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停歇之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停歇之书》读后感摘抄

2020-05-02 23:0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停歇之书》读后感摘抄

  《停歇之书》是一本由田禾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停歇之书》读后感(一):追逐

  常常因为书好读,而不舍昼夜不好读的书,几天都难啃两页。“有些人的文字可乐,快速而刺激受众广却对健康不益。有些人的文字像茶,慢速而平和,味浓微涩,回味清甘。于人有益。” 读完这本 像喝了一杯茶,听了一张唱片,行了一段旅程,寻了一次真我。 追逐本心,我们终将找到自己精神寄托将成为快乐可以分享孤独时可以陪伴朋友

  《停歇之书》读后感(二):沉静力量从心中生起

  田禾的作品,此前已经有幸读到一部分,文中的力量,逐步沉静下来,使得这样的阅读变得更为有味。从青春时代摇滚足球到如今的洒脱自若,不变的始终内心光芒。这就是田禾,这就是他的作品,始终散发光芒。

  这些年,田禾在不断转型,又在不断寻求新的创作资源作为读者,以及朋友,我了解这个过程,其实并不容易。这本书可以作是他的一次自我超越。青春时代是美感,如今更加明净,过去的激烈,如今更有温婉~这是时间带来的成熟,这让我很好的田禾的写作

  《停歇之书》读后感(三):《停歇之书》:闲来不如吃茶去!

  我看剧的话,除了言情剧和悬疑剧以外,美食类的剧也很喜欢,最近在一篇推文里又发现了一部好剧《面包和汤和猫咪天气》,这部剧非常适合闲暇时候,躺在床上或者窝在沙发里看,要是有啤酒点心就更好了。 除了这部剧以外,也看了田禾的《停歇之书》,田禾是一个音乐青年,他通过自己的阅历,来告诉他对于音乐和生活感悟,以及他对生活的建议。 在《停歇之书》的封面作者田禾就给出了这本书的重点:给自己留点空白人们一生主要为两项奋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丰富,确实可以得到很多朴实的快乐,金钱方面上的富足,可以任意买自己喜欢东西心灵上的富足,可以很恬静的面对自己平凡的生活,去体会平凡生活中点点滴滴。 心灵的富足和物质的富足同样重要,只是现在很多人过多的注重物质方面的追求大部分时间忽略心灵方面的充实,对于自己内心的需求视而不见,而这个时候,很多人要做的就是在休息的时候,放弃一些无聊的娱乐,静下心来,寻找自己。 那么怎么让自己停歇一下,给自己生活留白呢? 1、听会儿音乐吧! 说起听音乐的话,我可是一个十足的听歌小达人,不过我听歌有一个习惯,很多时候都会忽略这首歌的歌词意思,只听这首歌的调,所以对于一些歌曲我会很熟,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是只会唱一两句而已。 田禾从他的《停歇之书》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可以一直流浪,但是灵魂可以在音乐里寄宿或者是定居。 人们对于音乐有多热爱,上班的路上听音乐,下班后,晚上开一瓶啤酒听音乐放松自己,有的人会在周末去听歌剧,音乐给人的舒适感无法复制,觉得烦躁无聊的时候,不防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吧! 2、不如吃茶去! 吃茶也就是喝茶的意思,中国的饮料的代表就是茶,之前饮料盛行,比如可乐和咖啡,现在茶文化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茶道并不复杂,关键是心态,田禾更是认为茶禅一味,饮茶也是修行的一种,闲来不如吃茶去! 当然让自己停来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旅游,比如绘画,比如阅读,方式千千万,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停歇之书》读后感(四):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打开微信群或者朋友圈,你是否常常看到听到看到有些人在朋友发着无聊的状态,呼朋唤友的出来吃饭唱K打发时间。

  现在都市人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除了吃吃喝喝,玩玩手机,刷着抖音、快手打发无聊着时间,好像就没什么事可做了,看着他们大好的闲暇时光被白浪费在这些好无意义的事上真叫人惋惜。

  也许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麻木了我们的内心,也许在我们你最我赶追求金钱、地位、名利这些物质享受时,荒废了自己内心的精神园。

  有人会说“工作这么累,领导任务那么多,好不容易闲下来,我还做什么?”

