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煮海时光》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煮海时光》读后感摘抄

2022-03-14 13:56: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煮海时光》读后感摘抄

  《煮海时光》是一本由[美] 白睿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煮海时光》精选点评:

  ●3.5;以电影作品为经,以时代脉络为纬,织出一幅关于侯孝贤从影经历的全景图,访谈文字浅显直白;HHH言语风趣生性耿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真乃性情中人,今日之成就惟悟性+勤奋使然;难免涉及台湾社会环境及政治气候,这部分看得兴味索然,其实真正感兴趣的是他自我陈述怎么拍,而非主观添加、拔高立意。

  ●获益良多。

  ●贾科长的序言写得特别感人。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挤在爸爸的望远镜前,想从镜筒的这一边看见另一边爸爸的眼睛一样。

  ●我出生那年,侯孝贤开始给李行做场记投身电影。摸爬滚打四十年,这么通透的一个导演,在这本书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是怎么拍电影的。昨天还见有人一格一格挑他电影的刺,那是他在乎的事么?很欣赏他一句话,电影再大也大不过生活。

  ●如果说侯孝贤电影最迷人的是日常生活的况味 那这本书最抓人的就是真实阿哈的况味 对人的热爱对理论啊政治的看法 一切都以他的语言他的个性展现 从头到尾鲜活跃动!阿孝咕是太可爱了!

  ●侯是诗人路数,就借了一分感知坦荡荡闯开去

  ●白睿文用光影的概念说侯孝贤的创作,人在中心是看不到自己的,在边缘才行。非常详实的一本侯孝贤访谈口述结集,侯创作的所有电影都有单篇访问。环境时代,拍摄团体,私人故事,文学目光,煮海典故的亲践,便是侯式风格。《恋恋风尘》,《童年往事》那段的黄金时代,天文说因为拍摄出于本能,不自知,所以好的没话说。等脱离了自己,难了一批人。

  ●P148,“没啦,我没有去想这符号上的问题,或是象征的意义,我不来这一套。” P492,“我不想用那些方法,所以什么 symbolic,我对那些一点兴趣都没有(笑)”#所谓重要的事情说两遍... ...#

  ●侯孝贤一直在表达,他是如何自然而然地成就了自己的电影。人家根本没想那么多立意啊手法啊,他就是觉得这样拍起来很有意思,就这么做了。想起小时候做的阅读理解,语文老师你真的确定鲁迅写文章的时候想了那么多?

  《煮海时光》读后感(一):侯导孝贤,三个目光

  特别喜欢《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童年往事》。还记得佳琳在电影学院读书时,正赶上有侯孝贤和杨德昌电影放映周,胶片的呀,她帮我买票,我们一部部痴痴看过去,不知有多满足。

  最近看《煮海时光》,是关于侯孝贤导演的访谈录,初读枯燥,逐渐觉得有趣,有很多拍片的细节、感受,人物的索引,还有成长的碎片。看到有人评论“贾樟柯的代序比正文还好”,真是气死我了。要我说,单凭一些老照片,就值回一半书钱啦。

  《煮海时光》读后感(二):了不起的侯导

  第一次看侯孝贤是在大一,《风柜来的人》,当时还小看完就忘。之后读朱天文,才知道她原是侯导的编剧,虽然一直念着要找电影来看,却迟迟没有行动。一直到《刺客聂隐娘》,瞬间惊艳,喜欢得不得了。然后找了《行云纪》,看谢海盟讲述整部片子的拍摄缘起与经过,以及附录中的剧本,才真正开始懂得侯孝贤的了不起,打从心底膜拜与敬佩。

  因为是访谈,这本书就特别好读。而且整个体系脉络都很清晰,细节内容也非常详实。我是一边看书一边继续补电影,《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海上花》《红气球的旅行》⋯⋯每一部都好喜欢,也多亏书中内容的补充,观影的过程也更为细致,除了自己的理解,也能随时了解导演的意图与目的。

  在以前不太关注的剪切与镜头运用上,也会多花些心力,这个过程很有趣。虽然故事大多都有年代感与地域性,但人物所拥有的情绪与面对的命运,却是有普遍性的,那种“远一点,冷一点”的天地不仁的真实与客观,特别打动人。

  拍电影就是拍人生,侯孝贤让我更自觉地爱上了生活本身。

  《煮海时光》读后感(三):打动我的是“真实”

