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觀》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世界觀》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22 23:4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觀》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觀》是一本由理察.迪威特(Richard DeWitt)著作夏日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700,页数:4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觀》精选点评

  ●四星半。看了这书我才知道,美国的科学教育普及水平有多低…… 将科学哲学杂糅在科学史中一并理解想法很好,但结果就是两者最终都只限于科普水平。然科普得很不错,但需要这种水平知识的人,又有多少愿意看这本书呢?

  ●受益匪浅

  ●科学哲学很好的入门书。以世界观的拼图比喻开始浏览我们做科学研究时的工具事实,以及生动简介可能对世界观影响最大的牛顿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演化论。 对地心说到日说的介绍部分,尤为精彩

  ●进阶版的《苏菲的世界》,不错的科学史和哲学史入门书,线条清晰,层层推进,又写得浅显,除了量子力学那部分,其他应该都很容易看懂吧。了解量子力学可以另外看看上帝掷骰子吗》。

  ●作者太牛了,思路清晰,眼前一亮的感觉,台湾版,翻译的也很棒。

  ●比较通俗易于入门的科学史读物,文末给了不少参考资料,可资借鉴。唯稍硬核一些的20世纪物理进展照例看不懂...

  ●希望我国高中生能有机会读读这种科普读物

  ●我们的体系看起来如此一贯,且正确有如常识,然而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会不会像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最后被归为一整面错误拼图一样,整个被当成是观看世界的错误方式?

  ●看不出哪儿好

  ●2018.5.12,星期六早晨,在成都东到重庆西的第一班高铁上,我按她的要求读了这本书。然后我们在西西弗书店相遇,中午吃了她最寿司,下午在岭二厂吃了胡椒味的冰淇凌,我退掉了回程车票,晚上和她一起坐在磁器口的江边。对不起,我搞砸了一切,在哭泣的时候,我应该给你一个拥抱。对不起,我以为我永远不会伤害你,可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呵护你......

  《世界觀》读后感(一):读到一半的读后感

  注:以下文字可能对有宗教信仰者敏感。 在读一本关于科学的书,而其中涉及到一部分宗教内容。 说来可笑,尽管教徒认为上帝宇宙起源存在人类却非从有智慧开始就相信上帝的存在。 而上帝的演化,其来源竟是亚里士多德口中的“神祇”。这个神祇是实物,是指天体运动源头。 那么,为什么大量群众甚至科学家相信上帝的存在? 上帝是存在的,他以自己规则创造万物,我们所做的只是在不停发现他的规则,我们的发现都是对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发现了神祇。 每发生一件符合他们信念拼图的事情时,无疑是个肯定论证,论证上帝的真实性。而若有否证论证出现呢?上帝仍在,只是我们发现错了规则。这算是一个恰当的辅助假设吗? 也或许,宗教这件事,根本无法用这本书中的科学哲学来解释?也或许,自己不过班门弄斧。

  《世界觀》读后感(二):不断破旧立新的理论发展史

  #每周一本书w1#在2018的第一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

  这是本好书,作者是是夏威夷大学的哲学系教授,而译者是台湾师大物理系教授,我认为这样一个组合对一部科学哲学史来说是最完美的,物理和哲学本身是不相冲突的。首先要对作者理查.迪威特表示敬意,至少他的物理学知识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外行。

  书名叫做世界观(worldview),顾名思义,这本书主要向我们解释了我们是怎么看待解释这个世界的,世界是什么两个问题。所以书中大部分章节是物理学的发展,以及一小部分演化论的篇幅。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华莱士,此书基本上上完整的介绍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观点。作为一个工科生,要理解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弦论等章节,仍然略显困难。幸好作者几乎解释每个观点都会用比喻的手法。整本书读下来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1,科学理论的发展充满艰辛,任何一个在现在看来显而易见的正确观点,它在诞生之初是多么的艰难,这种艰难包含了两方面的阻力,一是旧学派的阻力,二是旧学说自身也会发展。

  2,基于一,也告诫我们,千万不能太过固执,因为我们现在所信奉的任何理论也可能在未来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理论很多都被当作工具主义者的态度来进行解释,而我们有的时候会把他误认为是实在主义。这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

  我认为此书最大一个亮点是区分是工具主义和实在主义。工具主义是指理论是用来解释和预测世界表现是什么的(它并不关注世界真实是什么);实在主义是指理论使用来说明世界真实是什么的。