  对于现代人闲暇时间是难能可贵的,可大多数人都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反而用来做些无意义消耗,那是一种亵渎。这样的人多半是没什么精神世界的。

  有一本书,他独属于一个人的“随心记录”,他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者生活,用坦诚、敏感、诗意的文字,记录着生活的另一面,他时而仿若一个理性的哲学家,有时又似一个感性的独立歌手,弹奏着一曲精神归隐地之歌。让嘈杂都市忙碌着的人们,“听”到它时也能感受到片刻安宁惬意。

  这个个人就是田禾,一个有着十年漂泊经历的自由青年,一个80年代出生的理想主义书写者,读过他书的人说他是“文学家的许巍,阅读他文字就如听一首古老的民谣,文字他笔下就如一个个从书中跳出的音符,流向你心中,触碰你的柔软。”好的文字需要时间的沉淀,经历了漫长的7年,田禾挟的全新随笔记《停歇之书:给自己留点空白》再次与我们见面,经过这些年,岁月给田禾留下了什么,他又在书中为我们留下怎样的故事、感想,就让我们翻开书细细品读。

  世间纷纷扰扰,也许对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陷于对物质的追求,而让精神家园渐渐变的麻木,但田禾一直属于例外。他听着音乐闲走在人群之外,给自己留白,挣脱现实对他的物质束缚,离开忙碌的都市,信步踏入自然大地,阅读、倾听、哲思,在群山中的荒野地带,在前人所踏过的古道,将这一趟趟心灵迁徙化作文字写成笔记,让身处都市忙碌却无聊的人们,也能从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让人们荒废精神世界,找到一处精神归隐地。

  《停歇之书》读后感(五):永远追随内心的热爱

  “他的一生是幸福的。人生在世,他既种好了生活这份责任田,又种好了精神这份自留地。”

  有人说,《停歇之书》是一本充满诗意的散文集;有人说,读田禾的文字像是听民谣。而我说,田禾的每一句话,既像是一句诗,也像是一句歌词,隽永深邃,疏朗悦耳,穿透了时光,绚烂了人眼。

  我们行走在人世间,有人想勇攀高峰,出人头地;有人想耕田种地,采菊东篱;有人不知所措,惶恐终日。不管是哪一种,不管走得远还是近亦或是干脆止步不前,最终都会殊途同归,走向同一个终点。就像田禾和友人烂醉时唱的民谣,

  “你说存在的都将无意义/所以活着需要勇气/我说你别再喝了/明天还得赶路呢/你说走他妈再长的路/还不是通向坟墓……”

  诗意的人连醉酒后都能吟唱出最符合时下心情词曲,而我们虽然不能随时随地随意的发散诗意,却可以从他们的人生里品味自己的情绪。

  田禾将自己跨越中国东南线找寻内心安宁的旅程,写成了一本《停歇之书》,既是记录,也是思考。大部分的我们,可能不会有像他一样的勇气,推翻在别人看来平静祥和的生活,在颠沛流离中寻找自己的本心,但是并不妨碍我们通过他的文字,感受一番心灵被释放的痛快。

  田禾笔下的心境,应该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是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同时也让读者感到一种与自己生活割裂的遥不可及。我们可能处在他曾经的心理焦虑中,但绝对不会像他那样会反思是否可以挽救自己于生活的水火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沉沦在生活的苟且里,咀嚼着自己的偶尔的小确幸,然后心甘情愿地变得麻木,偶尔又像应激性的弹跳一两下,看似要决心与生活反抗到底。在各种似是而非的时刻,我们撕扯着自己的内心,揉搓着自己的大脑,最终又恢复成一潭死水,等待下一颗石子的坠入。

  是我们缺乏像田禾一样文采飞扬的不同凡响的思考吗?或是我们缺乏像田禾一样不畏前路未知不惧后退无路的勇气?还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底气支撑我们一时兴起却极可能覆水难收的临时起意?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我们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各种各样的完美的借口,允许我们缩在自己的壳中,不闻世事,不理自己。

  《停歇之书》,就像是一束锐利的光,穿透我们心里的阴霾,照在我们混沌又渴望解脱的内心。远方的路太过遥远,每个人都左顾右盼不敢轻易踏出一步,但是总有人在前方为我们举灯,为即使一丁点的可能性奋不顾身。这是田禾的精神自留地,未必不能成为每一位读者的精神自留地。

  永远追随内心的热爱,“埋着头/向前走/寻找我自己。”人生只有这一次……

  《停歇之书》读后感(六):给自已留点空白 ——绿皮火车

  第一次看本书简介就有种似曾相似的感觉,直到拿到书的那个午后,书封面的第一句话“给自已留点空白”就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作者是一名鄂西深山里土家族人,第一次离家出走时是十五岁,因为没有太多积蓄无法支撑他走太远;后来上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开,去到更大的城市。

  本书第一部分是作者通过坐慢长的火车一路所见所闻所思来描绘当时的心境,他喜欢乘坐速度极其慢的火车,这样可以插着耳机听着自已喜欢的音乐看沿途的风景来给自已留更多的时间思考人生的意义。