  看这本书之前,侯孝贤的电影我只看过《童年往事》,是在大学的校园网里随便下的(被名字吸引),那时我看过很少的电影,对电影一无所知,但还是被《童年往事》的愁苦和悲凉深深感染,以至于看完电影我还在恍惚,这到底是真实发生的纪录片还是虚构的电影?(现在才知道就是侯孝贤自己的童年记忆)电影里那个反复寻找回大陆的路又都无功而返的奶奶留给我深刻的印象,至今难忘。但那时候的自己对电影无甚特别注意,也还没有学会运用网络去追根究底,就这样错过至今。后来还看了《刺客聂隐娘》(但并未留意导演是谁),可能很多人觉得闷没看下去,但我是谁,我是沉闷的敌人,平淡的敌人,无聊的敌人。我津津有味地看完,像看一本古老的小说,艰涩反而让它有一种难言的美感。 还好我喜欢的很多导演反反复复提到他,连我关注的博主,我看的书,都反反复复提他?侯孝贤到底是怎样一位人物? 其实这本书里侯孝贤并没有说什么深刻的东西,就像他自己的电影一样,想了解他不可能通过访谈,因为他是实干派而不是理论派,我根据描述挑了几部电影感兴趣的来看。 他的电影通常可以有一些相通的关键词:比如“戏中戏”、“火车”、“空镜”、“时间”、“非演员”、“冷的美学”或“电影家族”。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真实”感: “好像只有超乎常态的生活才有价值变为电影,而我们自己亲身经历的饱满的现实,却被我们一提起笔来就忘了” “让我想到自己也是弃绝戏剧性,对写实的那种真实要求到一种地步” 带着这份对“真实”的执着,他的电影大多数都很平淡、简单,但故事里的人和情绪却比大多数电影更真挚感人。而我也越来越无法接受过于戏剧化的电影了。戏剧化会让故事有趣,但也很容易让情感变成表演的东西,无法产生共鸣。

  《煮海时光》读后感(四):电影应该是侯孝贤这样的

  读完这本书之后,就喜欢上了这个书名,煮海是来自元曲“求妻煮海人”的典故,书生张羽的龙女妻子被龙王抓回海底,不准他们在一起,(经仙人指点)他就在海边弄个锅煮海,想把海水煮干求妻。传达的是人的一种执拗与痴狂,正如侯孝贤自持一种电影观。

  一直偏爱侯孝贤的电影,有时候会问自己有没有明确的理由?一时又答不上来。在所看的13部影片当中,尤其喜爱《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戏梦人生》。这些影片里没有繁华都市和戏剧性的情节,总是包含了一种人生经验以及生活记忆,远远的冷冷的但是经过镜头组合起来,反倒觉得一种零下几度的温暖,就像一杯凉酒下肚,后劲却十分温情。

  初看侯孝贤的电影,大多数都会感到有点不明所以,对白太少,没有近景特写,甚至如果没看过剧本甚至无法看懂影片内容。但是如果这种味道吸引你,希望你有耐心看下去,抓住侯孝贤影片中的光影记忆,因为被吹拂的树叶,漂浮着的云朵,呼啸而过的列车,骤然而下的倾盆大雨,都是他一天一天等来的,所以我十分珍惜影片中的每一个空镜。

  除去故事和镜头表达,我更为喜爱影片里的生活细节,侯孝贤的电影观就是我理想中的电影本质,是可以近似于生活的真实,它可以拒绝戏剧性,但是又不会让你觉得影片完全等于生活。而是让你感到生活经过底片的流淌,就会是侯孝贤影片的样子。

  你可能会忘记影片的内容,但是你一定会记得蜿蜒悠长的轨道,飞速而过的列车,山间漂浮的云,午后被捕的小鸟以及屋内被风摆动的窗帘一角。

  最后借用一句话“天上有情,地上有花,人间有深情”。

  正是因为偏爱,所以就已经有了一种判断,仅表个人之间啊,仅此而已。

  《煮海时光》读后感(五):《煮海时光》: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和光影记忆

  元代有著名杂剧《张生煮海》,取材于汉族神话传说故事,秀才张羽,爱上了龙王的三女儿,同她相约结为夫妇,龙王大怒,发大水阻拦。张生得到一个宝物,将海水煮沸,制服龙王,得以成婚。

  侯孝贤就好比是那固执煮海的张生,用光影变幻来坚持一个电影梦。

  这本书是作者白睿文和导演侯孝贤的访谈录,全书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两人一问一答形式的访谈,第二部分为作者和侯孝贤“电影家族”的访谈,其中包括编剧朱天文、演员高捷,以及台湾作家黄春明。

  在第一部分作者和侯孝贤的访谈中,按照时间,回顾了候导小时候的成长记忆,以及每一部作品拍摄中的记忆。

  童年往事

  先来说说侯孝贤小时候的成长记忆。我对台湾最初的了解和想象来自于导演的作品,但看完这本访谈书之后,好像亲自去了一趟凤山(导演小时候成长的地方),很快就能代入到电影,而那些已经看过几年的片子,又慢慢从记忆中活了过来。

  贾樟柯导演曾经对侯孝贤有过一段精准的评价:个子不高但目光如炬,身体里放佛隐藏了巨大的能量。既有野蛮生长的活力,又有学养护身的雅致,正是那种一代宗师相。

  眼前的现实和一幕幕光影记忆瞬间重叠融合。当你把侯孝贤电影中的故事,和白睿文的文字以及阿萨亚斯的镜头对接的时候,你才算完整地懂得了侯孝贤,以及他的电影。

  通过文字和影像,一方面是重新认识了侯孝贤生活的地方,一方面也重新梳理了一遍他的家庭,以及成长故事。侯孝贤祖籍广东梅县,爸爸是梅县教育局局长,1947年父亲带领学生去台北参加一次活动,遇到了当年中山大学的同学,这位同学当时就任台北市市长,邀请侯孝贤的父亲去台湾任他的秘书。

