想让自己隐藏的习惯都快点出现,有力、用劲地来临,好让自己认识到自己,
也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提高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也提高别人对自己的了知。
我们能做的,只是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任何状态。
美国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说:“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我对这句话是十分赞同的,一直认为这句话适合于所有人。
学佛的人一向都注重因果,在自己的问题上一向都很精进用功地处理,能够勇敢地坦然地面对着一切、迎接着一切。
但不是只有佛教徒才需要承担责任、承担因果,因为不是只有佛教徒才需要面对生活。
这只要是有自主能力的人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佛的人的生活,是积极的、乐观的。
因为学佛的人一丝不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在业果取舍上丝毫不懈怠。
一个人的问题解决了,社会的负担就少了一分;多人的问题解决了,社会的磁场自然会改善、净化。
当然,水果不一定就是苹果,有可能是香蕉,西红柿既是水果还是蔬菜,很多事情不可以一概而论。
同样的,不是所有学佛的人都一样,佛法也有八万四千法门,不需要对别人进行评判、定义。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不圆满,只是因为自己知道的太少,理解得不全面。
大家都是在路上的,但一路走下去,不行差踏错就会越来越好。
我们学佛,是学佛的自觉,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