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场游戏一次消遣》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一场游戏一次消遣》读后感1000字

2020-05-20 23: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场游戏一次消遣》读后感1000字

  《一场游戏一次消遣》是一本由[美]詹姆斯·索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7.00元,页数:2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场游戏一次消遣》精选点评

  ●用最露骨文字写最温柔小黄

  ●我这过度描写和连篇修辞细碎章节短句灵魂生活缝隙轻巧飞出日常对话行为,又重复末尾优美地踩下刹车。他是朦胧回忆漫游者,拥有波澜不惊旁观者眼睛

  ●叙事者与读者都始终在场,毫不掩饰叙事的主观视角角色偶像也是造物,以嫉妒崇拜,以记忆虚构结局早已注定故事从未展开爱情只是副产品,是对庸常生活的投诚,是一睡不起的白日

  ●第一次读索特时,觉得他的句子破碎惊艳。这本不知道原作还是换了翻译老师原因,变得齐整连贯得多。 崇拜的翻译老师对他很严苛评价他是写不好阅读的不值得任的小说家特别提到这本书中,视角不负责任的随意切换。 确实比《光年》的阅读体验差,不过依旧有很多漂亮精巧想象力丰富的句子。想打三星半。 以及,尺度可以

  ●"某些事情我如实记着。们只是随着时间流逝略微褪色,就像放在一件被忘记衣服口袋里的硬币。但是,大多数细节早已变形了,或者被重新安排以便带出别的细节。事实上,有一些显然是伪造的;但同样重要人们改变过去是为了塑造未来。但最终出现模式具有真正的意义,它会抵制所有更进一步的改变。事实上,我要是继续尝试的话就会出现一种危险,所有和谐一致事件也许会像旧报纸般在我手里分崩离析,想到这个我就受不了。无数的过去,进入我们心然后又消失。除此之外,在其中某个地方存在着像钻石拒绝被吞噬毁灭碎片。如果你足够勇敢,仔细筛选收集它们,你就会发现真正的意图

  ●这是一本关于爱与欲望的书。 本书的开头略显平淡作者疯狂运用碎片化的语言(作者写出来可能流畅,但我读起来实在是太艰难了),所以我在开始读这本书时很生气,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写字呢? 随着故事逐渐展开,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就成了本书的主导,让我不愉快的东西也逐渐被掩盖。 故事很平淡,生活与做爱不断循环,夹杂着作者第一人称思辨,爱情的一些方面就被慢慢剖析开来。 中间穿插着让人不明所以的其他情节,读起来还是很累。 亮点在于作者没有隐藏自己的存在,反而一再强调很多东西都是出于想象,于是整本书都显得活力十足。以及通过第一人称以及主人公的思考表现出来的思想深度建议男生读这本书的时候穿宽松的裤子,书中关于性的描写有些频繁。 还有本书告诉我们渣男没有好下场,hhh。

  ●细碎摇晃的语句仿佛法国永不结束的雨,淅淅沥沥。这些错落的短句形成不甚流畅的讲述,但小说的精髓正躺在断裂与缝隙中:叙述者的窥视、平淡与激情中间漫长的昼、女人脱落的衣扣。本是场动机荒凉的情事,开始和结束都无法牵动的,叙述者穿过所有这些,呈现的是与性或者爱都若即若离的东西。

  ●性爱部分不错,其他琐碎了。

  ●以后还要跟这位飞行员一起散步,要阅读完他所有的书。

  ●我觉得很有颓废的风格,主人公有点盖茨比的味道,特别是最后部分,可能那个时代的男性都有这种特质,叙事风格和语言也很有意思,因为正在看《在路上》,所以觉得这两个也非常相似。

  《一场游戏一次消遣》读后感(一):一场游戏一次消遣

  爱仅仅是他人讲述的故事吗,一个对我们自身来说虚幻的东西,只在梦境中摇曳发光? 六十年代初的法国,“我”在巴黎邂逅了四处游荡的耶鲁大学辍学生菲利普·迪安,一个“活着的偶像”。“我”和迪安驾驶着一辆德拉奇古董跑车寻欢作乐,直到迪安遇见法国女孩安-玛丽,一个炽热燃烧的幻梦的对象,由此展开了一段充满感官魅惑的爱情故事

