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要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某电视台有一个万能选题,时不时就拎出来让全国人民开心一下。这个万能的选题就是“你幸福吗”?
幸福?这个幸福太麻烦,说不清楚。别拍了,我这头发这么乱。我是在外地打工的,在这里玩的。您幸福吗?我姓曾。i am sorry,i am sorry。能问你两个问题吗?弄啥子呢?我们拍电视的。拍电视的。你幸福吗?你幸福吗?哈哈哈,啊呀啊,说得好!眼里你觉得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人没有后顾之忧,生活有了保障,现在。哎呦,我刚才那个钱是400,493。我干什么来着?我问一下您幸福吗?你说是什么幸福?幸福吗?肯定幸福,那卖东西多幸福。快快乐乐不是幸福吗?您觉得什么是幸福?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5块的吗?几岁啦?5岁。你是从哪里来的?妈妈肚子,妈妈肚子里。你觉得幸福吗?我觉得你们都来的话,你们俩。走了,难为情了。但是长大以后你觉得自己能为祖国做些什么?不能乱扔垃圾,因为不能乱砍树乱抽烟,也不能让狗和猫乱拉去乱尿尿,也不能,这样的话对环境有害。这么好采访。您幸福吗?我幸福。我应该姓网络上的的什么?哈哈哈。幸福就是吃饱穿暖,不让别人欺负我。我说你让他给我说一下,我说怎么着什么意思?我们是做国庆节目电视台的,你幸福吗?幸福。觉得幸福是什么?采访我需要人民币的。西湖就是人民币多,最坏的事情是什么?最坏的事情就是我跟你说话的时候被别人插队了。你觉得幸福吗?我说幸福啥子?你看一天擦鞋的还幸福?请问一下,你觉得自己幸福吗?挺幸福的,就这两天老问这个问题,是不是?您觉得您幸福吗?老爷子耳朵都不好,耳朵不好。大哥,您觉得自己幸福吗?你嘛意思啊?在您眼里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说怎么说?我姓曾。
这是很多年以前的采访了。据说,当记者问你,您幸福吗?标准答案是:我姓曾。可见吃瓜群众对这个问题的不耐烦。
你幸福吗?这是个非常主观的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而且任何人的回答都不容反驳。就像有人问你,你肚子饿吗?无论答案是饿还是饱,都不可能反驳。因为这是人家的主观感受,不管你的事。
而某电视台不断炒冷饭,无非就是要大家接受一个标准答案:幸福。
报道说,调查结果显示,感到幸福的中国人确实比不幸福的人多,有43.81%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幸福,只有11.92%的人感到自己不幸福,4成多的人表示感觉一般般。
这是个总体的结论,感觉一般般的人和感到幸福的人比例差不多,都是百分之四十左右,剩下的11.92%觉得不幸福。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报道自问自答。高收入人群是真幸福吗?答案是不一定。调查发现年收入1万以下的低收入人群幸福感并不是最低的,随着个人年收入增长至12万,感到幸福的人群比例逐渐增高,年收入12万增长到100万时,幸福的人群比例相差并不十分明显。而在不幸福的人群中,年收入超过100万的高收入人群不幸福的比例是最高的。
报道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看来钱不一定给人带来幸福,那么我们一年挣多少钱才最有可能幸福?答案是12万到20万。这个人群中每10人就有6人感到生活的美好。
我对这个所谓调查的质疑是,扣除年收入超过100万的人中感到不幸福的,在感到不幸福的人群中,到底有几多是年收入在一万之下的?不要忘记,感到不幸福的人只有11.92%。
阴谋论地想一下,五月份关于6亿人月收入1000元的新闻话题热了没有几天一下子就消失了。这个“幸福感”的专题报道,是不是一个“正能量”的回应呢?
既然年收入一万以下的人都不会感到不幸福,而且感到不幸福的还有这么多是年收入一百万以上的人,那么低收入穷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人民群众的眼光都是雪亮的。这条新闻后面的评论都是吐槽的。广大吃瓜群众纷纷表示,想主动承受年收入一百万的痛苦。
这里还有一个数据比较值得咀嚼。报道说,年收入12万到20万的人群中每10人就有6人感到生活的美好。
月入一万,年薪十二万的人正是决心买楼供楼,仔细老婆嫩,供书教学,柴米油盐捉襟见肘的人生阶段。月入不到一万的人,不敢下决心买楼吧?如果说这部分的人幸福感最强,如果数据可靠,那只是因为他们还年轻,对未来还抱有希望。至于年收入不到一万的人群,幸福感还不是最低,是不是因为对现实不再抱任何希望呢?哀莫大于心死。
这恰恰指正了将年收入与幸福感挂钩的荒谬。既然明知荒谬还要公诸于众并且自作聪明地告诫大众,“看来钱不一定给人带来幸福”,那么,到底是在鼓励大众努力赚钱,还是忠告不赚也罢,反正都不幸福呢?
