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内幕深扒:除了潜规则,过来人才懂的秘密有哪
欧小宅|编辑
《乘风破浪的姐姐》火遍了半个微博。
掐倒不至于,但确实很真:
处处看人脸色,想说话都不好意思开口,怕得罪别人,人设完全反转。
3人团组队公演的时候,吴昕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害怕拖累大家,当场就哭了出来。
张萌说想试试海豚音,伊能静积极鼓励并现场示范如何唱歌,而黄圣依那个表情......
在节目里,你会发现,姐姐们都“露出真面目”。
但还有一些人,拆下了凶悍的,不近人情的面具,让大家惊讶,原来她们内心如此柔软。
年纪大,就没有市场,被后浪拍到沙滩上,仿佛成了这个行业的“潜规则”。
但是姐姐们却仍然自由自在,兴风作浪,年龄给她们带来的不是焦虑,而是洗礼后的自信——
这句话听起来像一个自大的人在吹嘘:“我觉得赚一个亿很容易”感觉欠缺了一点说服力。
但也许,只是我们没有经历过,才难以相信30岁之后的人生,还有希望。
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姐姐,是不是到30岁,就不再迷茫了?
很不幸,迷茫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我请教了四五十岁的朋友,他们也是外表镇定,内心混沌。
实现了一个目标,接下来往哪儿走?困惑的问题跟二十多岁的小朋友没多大区别。
工作上遇到瓶颈,感情生活不够理想,家里琐事一堆,无差别嫌弃。
金莎,曾经凭着《风吹过的夏天》、《神话》爆红过,后来几乎没什么热度。
走甜美系的她本来应该很符合女团标准,在《姐姐》里,初亮相也只得了68分。
在深扒人生经历的《定义》里,她说出了消失这些年,自己都在干嘛:
商演。
看得出来她对此一点都不甘心。
一天要赶很多趟演出,有时候上午在一个城市,下午又到另一个小县城。
来来去去唱“三件套”,就是她最火那三首歌,没有别的选择。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金莎都在自我怀疑,不自信,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做得好。
即便如此,经历过从巅峰到寂寂无名的她,还是较着一股劲想撑下去,要是放弃了,就再也没机会翻身了。
而伴随渐长年纪而来的,是催婚。
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恋爱,结婚,现充,她却抱着手机和李泽言聊天。
像极了“自杀式单身”的我们,说着想恋爱又找不到满意对象,最后和纸片人谈了恋爱。
去相亲的时候,她还遇到过大男子主义的对象,想对她“定制要求”。
都三十多啦,咋还挑呢?这是大龄青年被催婚的时候,听到的高频话语。
仿佛一旦超过某个年纪,就“不值钱”,被异化成商品的女性,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多话语权。
但她偏不认:“我是一个人耶,我的幸福不重要的吗?”
结婚又不能证明一个人的成功。
金莎对自己的认知,非常清醒。
商演虽然不是她满意的现状,但她也不会因为事业过于平缓,而泄了气。
虽然没以前红,但人生一直平稳,比起那些突然断崖式下降的人来说,不算太差。
能符合自己“灵魂伴侣”要求的人,可能不存在,看清了这一点后,她仍选择宁缺毋滥。
《姐姐》的衍生节目《定义》里,这档深扒姐姐人生经历和年龄观的节目里,金莎的故事最像普通的我们——有过高光,也陷入过低谷,顶着被催婚的压力,宁缺毋滥。
说什么为母则刚?
女人,有没有孩子都很刚。
不认命的人生,
各有各的精彩
有人开玩笑说,黄晓明《中餐厅》里重拳出击,到《姐姐》就唯唯诺诺,实在不怪他。
因为每个姐姐,都自带气场。
凭什么?就凭她们足够叛逆,从来不觉得到了30岁,40岁,50岁,就“应该”听话。
猛人张雨绮,一直以彪悍闻名。
上回多人运动时间管理达人上热搜后,她很快就发了一段手剪八爪鱼的视频,引起不小争议。
再上上回对前夫打拳的新闻,也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而且她对自己的经历也很看得开,挑男人不行,我自己行就行了。
敢做就要敢当,被骂也无所谓。
其实她不喜欢别人说她这算“强势”。
她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家境很差。
童年穷到连上学的学费,都是妈妈卖首饰换来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雨绮很早就开始工作,拍广告赚钱,希望分担多些家庭的压力。
一无所有,毫无背景的小女孩,在娱乐圈打拼到能觉得1克拉以下都是碎钻,你说她的自信,还能从哪来?
