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读后感精选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是一本由(美) 鲍勃·迪伦著 ; (美) 司 科特·坎贝尔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来自 70 年代的唱片 New Morning,是迪 伦独具特色的一首歌:肆意混搭 50 年代风格的钢琴爵士和唱词......才华 横溢的插画师也得此启发,用水彩创造出复古却欢腾的世界,睁大眼睛、 不知疲倦的小女孩,带着弟弟和他们的宠物狗去冒险......这里人和动物 有着超越物种的友谊,有无尽的乐事等着他们去做。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的文字是迪伦70年代的歌词,像一首古灵精怪的颂歌—献给自由奔跑的孩子和狗狗,他们只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坎贝尔动人的水彩插画功不可没,重新演绎迪伦的诗歌意境,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又流畅无比的故事。谁能抗拒自由自在的孩子和狗狗呢?他们天真可爱,拥抱生活,就像一块无拘无束的滚石。
——《科克斯书评》
罗杰斯将迪伦1973年的歌(《永远年轻》)演绎成一个向音乐家和60年代人致敬的故事。了解迪伦生平和专辑的人会认出插画中的形象,会忍不住回想当年;若对迪伦和他的音乐不了解,可以参考书后的附录,阅读每一页插画的提示。如果不读后面的附录,读者也许会对插画中的设计感到迷惑,比如,吉他盒子上的纸条写着“This machine kills Fascists”,伍迪·格思里的吉他上就有这句话。婴儿潮时期的人得到这本书,可以带着孙辈一起感怀“美好的旧日时光”,会是意外的愉悦。
每个孩子对书中(《假如不是为你》)拟人化的场景都不会陌生,一只大耳朵狗和爸爸珍惜彼此的陪伴,它们一起游戏,荡秋千;一起旅行,骑在北极熊的背上,与独角鲸一起航行。丙烯画用色柔和,技巧纯熟,恰当的虚线,微妙的提亮,营造出温馨朦胧的感觉,凸显父子之间的款款温情。
——《学校图书馆期刊》
沃克将迪伦70年代的歌词(《假如不是为你》)演绎成一对可爱的狗狗父子。故事的背景极少,画面着力在亲子感情上。沃克的丙烯画鲜活动人,饱含感情。为人父母看到这些画,就能说出自己想说的。
——《科克斯书评》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读后感(二):鲍勃·迪伦的诗歌岂容胡乱翻译? ——评“鲍勃·迪伦诗歌绘本”中《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的劣译
最后来看我要批评的《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译者庆山,我以前没听说过。安妮宝贝这个名字倒似曾在哪里见过,好像是出道很早的网络作家。不过,我从未读过其作品,与作者也未曾谋面。我对网络作家或“写手”一向不太感兴趣。
先看书名——也就是这首歌词的名字If Dogs Run Free,译成“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这“狗狗们”的译法真够宝贝的,但让人感觉很别扭。据说林语堂先生一看见“们”就生气。作为翻译爱好者,我对“们”、“被”、“使”、“的”、“当”等典型西化字眼一向很警惕。“狗狗们”不像地道的中文。书名的翻译至关重要,余光中认为是译者学养的一块试金石。“狗狗们”给我留下了坏印象。但不能以貌取人或以名字断言人的好坏吧?那还是看译文的正文要紧。
先看第一段:“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我们为何不呼啸俯冲下平原?/我听到一曲由两头骡子、/火车和雨水组成的交响乐。”
奇怪,在平原上怎么个“呼啸俯冲”法?飞机能从高空向下俯冲,也可以呼啸。人要俯冲就得从陡坡上向下猛跑,若还要呼啸,得弄出多大噪音?况且译文“呼啸俯冲”后面分明跟着平原,真不知怎么让插图中两个孩子呼啸俯冲?而交响乐又怎么会由骡子、火车、雨水组成?真是莫名其妙。把整个译文对照英文原文一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译文不但有死译硬译的翻译腔——劣译,还有许多硬伤——误译,而且还伤得不轻,整体翻译风格混乱不堪,对原文用韵之处存在盲点,简直可以说是伤痕累累!这么短小的一首歌词或一首诗,翻译中能犯这么多的错误,有的还相当低级,为我阅读译作几十年所仅见。若让读者误以为这就是迪伦的水平,那真叫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平则鸣,无论作为认真的读者,还是作为翻译爱好者,我都必须要对我花钱买来的此等劣质译文说不。劣译说小了,只是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如果读着觉得别扭或读不明白,无非是丢开不读罢了。但往大了说,这篇劣译反映出当下翻译的危机仍然存在,而且可能相当严重。而且,出版社根本无力把关翻译质量。再进一步说,如果迪伦知道中国公开出版的书把他的诗歌胡翻乱译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以后还会允许中国人翻译他的诗歌吗?如果把迪伦的诗歌都译成这个水平,国人怎么评价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据说冯唐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就曾因译本质量问题严重而导致出版社将已推出的书下架和召回的后果,甚至还差点引起印度的外交抗议。可见,对国际上重量级名家作品的翻译必须慎重。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读后感(三):鲍勃·迪伦的诗歌岂容胡乱翻译? ——评“鲍勃·迪伦诗歌绘本”中《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的劣译
最近买了一套很独特的书,名叫“鲍勃·迪伦诗歌绘本”。这是标价180.20元、四本装在一个彩盒里的套装书,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1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这套书除《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庆山译)外,还有《永远年轻》(周秦超译)、《人为百兽全名》(余光中译)和《假如不是为你》(李亚伟译)。书是当当网上购买的,打了折也要一百多块,并不便宜。不过,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还是相当好的。买这套书主要是冲着鲍勃·迪伦的大名,其次是“诗歌绘本”吸引了我,想用“诗情画意”来启发熏陶孩子。
本来,在我巨量藏书中增添一套有特色的书,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可偏偏发现了令人气愤的劣译,还不是个别词句有翻译问题,整首诗译文简直就是伤痕累累——说明今天我国翻译危机依然严重,翻译的危机从来都没有像一场疫情一样,爆发过后很快就消失。对这样的劣译,我忍不住要认真批评一番。意在让出版社、译者、读者和潜在的读者知道这劣译歪曲了迪伦诗歌原貌,破坏了原著的美感,不能再任它流传下去,须知谬种流传,害人不浅!