  推荐这本书。

  《世界觀》读后感(三):科学发现之后如何阐释科学发现

  刚读完全书,觉得很有必要推荐这本《世界观:现代年轻人必懂的科学哲学与科学史》,阅读此书是又一次改造世界观的过程。

  书中,世界观是一个关于世界认知的信念集合,可以比喻成一张由核心信念和边缘信念组成的拼图。前八章是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阐释工具,也是非常有价值的部分,涉及我们如何认知、判断和辩论的逻辑问题,包括:真理,经验事实与哲学性|概念性事实,确证或否证的证据和论据,奎因——杜亨论题与科学方法的含义,归纳的问题与难题,可证伪性,工具主义与实在主义。

  比如归纳论证,它的定义是:在一个好的归纳论证中,即使所有的前提是正确的,结论仍然有可能错误。我们多数的科学理论主要是由归纳论据所支持,所以永远有可能证明是错误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永远无法免于怀疑。我想这也是很多大科学家所讲的,科学的本质就是怀疑精神。

  用以上概念,此书解读了影响西方文明二千年的亚里斯多德世界观如何形成、逐步瓦解,并且被牛顿世界观所取代,近代以来,随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等新的科学理论,影响全世界数百年的牛顿世界观的一些边缘部分已经在瓦解,核心部分正在被挑战。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是科学发现之后如何阐释科学发现的问题,这是一个与人们的世界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现有的世界观是如何驱动科学在关键方向的选择,新的科学发现又如何动摇现有世界观的边缘或核心信念,塑造新的世界观拼图,以及过程中不同观念之间的辩驳。当然,对科学史本身的解读也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比如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中的本轮——均轮系统,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长度收缩”“同时性的相对性”等,我这样的非理科生也可以看明白。对量子理论最具争议的阐释部分的介绍更是精彩,比如对量子叠加状态和观测问题的阐释,比如EPR、贝尔定理和阿斯佩实验这一节,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局部性是错的,证实了某种超光速或超远距影响的存在,读起来像玄学,但却是正经的科学。

  虽然又一次改造了世界观,但读完后得到的一个悲观结论是,我们现有的牛顿世界观迟早会被量子理论所颠覆,未来的人们看待我们现在的世界观,会如同我们看待中世纪人们坚持地心说一样。但至少基于现在世界观信念,收获还是很多,比如,如何更具逻辑性地看待世界,如何用概率的思想观察事件。

  这本书是台湾夏日出版社的版本,全书400余页,整本读下来也就改了十余处文字差错,翻译非常流畅、清晰。

  《世界觀》读后感(四):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quot;當我們基本上存在於一粒塵埃上,在一片多半是空虛的宇宙中移動時,人類的作用又是什麼?"

  这是整本书看下来,最打动我的一句话。科学并不等于真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总是在不断前行。新的发现刷新整个世界观的核心信念。我们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的时候,我们认为人类是造物主的宠儿,造物主围绕着人类创造了整个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万物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本质和目的,甚至人类本身也因此划分了社会的阶级。随着更多资料的发现,机械世界观和进化论告诉我们,并没有谁有目的的制造了人类,我们只是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生物。和其他的万物相比,我们并非天选之子或者天降大任。我们只是在这个世界,恰逢其会。而量子理论以及其匪夷所思的事件,更是让人类清楚,我们对于世界的面目的认知,并非仅有几朵乌云而已。我们所知道的,到底和真相又相距多远,也是未知的。站在这种宏观的角度,承认不可知,对于个人的整体认知也是有影响的。

  我是一个凡事要论对错的人,喜欢一切东西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黑白分明。更因为这样简单。这样的个性的反面就是包容性差,强势。随着年纪大了,开始明白了黑白之间的灰度,开始明白了度的不易掌握,开始了解自己的局限性。不再轻易的给一个事情下结论。重新回头认真的来读书。

  以前做事情,总是希望能够先看全局再选择系统最优的方法。随着自己在组织中位置的变化,总是困惑于看不清眼前的全局,无法抉择。看完这本书,有些释然了。全局的范围是什么?是走出一个房间,又来到一个更大的房间。系统最优又怎么衡量呢?毕竟其他的路径也都是假设。与其举棋不定,不如先试水去做。不断的试错,不断的调整,或许才是螺旋式上升的路径。

  以前与人沟通,总是认为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很不耐烦。其实每个人都拥有着自己的信念和经验,而且他的经验又在反复加深他的信念。对于我来说,是充足证据,而对于对面的人来说,并不足以让他放弃他的理念。我还是需要加强倾听他人声音,理解他人的能力。

  以前不确定我是否相信宗教,总是摇摆在故事无法解释和逻辑无法相信之间。现在坚信人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命仅此一次,不信轮回。我们的未知还很多,确实有很多的故事还无法得到解释。但是我们所做的事情,都会带来影响,要信因果。不能什么都不去改变,而坐等结果改变。