不认命的底气,是自己拼出来的。
她说,她可能自信到会冒犯别人,比如有些男性在她面前,可能会受到挫折。
接着笑着自嘲:“哎呀怎么办,找不到男朋友了”。
但她会因为这样改吗?不可能。管他呢,猛就完事儿了。
浑身是刺,是为了保护自己,没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她就不是张雨绮。
大姐大宁静,够霸气了吧。
最出名的叛逆事迹,就是结婚都没告诉爸妈。
她分得很清楚,我的人生是我的,我爱怎么过就怎么过,又不是你来替我结婚。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没法做得这么勇。
而事业上,宁静也很猛,出道不久,拿奖到手软,一年拿完了别人一辈子可能都拿不齐的奖项。
今天就算流量打不过小鲜肉,没关系,走大街上溜达下,看有多少人认不出静姐本尊?
但是宁静对自己情绪上的要求,近乎苛刻。
在《定义》的采访里,她说:“我不行了,我很难过,这些,我不允许自己有。半分钟都不可以,我不能低落下去。”
医生说抽烟有危害,她把烟一扔,说不抽就不抽,后来真的没有抽过。
拍戏的时候,一场翻车戏,直接拍进了医院,一个月动不了,只能看着窗外发呆。
刚好一点,就带伤继续进组,医生警告她别去,果不其然,落下了病根。
去拍悬崖戏的时候,没有替身。拉威亚的师傅走神松手,她差点就掉了下去。
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这么苦?
她不觉得这是苦。
如果不较着这股劲儿,她就走不到今天,也就不会有《新上海滩》、《红河谷》等等一系列代表作。
“我确实有很厚的外壳”,她说。
看完《定义》更新的采访,我发现这些厉害的姐姐们,有共通点:
决不让自己泄了劲儿。
当然,有时候看起来可能是用力过猛。
心理学上有个词:自证预言。
你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当你觉得你会成功,你可能会非常有把握去探险,与此同时,这种自信推动着你去做事,最终更可能心想事成。
而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行,好累,我好差,自然就容易低沉,不敢挑战新的东西,最后事情失败的可能性更大,而你还会顺理成章,怪自己确实没本事。
每个姐姐,都是较着这种劲爬上来的,也许是为了喜欢的事业,也许是为了赚钱让家人过得更好——
当你有了自己坚持的东西,有了心流,年龄这件事一点都不重要。
写在最后
有人提问,可是焦虑还是存在的呀,要如何放下30岁的年龄焦虑呢?
毕淑敏在《人生解题馆》里,对于群体焦虑是这么说的:
第一步就是要将自己从90后,或者哪一代人的标签里剥离出来。
人很容易把自己归纳到一个系列,一个标签里,人家一说30岁,你立马觉得在针对你。
你可能容易把现在遇到的烦恼,下意识归因为,唉都30岁了,比不上年轻人好看,灵活,没什么资格挑挑拣拣......
注意了,要把自己的焦虑和群体的焦虑,区分开来。
别把对于年龄的刻板印象,自动对号入座。
张雨绮从没觉得30岁就该收敛脾气,宁静到48岁,还是“你是什么货色,老娘就是什么脸色”。
我要这件事,那我就去做,想着怎么达成,而不是先想我这个年纪了,还有什么市场?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独特的个体,不是面目模糊的“30岁中年人”,不是所有30岁的可怕想象,都会出现在你的身上。
标签,片面又笼统。但你有多大本事,就有多少不被定义的资格。
看节目时,印象最深刻的评论,是这句:
“看了乘风破浪的姐姐,我好像没有那么怕老了。”
年龄带来的,不一定只有衰老,不堪。
也有阅历带来的从容,无惧。
有的人一年只活了一天,剩下364天都在重复;
有的人活了一年,每一天,都无比真实。
把年龄,变成战利品。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错过昨晚的别遗憾
今晚21点
壹心理特邀北京大学医学博士马春树
在考前与千万考生一起做团体催眠
改造伴侣 | 婚前同居 | 婚内聊骚 | 开放婚姻
撕破脸 | 恶毒伴侣 | 性同意 | 无性婚姻
把她打乖 | 情人节分手 | 婚内失恋
点个“在看”,年龄不是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