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恋失调读后感锦集
《私恋失调》是一本由倪闻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私恋失调》读后感(一):评《私恋失调》
我一直以为爱是纯粹的,就像夏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泻在地面上泛着的悸动。然而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开始迷茫,也可能是成熟吧,看过这本书后发现自己好像寻得了解药。倒不是书有疗伤的效果。只是他直面了爱里最真实残酷与不堪的一面,直接的鲜血淋漓。即使脱离了现实经济的烦扰,我们的爱依旧复杂难解,故事里的主人公们代替被现实压垮的我们肆无忌惮的宣泄爱与欲,看完书长吁一口气,呵,原来我们那压抑的失调的爱并不孤单。
《私恋失调》读后感(二):私恋不是恋
但真正会爱的又能有几人,
真的不好说。
我很认同,
很幸运,不,并不是幸运,
他喜欢我、爱我、待我极好,
这个暂且不表。
按说,在这段情感中,
我是幸福的,
但恰恰相反,我很压抑,
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我怕自己配不上还不上别人待我的好。
再后来,情感经历怎么样,
也让作者说着了,
变成了被别人伤害,
但我明白,
不爱真的是不爱啊,
是真的无能为力。
我们都曾被爱,
也曾爱过,
多年过去了,
我仍然相信爱,
感谢作者,
让我在书中找到了自己。
@倪闻天
开始看正文前,首先注意到的是目录页的设计,“第一章”清晰可见,到后面逐渐模糊,结尾的“第十一章”,字迹已经几乎淹没在漆黑的底色里。好像一段感情,开始时大张旗鼓班班可考,到后来敛声息语暧昧不明。
恋人们之间那点儿事儿,完全经不起近距离观察,不外乎远了近了爱了烦了累了散了。《私恋失调》正是一本显微镜一样的书,把隐藏在人类细胞深处的男女关系放大百倍后,解剖给读者看。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恋爱中的人们在圣徒和魔鬼的两端来来回回,谁也不比谁高明。
班琪是个可爱的角色,虽然也一样有瑕疵,但她代表了某种接近理想的女性形象。她与安沉午的感情是脖子以上的爱,是偶尔但丁附体的荷尔蒙永动机安沉午的贝雅特丽齐。现实中,却很少有女人能像她一样安静理智,甘心做心上人的知己,卑微地求他不要冷落了自己。爱上一个人往往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在一起,一种是“去死吧”。远远地祝你幸福?休想。
程夏冬的可爱和可憎正是我们所体验过的多数感情,一开始的金风玉露干柴烈火是真的,结束时伤痕累累相看两厌也是真的。那些忍不住的怀疑、不安、好奇和占有欲,到最后都化作刺耳的言语和歇斯底里的纠缠,让人不禁质疑起爱情本身。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人们很难理解对一个人的爱憎,竟能像“猫的眼睛一样,一晚上变化好几次”。
而对男主角安沉午来说,经历了几段感情,积累了诸多对付女人的经验后,他会成为爱情中的圣徒吗?假如能重来一遍,他还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吗?
卡佛早已在诗中回答。“Would I live myself over again?make the same unforgivable mistakes? yes, given half a chance, yes...”
因为人类都是自以为是的蠢货,我们爱上的每一个人,说到底,都是同一个人。
《私恋失调》读后感(四):评《私恋失调》
「“波兰斯基有部电影,里面一句台词我一直记着,说:每一段恋情,不管看上去如何和谐,都容纳了悲剧或者闹剧的种子。”」
近日闲来无聊打发时间在豆瓣看见了一本书《私恋失调》,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看完,我向来是容易把自己代入其中的读者,可是这次却没有也无法带入,恋失调》,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看完,我向来是容易把自己带入其中的读者,可是这次却没有也无法带入,看着男主的故事,想着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烟一根接着一根的抽,感情和爱到底是什么?不知从何时起,对着些有了冲动,有了念想,身边总是会有几位朋友陷入这个苦恼中生活抑郁,人为什么要感性,为什么会记住那些不愿意面对的人或者事情,从何时起我们开始陷入这种循环,失去了就要去怀念,失去了就要去忘记亦或者是去寻找下一段感情。感情不在真正的真实,伴有虚荣和性,为了满足自己,而不断地去要求别人,最终失去那些幻想将会拥有的一切,说白了人还是动物拥有七情六欲,说白了就像兔子一样不挺的寻找伴侣,繁衍后代,只不过人类聪明了许多只在意过程而不会有后顾之忧。