  《一场游戏一次消遣》读后感(二):读詹姆斯·索特,就是沉浸式的人间展览

  凡一个恐惧平庸生活的人,都能懂詹姆斯·索特的光年。故事随处可见,就像每户人都在住的普通房子,唯独他这间,你走进去,意外发现柱子雕龙画凤,窗户是彩绘玻璃的拼贴画,角角落落华丽精致,别有洞天,他不是一个居住者,他是居住者的居住者,他是故事叙述者的叙述者,指给你看他的痕迹。

  另一个年轻人,他百无聊赖,他无精打采,他毫无意义,他只能远行。他看上去人畜无害,取得信任,但他的眼睛像出息一个疏而不漏的贼,侵略每一处景色,每一个邂逅的女孩,偷窥着朋友的男女之欢。是的,目光就像章鱼触手一样紧密顺滑地贴着一切可见之物摩挲。读懂生命,不是炮制戏剧,竟是咂摸日日夜夜的琐碎,接受毫无悬念的结局。

  他强调是“我”在替你们看,这是一个别用匠的元小说,我替你冒着风险捡起有可能划伤手的碎片,多么危险,多么动人。索特的文字真好,不费吹灰之力的好,简洁、优雅、明快、准确,每一页纸张都像一面平静但闪闪发光的湖面,湖水之下是妖娆缠绕的水草和激荡的暗流,慢慢揭开残酷又温柔的真相——不过是一场游戏,一次消遣。

  最近不能去美术馆。读詹姆斯·索特,就是我在逛的——沉浸式的人间展览。

  《一场游戏一次消遣》读后感(三):爱是折磨人的东西

  大概有一周没正儿八经地读书了。 在很多浪漫的爱情小说里,“性爱”就像每一个细腻的作家能切切实实地把玩文字的集中营,而这本关于迪安和安-玛丽的故事里,性爱几乎出现在每一章。所以这是一个充满感官魅惑的爱情故事。 故事很俗套,“我”在六十年代初的法国遇到了四处游荡的耶鲁大学辍学生菲利普迪安,“我”与迪安驾驶着他那辆德拉奇古董跑车四处寻欢作乐过程中,邂逅了法国女孩安-玛丽。从此安迪与安-玛丽几乎睡遍了法国所有的高级旅馆。年少纯真的安-玛丽认定他为此生的伴侣,终日浑浑噩噩陷入到不能自拔的状态,可安迪在身无分文,生活拮据到跟妹妹甚至妹妹的朋友借钱,只为买一张回美国的机票时,安-玛丽清醒而坚定地认为他不会再回来了。确实他最终没能回来,因为他在一次摩托车车祸中死了。 爱情究竟是什么?面对安-玛丽的全身心投入,安迪只是在看到她低俗的品味,劣质的穿着打扮,匮乏的阅读后,浑身不自在地忽略,记,转身就投入令人目眩的欲念。他视这安-玛丽眼中的“爱情”为一次消遣,一场游戏而已。梦醒之后,无关爱情,无关你我。这部1967年的作品似乎是在和我们讨论到底什么是爱情,是肤浅的性欲还是纯真的坚守?或许它只是一种艺术构想?这个名为“爱情”的东西里只有相聚和别离?肉体和灵魂,永远都不能平行?醉生梦死,只不过是一场游戏和消遣,永远不清醒是不是永远都不会有伤害?

  《一场游戏一次消遣》读后感(四):爱情,是咸的,也是湿的。

  这本书讲述的是六十年代初,两个年轻人,耶鲁大学辍学生菲利普•迪安和年轻漂亮的法国女孩安-玛丽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

  就内容本身来看,其实讲的故事并不复杂。通篇没有复杂繁冗的人物支线,更没有跌宕起伏的爱恨纠葛。自始至终都紧紧围绕在男女主角两个人之间短短一个夏天的邂逅与热恋。甚至,对于像我这样向来对人物塑造、情感逻辑期待比较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故事性是很一般的。主角的“相爱”莫名其妙让人难以信服,最后的离别也是欠缺伏笔结束的有点突兀。