话说刚收到书时,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拆开彩盒仔细看,四本精装全彩大开本书,颇有点价值感。这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书,图文并茂,似乎老少皆宜。套装彩盒上的图文很抢眼,除了用“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做招牌,还大方地印上了译者大名:余光中、庆山(安妮宝贝)、李亚伟等著名诗人/作家联袂翻译,提醒读者这是名家翻译的本子。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译者,也表明出版社对译者和译文都有信心。当然,欲借名人效应促销也可以理解。无论如何,给译者应有的地位的做法值得肯定。
按理说,既然是名家翻译,其译文质量自然叫人放心。普通的读者可能就这样被“忽悠”了。可偏巧我是个翻译爱好者,还是发烧级的——曾多次在全国性翻译比赛中获过奖,还真刀真枪正式翻译过几十万字的英文(主要是英译汉),斗胆在翻译行当里也算是“浸淫已久”的老手(只相对于新手而言)。对于任何英译汉的译本,我都是个认真而挑剔的读者。
迪伦的一首名为If Dogs Run Free的诗歌,在《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一书中,经著名作家庆山翻译后,译文中居然存在七处硬伤、两大问题和一个关键盲点。当然,这些问题是要下点功夫才发现的。若按季羡林先生“翻译的危机”(1994年)一文中的评判标准,此等翻译就是下等——“外语水平差工作态度又不好,这当然就是下等。” 作为书的消费者和认真的读者,当然有权评价一番自己淘回的“宝贝”。巧的是,这个著名作家笔名里也带个宝贝。我既不认识这位作家,也没有读过她的作品。这回倒是见识了她的译作,还有短短的译者序。遗憾的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竟然是伤痕累累的劣译。
好了,坐下来一本本细读原文和译文,当然,也顺便欣赏一下插图,很生动的插图。而且,在每页插图中配了原诗歌中的原句,但只配了英文而没有对应的译文。这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要是没有劣译,这个特点就是个缺点。因为孩子和普通读者大都看不懂英文,要弄明白就得看书后面附的译文,还要再回过头来一页页对照,才知道每页插图所配英文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就很不方便。但发现这惨不忍睹的劣译后,我反而觉得每页插图只附英文原文真是太好啦!这样就留给读者(无论老少)自己去翻译的机会和空间。虽然这套书插图是主要内容,但我对绘画并不在行。所以,重点看的是英文原文和译文。
在评庆山译文之前,还要请读者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套书中其他三本书的翻译质量。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读后感(四):他缺席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却从未缺席过儿子的任何一场棒球比赛
他缺席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却从未缺席过儿子的任何一场棒球比赛
余伊婷/整理
2005年,《纽约时报》采访了两次获得格莱美奖的壁花乐队主唱雅各布·迪伦,他说:“小时候,父亲从不错过我的任何一场棒球赛。每次我打出全垒打,父亲总会乐呵呵地把那个球带回家。他搜集了我所有的全垒打球,带回家中。”
雅各布口中的父亲就是鲍勃·迪伦,这个从不缺席孩子的任何一场棒球赛的父亲,却缺席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
万众瞩目、代表极高荣誉和成就的诺贝尔颁奖典礼,鲍勃·迪伦缺席了。早在11月15日,鲍勃就致信瑞典文学院,称自己因为早有安排,不能到达颁奖典礼现场,致辞将由他人代读。
消息一出,鲍勃的“怪老头”“执拗”等标签又浮现在看客们的脑海。但是,谁又曾想过,这样的鲍勃·迪伦,在儿子口中是一个从不缺席他的棒球比赛的好父亲呢?
