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100字

2022-03-15 14:42: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100字

  《于特岛7月22日》是一部由埃里克·普派执导,安德烈·伯恩森 / 亚历山德·霍尔门 / 布瑞德·福里斯达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一):这种摇曳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让人不知所云。

  挪威一个法院20日宣判,因2011年屠杀77人被囚的极右分子布雷维克遭单独囚禁有违人权。布雷维克3月入禀法院,指自己长期被独囚,违反欧洲人权公约;他同时又指咖啡太冷及微波炉食品“比水刑更难受”。、法官宣判时称,禁止不人道待遇是民主社会根本价值,无论恐怖分子还是杀人凶手亦应一视同仁。

  《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二):重复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

  

和这部不是重复了么?一样的事件,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

  《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三):画蛇添足的长镜头

  《于特岛》画蛇添足的长镜头。72分钟的恐怖袭击,83分钟的一镜到底,挪威人用自己的镜头呈现出他们二十一世纪最沉痛的伤口。与保罗·格林格拉斯《7月22日》重点表达国民创伤恢复期的坚毅不同,挪威导演埃里克·普派将视角对准了恐袭事件本身,镜头跟随当日岛上一位女孩,全程记录了她的痛苦经历。从镜头的一开始,女主就告诉我们“你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大段大段的面部特写,配合一镜到底的手持拍摄,营造了出色的紧张氛围,将当时岛上少年们的恐慌、无助表达的细致入微。但作为非纪录片,这样粗糙的一镜到底终究太没有说服力而完全成为噱头。人物的迷之行为动机让全片在恐怖的氛围下失去了本身的事件冲突。虽然角度完全不同,但整体水准较比《7月22日》还是有很大差距。但敢于直视自己国家的痛点,并做到足够克制,值得赞赏。6分。ps: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于特岛》和《7月22日》连起来看,事先了解一下事件本身更有助于观影效果。

  《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四):导演肯定是猴子请来的逗比。

  大家不知道长镜头是神马吗?时间长就是长镜头啊?还得奖?哪个艺术家长镜头这么用的。这特么就一伪纪录片而已,跟长镜头的用法毛关系没有。而且拍的实在忒恶心,挺深刻一个题材,女主又是唱歌又是哭嚎,哪里枪声大就往哪里跑,这是实力作死还生怕杀手找不到自己。害人害己真不知道想怎么立人物,导演是哪根筋抽了?这么惨烈的事件楞给拍出了喜感,这导演也够牛比的了。人家恐怖片假装纪录片是为了增加逼真感和代入感,您特么拍个纪事片用恐怖片的手法?好,就算你也想增加代入感,你镜头跟着就跟着呗,还特么一会探个头,特意告诉观众我是摄影,我在现场,我不是演员?然后有时候还随着人物眼光方向偷瞄一下,你特么又不是摄影了?你肯定是猴子请来的逗比!这么沉重的事件,这么沉重的话题,有多少可以挖掘的东西,你特么竟然编了个找你妹?你别糟蹋行不?就算糟蹋也别这么糟蹋啊?我捯着看完都觉得浪费时间。看过这么多片子,从来没这么生气过,也从来没这么想骂过人。真是醉了。一颗星给题材。

  《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五):长镜头实验手法令影片沦为毫无意义的惊悚恐怖片

  相当凑巧,今年有两部电影不约而同地拍摄了2011年挪威恐怖袭击事件。一部是由Netflix制作、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7月22日》,另一部则是出自挪威导演埃里克·普派(Erik Poppe)的《于特岛7月22日》。对比格林格拉斯从多角度去审视恐怖事件的视听佳作,这部《于特岛》恐怕只能沦为失败的惊悚类型片。导演采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拍摄,紧跟女主角,几乎贴近角色的处理,让观众有身临其境感受恐怖袭击的效果。这种电影实验往往出现在惊悚恐怖类型片里,事件发生在相对局限封闭的空间里,人物视角较为单一。然而这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故事题材运用这种形式呈现未免显得过于狭隘,除了让观众感受到剧中女主角的恐惧心理之外,根本没法让人了解到整个恐怖事件的前因后果,更谈不上引申出什么社会问题的反思,却反而有利用惨剧来充当噱头,换取感官刺激的嫌疑。长镜头的实验手法令叙事视点单一缺乏变化,同时也令角色塑造难以成型。影片最终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惊悚恐怖片,没能充分展现出该题材更为广阔的格局,令人遗憾。

