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馬拉拉》读后感100字
《我是馬拉拉》是一本由馬拉拉.優薩福扎伊,克莉絲汀娜.拉姆著作,愛米粒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6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大陆版的时候就买来看了,高估了我看繁体字的能力,竖着的排版也让我很心累,老是看错列。
●應該是有克里斯汀娜的文字功力與睿見,令這本傳記的語言清新又謙卑。讀完有一個疑惑,塔利班的身世到底如何?它背後是誰?38-42頁之間有一段隱晦的敘述,引述了拉曼夏薩耶的詩,描寫阿富汗爭端是“兩頭大象之間的戰爭”,帕什圖人是“兩頭猛獸打鬥中折損的青草地”。但我最想知道的是,塔利班最初起家,難道是俄國餵養的惡種?ISI背後有中情局的影子倒不奇怪。14/2/2014
●如果有人拿枪抵着你的头,然后告诉你说我们是一个诚善的宗教,谁会发自内心的认同?
●勇氣
●先談了槍擊的事發,然後回過頭來談父母到自己。前面在講巴基斯坦的歷史時,我很難進入這本書,後來馬拉拉開始談論學校就逐漸有趣起來了。不太喜歡看所謂的「偉人傳記」,但書後面寫她在知道被塔利班視為目標之後的擔憂,仍堅持去做,還是被感動了一把啊~
●在夏日的运河边,我靠在他的腿上,一字一句的朗读给他听。只希望记忆能够定格。
这本书里,既能看到一个15,16岁小女孩的天真烂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恐惧,对不平等的痛恨,也能看到她广阔的胸襟,对同胞手足的宽容,对人性的希望。
祝福巴基斯坦和战争中的孩子们!愿世界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和平,每一个人都能选择自己的信仰,每个女孩儿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我是馬拉拉》读后感(二):23
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
(巴基斯坦) 马拉拉 优素福扎伊
“我是马拉拉” 这是在回答一个歹徒的问题 紧接着一声枪响她被崩了半个脑袋。 封面上这个女孩穿着粉红色花衣裳盘腿坐着 眼里露出坚毅的神情 端庄优雅。可仔细看却发现她的脸有点歪 鼻尖并不对准人中 她就是马拉拉。马拉拉出生于1997年恐怖主义疯狂滋长的国家巴基斯坦 在获得了许多国际大奖之后 于201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是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
这个传奇的女孩从10岁起就支持和提倡巴国儿童教育事业 她是父亲开办的胡沙尔男女童学校的学生。父亲曾公开谴责过恐怖分子 是一位勇敢而正义的校长。2007年学校所在地斯瓦特被炸弹袭击 十岁的马拉拉开始在国家电视台 广播电台和报纸上说话给愿意听的人听。由于父亲朋友的关系 她有机会在BBC网站上发表关于塔丽斑统治下人们生活的文章。父母都担心她的生命安危 但是母亲依然说“真主会保佑你的 因为你执行的使命是正义的”。从此 马拉拉用笔名在BBC网站上正式发表日记。
遭枪击后 马拉拉背井离乡 在英国完成治疗和学业 现在和丈夫居住在美国。让她倍感骄傲的是 塔丽斑向他开枪 要她永远地闭嘴 但适得其反 如今她的勇气震撼了世界。全世界都听到她的声音。
2014年在诺奖颁奖会上 马拉拉说: 我要感谢父母给我无条件的爱。谢谢我的父亲 没有剪断我的翅膀 让我可以一直飞翔。谢谢我的母亲总是鼓励我要耐心 坚持说真话。我们坚信这是伊斯兰真正的训诫。同时感谢我的好老师 他们激励我保持自信和勇敢。
这是一个星星般耀眼的女孩 2015年4月316 201号小行星用她的名字命名----马拉拉星。
——Sushan
《我是馬拉拉》读后感(三):在战火下读书 ——读《我是马拉拉》
“我很幸运,能有如此尊重我自由思考和表达的父亲,愿意让我参与到他追求和平的旅途中,我很幸运,我的母亲能支持我和我的父亲对和平与教育权利的倡导。”马拉拉在《我是马拉拉》一书的《致谢词》中这样写道。不得不说马拉拉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女孩儿。她在一个严重歧视女性的地方出生,却因为父亲的爱护而被破例写进了族谱,并以女英雄马拉莱的名字她命名。要知道在巴基斯坦,女孩只能关在家里,她们生出来的唯一目的“就只是等着被嫁掉而已”。在齐亚•哈克统治时期,强力推行伊斯兰法律,使得女子原本就低下的地位更加卑微。