也许我们在看到鲍勃的音乐家、诺奖得主这些头衔的同时,也应该看看他的另外一个身份—父亲。
有人说,鲍勃是三流的歌手,二流的吉他手,一流的诗人。其实,鲍勃·迪伦也是一流的父亲。他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父母们学习。
对孩子的陪伴很重要
鲍勃·迪伦与第一任妻子莎拉育有四个孩子,他们的婚姻维持了12年。期间没有出轨、绯闻、经济纠纷等狗血剧情,只因生活节奏不一致,最终选择了分手。离婚后,二人保持着朋友关系,迪伦依然对子女给予最多的陪伴,将失败婚姻对孩子的伤害降到了最低。鲍勃·迪伦的大儿子杰西·迪伦说:“父亲曾经说过,婚姻有尽头,父母没有尽头。”
鲍勃·迪伦在事业上升期,即使再忙,对孩子的爱和陪伴也从不打折。现在有很多家长常常因为工作原因没有给孩子太多的陪伴,即使物质生活很富有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却是匮乏的、缺位的。
给孩子自由的翅膀
鲍勃·迪伦一直是60年代叛逆的代表,无论是嬉皮士运动,还是五月风暴,他都是这些新文化运
动的参与者。成为父亲后,他把最宝贵的财富——追求自由的精神,传承给了孩子。鲍勃·迪伦是一位音乐家,但最闪光之处是他的自由精神和诗歌中的灵魂。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自
己的精神力量融进了诗歌中,并用这种精神滋润着孩子。鲍勃·迪伦一生都在追逐自由,言传身教,鼓励孩子寻找自由。他甚至把自己的自由精神融进了绘
本。在绘本《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If Dogs Run Free)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孩子追求自由、勇于探索的期望。
“如果狗狗们都能自由奔跑/我们为什么不能呢?”鲍勃在鼓励自己的孩子,尽情去追逐梦想,尽情去追逐自由,“Just do your thing”。
让孩子以你为豪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多人才开始关注75岁的鲍勃·迪伦。但他需要用诺奖去证明自己吗?不需要。早在80年代,他的专辑就出现在中国的音像店里,他的歌曲也在电台里播放过。当他走进中国国门,他就是一个美国文化的代表;他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摇滚乐手之一,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是他的歌迷;他是美国60年代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之一。在音乐中,他用歌词探讨感情、世界和人生,充满批判和对自我的探索。
在美国,专门有一个学科叫“迪伦学”(类似于中国的“红学”),专门研究鲍勃·迪伦的作品。这样一个站在神坛上的人,他已经不需要形式化的肯定。以至于,得奖之后的几周,他一直保持沉默。
这样的一位父亲,值得让孩子感到自豪。但不是每个人的父亲都是鲍勃·迪伦,我们也不认为他的成就才是让孩子感到自豪的真正原因。在这些荣誉背后,他的精神特质,才是让孩子感到自豪的真正原因。哪怕事业到了瓶颈期,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路,一直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断去改变,这才是让孩子最值得自豪的品质。
看过这样一段评论鲍勃·迪伦的话:“一辈子去改造世界的人,不应当为没有孩子而遭到谴责,但如果有人能继续传承他的理想、能永远以他为豪、能用更多他想不到的方式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不是也是一种更好的创造?”
是的,就像雅各布·迪伦说的那样:“是我的父亲,令我成为今天这样的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鲍勃·迪伦作为一位父亲,他对孩子们精神的滋养、传承给孩子的坚定信念,是我们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学习的。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读后感(五):鲍勃·迪伦的诗歌岂容胡乱翻译? ——评“鲍勃·迪伦诗歌绘本”中《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的劣译
(以下为本文第2部分)
《人为百兽命名》的译者是余光中,在当代文坛和译坛上这是个闪光的名字。“在太初,在太初/人已为百兽命名/在太初,在悠悠太古/人已为百兽命名” (引文中的斜杠表示诗歌分行之处,以下同),这是第一段的译文,笔锋老到,像名家翻译。对照英文原文,译文可以说做到了信达雅,这正是余光中先生的翻译风格。但我心中还是生出一丝疑问,拿这样的译文当歌词,或仅仅当作诗给孩子读,是否略显古雅?而且,如果迪伦是中国人,他会写出这样的歌词吗?正像王佐良先生所说:“严复的‘信、达、雅’里的‘雅’是没有道理的——原作如不雅,又何雅之可言?”(《王佐良全集》第八卷)
《永远年轻》是周秦超译的,我从未听说过这位译者。周秦超也是套装彩盒上唯一没有“被点名”的名字,也许名气不够大。但关键还是看译文质量。“愿上帝与你同在,护佑你/愿你实现所有梦想/愿你始终待人如己/也愿世人如此待你”,与英文原文对照看,似乎忠顺、流畅。译文端庄大方,译出了长者寄语青少年的语气。不过,还是要问,这样的风格,真是迪伦的风格吗?我是个挑剔的读者。书中还有两页是插画师手记,翻译得也清通。这四本中,这个本子译文最多,也是知识含量最高的一本(插画师手记介绍了不少与迪伦相关的背景知识)。当然,译文同样存在文体和风格与原作是否一致的问题,还有译文本身是否准确传神,可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专文讨论。
《假如不是为你》的译者是李亚伟,我也从未听说过这位名家。这也不奇怪,古今中外的名家浩如烟海,我不知道的名家比我知道的多得多。比如最近我买了几本辛波斯卡的诗集,才知道这位波兰女诗人号称“诗界莫扎特”——这么大的名头,我以前居然一无所知,也可见我的孤陋寡闻。其实,名家不名家对读者并不重要,关键是译文好坏。和英文对比着看,第一段的译文让我眼前一亮。“假如不是为你/宝贝,我找不到方向/看不见路在何方/我会抑郁悲伤/假如不是为你”,读来顺畅,没有翻译腔。尤其是Babe, I couldn’t find the door / Couldn’t even see the floor/I’d be sad and blue这三句,不但没有把door/floor/blue死译,还在遣词造句上下足了功夫,向、方、伤三字押韵自然。看完整个译文,总体上还算清新自然。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把I’d be lost译成“我将会自我迷失”就不够通俗,也不一定准确。因为lost做表语时其比喻含义是“不知所措,困惑”。而“冬天会屏蔽春光,知更鸟的歌唱也被隔离”(原句Winter would have no spring/Could’d hear the robin sing)两句的译法也大可商榷。原句工整押韵的音和形没表现出来,用“被”更是败笔。“歌声也被隔离”译得真奇怪,又不是当下爆发的新冠病毒携带者。迪伦意思是“冬天过后没有春天/也听不到旅鸫歌唱”。对这篇译文暂不深入探讨,要另写专文来研讨。
最后来看我要批评的《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译者庆山,我以前没听说过。安妮宝贝这个名字倒似曾在哪里见过,好像是出道很早的网络作家。不过,我从未读过其作品,与作者也未曾谋面。我对网络作家或“写手”一向不太感兴趣。
先看书名——也就是这首歌词的名字If Dogs Run Free,译成“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这“狗狗们”的译法真够宝贝的,但让人感觉很别扭。据说林语堂先生一看见“们”就生气。作为翻译爱好者,我对“们”、“被”、“使”、“的”、“当”等典型西化字眼一向很警惕。“狗狗们”不像地道的中文。书名的翻译至关重要,余光中认为是译者学养的一块试金石。“狗狗们”给我留下了坏印象。但不能以貌取人或以名字断言人的好坏吧?那还是看译文的正文要紧。
先看第一段:“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我们为何不呼啸俯冲下平原?/我听到一曲由两头骡子、/火车和雨水组成的交响乐。”
奇怪,在平原上怎么个“呼啸俯冲”法?飞机能从高空向下俯冲,也可以呼啸。人要俯冲就得从陡坡上向下猛跑,若还要呼啸,得弄出多大噪音?况且译文“呼啸俯冲”后面分明跟着平原,真不知怎么让插图中两个孩子呼啸俯冲?而交响乐又怎么会由骡子、火车、雨水组成?真是莫名其妙。把整个译文对照英文原文一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译文不但有死译硬译的翻译腔——劣译,还有许多硬伤——误译,而且还伤得不轻,整体翻译风格混乱不堪,对原文用韵之处存在盲点,简直可以说是伤痕累累!这么短小的一首歌词或一首诗,翻译中能犯这么多的错误,有的还相当低级,为我阅读译作几十年所仅见。若让读者误以为这就是迪伦的水平,那真叫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读后感(六):鲍勃·迪伦的诗歌岂容胡乱翻译? ——评“鲍勃·迪伦诗歌绘本”中《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的劣译
先放下种种疑问,请读者和我一起经历一次独特的“围观劣译之旅”吧。为此,我在认真研读原文原译基础上,做了一番彻底的梳理,列出译文的七处硬伤(不是七个,而是七处!),两大问题和一个关键盲点,读者朋友要耐心看,劣译堪称绝佳的反面教材,但千万别生气!
