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1102》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读库1102》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18 02:07: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1102》的读后感大全

  《读库1102》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102》精选点评:

  ●熊菂的《在书中 我老了》 实在太好看了!!!

  ●且留他如梦,送他如客。

  ●朝鲜画什么的。。。有点尴尬

  ●本期一般,文字首先要是有趣的,作者们似乎都忘记了。1102用了很长时间才翻完,一半文章无趣无益。

  ●有朝鲜画一篇

  ●戈麦之死、末世风月比较有水准

  ●长见识

  ●卯年记忆。

  ●这此有些集体怀念80年代~

  《读库1102》读后感(一):还行

  这一期有几篇文章比较枯燥,读来也无什么感觉。比如阅卷,我的高考,外科之花等。平民角度叙述历史固然好,但如果只是流水账,记事本,那读文章的乐趣何来?

  《读库1102》读后感(二):我的 第一本读库

  说来惭愧,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读库,偶尔在当当的角落发现的,就度娘了一下,忍不住买一口气买了二本 02 和03 ,看完后在买01,我的读库就从11开始吧,呵呵

  很少在读完一本书后写点什么,可能是作为80尾巴上的人,对那段历史的极度匮乏,极度的好奇,正值中秋,在火车上把其中的的几篇文章一口气读完,不小心弄脏了书面,很是心疼,我喜欢整洁的书,一排排的码在书架上,来买足自己的虚荣心。

  物之物语很喜欢,可能与我本人有关,我总是喜欢留点小玩意来纪念,照片墙上的合影,还有来来回回的火车票,等等,总是觉得自己老的时候身边能有点儿东西烘托记忆,插图不是自己喜欢的,但是书中的批评倒是很客观,这是人生的耻辱点,软弱,逃避,推托,以及随之而来的撒谎,这句话如同沙曼华射出的金色利剑,让我流了点虚汗,卯年记忆让我觉得原来我小时候发生了这么多事,叮当小事留在脑子里可能只算回忆,落在纸上就成了历史,很多牛逼的人原来他们在我们还穿着开裆裤的时候还在蹲着啃窝头,在几平米的房子忽悠别人跟着自己干会怎么牛逼,当大学毕业了,他们的后代都成了富二代。。。阅卷和我的高考只是看了个开头,对之毫无兴趣。

  这本书很不错,以后也许是跟着读下去。我是喜新厌旧的人,谁知道能坚持多久

  《读库1102》读后感(三):1102

  物之物语:我很喜欢写旧物件这个想法,但是这篇重点在通过旧物件回忆跟自己有关的记忆,旧人,旧友。我反而觉得更像私人编年史,木有什么共鸣,看到乌蒙灶就坚持不下去了。亮点是粮票那段。

  戈麦之死:很喜欢,一口气读完。当我打出戈麦这个名字的时候才发现的确不祥啊。可能因为心底还有那么点儿文艺的小种子,对诗人和诗总是充满敬畏。对戈麦,更多的是扼腕。对个人来说,处在人生的摇摆期,怕自己的文艺种子生根发芽,也堕入那无解的思考。

  暗自揣度:把很多朝鲜油画和我国同时期的事件、画作比较,这个想法倒是不错。可是不喜欢里面的文字。我觉得把文字删减掉,只留下画来让读者自己去揣度反而更好。如留白。有些话说出来就没意思了,尤其是胡说八道。

  阅卷:恢复高考对我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词。对于某些前辈来说可能意味着人生的转折。在那个高考还可能改变一生的时代里,这无疑是件大事,喜事。高考题目还是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意思的是,有些评分标准跟现在的标准貌似变化不大,让我觉得有点好笑。另外,不由得想到,如果我父亲参加了高考之后会是什么样子?人生,很多决定值得深思。