  《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六):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于特岛7月22》再现8年前发生在挪威首都外的度假岛上的恐袭案,在众多类似题材的影片中,如《Bowling for Columbine》《让我们来说说凯文》,作者的关注都是在制造这些凶案的怪胎,讲他们的悲惨童年,绝望家境,似乎让我们相信,如果我们能理解邪恶产生的原因就可以避免邪恶的再生。挪威导演Erik Poppe将镜头对准逃生中的受难者们,在人性被黑暗遮掩下的一闪亮光。一镜到底绝不是噱头,而是最贴切地再现那惊魂魄散的追杀逃生的72分钟。枪声控制着影片节奏,绝望中不可磨灭的人性之光,为了职责,为了许诺;关于希望,关于梦想。这些要去改变世界的年轻人被世界改变了,但有些人活下来了,担起生命的重责。一部表现生命意义的感人制作。#上海百丽宫陆家嘴中心店#挪威电影周

  《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七):导演的克制和反思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

  看完《于特岛》,心绪难宁。面对这样的灾难,几十条无辜鲜活的生命的骤然逝去,谁都无法安宁,尤其是受害者的家人。但挪威导演在拍摄此片时,既没有把镜头对准呼天抢地的亲属们,也没有对准惨案的制造者,甚至连凶手都没有露面,这要是在中国人眼里是难以理解的。但导演像一个忠实的记录者,除了有几个串起影片的主要人物,没有加入太多个人的情感,这种克制恰恰是我比较欣赏的,也是成功的地方。

  全片完全可以当成纪录片看,可能在塑造人物方面稍差,但在引人反思上一点也不比大肆渲染的效果差,相反更觉得撼人心魄。学生的惊恐万状,刺耳虐心的枪声,就把观众带入了这种情景中,本身就是最强有力的控诉和谴责,无需导演过度表达。如果设想让一位中国导演来拍,会不会把重点放在嫌犯的凶残和家属的悲痛欲绝上呢?我们看过多少这类的电影?也许人家的克制,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呈现苦难容易,可以催观众一掬掬泪,但反思苦难才是我们更应注重的。卡雅的惊恐

  《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八):映后导演分享记录

  1026挪威电影周观看,风度翩翩的Erik Poppe导演和观众进行了映后交流。关于该影片,导演分享内容记录如下:

  1.拍这部电影目的是为了表现极端分子枪击时,那些无辜的受害者们当时都是在面对什么,拍摄意图完全不在于分析凶手,因此他根本没让凶手现形。

  2.采访了很多幸存者和家长,让他们各自讲述对当时事件的回忆。然后把每个人说出的故事综合起来,串成了这部电影。

  3.其中有一个受害者的妈妈电话给他,如果他拍出的电影是消费受害者,她不满意那她就会诅咒他不放过他。但拍完电影她看完后说你放心我不会诅咒你了。

  4.为了寻找和真实事件相似年龄的青少年,导演用了一年时间去寻找有天分的非职业演员,因为担心拍摄重现当时情形也会对他们造成心理影响,拍摄期间,请了很多心理专家在每天拍摄结束后对他们做心理疏导。

  5.为什么安排关心政治有担当有责任的姐姐作主角,以她寻找孩子气的自己管自己的妹妹为影片线索?而且最后是姐姐死去妹妹活着?导演说因为当时的夏令营很多都是兄弟姐妹一起参加的。安排姐姐死去妹妹活着,是想说明我们的社会需要有担当有责任的英雄人物,正是有了他们,才给了更多的人生的希望,也让本来不懂事比如妹妹这样的弱小者迅速成长。(听导演说后,回忆了下,在电影里可以看到不更事的妹妹已经会在救生船上照顾另外一个伤者)。

  6.拍摄地点选择了和于特岛地形相似的另外一个岛屿。

  7.这部电影在美国高校展映时,反应热烈,很多家长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可以放映这部电影。

  看完《国王的选择》以及这部《于特岛7月22日》,个人感觉摄影记者出身的Erik Poppe导演,在大事件中不但对那些尊重生命挺身而出的勇者和英雄浓墨重写赞誉有加,对弱小者也充满了人性关怀;而且即便在最危险时刻,仍不忘在电影中表现出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精神,不知道这是不是挪威民族的特点,比如《国王的选择》中年幼的士兵面对敌人进攻前的听音乐倒立走路,于特岛中男主对女主说逃出去以后一起吃全国最好吃的烤肉串,让她现在唱歌给他听等。

  映后签名会,导演在我递给他的场刊上签名同时,还写了love shanghai !