好,说了那么多,耐心的读者也急着要看看“真相”了,那就先亮出这七处硬伤吧。
硬伤一:原译“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我们为何不呼啸俯冲下平原?/我听到一曲由两头骡子、/火车和雨水组成的交响乐。”
原文:If dogs run free, then why not we/Across the swooping plain?/My ears hear a symphony/Of two mules, trains and rain.
注意原文Across the swooping plain中的swooping在原句中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用它来修饰plain。但一般中型词典(比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里查不到swooping这个词。就是在很多大型词典甚至是原版词典中也查不到这个词。为了这个词,我查了十几本词典(笔者有50多本词典),终于在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第2版)上查到它。该词典中专门列出了这个词条、释义和例句:
swooping a.1.飞扑的,猛扑的 2.突然下落的,突然下降的 3.(表面)陡斜的:swooping roofs陡斜的屋顶。
swoop作动词时有“突然下降; 向下猛冲; 猛扑; 俯冲”等含义,但这里显然不能把swooping这个形容词错当成动词来翻译。原译不但错把它当动词译,还发挥想象力,加上了“呼啸”二字,以造成动感。可惜,这就像建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因为基础错了,所以会瞬间坍塌。原句Across the swooping plain的基本含义是“跨越(或穿过)陡斜的平原。”当然,翻译不能停留在“信”的水平上,尤其是译诗。最终的译文必须要考虑上下文、押韵和全文的风格,需要花一番功夫仔细推敲才能确定。
这里要注意,不宜把plain简单地死译为“平原”。如果我们看一看原文对应的插图,就能看到两个孩子和一条小狗(注意,不是狗狗们!)在有缓坡的原野上奔跑,有坡当然就有点陡斜。由此受到启发,这里不妨把plain译成原野,而把swooping译为“起伏的”。因为直译成“陡斜的”实在太生硬,也脱不掉翻译腔。译文一定还要考虑读者的感受。
综上,把这一句译为“越过那起伏的原野”,估计八九不离十吧。
翻译家思果先生说过,字是翻译之敌,译者给字所困,要拳打脚踢,挣扎一番,才能自由。从第一处硬伤起,读者耐心往下看,在伤痕累累的译文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译者“拳打脚踢,挣扎一番”的苦功,反而是被这“翻译之敌”打得落花流水的惨状。
再看“一曲由两头骡子、火车和雨水组成的交响乐”,这样的文字通顺吗?季羡林先生说:“现在有某一译本,不用查原文,仅从汉文不通之处,就能推知译文是有问题的。”原译这句话存在逻辑上的错误,至少可以说不严谨。诗里说听到交响乐,说明这个交响乐正在演奏,那么这个交响乐可以由A、B、C来演奏,但不能由它们组成。A、B、C可以代表骡子、火车和雨水,也可以代表三个人,比如张三、李四、王五。说“一曲由张三、李四、王五组成的交响乐”显然是病句。居然要在这里给名作家分析语法错误,真叫人不胜唏嘘!