  外科之花的艰难绽放:虽然目前关于心外科的发展还有很多争论,但这个神秘的学科始终是充满魅力的。喜欢这样平实的介绍性文字,不带观点。

  在书中,我老了:是回忆性的文字,但是不矫情,不煽情,不刻意扮文艺。熊菂的语言让我身临其境。想来自己也曾有过相同的心路历程吧。只是没出生在什么书香门第,不过是开武侠小说店而已。家里对读书也没什么异议,倒是相当支持。可能因为很多代都没有读书人了吧。不过我对武侠向来无感,难道是我已经苍老到看不得童话了?相同的“恶趣味”让我对这篇文字很是喜欢,总有不觉莞尔的默契。再想来,可能每个人都有一本永远读不完的《追忆似水年华》吧。我那套可是费了不少口舌求母亲花了100大洋买来的呢,在当时可以买不少课外辅导书的。说到这里,真的要感谢母亲。不过我变成颓废迷茫派也都拜书所赐,不知当初努力嗑课本,读党章,看新闻联播会不会今天能成为个主流的三好学生?回不去的正是那些带给我们幸福的旧日子。

  我的高考:跟阅卷一起,从两个角度反映了恢复高考这个大事件。阅卷是阅卷人的角度,千千万万考生的试卷;我的高考是我的角度,我的几张试卷背后也有很多故事。在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浮浮沉沉总是能吸引我的注意。

  末世风月:纷繁乱世,风月何在?晚明时期名姬和她们的男人们的故事。不太感兴趣。。。。

  卯年记忆:很有感觉,有时代的味道。好吧,我仍然痴迷于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各种事件放在一起说的感觉。。。

  《读库1102》读后感(四):熊菂!熊菂!

  老六的三有原则,在熊菂面前投降了。有种还是有料还是有趣?似乎都谈不太上,但是,他一定是被这女子的这一篇中的对书的深情,对自己的情感精准细腻而让人震撼的剖析所感动了,像我一样。

  当我读到多年以后前男友跟她重逢,感慨的那句沧桑的话,我在地铁上忍不住泪如雨下,怎么忍也忍不住。

  当我读到最后一段她引的柏桦的诗: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我闭目倾听自己的心跳,我感同深受的觉得,在书中,我老了。

  她从中国到新加坡到加拿大,这经历。。也太相似了吧。有缘,要见。熊菂的文章,重读一次。

  允许我把文章里引的诗全文找出来照抄一下。这样的年月,除了亲爱的小宝贝们天真可爱的笑脸,那就只有读书能带给我们幸福了。

  历史

  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

  蓝色的水

  盛满陶罐

  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

  火种

  最初由上的别离

  岁月呵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

  在野地里发现第一枝植物

  脚插进土地

  再也拔不出

  那些寂寞的花朵

  是春天遗失的最初

  岁月呵,岁月

  公元前我们太小

  公元后我们又太老

  没有谁见过

  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但我还是举手敲门

  带来的象形文字

  洒落一地

  岁月呵

  岁月

  到家了

  我缓缓摘下帽子

  靠着爱我的人

  合上眼睛

  一座古老的铜像坐在墙壁中间

  青铜浸透了泪水

  岁月呵

  -海子

  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墙上的挂钟还是那个样子

  低沉的声音从里面发出

  不知受着怎样一种忧郁的折磨

  时间也变得空虚

  像冬日的薄雾

  我坐在黑色的椅子上

  随便翻动厚厚的书籍

  也许我什么都没有做

  只暗自等候你熟悉的脚步

  钟声仿佛在很远的地方响起

  我的耳朵痛苦地倾听

  想起去年你曾来过

  单纯、固执,我感动得大哭

  今夜我心爱的拜访还会再来吗?

  我知道你总是老样子

  但你每一次都注定带来不同的快乐

  我记得那一年夏天的傍晚

  我们谈了许多话,走了许多路

  接着是彻夜不眠的激动

  哦,太遥远了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

  这一切全是为了另一些季节的幽独

  可能某一个冬天的傍晚

  我偶然如此时

  似乎在阅读,似乎在等候

  性急与难过交替

  目光流露宁静的无助

  许多年前的姿态又会单调地重复

  我想我们的消逝一定是一样的

  比如头发与日历

  比如夸夸其谈与年轻时的装束

  那时你一生气就撕掉我的信封

  这些美丽的事迹若星星

  不同,却缀满记忆的夜空

  我一想到它就伤心,亲切而平和

  望着窗外渐浓的寒霜

  冷风拍打着孤独的树干

  我暗自思量这勇敢的身躯

  究竟是谁使它坚如石头

  一到春天就枝繁叶茂

  不像你,也不像我

  一次长成只为了一次零落

  那些数不清的季节和眼泪

  它们都去哪里了?