  一粒尘埃,多半是空虚的宇宙,几十亿人类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平凡的。

  喜怒哀乐,核心信念个人经历,几十万亿细胞的集合,每个人又是不凡的,

  恰逢其会,最近特别喜欢的一个词。

  平凡之路,最近特别喜欢的一首歌。

  《世界觀》读后感(五):2018年第7本:《世界观》 能让我们在求知中少走弯路的绝妙好书

  这本精彩绝伦的著作终于辛苦地完成了二刷。

  前年夏天读完简体版本后,就得知台译本更好,于是早早就买了一直供在书柜里。

  总得来说,我真真觉得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细读,无论是渴求知识的成年人,还是正在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中学生。能让我们在求知的长征中少走弯路。

  书的总体脉络,是详述人类世界观的发展进程。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依次对其造成的冲击,到牛顿世界观,到相对论、量子理论、进化论。通读下来,全盘了解了世界观的发展脉络。但本书的最重要的意义,绝不简单是科学的科普,而是从理论和思维体系上,让我们理解世界观,参透世界观的结构,建立最底层基础的认知。

  回望古人的世界观,我们常常觉得他们幼稚可笑。

  比如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被视为一个有目的的存在。世界由五种物质构成,这五种物质都有其目的性。土元素的本性是朝宇宙中心移动,因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所以扔下的物体都会落回地上。水元素的本性也是朝向宇宙中心,但其趋势不如土元素,所以水会在土之上。火元素的本性趋向远离宇宙中心,所以火会向上燃烧。气元素的本性朝向土与水之上、火以下。构成行星、恒星的以太元素,本性是趋向完美的圆周运动。

  所以我们来看,虽然这个世界观从现在看来是全盘错误的,但它却是个完全自洽的系统,并且和当时人们的认知经验完全一致。

  所以亚里士多德当时认为他对世界的理解已近完美,后人只需要一些修修补补就行了。

  这里面可以引出关于世界观的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一个就是世界观是一整套“拼图”,这个拼图系统是由一个个互相匹配融合的认知拼成。如果边缘的认知有问题了,可以替换掉,并不影响整体世界观的成立。但如果中心的拼图有问题了,就会引起世界观的全面崩溃,但如果没有另一套世界观所有体系的全面替代也是不行的。这也就造成了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盛行千年不衰,中间虽然开普勒等的理论对其造成挑战,但因为难以形成新的世界观整体体系,直到17世纪牛顿世界观建立才结束。

  另一个概念,是关于经验事实与哲学/概念事实的区别。根据观察的事实是经验事实,基于哲学科学的概念性观点,称为哲学/概念事实。但很多情况下,我们其实很难把两者区分。当年亚里士多德关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观点,被认作既是经验事实,又是哲学/概念事实。但随着世界观发展,我们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第三个概念,是关于科学研究的工具主义和实在主义。对于实在主义来讲,一个科学理论必须不值预测并解释,还要能够反映事物的真正面貌;而工具主义者只在意理论前者就好,不在意是否这个理论反映了真实。这里要注意的是,实在主义的观点,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牛顿关于重力的定义,其实牛顿也没法证明这种远距离不接触的貌似超自然力的存在,但因为确实存在这一现象,所以就暂时从工具主义的角度给予了重力这个概念。等相对论出现后,才真正从实在主义角度用时空扭曲解释了所谓的重力现象。

  承上所说,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是目的论的宇宙,而接着的牛顿世界观,是机械论的宇宙。在牛顿世界观中,一切万物都按照物理和数学原理精确地运行着,我们可以计算它们和掌握它们。另外,我们知道自己不再是宇宙的中心, 当我们仍认为自己是造物的中心,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物种。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并没有挑战到牛顿世界观拼图的核心,虽然我们认知到相对时空,但这个理念可以在不改变整个牛顿拼图的前提下被接受。相对论的更重要涵义,在于它显示出我们对看起来如此明显的问题的认知可以错到什么程度,即哲学/概念性事实有多么容易假扮成明显的经验事实。相对论迫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它引领我们重新思考,对于看起来明显、无可置疑的事实我们能有多么确信。

  与相对论不同,量子理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牛顿世界观的核心拼图,我们就仿佛回到了17世纪,面临世界观的全盘颠覆,我们不知道未来的新世界观的全貌,但我们可以预见我们的未来一定会建立一整套全新的难以从现在去想象的世界观。

  如果说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对我们的宇宙有着重要的含义,那进化论则是对于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着重要含义,它迫使我们放弃长期以来所保持的人类是特别的这个观点,也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宗教和伦理的传统观点。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可以被隐喻成一个有目的的有机体,牛顿世界观可以被隐喻成一台精确的机器,有史以来,我们可以第一次面临我们无法使用简单隐喻来概括我们的宇宙,但显然我们的子孙将会发展出一个和我们截然不容的宇宙观。

  虽然我看不到,但我满心欢喜地拭目以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