  这是很不错的机会,侯孝贤爸爸去了台湾,一年后写信叫妈妈带领一家人(侯孝贤奶奶,哥哥姐姐,以及四个月大的侯孝贤)迁往台北。在信中,侯孝贤爸爸说,这里(台北)很好,有自来水。他们一家,应该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一次影展中,一位导演告诉侯孝贤:你的作品充满着一种悲伤。侯孝贤说,这种感觉来自于童年时代的家庭,那时候家里有一种悲伤氛围。父亲几乎跟他不讲话,因为有肺结核,怕传染。母亲压力很大,自杀过两次,脖子上还留下了疤痕。一有机会,他就往出跑。

  因为太坏,惹母亲生气,一次直接把切菜刀朝他飞来,腿肚子直接掉下一块肉。妈妈抑郁,爸爸不讲话,祖母整天拿起小包袱,喊着要回大陆。这是侯孝贤电影中的场景,也是他小时候的童年记忆。

  在台湾,他们是外省人。刚过去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待几年就回去了,所以在布置家里的时候,用了很简易的竹制家具。大人们散发出来的,随时要回大陆去的不稳定感,也影响到了童年的侯孝贤。

  祖母很疼爱侯孝贤,因为他很小的时候算过命,将来会当大官。父亲很孝顺祖母,每次吃饭,都要等祖母入座后才开始。而祖母又非常疼爱孙子,每次饭前都要去喊:阿孝咕!阿孝咕(祖母口中侯孝贤的小名)!

  这些童年的记忆被侯孝贤拍进了个人自传电影《童年往事》。

  凤山城隍庙边打架鬼混的侯孝贤,也有偶尔沉静的时候。有一次他爬上芒果树偷吃芒果,因为树下刚好有大人在下棋,他怕下去会挨打,所以一直待在树上不敢下去。在那个下午,他看到了不一样的、安静的、遥远的世界。这应该是侯孝贤电影美学的第一次萌芽。

  十三岁父亲去世,在侯孝贤的电影和访谈录中,提到父亲的部分并不多,而且每次都几乎差不多。父亲不爱讲话,总是坐在书桌前;父亲有肺结核;直到去世,他都没有和父亲讲过太多话。

  高中时代母亲去世,哥哥姐姐都上了公费师范学校,姐姐让他上保送军校。高二时,他爱上了城隍庙后边一户人家的女孩子。那个女孩当时还在读初二。他每天放学去等女孩,跟着她一路回家,但从来不说话。后来写了纸条包上石头,丢到她家里,被她妈妈说:你现在好好念书。高三毕业,他骑单车给她一张纸条,女孩说:等你考上大学再说吧。

  侯孝贤改变决定,要考大学,在军校考试中故意出错,但考了两次大学都没有考上。命运又一次改变他去考军校。在服兵役的时候,自觉要跟城隍庙小混混的生活完全切断。当兵期间,每周都出来看电影,并且从那时发誓要用十年时间进入电影行业。

  退伍后去台北,一边上班,一边准备考台北艺专,考中。之后慢慢走上电影之路,从台湾老一辈导演李行的助理干起,走入电影圈。

  其实在这本访谈录当中,回忆侯孝贤童年回忆的部分,并没有很长。但作为一个侯导的影迷,却能从这部分中,更加了解他,也更加懂得他的作品。可以这么说,你可以不看后面的作品分析,或者你可以少看一部侯孝贤的电影,但关于他童年的成长记忆,却有必要认真读一遍。

  光影记忆

  侯孝贤拍片无迹可寻。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和侯孝贤逐一探讨了每一部作品,回忆了当时拍摄的过程,分析了影片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这些作品韵味流长,却无迹可寻。

  侯孝贤常讲到的一句话是:这些我都不理的。电影理论他不理、剧本不理、台词不理,很多他根本不在乎。除了这些理论派、学院派的体系,他只在乎,而且永远在乎的是:人!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角色与空间的关系,角色与生活的关系。处理好这些,也就能讲出一个令人相信的故事。

  他唯一的创作方法论,大概就是继童年那次偷吃芒果的经历,获得了某种视角之后,遇到了编剧朱天文推荐给他的书沈从文的《从文自传》。至此,侯孝贤获得了一种“冷眼”看世界的“上帝”视角。这个视角一直贯穿他此后的所有创作,镜头远一点,再远一点。台词少一点,再少一点。甚至于在《海上花》、《最好的时光》里,采用了默片的形式。

  这也正如很多人所讲,侯孝贤的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在影像背后有巨大的故事,如果懂的人会看得很深很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