  我们的影子和夜晚

  又将在哪里逢着?

  一滴泪珠坠落,打湿书页的一角

  一根头发飘下来,又轻轻拂走

  如果你这时来访,我会对你说

  记住吧,老朋友

  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柏桦

  《读库1102》读后感(五):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102》

  “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黔首黎庶,与强势者同样是构成历史的成分,且能补充官修史册的空隙。”戴明贤道出了民间个体叙事的价值。岁月的手指点石成金。他的《物之物语》,以生活中的物件为支点撬动记忆,由物及人,展现亲友与自己的“一样生,百样活”,以及背后流动不居的时代。其行文平实又不乏雅致,字里行间凸显世事无常。虽说与物相关的人多半逝去,不如易碎的陶瓷经久,但他们的故事被有心者挽留于文字里,被更多的人认识,也算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阅读《物之物语》之后,父亲因病由博爱来郑州求医,在陪护期间,我问及家乡“三年困难时期”的情况。父亲说,当时家乡也饿死了不少人,而且,因“信阳事件”被免去地委书记一职的路宪文,下放地便是国营博爱农场。对于“困难”的成因,父亲的判断与戴明贤的分析大同小异,不过,父亲对于“把生粮按定量发给社员”的提法不以为然,因为即便如此,巧妇也难为无锅之炊,那时每家每户的金属器具都捐出去土法炼钢了。

  “年华是这样的东西:稍纵即逝,无能为力。追忆不是重现,是再造,是幻想,是弥补,是掩盖。”熊菂的《在书中,我老了》,以书为网,打捞成长经历中的爱与痛。她坦露了自己的心灵世界,也映照了一代人的精神生活,由此,读者体会到的,便不仅仅是一个人如蜕的青春记忆。

  杨义敏的《阅卷》和张鸣的《我的高考》,从阅卷者与应考者两个角度,展现恢复高考之初的种种。由杨文可知,虽说当年作文及评分标准问题很多,可阅卷老师还是认真的。如今怎样呢?梁卫星老师参加了2004年和2005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改作文卷时,他亲眼见到一个评卷老师四个小时判了八袋试卷,一个袋子三十份卷子,平均一分钟看一份作文,如果扣除取卷、三项评分、总和以及两个老师的签名时间,阅读的时间只有二十秒。他感叹:“作文卷等于是评书法。给分标准也不一,两头严中间松,老师又歧视农村学生,偏向城市学生。难怪高考很多时候凭的是运气,甚至和学习无关。只有靠烧香了。”张的文章,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当年恢复高考,其实只是恢复到“文革”前的状况去,二是宣布平反时那令人别扭的仪式与内容。由此,我联想到余虹在《命运七七》一文里对恢复高考制度的反思:

  重要的不是“取消”和“恢复”这种具体的历史形式,而是“剥夺”和“恩赐”的权力机制。换句话说,由高考所指的受教育的自然权利是由某个绝对权力来定生死的,这乃是“七七级”这一历史事件最为隐秘的意义。一旦人的自然权利成为绝对权力的掌中之物,你的权利就是一个假象。人类的历史大多是权利被权力剥夺与恩赐的历史,这就是所谓的野蛮史。从根本上看,人类的文明史乃是摆脱野蛮的历史,即从根本上改变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的历史。可悲的是,这一历史的发生是如此的艰难。也许,命运的真正转机不在剥夺与恩赐轮回转换的瞬间,而在自然权利不被绝对权力任意剥夺和恩赐的时刻。这一时刻有赖于一种意识的觉醒,即不再沉迷于被剥夺的哀怨与被恩赐的庆幸,不再将剥夺看作不幸而将恩赐看作幸运(恩赐的庆幸往往掩盖着剥夺的不幸)。事实上,剥夺与恩赐都是同一命运的表现形式,而反省到自然权利的不可剥夺性与不可恩赐性才是改变命运的契机。为此,我们说只有当人们从对权力恩赐的感恩戴德中摆脱出来而时刻警惕权力对权利的剥夺时,只有当人们意识到维护自己的自然权利是自己的天然责任而不是等待权力的施舍与恩赐时,只有当人们找到了一种有效地确立与保护自然权利的现实方式而抛弃权力膜拜时,命运的转变才真正到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