爱和感情说到底,不过是大脑的分泌物和神经间的微弱电流罢了,全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每个人心里的‘爱’,既不在同一个范畴里也不是同一回事,所以恋爱这事,终归是鸡同鸭讲。曾以为每段感情都不一样,结果看来我们那压抑而令人悲伤的感情不孤单,因为我们都一样。
关于爱和恋情,我深知已经无法理解,这些对于我来说已经太难,可谓旁观者密,当局者亦密。
寫于貳零貳零年肆月貳拾肆日夜
——一叶之秋南城
《私恋失调》读后感(五):食色·性·男女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秘书》,主人公是一位律师,喜欢在办公室里“体罚”女秘书获得快感。然而,当两人之间真的发展出了奇妙的感情,秘书试图向他表达爱意时,律师却惊慌失措,一再回避,甚至解雇了她,决心与她再无牵连。
不知怎么,这让我想到了《私恋失调》中的安沉午。
“小心对待自己的身体”
经历过两段失败的感情后,安沉午认定惯常的恋爱关系已不再适合自己。他排斥情感纠葛,觉得认真就会带来伤害,哪怕动机出于无意,只要再投入一次,多半还会重蹈覆辙,伤及无辜。
刚刚大学毕业的他拿稳了一个念头:保持单身,从此只上床不恋爱。
乍看之下有点幼稚和刻意,却精准反映出了安沉午内心对“失控”的恐惧。
安沉午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他有着严苛到可怕的作息安排:每天5点起床,一早到公司写作,中午运动,下午办公,晚上12点前必须回家,上班如同上课一般规律。不仅如此,他还不抽烟、不喝酒,定期给自己布置读小说的任务,学习积累。
他对自己够狠,为了排空杂念、提升专注力,他每天跑步十公里,跳绳两千下,直到内外衣物全被汗水浸透。
而在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有着超强的掌控欲。比如他不爱在看电影时说话,更不爱给人解释,那么即使是女朋友抱怨看不懂电影,他也要堵住对方的嘴。
还有大学时期的那场恋爱。安沉午对隋凉心生恶感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隋凉会打乱他规律的作息时间,在他专心写小说时不停打来电话,过度地黏他。“想源源不断写出高质量的文字,需要专注、安宁和自律。这就要求我的作息时间非常稳定,生活不能有大的波动。”
“猛兽般的饥饿感”
然而,安沉午的自控力真的有那么强吗?未必。
刚上大学时,交往五年的初恋提出分手。碰到这种事,一般人当然免不了伤心难过,可安沉午的反应也简直大到有点夸张了——“我站在楼梯口,脑袋忽地一蒙,身上的衣服被撕裂了。要不是伍凯佑拉了我一把,我就已经跌下去了”。
这种天旋地转的绝望整整持续了三年,大一到大三,安沉午接连挂科,差点退学,每天像个哑巴似的呆坐在宿舍。被好友反复开导,爬了十几回香山转移注意力,才总归可以“正常地行为与生活”。
他与初恋的相处方式,同样有点“失调”。每天缠着她,死活不同意分手,低三下四地默默奉献,像是要把命都搭进去。这和平时那个自律自控的安沉午判若两人。
还有一件与严苛的作息相冲突的,是他的饮食习惯。
安沉午写起小说来,常常会忘了吃饭,一直熬到傍晚才跑出去觅食。他还喜欢暴饮暴食,比如一口气吃下12只生蚝,健身后狂喝五大瓶饮料。因此他患有肠胃炎,发作起来上吐下泻,病愈之后又唤醒了“猛兽般的饥饿感”,迫不及待地冲进自助餐厅。
安沉午自律,并非因为他本性如此,而是因为他天生容易失控,生怕自己再次滑向无序的深渊。
辛拉面与蔬菜拼盘
小说中的安沉午遇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用他的话来说,程夏冬是世俗的,班琪是理想的,程夏冬如滔天巨浪敢爱敢恨,班琪如同潺潺清泉抚慰人心。他对班琪是依赖和信任,对程夏冬则是刻在骨头里的着魔。
乍看之下,他们三人之间是一个类似《曼哈顿》的故事。男主人公放弃了与自己精神契合的灵魂伴侣,与那个轻浮愚蠢,却充满肉体吸引力的女孩走到了一起。
然而,安沉午最终会选择程夏冬,在“吃”这件事上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初识是对坐在柏悦酒店顶层餐厅吃饭,之后安沉午和程夏冬的每一次见面,都和“吃”脱不开关系——托亲戚千里迢迢送来的“点点香”,深夜里热辣烫口的辛拉面,公司食堂的大锅饭,迟迟未上桌的芥末鸭掌,还有程夏冬亲自下厨做的宫保鸡丁、酸汤肥牛、辣子鸡……
程夏冬做得一手好菜,胃口也不小,安沉午和她在一起,一不小心就会吃多。如同《命运与狂怒》中,包养少女玛蒂尔达的富商将新鲜的寿司放在地板上喂给她吃,口腹之欲的满足,往往对应着身体上的无限快感。
在广州的游乐场里,安沉午和程夏冬一起坐了过山车,这是一种失重的娱乐,却让安沉午无法抗拒。它如同两人挚爱的辛拉面一般刺激,而他们的关系也是如此。
相反,安沉午和班琪只吃过一顿饭:大半夜去吃火锅,班琪只点了蔬菜拼盘,还把安沉午点多的菜全都退了。由于吃得有节制,安沉午和班琪在一起永远也不会失控。可安沉午本性就是个暴饮暴食的人,所以他对班琪的自制力钦佩不已,却无法对这种寡淡产生身心的快感。
“插米好舒服啊”
在《私恋失调》的初稿里,有一个后来被作者删去的细节。程夏冬第一次拖着行李箱来北京找安沉午,先带着安沉午来到了超市,想买好充足的食材,足不出户地与他快活四天。在超市里,程夏冬把胳膊伸进米缸,心满意足地感叹道:“哇,插米好舒服啊!”
