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就是一路选择,一路坚持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生,就是一路选择,一路坚持

2020-05-14 21:20:18 作者:妙元 来源:师父曰 阅读:载入中…

人生,就是一路选择,一路坚持

  问:所发的愿和依愿起修,往往是不相适的,那还要发大愿吗?

  如何能让二者更加匹配

  答:这个问题很好,值得好好谈一谈。

  愿望实际相违背,有很多种可能

  择要而谈,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其一,愿望太浅,容易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

  比如,你想过生日时候自己买杯咖啡庆祝比较容易实现,没有什么难度的愿望面前,自己也不会有过多参与热情

  其二,发愿高远,却没注意到自己的实力

  比如,希望自己去火星看看,不是不可以,但是久远之后的事,还得机缘

  其三,发愿自私,所做的行为当然不受他人好评,自己实行也心虚狭隘欲求,只能得到暂时的满足,满足之后便是空虚

  除此,还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发愿往生,自己却不为此做足努力;发愿不生,自己却没有办法逃出生死;等等。

  可见,不是愿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你付诸于这个愿力之中的成分掺杂过多。

  我们总是想要的太多、而做的太少,想去的太远、而日行跬步,想要的太切、而心急如焚,故而退失

  反之,要让愿力得以落实修行,也让修行因愿而更为可靠,要注意几点:

  首先,愿要真诚所谓真诚,是真挚地将众生利益、众生的离苦放在自己的得失之上,并且,要好好问自己,这个愿是不是自己真心希求的,而非别人强加给你的。

  其次,愿要坚固,所谓坚固,是持续地给予自己信心,不要轻易因为外界声音干扰而退失,这不值得。

  就像你为了一个心怡的目的地走了很久的路,别人告诉你,别去了,什么美景也没有,那么,你是走下去还是返回,自己要想清楚

  再次,愿要切实,也就是发愿和实际行为,并非马上匹配的,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以及任重道远道理

  比如,成佛度众生,是佛教徒共通的愿,当然可贵,但一定要知道,在实现这个终极目标过程中,你能做的有哪些,是要往生极乐、在一个好的环境继续修学,还是在此土完成三大劫的旅程

  选好了再去做,但要有心理准备,不是几天、几年就能完成的。

  当你越来越多地装着别人的疾苦和不容易,越来越接受下人生的不满足,你就越来越能深刻认识到发愿的重要性,也愿意为此诚恳付诸实践了。

  问:妄想即是分别心,因为有分别就有取舍、选择爱憎等等。

  如果没有分别之心,现在的我们又怎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呢?

  我们平时所具有的分别心于经中所遣除的分别心有什么不同的呢?

  答:知道该做或不该做,一方面属于人伦道德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来自宗教信仰戒律操守

  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理应是一个有基本道德观念的人应该做到的。

  但宗教戒律则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你的信仰为你带来了可救和可塑。

  同时,基于大乘中观学派(包括禅宗)的观点,知道戒律何在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看清世间生灭之真相,开启智慧,去除分别,最终达到:

  不思善恶,没有人我,不论是非,泯除生灭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我们叫做去除分别(无分别),而此时的分别,也包含了你曾经所持守的道德、戒律等等。

  一个真正去除分别、获得般若正智的人,是不会造恶、犯戒的!

  问:从“八不”的角度来解释般若,也就是《中论》里面开篇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

  与《心经》里面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六不和八不只是对立面的列举?还是有其他更深的含义呢?

  答:龙树菩萨的“八不缘起”,全句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放在《中论》的开头,作为整部论的引言,阐明了造论的目的

  依据佛陀在《阿含经》中所讲的缘起,是以”如实观照生灭”而成立的,也依此建立了三法印的重要前提。

  同时,原始佛教时期的缘起观,主要还是在解释十二因缘的人生轮回上,而龙树菩萨则在此基础上综合确立的八不,且存在一定的时空延伸关系,也就是将人生的缘起视野扩展到整个宇宙时空中展开理论。

  八不的内在逻辑较为复杂,简单而言,从对生灭的否定(也就是法体的有无,按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加上时间性质,则开展出“不常不断”,加上空间的性质开展出“不一不异”,最终综合前三者,开展出“不来不去”。

  当然,还有说法,是为了破斥当时佛教内外对于缘起所起的种种妄见而造此八不,如当时佛教内部,部派佛学偏于生灭,外道偏于常断、一异、来去。

  外道中正统婆罗门是常见,顺世唯物论学派偏于断见,数论派是一见,胜论派是异见等等。龙树菩萨认为,这八不正式让持有各种缘起偏见的人们,能够正确、全面的理解缘起,而不应该执着于八不之中的任何一条。

