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00字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本由【哥伦比亚】加西亚 马尔克斯著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7.7-1 翻译的确有些不顺。 阿里萨在坚持对费的长达五十多年的爱情中,生活也太丰富了吧,而且,好像爱过好多别的人。所以一直让人怀疑,到底是不是爱?是不是爱对方本来的样子? 这种偏执一直让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
●五十年幻梦与她头发上栀子花的香气。愿河流永不停顿,愿你的旅途漫长。
●最大的問題在於阿,我喜歡烏爾比諾,討厭阿里薩那個屌絲,從頭到尾我都在期望費爾米納不要跟他在一起,我好過分
●此版本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之蒋宗曹译本第二版,豆瓣页面的译者有误。
●最后节奏越来越好。讲了男人面对衰老和死亡(熟悉的mentality,烂…),爱情是让衰老和死亡变得可以忍受下去。(看到2/3得知新闻…)
●2018年7月11想读了另一版本。爱情像霍乱来势凶猛,只有从影子变成肉体才能拥有爱情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叙述总是充满了历史感 非常喜欢嘎然而止的结尾
●一生爱一人
●今天7点多起来,坐在阳台上,把书读完了。记住了一句话,“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爱情就是爱情,离死亡越近,爱得就越深。”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一):……
和其他书不一样,开头并没有强烈的悬念和猛烈的画面冲击,只是很平淡的描写了阿莫乌尔之死,便让我以推理小说的套路,设想阿莫乌尔之死会是一件因为伟大爱情的谋杀案,可书中后来却再也没有提到过这个梗。因此,读完几页之后的我没有那种一口气把书看完的冲动,但几十页之后发现前面那阿莫乌尔那苦扁桃气息的爱情,以及无法承认自己的衰老而自杀的叙述都是为后来的情节做铺垫。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二):这才是婚姻和爱情的真相吧...
婚姻是:我说我爱你,可我希望你爱我比我多,你会记得我全部的喜好,你会为我着想更多。等到有一天你回忆其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么长那么长的日子,连你自己也惊讶于那么多的不快之中我们还是走了这么久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所谓好的婚姻。
爱情是:我一直固执的相信着我爱你,可是我可以和不是你的人做爱,我可以在没有你的日子里继续生活,等到有一天我们终于相遇,我依然相信我爱你并且要你也相信这些,然后我就伟大了。
谁没了谁都可以声色犬马,以爱之名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三):他说,这是霍乱时期的爱情。
马尔克斯编织了一个梦,一个烟雨弥漫,伸手看不见五指,堕落在迷雾中的色情梦。而这并不是爱情。这里面没有爱情。但他说,这是,霍乱时期的爱情。
好似肉体与精神独自存活在两个躯体,肉体压着叠起床垫般高度的女人,精神却自顾自地认为,我为我的“爱情”守身如玉。在无数次寻欢作乐中,脑海里浮现的是“精神的面孔”,这是想当然的赎罪,想当然的自我解脱。
我们看到的是一场肉体的狂欢,一场美色的交易,一场虚假的浪漫,它误解了彼此,它并不是一段姗姗来迟的等待与收成,而是一种报复,一种彻头彻尾,向自己下战书的苦战。
霍乱时期的爱情,不,是财富旗帜下的婚姻买卖与胆怯者的自我惩罚。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四):守着窗儿
他说这玫瑰就像当年的山茶花,她小心翼翼的躲开了试探,却在船上的总统套间里终于大胆地抓住了他的手。她说,别在这,我们要像大人一样做,到床上脱光后立马用床单遮住已然干瘪的身体。不靠岸了,上岸就死了。
学生认同希特勒,理想就是只剩一人的社会,资源也无限了。那就没花了,更没山茶花了。
现在明白,看书懂了的又有多少。而且关于爱情,看懂了书又能如何?想说的话千言万语,又不可能是交流学术心得,说出一句叹一口气那,要把那七月洒满梨花。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至少书里的结局让人欣慰,就算再如何孤独,人也要那个结局,而且合乎情理。
书里道,人都有秘密、阴谋等的欲望,当然,书里特指偷情。想来我这方面似乎走了不同的路数。那就这样吧,爱情上说不得太多,慢慢见证。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五):爱在孤独的尽头
前些天,在拥挤、喧嚣的火车上读完了这本关于爱情的不朽之作。当时,在漫长的旅途之中体味一场更为漫长的人生之旅,只觉的沧海桑田,其中细味,还未来得及深深咀嚼。
只是昨天的某些瞬间,走在这平常城市的街道之上,看到油漆门窗的小店门口,一片神秘的红色烟雾弥漫;看到婴儿趴在行走的妈妈怀中睡觉,像一只贴着墙壁的小壁虎;看到公车上手持蒲扇的老人望向窗外的目光,仿佛从喧嚣话语之中寻得一片澄明的虚空之境。这些场景突然有了一种魔幻的魅力,使我心中一颤,从情感体验上明白了伊斯坦布尔之于帕慕克、哥伦比亚之于马尔克斯的意义。