  但是,之所以让这本书名声大噪的,是作者构建这整个故事的独特叙事角度以及全书卓越优美的文笔。

  作者以娴熟的描写技法,反复来回的穿梭于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完全打破传统的写作规则。主、客观的审视角度彼此对立又相对融合,且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般,完全不给人任何的突兀之感。这一点我是深深佩服的。有的时候“我”是主角迪安的一位“朋友”,与他们一同吃饭一同坐车,有的时候“我”却被隐去,仅仅以一个旁观者的上帝视角目睹着他们相爱、离别。关于这种独特的自我构建手法,作者在文中也有“自白”的描述:“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卧底或者双面间谍,先站在这一面——真实的那面——然后又站在另一面,但是在两面之间翻转,突然变节时,你很容易忘记自己的效忠对象,只感觉到那种超越所有规则、完全脱离约束的深刻而彻底的愉悦,就像一个罪犯。”(第65页9第一段)

  关于全书如诗般优美的文笔我也不再赘述了,随意翻开读上两句便有如沐春风般的享受。“她抬头看着他。在一些可怕的瞬间,人们会拿冰冷的眼神看自己的爱人。”(第114页)“信仰意味着切开我们的皮肉见到骨头。”(第122页)“你把这个世界看的越清楚,就越有必要假装它并不存在。”(第194页)

  那些关于爱情的懵懂、虚妄、现实、无力在这里用电影一般的手法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场游戏,也是一场消遣。是咸的,也是湿的。

  《一场游戏一次消遣》读后感(五):《一场游戏一次消遣》摘录

  《一场游戏,一次消遣》摘录

  “请记住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场游戏,一次消遣……”《古兰经》,LVII 19

  我想经过时不被人关注。出去的时候挂在门口的铃铛响一声,仅此而已。

  亲爱的小镇,我在所有的天气里见过它。

  只有在小镇你才能认识一个国家,用那种源于琐碎的日日夜夜的知识。

  我有些嫉妒这种不让他难堪的沉默。这样的沉默美得出奇,就像我们不能共享的某种忠诚。

  正是这种空虚,这种生活的忧郁纬度,让我感到满意。

  我身处于空虚的中心,任何举动似乎因此而显得更纯粹,更容易定义。

  我从他身上看到一种确凿无疑的自信,那种东西无法模仿,它是完整地长出来的,靠自己的倒影维持。

  整个欧坦都处于早晨冰凉的雨中。

  一场漫长均匀的雨,下得我心满意足。

  他说这件事时漫不经心,没有屈尊做任何解释,这种权威的做派镇住了我。如果我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会成为我崇拜的英雄,那种假如我有胆量也可能会变成的叛逆者。相反,我做什么都循规蹈矩。我成绩都还不错,我爱护自己的书,衣服穿得很得体。现在看看他,我确信自己错过了一切。我感到嫉妒。某种程度上他的生活更加真实有力,甚至能把我的生活吸到他那里去,就像一颗暗星。

  正如里尔克所说,人生没有为初学者准备课堂,那些最困难的事都是突然降临的。

  “我来告诉你这个国家最伟大的东西是什么,”

  他忽然说,“空气。不管什么味道都很好。”

  “这才是真正的法国,”他说,“你说的对,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永远发现不了这个。”

  某些事情我如实记着。它们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略微褪色,就像放在一件被忘记的衣服口袋里的硬币。但是,大多数细节早已变形了,或者被重新安排以便带出别的细节。事实上,有一些显然是伪造的;但同样重要。人们改变过去是为了塑造未来。但最终出现的模式具有真正的意义,它会抵制所有进一步的改变。事实上,我要是继续尝试的话就会出现一种危险,所有和谐一致的事件也许会像旧报纸般在我手里分崩离析,想到这个我就受不了。无数的过去,进入我们内心然后又消失。除此之外,在其中某个地方,存在着钻石般拒绝被吞噬毁灭的碎片。如果你足够勇敢,仔细筛选并收集它们,你就会发现真正的意图。

  我以前经常言不由衷。现在不了。对迪安我从来都说真话,从一开始就这样。我认为部分原因是担心他会识破,更重要的是,撒谎忽然间显得毫无用处。不仅如此,谎言给不了我任何慰藉。和他在一起时,我感觉——这很难解释——谎言是没法对他起作用的。他已经表明了对谎言毫不在乎。他整个一生都是这样的。

  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卧底或者双面间谍,先站在一面——真实的那面——然后又站在另一面,但是在两面之间翻转,突然变节时,你很容易忘记自己的效忠对象,只感觉到那种超越所以规则、完全脱离约束的深刻而彻底的愉悦,就像一个罪犯。