顺便一提,四本书中只有这一本专门配了一页“译者序”——当然是译者庆山写的,这套书真是给足了这位名家面子。可惜,这个笔调轻松的译序也有问题。仅举一例,“……唱作,由生动流畅的钢琴、活跃戏虐的和音和他吟诵般的演绎方式组成”,钢琴怎么能成为唱作(这个词也别扭)的组成部分?连中文都不通!这个病句和“骡子、火车和雨水组成的交响乐”是同类错误。可见这样的错误并非偶然吧。这下可以心安理得继续为名家译文分析语法错误了。
千万别误以为迪伦给孩子写的诗歌简单,其实表面的简单之下蕴藏着深刻。细心体会,这首歌词(也是一首地道的好诗,所以本文有时称之为“诗歌”)就有有“起、承、转、合”完整的结构,有许多用韵的地方,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大家的水准,毕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迪伦绝非等闲之辈,也非浪得虚名,他的这首诗歌能流传五十年也绝非等闲之诗歌。我不相信不下点真功夫就能译好他的诗歌。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读后感(七):鲍勃·迪伦的诗歌岂容胡乱翻译? ——评“鲍勃·迪伦诗歌绘本”中《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的劣译
硬伤二:原译“最好的总是还没有到,/这是他们通常的借口。/只管做你自己的事,/你会是国王,/”
原文:The best is always yet to come / That's what they explain to me./ Just do your thing, you'll be king,
第一句译者完全是按字面意思来翻译的,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个习语。这一句本是从习语the best is yet to come/be借来的。这个习语的含义是:更好的还在后面(见2017版《韦氏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注意词典中的释义是“更好的”而不是“最好的”)。歌词中迪伦只不过加了一个always强调一下,也许只是为了节奏和韵律,对基本意思没有什么大影响。如果翻成“最好的总是还没有到”就把积极的含义就变成消极的意思了。其实,作者迪伦要说的是“更好的终将会来到。”。这就好比把半杯水说成“只剩半杯了!”和“还有半杯呢!”所表达出来的含义正好相反一样。
第二句的错误在于把explain理解成“找借口”了。通过上下文,很难看出作者要表达这层意思。这个词在这句话里就是它最基本的含义,即“解释、说明”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作者用一般现在时表达他们老生常谈,可译为“他们老这样对我说”。误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把第一句译成有反讽意味的“最好的总是还没有到”,后句自然要设法和前句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所以硬把explain的“辩解、为……找理由”义项用了进去,还加以发挥。可惜,这样翻译的结果是这两句在整段中与上下文存在逻辑冲突,根本讲不通。如果这就是鲍勃·迪伦所写的这么不通的歌词,估计也不会流传至今。更别说成为名歌,还有专业插图画家为它煞费苦心地配插图了。
试将这两句改译为:“更好的终将会来到,他们老这样对我说。”
我猜这才是迪伦所要表达的吧。当然,改后的译文肯定不是最好的,总还能译得更好。毕竟,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是最难翻译的。
再看“只管做你自己的事,你会是国王,”是对原文亦步亦趋的简单直译,丝毫没有考虑到这译文是要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文化语境中没有“国王”,但有“皇帝”,还有延伸出来的“真龙天子”、“人中之龙”等说法。一见了king就翻译成“国王”,其实是偷懒的译法。这个词除了“国王”以外,还有“深受尊重的人,非常成功的人,受欢迎的人,首屈一指者,最重要者,大王”等多种含义,放到中文语境里,应当译成“人杰”或“人中龙”甚至“英雄”比较贴切。况且,迪伦是生活在号称民主自由的美国的现代诗人和歌手,他使用king这个词时应当不会首先去用它的“国王”义项,而是取其“佼佼者”或“翘楚”的含义吧。总之,想当然把king译成“国王”不仅在中国“水土不服”,在美国也难以立足,因为美国人要表达“一国之君”含义时,恐怕会说“总统”吧。
再看一下“只管做你自己的事”,这一句翻译上倒没有错误,只是译得太死。英文Just do your thing完全可以理解成“只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或“只要坚持做自己”,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含义。金圣华教授说,翻译新手和老手的区别在于摆脱原文的能力高低有别。
硬伤三:原译“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为何我们不穿过时间的泥沼?”
原文是If dogs run free, why not me / Across the swamp of time
首先,这里有个低级错误,原文中明明用的是me,可译文却翻译成“我们”,不知何故?像这样的地方,就是译者笔误,编辑或校对也应当能发现并及时更正,怎么会允许这样低级的错误存在?迪伦创作歌词时,肯定是把它当诗看待的,上一段用了we,这段变一下,用me,求变化还兼顾押韵。
其次,译文中更严重的问题是“时间的泥沼”。又是照字面的死译!译文含义模糊且与上下文无法“兼容”。作为诗歌的语言,把time译成“时光”或“光阴”或许更贴切。如果仔细看这几句英语对应的插图,可以看到在河里许多动物或乘木筏或坐在荷叶上,吹的吹、奏的奏、唱的唱,里面的小女孩拿了一根小木棍,好像在指挥,似乎还闭着眼陶醉在美妙的交响乐中。“时间的泥沼”是不顾上下文和插图的生硬翻译,给人感觉是消极的,“泥沼”和“泥潭”接近,让人误以为陷入了困境。迪伦想传达的美好景象荡然无存。而图面上是孩子和动物在享受河上漂流的快乐。当然,插图作者把迪伦的诗演绎了一番,沼泽变成了河流或湖水,根本见不到泥。原文中的swamp当然不是河流,但也不是泥沼,其准确含义是沼泽。从沼泽演绎一下,应当是“湿地”的含义。现在国人逐步意识到,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湿地是一片由沼泽和众多的动植物组成的美好之地。泥沼就不会让人有什么美好的联想。当然,为照顾押韵,可能“沼泽”和“泽国”的译法也许更好。
翻译要像盐化在水里。达到钱钟书先生所提倡的“化境”固然不易,但正是每个译者努力的方向。
笔者暂时把原译“穿过时间的泥沼”改译为:“荡过光阴的湿地”,或者是“荡过光阴的泽国”。又或“荡过时光的沼泽”这里“荡”字是受到插图启发而来的。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读后感(八):鲍勃·迪伦的诗歌岂容胡乱翻译? ——评“鲍勃·迪伦诗歌绘本”中《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的劣译
书归正传,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中的翻译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当然,要谈翻译问题得先把英文原文和译文都摆出来。从书上把英文原文和译文抄录如下:
Bob Dylan
If Dogs Run Free
If dogs run free, then why not we
Across the swooping plain?
My ears hear a symphony
Of two mules, trains and rain.
The best is always yet to come,
That's what they explain to me.
Just do your thing, you'll be king,
If dogs run free.
If dogs run free, why not me
Across the swamp of time?