似乎从我家开始有电视开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国际新闻中一直都在讲巴基斯坦地区的形势不停地恶化,冲突一直在继续,战争不断升级,但无论是什叶派穆斯林、塔利班还是基地组织,他们同样反对女子接受教育。在巴基斯坦女人不被允许独居,也不能独自工作,她必须要与丈夫、兄弟或者父母住在一起,但事实上,在《古兰经》里没有任何一句话写到要女人必须依赖男人生活,真主从未告诉她们一定要听男人的话。在我们的国家,也有许多穆斯林的教徒,他们幸运的享有男女平等的权利。
马拉拉父亲所创立的胡沙尔学校,为女孩子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但是也经历了许多无法想像的困难,初办时的经费不足,到后来的激进分子时常威胁,在塔利班关闭和炸毁了无数学校之后,学校也被迫关闭。但她们始终坚信学校会重新开始授课,她说“塔利班可以拿走我们手中的铅笔和书本,但他们没办法让我们的脑袋停止思考。”
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马拉拉公开接受电视台的采访,为她们自己争取读书的权利而努力。她有一次在接受电视台的访谈中,质问塔利班的发言人穆斯林•汗:“塔利班凭什么剥夺我受教育的权利?”没有人回答她,因为在这个访谈节目中,穆斯林•汗并没有真正出现,他所回答的问题都是提前录好的标准答案,所以他根本无法回答现场提问。这次的访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他的父亲也因为公开反对塔利班的暴行而受到威胁。
(因投稿,全文稍后奉上)
《我是馬拉拉》读后感(四):刺杀和荣耀之后,她一如既往
春节在湖南老家看完这本《我是马拉拉》,虽然略微有些走马观花,不过对于这位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风采也算是领略一二。
这是第二次读中亚穆斯林相关的书了,第一次是看的Khaled Hosseini的《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马拉拉》也是英国记者参与合著的,整本书读起来就好像是在看小说。看完之后我特地查了一下这本书的评价,果然不出意料,英国卫报的评论家表示此书充满“生硬、自以为无所不知的外派记者观点”,可见一斑。
不过,抛开写作方式,作为一本自传,《我是马拉拉》比《追风筝的人》更接近现实。
马拉拉一直致力于争取女性教育的事业,希望可以让扭转穆斯林世界对于女性教育权利的轻视,“希望每个小孩都能接受教育”。在她登高一呼的过程中,遭受了恐怖组织塔利班的刺杀。刺杀行动马上招来了世界各地人士的强烈谴责,于是,在非常幸运完成治疗后,马拉拉的影响力从巴基斯坦提升到了全球的层次。塔利班试图让这个巴基斯坦女孩沉默,但却放大了她的声音。最终,在2014年,在她17岁的时候,马拉拉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奖的Press Release这样提到马拉拉:
Despite her youth, Malala Yousafzay has already fought for several years for the right of girls to education, and has shown by example that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too, can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ir own situations. This she has done under the most dangerous circumstances. Through her heroic struggle she has become a leading spokesperson for girls' rights to education.
可以看出来,诺贝尔奖组委会是在向全世界传达一个讯息,我们需要更多像马拉拉一样的人,站出来,去斗争,去争取,因为教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而和平,是所有人最终的愿景。Young people must be able to see into the future instead of being trapped by dark thoughts and dark forces.
在经历了刺杀和荣耀之后,马拉拉在书的结尾写到“我的世界改变了,但我一如既往。”我很期待她成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