  “经常靠逃票或拿张站票先混上车,然后垫张报纸蜷缩在过道某个空隙处。偶尔躲在餐车睡觉,直到列车员大声开骂还不愿离开”。

  读到此处我停下来望向远方,回忆着自已上大学乘火车的经历与这极其相似。上大学回家要坐十二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那时绿皮火车是比较慢,票价比较便宜,上学期间没有太多的积蓄。每次回家都选择乘坐绿皮火车且还是硬座,似乎与作者一样第一次离开生长十来年的地方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坐一晚上的火车似乎一点也不累,耳朵里总是插着耳机听着当时自认为最流行的音乐,每首音乐似乎都唱出属于自已的故事。

  尤其在春运期间能挤上火车已经很不错啦,当时我们坐的火车是主要的出行交通工具,在高铁还未开通时,宝成铁路连接着天南地北的求学务工的人。有云南到西安的、有成都到上海北京的、有西安到成都的等等四面八方的人。

  不得不佩服四川那些出行务工的人总是最吃得了苦的,春运期间没有票就拿张报纸铺在三个人的硬座下面躺进去,常常可以看到任何一个三人座位下都会躺满人,过道里伸着脚。那时候能坐进餐车已经是很高的待遇了,还有蹲厕所的,睡过道的各种场景在绿皮火车上常常可见。

  记得上大学带舍友回老家玩儿,为一张火车票两人逃票,一路担惊受怕,最后还是被查出来当场补票,那是凌晨4点钟在中途下车转乘时被查,不得已补了票。现在回想起真是胆大啊!这一幕时常同舍友回忆起,当时也不差那几十块钱买车票,只是就想挑战一下自已,如果逃票顺利回学校就可以吹嘘一番啦,那将是多自豪多骄傲的事啊!

  火车对于我而言是熟悉亲切的,走出大山靠的就是绿皮火车。

  虽然现在交通更发达,有动车、高铁、飞机,但每次出行我都尽量选择火车,我尤其喜欢白天乘坐火车带一本书,边看书边听音乐,这种感觉真的很棒;同时还可以想想因平常太忙无时间思考的事,甚至还可以想念一些许久未联系的老朋友,看着车窗外的风景飞快的飘过去,内心是喜悦的,每一处景不同于情也不同。

  文中作者说坐过最慢最长的火车是39小时,从南到西,途中穿越二十多个城市;于我而言坐过最长的火车应该是26小时。

  大二国庆小长假为满足自已对大海的追寻,几番纠结之下买了去辽宁葫芦岛的车票,记得10月1早上9点从西安出发,一路上就自已一个人带着一个背包一本书一部手机,车上人很多且也很热闹,似乎那些热闹都是属于他们的,我自已内心少许的静且笃有的快乐。第一次一个人坐26小时的硬座,白天还好,可以看窗外风景,那种远离关中平原的风景让我欣喜。

  随着夜色的到来,终点的靠近车上的乘客慢慢的越来越少,尤其到后半夜整个车厢的人寥寥,空出很多空位,对于第一次独自一个人远行的我来说此时还是有点小害怕,但很快那种由心里生出的勇气让我暂时忘却害怕。

  读到作者坐火车这一段,尤为亲切熟悉。

  青春,到底为何物?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内心的热爱促使着我们去追寻。

  在青春期的我也和作者有很多相同类似的热爱,登山、骑行、徒步都是我一直向往的事。我相信作者在经历这些旅程后,不单单是记录路上的游玩心得,更多的是内心的净化与成长。

  每经历一段路,都会让我们成长不少。

  正如作者文中所说:成长,是一个不断离开旧有的过程。从每次的旅行中或多或少会让自已内心深处得到一次净化。出去并不是单单游玩拍照发朋友圈这些取悦别人的事,而我们更应该留更多的时间来取悦自已。

  文章最后作者写到徒步去拉萨。

  突然让我想起2018年5月1日自驾游去青海的切身感受,那一次是最难忘的。并不非景有多美让我难忘,而是自已经历的一些事让我成长不少。那会也是因为资金缘由和朋友们拼车自驾,一路上一点也不好。

  如文中所说的:“一个不能在路上浪费任何时间的人,和一个总在路途中享受时间的人,自然无法同路”。这句话太能形容当时的青海之旅了,以后这种旅游应该一个人独自上路才不会辜负此行的目的。我想如果有机会还会再次踏上去青海的路。我想大概这辈子也不会与别人拼车长途游了吧。

  与其说佩服作者可以追寻自已内心的热爱,不如说是羡慕。

  感谢作者带给我们如此净化心灵的书,深深的热爱书中每一字一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