如同《惶然录》的作者费尔南多在内省的道路上不断写下一本永不完结的书篇,在对外观察的道路上,我们也可以走上永无尽头的分叉小径。而马尔克斯文章之中弥漫的孤独之感、面对生命、死亡的哀伤与宁静气息,以及对于哥伦比亚神秘之处永恒的书写,正是来自于一种感同身受的悲悯情怀,一种体察万事的宏伟气魄。
在欣赏他作品的曼妙旅程中,即使是面对偷偷约会偶然飞来小鸟的偷情者,我们也不会有强烈的愤怒,即使是面对曾制造过诡异杀人事件的独裁者(《族长的没落》之中那孤独而古怪的族长)也不会有深深地畏惧。在马尔克斯为我们带来的一趟趟旅程之中,我们一面在诗般的语言中着迷于神秘而多情的哥伦比亚风景,一面为人物永远无法排遣的孤独境界唏嘘不已。
关于爱情,这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人们永远的难解之谜,早已在叙述与话语之中既风头尽出、又伤痕累累了。我们好奇,马尔克斯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会散发出怎样独特的芬芳。其实,在他的每部作品中,爱情都常见,伟大而包容、又有动人心扉的力量,只是全都负担着两个人的孤独。
《百年孤独》之中布恩迪亚和乌苏拉虽害怕生出带有带有猪尾巴的孩子但也依然结婚,只是一生中一个人漂浮于天上神秘的幻想,一个人执着于脚下坚实的大地;《爱情及其他魔鬼》之中神甫爱上了可怜的小姑娘西埃尔瓦,却依旧难以逃脱宗教、世俗的魔鬼加在人们身上的沉重枷锁。
虽然对于这部爱情史诗,马尔克斯自称‘不过是写一种老式的爱情’罢了。但我们依旧能感受到生命深处细微的触动、强烈的力量以及永远无法抹去的孤独色彩。
说是写爱情,其实仍旧是孤独之境。对于本书的女主人公费尔米娜,刚一看上去,似乎总有些令人疑惑不解的神秘之处。她骄傲、矜持、像母鹿一样坚定有力的走路。然而最为重要的还是孤独,她是感觉世界的漫游者。少年时代,阿尔萨日以继日地追寻与守候,那些岁月仿佛是一首朦胧美妙的抒情诗。然而花藤下读书的身影,夜晚小提琴忧伤的回旋,疯狂传送的甜蜜话语,以及备受煎熬的相思之苦,到头来只是令人诧异的诀别。费尔米娜给出的原因,恰恰只是感觉,“他那忧郁的像鬼一样的面容”。原来美丽少女只是在爱着爱情本身:神秘朦胧、焦灼的期待、脉脉含羞的温情,想象中的曼妙不过是一场美丽的错误罢了。
而后乌尔比诺医生的出现并不是另一次怦然心动,只是一种仿佛必然如此的决定。其实,纵观费尔米娜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她长久的茫然、即使日后疯狂地喜欢收集各种工艺品,那也只是一种恍然若失的占有欲望;即使是经常会想起少年时代得美妙场景,那也只是一种随年华而伤逝的回忆而已。 直到老年阿尔萨那些以迟暮之感书写的信件翩翩飞达之时,那些有关生命的感悟才真正打开了她心中的大门。
而对于阿尔萨来说,他在强烈的单恋之情中孤独大半生。在漫长的守候岁月之中,虽然他多次被魅惑迷幻的女性力量所俘虏,也多次渴求爱情温暖的栖息地,然而依旧要坚持最初的梦想。无论是生活中拼命改变命运,还是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就,他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为这姗姗来迟的爱情做准备,在一种无法企及的幻想之中独自品味孤独。
对另一位主人公乌尔比诺医生而言,他面容英俊、体面富有,年轻时代的爱情更像是一种征服的欲望。甚至费尔米娜自己也知道,他并不是真的那么爱她。虽在婚姻之外,医生经历了一次紧张刺激、美妙、悲伤的体验,但最终还是踏上了生活原有的轨道。
这部所谓写尽了人世间各种爱情的“爱情大全”,其实也在表现着各种情境之下人们内心的孤独。而马尔克斯之所以以颇为美好、又有浪漫幻想意味的结局收场,可能也是起源于内心深处的同情,渴望理想意义上的真正爱情能带给人天堂般的感受,从而最终逃脱孤独的包围。
马尔克斯一向擅于书写死亡,面对年老、死亡的恐惧、焦虑与哀伤、宁静,总是散发出独特的神秘气息。从开头的叙述之中,乌尔比诺医生面对那间平常的房间,曾不止一次地在没有先兆的情况下想过,“那里真不是应上帝的恩召而离开人间的合适场所”。生与死的关系,和爱情一样永恒而令人迷惑。据说马尔克斯是看到一则老夫妻死在旅行船上的新闻之后写了这篇关于爱情的故事。老年乌尔比诺医生的死亡也颇具神秘气息,在爬梯子捕捉飞上树枝的黄鹂鸟时不幸摔下;而同样暮年的费尔米娜和阿里萨却要在真正爱情的召唤之下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旅行,直到死亡为止。
这部爱情专著却有一个别样的名字《霍乱时期的爱情》,虽然关于霍乱的描写在书中并未占用太多篇幅,虽然读到最后明白轮船可以以霍乱为借口实现永不停泊的海上漂流,但是,霍乱依旧仍是哥伦比亚历史之中的孤独境地,是曾经的悲凉写照。
虽然我们在这里没有看到死去的灵魂、裹着床单飘飞的姑娘,但脱离了魔幻风格的马尔克斯,依旧再书写着哥伦比亚。那在河边张着嘴等待捕捉蝴蝶的鳄鱼,那长着硕大乳房,像女人一样哺育小海牛的母海牛,曾经像符号般在人们心中激起一股深沉的迷幻之感的事物,如今都要消失不见了。正如刚刚看到的新闻,马尔克斯患上了老年痴呆,记忆被魔鬼带走了,仿佛一有个永远处在消逝之中的年代,虽然孤独哀伤,但令人难以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