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钟形罩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钟形罩读后感精选

2020-05-09 23:2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钟形罩读后感精选

  《钟形罩》是一本由(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54图书,本书定价:24,页数:201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钟形罩》精选点评

  ●我合上眼眸世界倒地死去;我抬起眼帘,一切重获新生

  ●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女人会发疯而走向毁灭吗?因为想太多。不谙世事而遭受挫败无可厚非;而将这种失败归咎于男权社会,便是自己的过分脆弱了。女性主义文学有名无实

  ●闭嘴,好好看书,好好反省你的人生。你自己知道辉煌是什么,辉煌的背后是什么,到头来,你还是不知道你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我人生的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一个钟形玻璃罩内的稀薄空气中……钟形玻璃罩里的那个人,像死婴一样苍白空虚,被禁锢静止的时间里;对他来说,整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噩梦。 一个可怕的噩。”连续读了两个精神病人(上一个是顾城)的书,对普拉斯其作品产生兴趣准备找些她的诗歌日记短篇小说看看。一不小心买的是译言古登堡计划的黄园园译本,翻得不错,符合现代人用词习惯。译林版的毕竟是九十年代翻译的,恐怕会因时代限制而有所删减。

  ●还是诗比较好。写后记那个蓝蓝,以前听过这名字,没想到这么矫情,“我理解不了普拉斯因为她太暗黑了但是大都说她伟大所以我最近没那么反感她了哎哟反正我是热爱生活正常人”(手动再见)

  ●读来不禁让人唏嘘,天妒英才故事亦让读者体会到置身于钟形玻璃罩污浊的空气中艰难苟且痛苦似和其他人无甚区别实则却是天堂地狱差别。至于两性平权和正视精神疾病病患主题,放在今天仍然是相重要亟待解决的社会议题

  ●"我存在我存在我存在" 所有眼泪都给西尔维娅!(很喜欢译者

  ●看不出个所以然,显然生病后那段更富美感,天才文思为什么总要伴随着精神的毁灭。对于刚读完科塔萨尔,前半部分空隙太大,于是终于明白科塔萨尔的“封闭结构"。然后觉得自传体小说真是没什么意思啊。

  ●“只是我什么都玩不转,甚至驾驭不了我自己。我琢磨着我应该像其他女孩一样兴高采烈,可我就是没法做出反应。我觉得自己好似龙卷风眼,在一片喧嚣骚扰裹挟之下向前移动,处在中心的我却麻木不仁无知觉。”

  ●“你起先滑得挺好,直到有个男人冲进了你的滑道” 前半部把那份敏感的痛苦写得真是太好了充满了想象力,后半部分笔触看似冷静却来了一出girl interrupted…痛心

  《钟形罩》读后感(一):我合上眼眸,世界倒地死去

  普拉斯曾写过:死,是一门艺术,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大学时候阅读过这本小说的一部分,那时候只觉得这是一部女性意识充斥的情感自传,时至今日,我完整地阅读完这部小说,其内涵远远超过我最初的断想。诗人写小说的例子有很多,里尔克的《马尔特手记》,最大的共性精神实质——狂乱深沉和死亡立场。精神危机的个体内在与玻璃钟形罩外歪曲的镜像世界之间抗衡,这种抗衡并没有现实意义的胜负,而是存在和循环,“我合上眼眸,世界倒地死去; 我抬起眼帘,一切重获新生。”

  《钟形罩》读后感(二):你是否愿意理解这位“最浪漫的疯子”