My mind weaves a symphony
And tapestry of rhyme.
Oh, winds which rush my tale to thee
So it may flow and be,
To each his own, it's all unknown,
If dogs run free.
If dogs run free, then what must be,
Must be, and that is all.
True love can make a blade of grass
Stand up straight and tall.
In harmony with the cosmic sea,
True love needs no company,
It can cure the soul, it can make it whole,
If dogs run free.
庆山(安妮宝贝)译文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
我们为何不呼啸俯冲下平原?
我听到一曲由两头骡子、
火车和雨水组成的交响乐。
最好的总是还没有到,
这是他们通常的借口。
只管做你自己的事,
你会是国王,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
为何我们不穿过时间的泥沼?
我的头脑里编织着一曲交响乐,
还有音韵之毯,
哦,风把我的故事吹向你,
它流动并且存在,
各得其所,
一切都是未知,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
这一切必须是,必须是全部。
真爱会创造出一片叶草,
笔直挺立,生长而高。
与宇宙之海和谐共处时,
真爱何须厮守。
它能治愈灵魂,自成一体,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
先说一下这首歌(或者诗歌,迪伦的歌词就是诗,所以对“歌”、“诗”、“诗歌”和“歌词”不细加分别),从“酷我”播放器上就能找到迪伦的这首歌,在线收听到迪伦本人的演唱。我反复听了十来遍,发现译者对歌词的分段也是错误的。本来是三段,可译者的译文是六段。殊不知,错误的分段也会导致误译。不禁又生出疑问,难道译者翻译时居然没有好好听听这首歌?可是“译者序”里分明有译者对这首歌(被译者称为“唱作”)的品评。先不去管它。真正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如此伤痕累累的译文为什么竟然能畅通无阻地走向市场?难道一个所谓著名作家的头衔放出的光芒就能遮掩一切?出版社凭什么断定译者有能力翻译好这首诗?再者,难道特约编辑、责任编辑、校对对译文的质量就一点也不把关?(或者没有能力把关?或认为著名作家的翻译无需把关?)当然,如果不是在当当网上可以方便买到这套书,它怎能走进我的书斋案头,我又怎能了解到这样劣译的作品正堂而皇之大行其道呢?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读后感(九):鲍勃·迪伦的诗歌岂容胡乱翻译? ——评“鲍勃·迪伦诗歌绘本”中《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的劣译
耐心的读者读到这里,可能已不胜感慨,也不胜其烦,短短150字的英文诗歌,译文竟然有这么多硬伤!说不定会对着这遍体鳞伤的劣译大喊一声:“够啦!”不过,且慢。不要忘记还有两大问题,和一个关键盲点呢。追求翻译化境的译道同仁和追求真善美的读者,还得耐心看下去。
先说两大问题,一是书名(歌词名)翻译的严重问题,二是整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这两者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对词义的准确理解和对句义的细心揣摩。
这套书还有个附件,是个折页说明书,对迪伦的诗歌绘本做了整体性介绍,由余亦婷整理。在“孩子,愿你永远不被束缚”一节中介绍说,这本书描绘了一个离奇的而欢乐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和弟弟,还有他们的狗狗一起去冒险。从插图画页中也可以看到,明显是两个小孩和一条小狗在奔跑。那为什么作者用了狗的复数而没有用单数呢?首先,诗歌创作和传唱在前,插图画册在后。另外,原诗歌只是为了节奏和音韵的关系才用了复数。If dogs run只有三个音节,而if a dog runs就变成了四个音节。但其含义是相近的,都是泛而非特指。所以,不必见了dogs就一定要加上“们”,见了a dog就一定要说是“一条狗”。这里dogs的译法要综合考虑诗歌的整体,译成“狗”简单明了,也可译成“狗儿”。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些草原歌曲,就使用“马儿”这个词表示马。“白云下面马儿跑”这句歌词里的马儿肯定不是一匹马,但我们绝不能为了所谓的精确把它改成“马儿们”。所以,“狗狗们”的译法是畸形欧化语言,或曰恶性西化(或西而不化)的译法。“狗狗们”真的不像中国话,因为中国人包括小孩都不这么说话,这就是思果先生批判的“不像话”!(他指的是不像中国话。)
看,光一个狗的单复数就有这么多的考虑。那么这诗歌的标题到底该怎样译呢。整个句子if dogs run free非常简单,很多人可能直译成“如果狗跑得自由”或“如果狗自由地跑”。原译就是顺着这个思路翻译的,可惜这样还不够准确传神。第一个小词if译成“如果”不算错,但还是死译。结合全诗,译成“既然”可能更准确。因为迪伦要说的是,既然狗都能跑得那么无拘无束,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狗一样放得开呢?(或者说,放飞自我——这是市面上比较时髦的说法)。用“如果”就减弱了这种让步语气。还有free不必一定译为“自由”。注意,虽然free做形容词解时第一个义项就是“自由的 ”,但这句话里free是副词,有“自由地”、“不受约束地”、“自在地”、“免费地”多种含义,和run联系起来(run也不一定非要译成“奔跑”)直译就是“自在地跑”或“跑得自在”。整个句子意思是,“既然狗自在地跑”。这样翻译当然还不够,因为诗歌的名字极其重要,翻译时要慎之又慎。除了上述考量之外,还要考虑它是第一句中的前半句,与后半句then why not we存在押韵关系。
综上,笔者认为以下两种译法都可以考虑。一是译成“既然狗跑得自在”。第二种是译成“既然狗儿跑得欢”。
再来说整体风格。译文整体上明显存在文体或风格的问题。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原译整体风格就像一个穿西服打领带的人,却头戴草帽脚穿草鞋!你看,“狗狗们”多通俗(当然是貌似通俗,实则畸形欧化),简直就是儿语。但“它流动并且存在,各得其所”、“真爱何须厮守。它能治愈灵魂”云云,完全是文艺青年口里说出的话。我无法想像,迪伦若以如此混乱不堪的风格创作歌词或诗歌,还能流传久远吗?
