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锦集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一本由列宁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已经看到两位大佬将此书对标当下,信息化跟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一百年前面临的问题,我们又开始面对。 列宁的革命,其实是一种系统性违约,利好主要在国家民族层面上。若不是走上此路,没有美苏争霸不说,俄国现在也许只是意大利之流的三流国家。若不是听任西方的休克疗法,也不会直接变为二流国家。 但是问题就在于,忽略了其他方面,特别是社会的有机构建,一味大干快上,压抑忽略整个机体的紊乱现状,那么伟大复兴实现之日,就是系统性僵化开始之时。反过头来想,有的选吗?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激变的今天,可以小步慢走吗?如果不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谁来指明一条更长远的道路,要谁来实现那道路与强势体制及迫人形势的平衡? 文化才是民族之魂。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于我辈而言,是挑战,是机遇,更是责任。
●能把世界革命的政治经济学读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算是读书读到狗肚子里了。
●在文化批判泛滥的今天返回看列宁,应该更加审慎地面对我们的世界
●结合今天的阶级斗争形势与社会经济形态,列宁给出的最有洞见的两条论断一定是:1. 生产力发展积累与金融资本对世界市场的既定瓜分的不平衡会导致世界市场的再瓜分,也就是帝国主义战争。2. 帝国主义国家的最主要趋势是其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通过资本输出与政治经济控制的方式从其他国家地区获取高额利润,从而成为“食利者”,弱化国内工业资本的地位。综合这两条来看,一个重要结论是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同经济结构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斗争,而取得霸权的帝国主义国家又必然步入寄生化的怪圈,进而催生新的帝国主义竞争者。
●帝国主义:垄断,金融资本。腐朽,寄生。互相倾轧。 帝国主义的垄断中又显示着社会化大生产,当今各资本主义大国依旧是帝国主义,人民大学高放用什么“社会资本主义”来代替“帝国主义”属实不行。高放给社会资本主义的特征里面定义了一个“生产社会化”更加发展,什么叫“更加”?仅仅是量变算得上是一个新阶段
●使资本主义发生了改变可能是马克思及其主义所做的最大的贡献。
●非常值得一看、再看。
●看的第一本列宁的著作,文笔不如马恩,但辨别每一方对同个问题看法细微异同的能力(对考茨基的批判)倒是深得马恩真传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一):觉醒吧。韭菜们
看过此书,不觉醒的人,只能说他适合做韭菜。或者它就是资本家-食利者。
很好的诠释了,资本逐利。资本从诞生的那一刻从血管和细胞里都渗透者一股恶臭地血腥味。
并预见性和梳理性的演化了资本的投,融,管,退的全流程及附带的一系列负面效应。
政治大于经济,经济大于经济的天平,如同阴阳一样,相辅相成。其他的一切不过是此中的产物罢了。
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我想看到的不是一句口号,在我有生之年。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二):评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帝国主义的两个特点,一个是生产垄断,一个是金融资本。
商品的再生产的集中,政治力量的集中。
这个的来源是金融资本的对工业资产阶级的压迫和金融工具的运用。
瓜分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大的不平衡,英美和德国的殖民地的不平衡,而在本土生产力上,产生了英国和德国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的分化,从殖民地的剥削产物一部分用来收买无产阶级的上层(中产阶级)
这也使得对殖民地的剥削压迫需要极高的利润。资产阶级以外的阶级的资产阶级化。工人运动的腐化。
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倾向。(资本是最大的权力)
不同国籍的金融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使得有产阶级全部转向了帝国主义。
对于考茨基和小资产阶级反动的帝国主义论的批判。
考茨基单纯对兼并的夸大没有点出帝国主义的关键特征,是理论的倒退。
小资产阶级希望自由竞争和民主的资本主义,这和资本主义集中垄断的发展趋势是违背的。这是一种天真的梦呓。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三):《帝国主义论》的大致印象
列宁是站在马恩的肩膀的写下这本小册子的,对资本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帝国主义——从经济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帝国主义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了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2.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
3. 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 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划分完毕。
列宁在本书中十分重视对考茨基主义——机会主义和超帝国主义——的批判,以期引领工人运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但是列宁对帝国主义将不得不走向灭亡的预判却在日后并未得到证实,相反,大部分资本主义列强如英美通过加强国家干预而走出经济大萧条的泥潭;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如德日则是演变为法西斯国家,虽然他们最终发动了二战,但战争过后,国家建设的道路也回归到了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平安”度过了帝国主义阶段!