  与此同时,八不当中的任何一条,比如“不生不灭”,如果能够如实观照诸法缘起无自性、不可得、无不变、无实体,则能够破一切法而证实相。

  当然,这八不是一种代表,于此相应的“二元关系否定”的方式和代表还有很多,只是一般认为,这八不已经可以概括一切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真相。

  《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八不中道的理论相应,因为龙树菩萨的八不主张,也是依般若经典确立的。

  总的说来,不论是六不还是八不这样的缘起说,旨在灭除种种的烦恼执着,破除自我的执着,而通达诸法实相。

  问:有情也能变无情吗?

  答:当人死了或者成植物人了,也就是六根无法与外尘相触产生识的作用,这个时候有情能变无情。

  很多时候,有情比无情活得累。

  由生恨,由恨成悲;不如无爱,无恨无悲。

  问:树木也有如来藏吗?

  答:树木没有如来藏。如同禅宗所谓的“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见性之后,对缘起的外境不起任何执着,进而可说法身遍一切处,性空于一切处显。

  换句话说,不是别人告诉你“黄花是般若”,就可以等同于“般若是黄花”。

  记住,般若、如来藏、佛性、真如等这一切终极名词,从来不会以任何人言语思维上所谓的“是”和“不是”来裁决有无。

  本有本无,非有非无。

  问:除障要离一切相、修一切善,那么“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又怎么理解?

  答:空有不执,不堕任何一边,是《金刚经》给我们的标准答案。

  所谓标准,即是“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或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是做不到标准答案时,你可以参考的及格线,前一句说的是万不得已你可以这样做,后一句是让你万万不能这样做。

  但不能保证你参考了这个及格线,就能及格。个人认为,还是标准答案靠谱。

  问:吉藏之《大品经义疏》卷一有五种毗昙,毗昙是什么意思?是般若的意思吗?

  可是网上搜的毗昙又有其他意思,是多义?

  答:毗昙,阿毗昙的略称,旧称阿毗达磨,意译为’大法’,指可尊可赞之最究竟法,包含现象界之分析观察与超经验界之证悟。

  简单理解,就是“经律论”当中的“论”中的一类。

  在三藏中的论藏中,毗昙之名虽为涉于大小乘论藏之通名,但常特指小乘萨婆多部之论藏如发智、六足、婆沙、俱舍等之诸论。

  “毗昙”这类论书,是诸种论书中最早传入我国的,据《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后汉安世高时就译有《阿毗昙五法行经》、《阿毗昙九十八结经》等,可见我国对此类论书研习很早。

  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形成了研习《阿毗昙心论》(僧伽提婆等译)、《杂阿毗昙心论》(法救造,僧伽跋摩等译)等说一切有部(即萨婆多部)诸论的宗派,成为毗昙宗。

  问:方便是指什么呢?

  答:佛教所讲的方便,离不开智慧的指导,通常与善巧、施设等词连用。

  通俗地说,也就是因为有了般若智慧,才有能力巧妙地因地制宜、适当地因材施教、随缘地,度化众生。

  简言之,即为诱导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用种种方法教化,俗称方便法门,如念佛、持咒就是两种方便法门。

  问:看一部经时应该如何选择注解?是否有必要把重要的都看完,还是说会有一些集大乘的著作?

  答:一部经典的注解,要看这部经在历史上是否受到重视。

  不是所有经典都有注解。像《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因为读诵的人很多,加之隋唐时期宗派传承的所依和解读,故而受到重视,且注解有很多,但并非所有注解都要看完、读懂。

  一来需要大量的时间,二来需要古文阅读能力、佛教教义基础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读起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也是浪费时间精力。

  宗教信仰、宗教弘法和宗教研究,三者有联系,但也有不同。

  简单地说,在家修学是算是“兼职”,对于经典的阐释要注重实用而非专业。

  想要专业研究、专业讲经、专业修行,要么出家、要么做学者,否则就不要强迫自己在柴米油盐爱恨情仇中,还要做出专业扎实的研究。

  一般而言,对于在家经典修学,建议步骤如下:

  1、熟读经典,最好能够背诵,并且长期坚持读诵,才能建立感情,得到加持;

  2、听僧人讲经,最好是当代公认有修证的大德法师,不至于走弯路;

  3、听完之后学有余力,再看现当代大德围绕该经的著作;

  4、回到大藏经,搜索关于此经的古代大德著作。

  当然,大多数人,能坚持做到第1、第2,已经难能可贵了。

  妙元 合十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