  如果你生活中有这样一位被称为“最浪漫的疯子”的女人,你是否愿意理解她。

  她,8岁丧父,上学期间成绩优异,获得多项奖学金,大学时因出色的写作当上杂志的客座编辑,在纽约的豪华宴会和漂亮的服装之间穿梭。

  -美丽的西尔维娅·普拉斯-

  《钟形罩》读后感(三):罩子

  忘记是在哪本书中得知西尔维娅·普拉斯这个名字,只是“精神分裂、自杀、自传小说”这几个词深深印刻在脑子里。正值初入社会工作,极度不适应之际,有过几次自杀的念头,但只是念头而已。出于寻找共鸣与理解、以及想看看是否有解决之法的意图,买了这本书。但最初因为态极度抑郁我甚至没能读下去。 辞去工作获得一种解脱又陷入另一种困境之后,我重又拾起这本书(或许这时阅读才是正确的时间与缘分)。读后唯一的感觉就是有许多共鸣,很多时候“我也是这样想的;没错,是这种感觉。”普拉斯对于自我坦率甚至无情地剖析令人惊惧。书中也有不少极富想象力又十分贴切的句子,展示了普拉斯非凡的语言掌控力。 但书中最后,蓝蓝的评论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今很多人至今还认为普拉斯的作品停留在抒发个人情感、情的幻灭、精神分裂等私人性的经验表达时,我不得不说这是多么巨大的谬误。”(我就是其中无知的一员)她的剖析让我醍醐灌顶。 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等政治背景对普拉斯的影响如此显而易见——“那是一个古怪的夏天,天气闷热不堪。那个夏天他们把卢森堡夫妇送上电椅,而我不知道自己赖在纽约干什么。”而他父母的民族属性、她对于德语的偏执也不难看出这种影响。 宗教文化、社会的陈规陋习、人性的麻木对于当时个人思维和生活的深刻影响,更是在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体现。这都是这部自传体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彰显了文学的深刻性、严肃性。普拉斯对于男权意识的反抗更不用说。 社会化、社会化。社会要求我们成熟圆滑、深谙人情世故,要求我们忍耐适应,要求我们按照“正确、主流”的价值观念来规划生活、随波逐流。我们会被评判、被比较、被议论。而反抗、乖戾、不成熟则被会被抛弃、被边缘化。这是否正确?是否是一种必然?为什么?它能否得到改变?如何才能改变? “因为不管我坐在那哪里——在船甲板上也好、或巴黎呀、曼谷呀的某个临街咖啡馆里也好——我都是坐在同一个钟形玻璃罩底下,在我自己吐出来的酸腐的空气中煎熬。” “我想它会展示一个面临精神危机的人那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我试着透过一只钟形罩子歪曲视像的凸形玻璃来描述我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人们” 可是,究竟是普拉斯被困在罩子里?还是世人被困在罩子里?谁才是被困住的那个?或许,我们都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死命挣扎。只不过是两个世界的人而已。 2017.2.21傍晚17:30

  《钟形罩》读后感(四):希望和绝望的岔路口

  “因为不管我坐在哪里——在船甲板上也好,或巴黎呀、曼谷呀的某个临街咖啡馆里也好——我都是坐在同一个钟形玻璃罩底,在我自己吐出来的酸腐的空气中煎熬。” ——《钟形罩》 一九五三年,美国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肃共运动,使得卢森堡夫妇被送上电椅,成为政治上的牺牲品。书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提到这件事,“那是一个古怪的夏天,天气闷热不堪。那个夏天他们把卢森堡夫妇送上电椅,而我不知道自己赖在纽约干什么。”而埃斯特,故事的主角却一直在想着这件事,无法将它从脑子里移出。而这件事反复出现,就如同一个预言,当我看到埃斯特在后来接受了休克疗法被证实了。 作为杂志征文比赛的获奖者,埃斯特踏上去纽约的时装杂志社实习之路,豪华的房间,精致的餐点,无止尽的舞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在报纸上看到的诗人和作家,一切看起来都那么令人期待。然而深觉自己所作所为无意义的埃斯特觉得这些都可有可无,生活仍然是那么多应接不暇的无趣。 归家返乡的埃斯特更发觉相比城市的无趣,乡村生活的陈腐更让人难以忍受。终日躲在窗帘后面窥视的邻居,还有自己家到乡村的每一处,重复单调得像模子印出来的一般。 在纽约,埃斯特怀揣着自己的远大抱负,却毫无建设;在乡村,生活沉闷无趣,更无心学习。这么多年成功的学校生活,让她想做的更好,更多,更超前,但其实她没什么想做的,她只是在乎要比别人好,要让生活有闪光点。再加上男友的虚伪背叛,让她极其愤怒,曾经相信的美好爱情也只是幻想的泡沫,一戳就破。最终埃斯特走向精神崩溃的道路,自杀,住院…… 十几岁时,我对未来生活的充满期待,我一直以为我会去我喜欢的城市,爱我喜欢的人,过着我喜欢的生活,一切都是唾手可得,只要我继续生活就可以。但直到我发现这并不容易,我避不开其他人的参与,只要他们一参与,我就会搞砸,而建设自己的幸福又需要他们的参与…… 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写到“对于困在钟形罩里的那个人,那个大脑空、生长停止的人,这世界本身无疑是一场噩梦。”不同的地方有着相似的罩子,他人的眼光和看法是沉重的负担,对于失去生命力的人而言,生活是一连串的迫不得已。 我想对于他人的看法,只要我告诉自己,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和失望只是别人的期待和失望,它们和我无关,我的生活是我在定义,我得活出我的生活来,我才不会失去生命力。 除了自己的生活,我不能过任何的生活,只要不是自己的,哪怕它是其他人都羡慕的生活也不可以。 书里的埃斯特即将出院,不知道她会怎么度过她的生活。