即便如此,列宁对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分析依然是深刻而有力的,这得益于他在统计数字中建立的事实论据:垄断组织的形成,殖民地的瓜分等;也来源于他在理论上的判断:金融寡头的地位,资本输出的特别意义。他更是一阵见血的将帝国主义必然爆发的问题加以指出,帝国主义国家内部不可能消弭竞争,外部也不会保持和平,等到他们的只有战争和灭亡,这是他们内部实力与利益不平衡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的寄生性的恶果。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四):近日所思
考完期末在校实习这些天,空闲时间看了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分析,觉得有些超出自己之前对此概念的想象,于是读了一些文章,有一些有关这个概念的观点还涉及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于是也读了列宁的这本书与相关文献。现整理一下思绪,系统地概括我综合起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里面没有我自己的新观点,但是我尝试独自系统地简要概述这个概念。首先是从何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如果从内政外交国防三个方面,似乎是以一种外交层面的概念提出,这也是我之前的浅薄理解,但通读有关文章,我发现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外交概念。在听有关讲座时对它的来源有了启发和认同,与其用三个具体领域划分,不如用“三为三谋”来归类,这样一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属于“党为世界谋大同”这一层面的理论概念,这样就不局限在外交领域,比较合适。
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问题是目前有没有一个现存的共同体,其次是推动构建的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现存共同体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有。这个现存的共同体,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逻辑下的资本共同体;而我们要推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类的最高共性为主导的、人类主体逻辑下的命运共同体。
对于现存的这个资本逻辑下的资本共同体,实际是不在马列的构想范围内的,但是马列主义的精髓在于科学推论,而非在基于一定历史条件下所推出的结论本身。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后面列宁基于资本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情况,写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得出结论“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但后面的历史发展却表现为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反而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焕发出了巨大的生机活力,大有向高福利国家转变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列已经意识到部分工人阶级贵族化的现象,但是却并没有将其作为核心观点并入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中,而是将机会主义视为加速资本主义灭亡的标志。但后面的科技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等特定的历史阶段或事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新殖民主义为代表的经济、文化等隐性侵略代替了过去的舰炮主义,使得原有的帝国垄断模式逐渐过渡为基于文明形态的资本逻辑统治,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以卷入资本逻辑共同体为代价,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却广受中等收入陷阱、拉美陷阱等折磨,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把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产业链转移给贫困落后国家,来促进本国物质积累的同时,缓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减轻本国以工人阶级革命性为标志的革命主体积累,这样一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但主体条件被转移给贫困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虽存在资本逻辑下发展初期的工人革命主体条件,但却因其产业链布局权牢牢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而永远无法达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因此现存的资本逻辑下的资本共同体,表象是和平,但本质仍没有脱离马克思与列宁对于资本逻辑的揭示。
那么如何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资本共同体的优越所在?资本逻辑下的资本共同体,是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的“市民社会”哲学视域下的产物,世界人民表面在追求共同的理想,但这种共同理想只是多数人的特殊理想之交集,而非基于人类本身解放的真正之共同,这是资本共同体的局限性——资本共同体下的社会形式的同一化,是资本逻辑的,是限制人类发展与解放的;但是资本共同体的另一个维度的成就却值得肯定,那就是资本共同体下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使得世界各民族(国家)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了全球化,这个维度上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因此,资本共同体基于两个“共同”,一个“共同”是资本逻辑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生产力全球化;另一个“共同”是资本逻辑带来的社会形式的全球化,这个“共同”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是低级的共同、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变革的目前全球治理体系的意义所在。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五):帝国主义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考完期末在校实习这些天,空闲时间看了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分析,觉得有些超出自己之前对此概念的想象,于是读了一些文章,有一些有关这个概念的观点还涉及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于是也读了列宁的这本书与相关文献。现整理一下思绪,系统地概括我综合起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里面没有我自己的新观点,但是我尝试独自系统地简要概述这个概念。首先是从何处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如果从内政外交国防三个方面,似乎是以一种外交层面的概念提出,这也是我之前的浅薄理解,但通读有关文章,我发现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外交概念。在听有关讲座时对它的来源有了启发和认同,与其用三个具体领域划分,不如用中国共产党的“三为三谋”来归类,这样一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属于“党为世界谋大同”这一层面的理论概念,这样就不局限在外交领域,比较合适。
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问题是目前有没有一个现存的共同体,其次是推动构建的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现存共同体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有。这个现存的共同体,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逻辑下的资本共同体;而我们要推动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类的最高共性为主导的、人类主体逻辑下的命运共同体。
对于现存的这个资本逻辑下的资本共同体,实际是不在马列的构想范围内的,但是马列主义的精髓在于科学推论,而非在基于一定历史条件下所推出的结论本身。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后面列宁基于资本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情况,写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得出结论“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但后面的历史发展却表现为资本主义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反而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焕发出了巨大的生机活力,大有向高福利国家转变的趋势。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列已经意识到部分工人阶级贵族化的现象,但是却并没有将其作为核心观点并入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中,而是将机会主义视为加速资本主义灭亡的标志。但后面的科技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等特定的历史阶段或事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新殖民主义为代表的经济、文化等隐性侵略代替了过去的舰炮主义,使得原有的帝国垄断模式逐渐过渡为基于文明形态的资本逻辑统治,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以卷入资本逻辑共同体为代价,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却广受中等收入陷阱、拉美陷阱等折磨,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把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产业链转移给贫困落后国家,来促进本国物质积累的同时,缓解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减轻本国以工人阶级革命性为标志的革命主体积累,这样一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但主体条件被转移给贫困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虽存在资本逻辑下发展初期的工人革命主体条件,但却因其产业链布局权牢牢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而永远无法达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因此现存的资本逻辑下的资本共同体,表象是和平,但本质仍没有脱离马克思与列宁对于资本逻辑的揭示。
那么如何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资本共同体的优越所在?资本逻辑下的资本共同体,是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的“市民社会”哲学视域下的产物,世界人民表面在追求共同的理想,但这种共同理想只是多数人的特殊理想之交集,而非基于人类本身解放的真正之共同,这是资本共同体的局限性——资本共同体下的社会形式的同一化,是资本逻辑的,是限制人类发展与解放的;但是资本共同体的另一个维度的成就却值得肯定,那就是资本共同体下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使得世界各民族(国家)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了全球化,这个维度上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因此,资本共同体基于两个“共同”,一个“共同”是资本逻辑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生产力全球化;另一个“共同”是资本逻辑带来的社会形式的全球化,这个“共同”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是低级的共同、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变革的目前全球治理体系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