  《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九):看完这部电影,你也是一次袭击的精神受害者

  这一次觉得豆瓣的评分和我自己的感受严重不符。在挪威电影周看的这部,放映结束后导演亲自到场,解读了很多。

  首先,这是一部一镜到底的电影,拍摄难度非常大(导演说,选演员就花了一年,彩排三个月,最后有五天拍摄,每天拍一遍,最后用了第四天的版本);

  第二,影片没有按照传统套路,把凶手的行凶过程还原,而是从被害人的视角来拍摄(导演说,他本身就不希望让这个凶手再获得更多的关注,而是希望人们去了解受害人,所以他采访了大量受害人及家属,最终把多人的经历整合到了女主身上);

  第三,影片中有大量细节值得品味(导演说,从第一枪响到最后结束刚好是72分钟,与真实事件时间相同;一共540发子弹,在影片中也通过声音完整呈现;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拍摄到了一只蚊子在女主手上走,这是真实的蚊子,也是真实的巧合等等)。

  第四,影片对于受害人的现实意义和对世界的启示意义(导演说,拍摄时他坐在一个木屋里看着监控屏幕,而他身后有许多受害者一起观看了拍摄过程,对他们而言这是一次回顾也是一种重生;影片中的“完美”姐姐最终倒在了子弹下,而“坏孩子”妹妹却活了下来并且在帮助伤者,这是一个虚构的情节,为的是告诉世人,这个事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正面的改变;一位被害人的母亲看了这部影片,感到很欣慰)

  所以,看完后依然觉得这是一部烂片的话,不妨放下手机、关掉社交软件,再看一遍吧。

  《于特岛7月22日》观后感(十):有的人死了,她还活着。

  说到《饥饿游戏》,想必大家不会陌生。

  这是一部关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故事。

  这样的反乌托邦电影还有很多,比如《分歧者》《移动迷宫》等等,在这里没有道德和法律,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三个字:

  活下来。

  而《于特岛7月22日》这部“真实的《大逃杀》”,比虚构的故事恐怖多了。

  2011年7月22日,挪威遭受两次恐怖袭击:政府办公大楼前的汽车炸弹爆炸案,以及于特岛青年团夏令营的大型枪击事件。

  两次恐怖袭击共造成77人死亡,被称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该事件被拍成了很多电影,比如《谍影重重2》《谍影重重3》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的《挪威7.22爆炸枪击案》,以及这部《于特岛7月22日》。

  其中《于特岛7月22日》非常与众不同,因为它不仅由真实事件改编,而且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手法。

  一镜到底的电影并不少,比如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比如前几年很火的《维多利亚》,但它们都是虚构的故事,像《于特岛7月22日》这种取材于真实故事的电影却很少见。

  全片都围绕小女孩卡佳展开,她是650个在于特岛参加夏令营的年轻人之一,同行的还有她的妹妹艾米莉。

  影片还采用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换言之,电影角色和观众产生了互动。

  只见卡佳对着镜头说道:你们永远也不会理解的,你们只要听我讲就好了。

  此时,卡佳已经得知汽车炸弹爆炸案的新闻,但她不知道的是,接下来自己也会被卷入其中。

  与此同时卡佳正在找她的妹妹艾米莉,她叫了艾米莉,艾米莉也不答应她,只顾着往前走。

  艾米莉听到姐姐在叫自己,仍然默默回到帐篷拉上拉链,不搭理姐姐。

  当卡佳走进帐篷,艾米莉也很不耐烦地玩手机,对姐姐爱理不理的。

  原来,正是艾米莉的母亲给艾米莉打了无数个电话她都不接,才只好叫卡佳去看看妹妹是什么情况。

  甚至艾米莉还就地乱扔垃圾,让姐姐帮她打扫。

  表面上这些只是无关紧要的琐事,其实是很重要的铺垫,这说明卡佳时刻在为他人着想,而艾米莉是一个很自私、很自我的人,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眼看艾米莉这么不友好,于是卡佳走出了帐篷。