我很喜欢这个情节,它展示了程夏冬接地气的一面。也许除去“吃”这件事外,安沉午选择程夏冬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此——她比班琪更自然,传递的信号也更为健康。
听到安沉午反复强调自己“只上床不恋爱”的宣言,程夏冬只说他是没遇到合适的人。相较安沉午的刻意和孩子气,程夏冬对待感情的态度显然更成熟一些,尽管生活上她是个不太自立的人。她劝安沉午:“不要总那么理性,活得简单和轻松点儿吧。我从来不给自己条条框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喜欢你,就来找你,我想你了,就要联系你。”
班琪与安沉午精神契合,爱读书,爱写作,聊起天来极其舒服,但班琪渴望的是安沉午对她的“拯救”。
她不停地暗示安沉午,她是一个饱受伤害的人:母亲背叛家庭,父亲车祸身亡,爱人背叛自己,对她最好的韩国人患绝症病逝。她没有安全感,睡觉要贴着墙。
班琪告诉安沉午,自己都是因为想到了他才没有自杀,殊不知这份“救赎”的压力太过重大,安沉午根本不敢承担。
新西兰蜂蜜
安沉午不愿对班琪迈出超越友情的一步,班琪就始终善解人意地迁就他,保持安全距离,所以安沉午和她在一起时最舒服。
但到了关键时刻就可以看出,她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善解人意,而是有所求的。
从颐和园淋雨回来,她褪去衣服,站在安沉午家的浴室里,做了一番自白,说想和他再向前一步。被安沉午婉言拒绝后,她马上补上了一句话:
“你我之间绝不是‘朋友’二字可以涵盖的。”班琪说完,攥起我的手,放在口鼻之间,像在取暖。“但也不是暧昧。”“对,不是。不那么世俗,不是以满足情欲或者性欲为目的的。”她补充道。“我们之间完全是开放和坦诚的,哪怕你最后没来,跟她、跟别人在一起了也无所谓,因为即便不向前迈步,我们的关系也会保持原样,我仍然会珍惜你,我想要你清楚这点。”班琪很聪明,她反复向安沉午强调,两人的关系超越了普通友谊,举世无双——安沉午如果为了程夏冬而疏远她,那就世俗了,就玷污了他们珍贵的神交。
于是,她可以毫不遮掩地给安沉午寄去新西兰蜂蜜和羊毛围巾做生日礼物,同时暗示安沉午,他们这种超越了世俗的友谊,是他的现任女友程夏冬永远理解不了,取代不了的。程夏冬愤怒地摔碎蜂蜜罐子,却只能激起安沉午对班琪的怜惜和愧疚。
可惜她想要的,不外乎是批了一层高雅的“精神外衣”的普通爱情。
摔碎的餐具
遇见程夏冬时总是饥肠辘辘,遇见班琪时总是肠胃炎发作萎靡不振;程夏冬爱吃鲜香辛辣,班琪爱吃清新寡淡;程夏冬胡吃海塞,班琪节制小心,安沉午选择了程夏冬,也就是终于承认了自己本性中“失调”的那一面。
程夏冬的爱情宣言就是追求失控:“我从小到大不缺爱,被爱对我来说太容易了—是,我就是要跟你燃烧殆尽,哪怕玉石俱焚,鸡飞蛋打,一股脑一口气一下子全烧光了才甘心。哪怕只有三分钟热度,一次轰轰烈烈抵得上永远。”
可惜,当安沉午终于有勇气与她跌入深渊时,程夏冬却失去了这份不管不顾的洒脱。
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她在生活上的不自信。
她从小靠家里,上学、找工作、订婚,都由父母一手操办,不用她出一点力、动一点脑子。一切都是别人给的,这让她对自己没信心。
她最为自得的,只有谈恋爱这件事,所以选择了孤注一掷。但如同《苦月亮》中为情人放弃了舞蹈事业的女孩,当爱情的热度稍稍褪去时,没有了自我的她就只能彻底失控了。
程夏冬和班琪是近些年本土小说中让人过目不忘的女性。特别是程夏冬,她身上的那种妩媚和舒服,由男性视角道出,会让人联想到《过把瘾就死》中的杜梅、《动物凶猛》中的米兰、《黄金时代》中的陈清扬,有点“飒”,有一种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的光芒感,这在如今的爱情小说中已经好久不见。
安沉午、程夏冬和班琪三人的纠葛,是“自制”与“失调”之间的激烈挣扎。在小说的最后,这两个女孩都离开了安沉午,而他与完全陌生的女孩同床共枕,似乎又回归到了最初醉生梦死规避感情的生活。这个结局曾让我有点失望,好像没有在其中看到人物的成长。不过,“自制”与“失调”之间,没有哪一段是更高级的存在,而成长也并非简单地过度,而是在两端之间不断往复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