我们年轻的时候,月入三十六,有俗话为证,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年薪四百三十二元,就算物价上升一百倍,年薪也只相当于现在的四万三千二。也是很穷啊,而且人人很穷。如果说幸福感的话,回忆起来,穷是穷,但是幸福感还是没有出什么大问题。至少公开的抱怨没有现在这么大,这么普遍。但是你能够得出结论,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我们过的是好日子吗?
有道是,不患寡,患不均。这是我们探讨民众幸福感问题的金锁匙。人比人比死人,这才是不幸福感的来源。
与其去谈论各个收入段的人的幸福感的差异,不如去仔细调研人们处于不同的收入状态中要承受的不同压力。压力越大,幸福感越低。这真是与收入无关。
我们年轻的时候收入虽然很低,但是压力真的不大,住房医疗教育,基本上都是不用操心的。
在住房产业化的政策推出之前,你住多大的房子就是多大的房子了,那时候民众的住房的来源,第一次祖传的,这个比较少。第二就是分配。公家分配,按级别分配,做多大的官,住多大的房。然后就是一些房管局放出来出来的公屋,但也不是想租就租,想住多大就住多大,因为没得努力争取,所以住房基本上就不构成压力了。而教育方面,中小学的学费都很低,就跟免费差不多。医疗方面,有公费医疗也有自费,但是跟现在相比,费用是非常低廉的,所以除非大病,平时基本也不构成压力。
穷而没有太大的压力,每月的收入基本就是柴米油盐的开支,量入为出就是,再加上极端的平均主义,谁也不比谁更有钱,那个时代的幸福感是有迹可循的。
很多年轻的一代并不了解这一切。为什么他们的父辈一说起过去总是觉得好?其实他们的父辈觉得过去好,不是因为过去贫穷,而是因为过去压力小,过去平均。
现在年轻人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于供楼供车,和给孩子寻找良好的教育机会。如果自己的孩子有现成的良好的教育机会,而自己又不用供楼和供车,年收入10万到20万,的确是一个非常惬意的人生阶段。
年收入超过100万的人他们的压力基本不是来自于供楼供车,因为收入丰裕,孩子的教育机会也比普通人家优越。他们的压力应该是是来自其他方面,不幸福的感觉也来自其他方面。我没有这个经历,所以也就没有发言权了。希望可以在留言区看到大家不是靠猜靠想象的观点。
但是无论如何,很穷的和很富的同样感到不幸福,而收入中等的幸福感爆棚,这个结论有点像怪味豆。看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老话要改写了。难道人生的极致,就是阿驼行路中中地?
某电视台的这个《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还说,男性一生的幸福感走向与女性相反,60岁以上的男性(49.72%)与18到25岁的男性(49.5%)是幸福感比例最高的两个男性人群。男性46-59岁是一生中压力最大的时候,这个比例高达41.92%。女性一生中最易感到幸福的年龄段是26到35岁,这个年龄段中近一半的女性(47.31%)表示自己的生活幸福知足。各位可以对号入座,但是注意不要用个人的感觉去推翻大数据。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我觉得自己幸福感最强的时候是生活还没有真正开始的时候,二十岁,对未来充满幻想。然后一路走低,年纪越大,幸福感越差,现在是最差的时候。但是某电视台的调查说我正处于幸福感比例最高的人群。可能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某电视台这次又玩幸福感的游戏,不是像过往一样做街头访问,而是用大数据说话。这个游戏方式的最荒谬之处,在于用量化的指标来界定幸福感。而偏偏幸福感是最主观的东西,所以,无论是有钱还是没钱,无论是穷还是富,都无法形成与幸福感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关系。可以得出的结论都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可以量化的东西都是简单的东西。
你幸福吗?我姓曾。这真是绝妙的回答。
其实幸福感与满足感是既相关又无法等同的事情。人们在讨论幸福感的时候,往往只不过是在讨论满足感。满足感是瞬间的事情,比如说,刚刚想睡觉,就有人递来了枕头,这就是满足感。但是这不是幸福感。幸福除了与物质相关,更与精神相关。
相比较而言,物质上的满足比较简单,而精神上的满足很复杂,也很难。所以有一个永恒的命题叫做,你到底要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包括我都无法回答。当我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实现幸福等等问题都无法搞清楚的时候,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德国进修的时候,导师与我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getting better but feeling worse。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活越过越好,感觉越来越差。这是当时欧洲青年人普通的状态。那时中国还很穷,所以我对这个问题没有太切身的体会,现在轮到我们来面对这个问题了。
各位正在收听的是【一个人的电台】。陈扬祝大家——
好人好梦。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