本来这套书中迪伦的四首诗歌是唱给孩子听的,当然任何一首给孩子的歌对成人也会有启发,这一首更是如此。因为歌词里出现了True love needs no company, It can cure the soul, it can make it whole这样两句意味深长、明显富有哲理意味的歌词,其实,这也正是歌词升华的部分,也正是迪伦不同寻常之处。这是起承转合中的合,是把普通的狗儿撒欢,让孩子也放开自我到外面自在奔跑,升华到哲理的高度——真爱或大爱是浩瀚的、独立的、自足的,而且还能帮助别人完善自我。真爱不需要过多的约束,要给自己自由也给别人自由。这几句充满哲理的歌词,似乎不像是给儿童唱的。但它确实又是迪伦想对孩子说的,也是希望孩子能理解并践行的。我还由此联想到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迪伦说理的本领并不简单。
翻译这首诗时,我们首先得把它当成一首歌来翻译,而歌是要张开口唱的。那么,歌词就必须是通俗的口语,要有韵律,绝不能有佶屈聱牙之处。当然,我们还要把它当成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来翻译。所以,风格要力求统一,不能忽而像儿语,忽而像老夫子作文。我们的翻译首先应按歌曲的特点还原歌词的原貌,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除此之外,还要兼顾诗中的复杂声韵,让译文成为一首适宜朗读的独立诗篇。
最后,要探讨译文中的音韵问题。因为这首歌也是一首诗,是一首可以朗读的好诗。所以其声韵问题至关重要。原译文正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存在明显的盲点。
比较明显的尾韵先不说,这首诗里还有行间韵和眼韵。从译文上看,原译的译者完全忽视了或者是根本没看出来这种声韵。行间韵是指同一诗行中几个相同音节的词前后出现,形成押韵。往往是一行诗句分为两半或更多,每半句的句尾用相同的韵脚。这是为避免节奏上的单调,带来微妙的韵律变化感。比如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这句里的ing就是行间韵。眼韵指押韵词元音字母相同但读音不同或相似,比如mind和wind若出现在两个诗行尾部,就是眼韵。
这首诗中第一句If dogs run free, then why not we里的free和we押了行间韵,后面的Just do your thing, you'll be king,If dogs run free, why not me,To each his own, it's all unknown,It can cure the soul, it can make it whole等句都有行间韵,这么明显的押韵,居然没有在原译中得到反映,不得不说原译是何等马虎!眼韵则是在第五行和第六行的尾部,即come和me上,第九行和第十行的尾部,即me和time,第十三十四行的thee和be可以视为同韵也可看作眼韵。这些押韵的地方都要在译文中尽量得到体现,以求“意、形、音”三美。虽然难以尽善尽美,但尽心的译者也会竭力追求神似。
不论是歌还是诗,我们必须抱着谦虚和认真的态度(思果先生说“翻译逼人谦虚!”),借鉴诗歌翻译已有的经验技巧,尽最大的努力,想象迪伦要是中国人,他用汉语怎么写这首诗,从而设法让它“投胎转世”(钱钟书语)。至少译文要对得起原文,对得起读者。
《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读后感(十):编辑手记│留住时光留住爱——鲍勃·迪伦诗歌绘本编辑手记
用这样的标题来讲一套诗歌绘本的出版过程,似乎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一是有忬情太过的嫌疑,难免让人觉得矫情;倘若收得太狠,自己又难免有些压抑。但这的确又是一件值得记述的事情,为整个出版过程留下只言片语,记住那些美好时刻,也是应当的。
鲍勃·迪伦的这五本诗歌绘本,在我看来就是让时光与爱停留在字里行间,停留在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之中,让瞬间成为永恒,让所有成为唯一。
谁不曾拥有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呢?尤其是童年少年时光,最初最美的相遇,往往发生在懵懂无知无觉的岁月里。当一切远去,只可追忆时,才显出它的纯美。就像年少时,在乡下和狗狗们自由奔跑的日子。如果你曾在乡下生活过,如果你曾养过一只小狗,一定会想起那些小狗追着你欢跑的日子。
鲍勃·迪伦的诗歌绘本,或者说是歌曲绘本,便是这样的一次久别重逢。回想当初竞争版权忐忑不安的日子,至今印象深刻。我们引进的外版书,其实极少参与版权竞价,多数图书都是编辑们掘地三尺一本本挖出来的,而这也是我一开始做版权引进的策略,以后恐怕也难以改变。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从不敢说自己读过多少书,不以读书多为荣,亦不以读得少为耻。有的书,你遇见的时间刚刚好,恰如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最美的爱情。而有的书,它一直在那里,甚至近在咫尺,你对关于它的评论或周边的了解甚于它本身的内容。哪怕你买来了,放在书架上,几乎每天都能看见,但始终没有碰触,没有翻开它。就像是一个青梅竹马,最后变成了好哥们。
还有一种情况是相逢恨晚。有的书,在你最适合阅读的年龄,但错过了。当有一天和你相遇时,犹如突如其来恨不相逢未嫁时的爱情。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却发现你们的相遇注定是擦肩而过,只能默默地欣赏。
