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二十年的读后感大全
《晚清二十年》是一本由马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意思
●史观都比较有新意,有为慈禧袁世凯之流洗白之嫌,但也许这就是历史真相呢。假想一下,清廷未亡,中国温和过渡到现代化阶段,像日本一样,既有传统又有现代,会不会更有趣一些?晚清政府最后施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今天仍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么看,这一百多年我们在政治上似乎裹足不前了。
●书还行,算不上历史书里的极品,但对于看教科书和信奉传统史观的历史爱好者还是可以一看的。
●杰出政治家?作者对大清帝国特别是慈禧太后满满的爱,实在的溢于言表,倒是激进的康梁和革命的孙文几乎应成为历史的罪人。革命和改良也许可以有不同理解,但我惊异于这种和《走向共和》完全不同的论调。对历史我们的学术界真的是缺乏应有的基本共识,中国在基础价值观上看来还是一盘散沙。
《晚清二十年》读后感(一):抄袭吗
不知道是否借鉴或者抄袭了唐德刚的 晚清七十年 从内容及纲领上看是一致的 估计减少了很多唐教授的评论 和大的历史观等内容。建议大家看看 晚清七十年 这本书吧 不过大陆现在没有卖的好像 我读的电子版 唐教授 受教育国内 在美国旅居多年 相对的见解 应该是摒弃大陆 及台湾的政见
《晚清二十年》读后感(二):【换个角度看晚清】
从头到尾,以一个平和,宽容的心态开晚清。 推荐以读小说的态度阅读。
缺点:
没有涉及数据的内容,比如财政收入支出等,基础数据。这些基础数据是支撑国家决策的基础。
引用的史料没有标示出来,不知道是否是真的。更多有点读小说的感觉。
《晚清二十年》读后感(三):晚清可疑
《晚清二十年》不是为了揭秘或者褒贬,只是描述历史的来龙去脉,史实见于文献,串联成因果,评价是作者观点,算是独到的一家之言。
读过《晚清二十年》,依然觉得真相扑朔迷离,人说人样,鬼说鬼样,在当时对一个现象就有多个版本的解读,百余年后的人更难说清。马勇描写的西太后、小皇帝等一干人物是否果真如实?掩卷思之,依然模棱两可。但我相信“历史的史观”,温情的视角。至于亲贵、立宪、革命等群体,无论褒贬,胜败已分,历史得失的细节太多,又不会真的有鉴于现实,止增清谈耳。
不过,有一个说法挺有意思的。后朝对前朝评价,多有偏颇尚不足为奇,后朝的后朝再生枝节,就不合适了。自省一下,我以前也很不合适过,以后难说了。
《晚清二十年》读后感(四):用想象写历史
历史书籍中出现“也许”、“大概”、“可能”这样的词语,总会让人觉得有些可疑,而用这些词语来堂皇地推测史实就彻底无法让人忍受了。
观点方面,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丝毫不能说明中国的政治体制落后于日本,只是中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当然在作者眼中,这个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与晚清的体制当然是毫无关系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只是康有为和光绪皇帝的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误会。慈禧太后与维新的失败毫无关系,只是顺水推舟来善后的。至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作者轻蔑地嘲笑着你——哪里有什么帝后之间的冲突?人家光绪皇帝是没了面子自己关了自己的禁闭的!……
为了赚人眼球而故作奇谈、耸人听闻的见解见过不少,但这样靠想象治史写书还拿出来误人子弟的还真不多。
《晚清二十年》读后感(五):晚清历史通俗读本
以下是本尊认为作者在书中表达的一些观点,凭印象写的,如有错误,本尊表示负责。
1、对慈禧作了尽量客观地评价。
2、康有为有被迫害妄想,所以启动了把维新变为政变、兵变的行动。结果导致六君子被杀。
3、认为光绪在维新失败后是主动退居二线的,甚至也不排除他仍然发号施令的权力。对光绪之死的“被害说”提出否认,但是无证据只有推理和揣测。
4、对康梁在维新中的实际作用表示了怀疑,因为光绪帝接见康某也就一两次。当然康对维新的启动还是起了意见领袖的作用的。本尊认为相当于新浪微博的某些民间大V,不同的是紫禁城听进了这些微薄的声音。
5、清政府发动铁路国有化,侵犯中产阶级利益,导致四川保路运动。调兵镇压,导致武昌空虚,武昌起义成功。蝴蝶效应。
6、孙中山是在北方军事压力、外国列强外交压力、以往的政治承诺的情况下做出南北共和,权力移交袁世凯之决定的。谈不上资产阶级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