  我幻想的东西跟我窃取到的任何东西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它们是在最纯粹的状态下通过直觉获得的。没有了它们,事实不过是些碎渣,就像没有串起来的珠子。这些幻想跟法国在雨中闪烁着黑色光泽的铁栅栏一样真实明了。或许还要更真实。它们是所有现实的骨骼。

  我怕他,怕所有在爱情方面成功的男人。那是他力量的来源。

  现在他们彼此有些了解了,有一笔共同的财富可以提取。这场邂逅开始具备属于它的特质,虽然他们都还无法确切定义,但却同时滋养着两个人,而且,令人高兴的是,在这种无私的爱的仪式中,他们尽其所能地奉献着一切。至于谁拿走了多少都无关紧要。这是一个无限的躯体。它永远不会枯竭,只会被遗忘,尽管谁都不愿相信这点。

  比利经常说她多么漂亮。有时几乎像抗议:可她就是漂亮啊。她的确漂亮。他们的生活完全是为了展示这种漂亮而规划的。他们对待这种漂亮的态度就像拥有一幢精美的房子。

  她的婚姻对她来说太可怕了。她在其中发现自己是完全孤独的。

  沉甸甸的雨滴在窗外的阴沟里回响,不过他们待在鸽子窝里,他们就像屋檐下的鸽子。大雨在他们四周下个不停。他们躺在那里,藏在深深的羽毛中,轻柔地呼吸着。

  噢,安-玛丽,你的生活如此纯粹。你那穷苦的童年,来自圣莱热的男孩们的明信片,你的继父,你的绝望。没有什么都打动你,没有神示,没有罪恶。你像一个伤心的故事,像街上的树叶。你像一首歌一样不断重唱。

  在一些可怕的瞬间,人们会拿冰冷的眼神看自己的爱人。

  他总是置身于不断流动、转瞬即逝、最终被夺走的生活中。……他与事物的短暂易逝紧密相连。他至少已经领会了一个伟大的法则。

  周末他们去贝桑松度假,心中好像充满了羽毛,飘浮在纯粹的欢乐中。

  我试着观察她,试图把她那令人惊艳的性感元素一一辨认出来,但这就像要记住一颗钻石的光芒。一个最微妙的动作,它便会出现全然不同的光彩。

  他知道她在身后来回走动,但他感兴趣的是自己的裸体,瞥见她的存在只能让这样的裸体更令人兴奋。他在她的存在里发现了自己,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这是其他所有人都必须与之抗衡的身影。他对自己非常满意。他的硕大看上去杀气腾腾。

  一个人不该过于相信某种会轻易消失的生活。

  我试图寻找黑暗之地,一片空虚,可他们太明亮了,他们身后是白色的天空,身体开放又新鲜。他们太天真了。他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他们表明了一种没有理由的爱,这种爱事实上不会存在,除非她懂得如何把很多事情变为现实——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这是她唯一真正的独特之处。

  “可你都在做些什么呢?”

  “不见任何人,”他说,“过着一种小镇生活。可以这么说:杜绝这一切,杜绝喧嚣。现在,还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我来告诉你,在你没有钱的时候,那是很难清楚地思考问题的。这是我的一个发现。当然了,如果你钱太多的话,也很难清楚地思考。”

  他不想自己一个人朝车走去。好像生活就要从自己身边逃走。

  即将被吊死的清教徒会看到一个完整的世界呈现在他们眼前,天空,大河以及这个小镇的屋顶。

  虽然大家都在说着话,但房间里有种奇怪的安静。就像医院的走廊或者空空的病房。

  “你就像个死去的国王。”

  我们站在空旷的站台上,孤单得像海鸥。这个车站太荒凉。钟表上笔直的黑针没走一下就跳一下。忽然我完全被这个简单的事实击溃了:他就要走了。我们在这里等火车。这是最后的时刻。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说,迪安从来没有死——他的存在超越了这样的意外事件。人必须要有英雄,也就是说,人必须创造英雄。借助我们的嫉妒和虔诚,他们变得真实。是我们赋予了他们崇高和力量,而这些东西是我们自己永远无法拥有的。反过来,他们会给予某些回报。但他们是凡人,这些英雄,跟我们一样终有一死。他们会逐渐黯淡。他们会消失。他们会被超越,被遗忘——直到再也没有人听说他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