遇见鲍勃·迪伦的诗歌绘本,不算太早,不算太晚,也不是刚刚好,而是我们主动去追求的。2016年,我正纠结于要不要出一套诗歌绘本。期间陆续选了一些,纯属零敲碎打。算起来有《嗨,阿古》(已出版)《孩子的日历》(印刷中)《威廉·布莱克旅馆的一次访问》(待印刷),以及T.S.艾略特的6本关于猫的诗歌绘本。在童书品类中,诗歌绘本相对冷门,但正如成长过程中的营养搭配一样,在孩子阅读套餐里,这是属于顶级食材,或者说是类似于提纯后的维生素,让孩子主动喜欢文字内容,可能性极小。好在绘本是图文结合,孩子自主阅读时,基本上都会忽略文字,从图画中就可以发现里面的世界。
签下鲍勃·迪伦的五本诗歌绘本后,出版进度远远落后于我们制定的计划。原本是想在去年五六月份出版。还在竞争版权时,我们就计划好了,一旦拿下版权,一定要请余光中先生来翻译。余先生对鲍勃·迪伦很了解,甚至曾经受到《在茫茫风中》(很多版本译为《答案在风中飘》)的启示,自己也写过一首《江湖上》。最好的诗歌其实就是这样,不但让人过目难忘过耳成诵,还具有启示性和源头性,就像它开启了一扇诗歌殿堂的门,能让同样的探索者走进去,有所收获。又像是一个悬挂在茫茫时空里的钟,能与之共鸣的人,或者说听见回音的人,会在某一刻获得神启,谱写出一曲属于自己的旋律。在我看来,最好的音乐和诗歌都具有这种功能。
后来,我们邀请余老先生翻译了其中的两首——《在茫茫风中》《人为百兽命名》,这应该是他最后的译作。余先生去年十二月去世了,世间的一切恩怨情愁,离合欢悲,在《乡愁》的余韵飘散于茫茫风中,而世间依然狼奔豕突。
在这五本诗歌绘本中,若从个人的喜好来说,我更喜欢《如果狗狗们自由奔跑》。歌词描绘的场景让人神往,想起童年的某一段时光,忘却成人的羁绊。这首诗的主题也是鼓励孩子——或者说我们每个人摆脱羁绊,去追求心灵的自由之境。这一首我们邀请的译者是安妮宝贝,她还专门写了一小段翻译感悟,把稿费捐赠给香格里拉孤儿学校的孩子们。
《假如不是为你》的译者是李亚伟老师,在我看来,他是当今最一流的诗人。除了早年那首成名作《中文系》,亚伟老师的很多诗歌几乎让人过目不忘。比如他说文章写的比表妹漂亮,比如他说“隔着操场远远地爱你”,还说“这个世界通过你伤害了我”……这些可能就是我坚持找他翻译的理由吧。这首歌曲在我看来,是在抒发一个父亲在拥有孩子后,与孩子再次成长的感悟。当一个男人成为父亲,他会更加理解爱,他会陪着孩子再一次成长,这是一种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过程。读完这一首,或许我们会更加明白鲍勃·迪伦为何会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却从未缺席过儿子的任何一场棒球赛。
剩下的一本是Forever Young,其实我们最开始是希望找汪峰来翻译,他曾表述过对鲍勃·迪伦的敬仰之情(这是他微博中原话:我的神,对于你来说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你的文字能将所有执迷的灵魂唤醒。再过几百年,你那些不朽的诗句依然会在空中飘扬……),但遗憾的是,因为某些缘故未曾实现。我最近听了很多汪峰的歌,愈发觉得他没有翻译这首,实在是莫大的遗憾。但遗憾也没个鸟用,人这一辈子,心动而遗憾的事情多了去了。正是那些让人心动而遗憾的故事,让我们心底深处潜伏下温柔,懂得珍惜。
最终,我们把这一首拿出来公开征集译稿,期间得到了诸多合作伙伴、自由译者和众多读者的支持,甚至还收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元培班80多名孩子的译稿,最终的评选也曾反复纠结,好在与译者沟通、以及听取出版社老师的意见之后,一切尘埃落定,选用了周秦超老师的译稿。
就翻译来说,诗歌翻译的难度是最大的。就如我前面提到的我们尚未出版的两本诗歌绘本《孩子的日历》《威廉·布莱克旅馆的一次访问》两本的译稿(都是凯迪克大奖绘本),都是中途换过好几次译者,才最终找到适合的,而且编辑过程耗费的时间,几乎是故事类绘本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我无意于在这里引用鲍勃·迪伦的诗句。就我个人喜好而言,是极其反感动不动就引用来引用去的,除非是做学术研究。我想说的是Forever Young的标题译名。在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我就在想,是不是应该译为《勿忘初心》更好一些,或者是《童心永在》,或者是《永葆青春》……但最后想来想去,还是简单直接一些吧,就叫《永远年轻》好了。这算是一种妥协的结果,或者说是一种和解。记录于此,只为见证,不涉及对错。
留住时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有限的时光里,去做一些美好的事情;留住爱的办法,就是在有限的时光里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能付出更多的爱。
最终的PDF文件发给印刷厂的那一刻,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回顾其间长达一年多的出版过程,怀抱感激。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刘老师和版权编辑费老师,2016年度诺奖公布之前,她们在遥远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就与版权代理方有过良好的沟通,使得代理方最终选择授权给我们;感谢小余收集整理的大量资料,为我们的后续出版奠定了基础,虽然她离开了我们这个团队;感谢一小时爸爸和单向街,为我们举办的译稿征集活动提供了诸多支持,同时也要感谢每一位参与者;感谢辽宁少儿出版社的张社长和薄总编,他们在百忙中亲自参与审定了译稿;感谢马婷老师,她的工作效率令人赞赏。感谢我们的设计总监虹姐,她让这套书的颜值呈现出堪为经典的品质。当然,还有童立方、森林鱼的整个团队,都为这套书付出了心血。最后,需要感谢即将看到这套书的大读者小读者,你们的选择是对我们的奖赏,希望你们能反馈意见,让我们做得更好。
愿这一切都是你们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