  《钟形罩》读后感(五):内心的囚笼就是走不出的钟形罩

  曾读过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集《未来是一只灰色的海鸥》里的一些诗,那些“重口味”的纠缠在一起的意象,太诡异了,显得高深莫测。这些诗歌,带给普拉斯一世盛名,极尽哀荣。对她有一定认识的人,应该都想看看她唯一的长篇《钟形罩》写了些什么,从中也许还能找到解读她的诗歌的门路呢。我就是抱着这种心态阅读《钟形罩》的。

  其实小说家们都爱把真实的事情写进小说,这部自传体小说无疑是很真实的,以至于普拉斯发表时都不敢使用真名。这确实有助于了解这位天才女诗人。这部小说,与普拉斯的诗歌截然相反,毫无晦涩难解之感,相反写得很顺溜,语言很随性,呈现无拘无束的状态,被称为塞林格风格的女性小说。书的前半部分,女孩子的敏感、神经质、小性子、小机灵等等,都被事无巨细地表现出来,普拉斯的真性情在书中表露无遗,她的成长史也历历可见:“每次我捧起一本德语辞典或德语书,一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黑压压的、像带刺的铁丝一样的字母,我的脑子就像蛤蚧一样闭上了。”“上物理课那天我就跟死了似的。”“我一边学物理一边只感到恶心。”这样的几乎是正常的负面情绪,想必绝大部分学生都经历过,所以,看到这样的字句,我们不免会心一笑。小说的情节很有场景感、镜头感,所写的东西都扑面而来,就像在演一部电视剧。

  看这部小说时,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王蒙的《青春万岁》,发现《钟形罩》主人公埃斯特所处的历史时代跟《青春万岁》人物所处的时代,居然完全是同一时期(都写到了1953年)。在此前提下,能看到中美两国同样处于青春年华的女孩的所思所想、个人情趣、行为处事,真是有天渊之别。抛开意识形态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无谓的道德因素不说,姑且简单地做一个判断:那时候的中国女孩的内心是分外幸福的,而美国女孩在物质上是格外享受的,孰优孰劣,不好说,反正,人类生存境遇的差别,真是令人慨叹。不过,后来中国女孩肯定难逃政治运动的裹挟(《青春万岁》未涉及到但可以想见),而美国女孩则有可能出现心理危机,埃斯特就是这样的一个。外界强加的牢笼和内心的撕扯,同样令人无法承受。不过,人们对外界的迫害还可以本能地寻求自保,而内心的折磨则能让人走向崩溃和自毁。埃斯特因为儿时最宠爱自己的父亲的去世,一直未能走出阴影,长大后又遇到种种失意和压力,不断漫想和尝试各种自杀方式。书的后半部分,普拉斯一直用平静、淡定的语调来描写这样的危机,别有一番惊悚。行文中,诗人对生活的特异感觉随处可见:“一种夏日的静谧像死亡一般抚慰着一切。”“我不知道在空中的哪一个分界点上,这天空愚不可及、假模假式的蓝色会变成黑色。”这样的句子透露出一种绝望的阴郁。普拉斯很形象地说出了自己罹患精神疾病的感觉:“不管我坐在哪里——在船甲板上也好,或巴黎呀、曼谷呀的某个临街咖啡馆里也好——我都是坐在同一个钟形玻璃罩底,在我自己吐出来的酸腐的空气中煎熬。”这种对绝望的描述,让读到这段文字的人,心里也感到一种彻骨的悚然。因此可说,普拉斯的自杀,是有据可查,有线索可以追踪的。纵观世界上的天才,往往与各种危机纠缠在一起,上天就是这样的残忍,喜欢借天才的命运导演一出出悲剧。在普拉斯的诗歌当中出现各种非人间的意象,可以看作是天才诗人扭曲心灵的写照,正如在一面不平整的镜子里,不可能映照出正常的物体,赶巧却达到了艺术的独特性、复杂性和鲜明性,这是普拉斯的不幸,而带来的是艺术的收获。在普拉斯身上,“文章憎命达”的符咒再次应验了。

  最近,脑海里总有一个意象,我这样表述它:“小青蛙跳过一张又一张莲叶,莲叶迅即依序枯萎,并将小青蛙遗忘。”这表达的其实是我对于时间易逝和世事流动不居的忧伤感触。在这篇读后感的尾声,我想问这样的问题:“这一刻,普拉斯在这里,下一刻,普拉斯在哪里?”而这个问题,同样也可以问问其他所有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钟形罩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