  没过多久,枪击案便发生了。

  卡佳和同伴们躲了起来,可是她仍然想着艾米莉,担心艾米莉的生命安全,甚至想出去找她。

  此时室内也已经不再安全,卡佳又和同伴们躲到了树林。

  但是在树林里,卡佳也仍然只想着妹妹。

  最后,她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跑出树林,去看看妹妹在不在帐篷里……

  就这样,“找妹妹”就成了影片的一个重要线索。

  他们和罪犯演绎了一场猫鼠游戏,先是躲在室内,又逃到树林里,后来又来到海边,躲在悬崖峭壁下,但他们总是无法逃离罪犯的魔爪。

  就算是躲在峭壁下面,有树木遮挡,也并不意味着就安全了。

  就是这样的危急关头,卡佳永远都想着妹妹是否安全、有没有受到枪伤,找不到妹妹她就肩负起营救他人的使命。

  一个女孩跌倒了,她把对方扶起来带着她一起跑;

  一个小孩找不到哥哥了,她就告诉他自己先躲起来;

  另一个女孩受伤了,她就脱下自己的衣服为她包扎伤口……

  就这样过了1个小时,卡佳仍然没有找到妹妹。

  终于,救援船出现了。

  也就是在这时,卡佳在寻找妹妹的期间被罪犯一枪爆头。

  眼看救援船来了,之前躲在悬崖下的人们纷纷跑出来,抓紧时间上船逃生。

  生还者中,艾米莉赫然在列,至于她之前躲在哪里,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

  卡佳至始至终都一直在找妹妹,结果最后自己死了,而妹妹却悄悄活了下来,这样的对比实在太讽刺了。

  卡佳躲在悬崖下时,和同伴说过话,还曾唱过歌,可是艾米莉为了不暴露自己,没有站出来找她。

  而卡佳正是为了找她,才暴露在罪犯的视线之内,因此遇难。

  虽然不是艾米莉杀了卡佳,但卡佳却因她而死。

  你全心全意为Ta着想,然而你在Ta心中根本不重要。

  我刚开始觉得卡佳过于圣母了,都这个时候了自己逃命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去救别人。

  可是当我看到结局,我才明白,导演所讽刺的正是艾米莉这样的面对危险只顾着自己逃命的人。

  正如明明有人驾驶直升机经过于特岛,可是直升机上的人们只顾着拍照,却不救他们。

  我想起了《泰坦尼克号》,人人都想上船,结果把整个船都打翻了。

  而杰克为了救罗丝,自己被活活冻死。

  面对灾难,他不愿意苟活,把生存的机会留给爱人,这样的举动感动了无数人。

  无论是《泰坦尼克号》还是《2012》,无论是《摩天楼》还是《末日崩塌》,但凡是灾难片都会有这样的桥段:一个人抢先逃命,结果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

  无私谦让不一定活到最后,但抢先逃命一定死得最早。

  而《于特岛7月22日》则是和以往电影完全相反,救死扶伤的卡佳最终遇难,自顾着自己逃命的艾米莉却活了下来,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坏人往往活得更久,因为他们为了活命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正是他的好被别人所利用,因此遭到欺骗或中伤。

  但是如果再给卡佳一次机会,她也一定不会后悔,仍然会做一个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人,因为她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愿意苟活。

  2008年5月13日,人民教师谭千秋的遗体被救援人员扒出来。地震中,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而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2018年7月30日,贵州小伙苏威,为了拯救溺水女子,生命永远定格在20岁……

  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好心人去救溺水/坠楼/火灾/地震受害者,他把别人救出来了,自己却牺牲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么做并不值得,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他人的错误买单?

  这就是为什么卡佳会对观众说:你们永远也不会理解的。

  但是,如果没有他们这样的人,这个世界会变得多么冷漠?

  他们看到别人遇到危难时,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冒着生命危险舍己救人,成就了那些在天灾人祸中的感人事迹。

  “挪威7.22事件”中共有77人遇难,99人受重伤,超过300人心理受到创伤。

  像卡佳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正是他们舍己救人,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个又一个生命,才使得伤亡人数减到最小。

  如果每个人都像艾米莉只顾着自己逃命,遇难的人数只会更多。

  “挪威7.22事件”让我想到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每当有灾难降临,都有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