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经典观后感有感
《一天》是一部由Zsófia Szilágyi执导,索菲娅·绍莫希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丧到极致。你结婚,你男人可能跟你闺蜜正大光明有一腿;你有孩子,三个孩子上课生病不听话还有自己的人际难题等你解决;还有凶巴巴的领导让你加班加点,你的家里还有一个急需修理的水龙头……如何能不被琐事打败?不想面对,我藏在桌底。
●庸碌的日常,突然因为丈夫的出轨而变成了各种灾难,然而何尝不是常年积累的爆发。性格、教养都让她面对这样一件荒唐至极的事情时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沉默。丈夫成了家里第四个孩子。由于几位主演的魅力,吸引人更投入看下去,手持摄影有时有作用更多是不适合。几处亮点:等待的电话彩铃成为那段行动的背景音乐;街景背景音为高频噪音;母亲和男孩对话。想到这或多或少也会成为我的日后就觉得沉重而无奈。#2019SIFFU#
●无望的逃避让我给不出五星,但是too real
●第二十二届SIFF。完成度很好,没有冲突,没有爆发,就是一个职场女性的一天。六点起床,照顾三个小孩,一个指望不上还出轨的肥老公,看着我都替她累。据说首映结束后字幕上会让感谢妈妈
●儿子弄丢了外套,女儿弄丢了毛巾,在混乱的一天里她弄丢了自己。汽车停错了车道,邻居穿错了舞鞋,在庸常的人生里她搞错了重心。婆婆每周二雷打不动的约会,丈夫手机永远无人接听,在无序的生活里她无力挽留又不甘心。此刻让我们不要理扰人的水管工,一起躲在桌底,假装吃了倒转时光的胶囊,逃避生活。
●平淡之中见真丧
●#2019SIFF#3个孩子让生活变成恐怖片
影片不好看,别去寻求意义和启迪,只是展现女主一地鸡毛却看上去平静的一天,这一天,一定是经年累月周而复始中的一天,也许只是更黯淡了一些。影片处理的最好的是内心戏,甚至没有靠表演,只靠情节的铺设,情节也要你细心去看,说没有靠表演,是因为整部片子都是平淡,琐碎和平静的,影片除了压抑的色调和有时抖动的镜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手法,点睛之笔在尾声,丈夫夜归和次日清早的日常中夫妻间几乎零交流,尤其和前一个晚上和早上对比来看,你会发现女主貌似平静之下其实已经冷漠到绝望,所以才会有稍后维修工上门女主躲进桌子底下并且还要用椅子挡住才行,是轻是重,都不重要,此时生命中已经不能承受,这片子如果再往下拍,一定无法继续沉闷,两个选择,要么疯,要么魔。其实从影片一开始水管就是坏的而没有请人维修,是拮据,更是不想,看似没有的情绪其实早已经在累积
《一天》观后感(二):细节把控到位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一是这类关注已婚带娃女性的日常电影不是很多。韩国《82的金智英》讲述的是全职妈妈不被理解的痛苦,本片是在职母亲平衡3个孩子上下学、家庭、夫妻关系、工作之间关系的操心和不易。切入点非常细微和日常,说出了很多女性面临的日常压力与挑战,看片的时候我一直自问如果我是女主我会如何处理?会处理得比她更好吗?自己心理状态和情绪调节又会是怎样?
二是特别喜欢电影的细节,有2个地方印象深刻。
其一,女主带着大儿子去超市购物挑选食品时看到特价商品后放回前一刻挑选的原价商品,这也呼应了之前他们一早接到银行关于贷款问题的电话,显示他们的经济状况其实不是很好。
其二,电影为数不多的背景音乐却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女主的情绪。在接女儿上芭蕾课途中应女儿要求播放后来一起合唱的歌曲正好释放了她因为夫妻关系、债务、工作和儿子丢三落四的毛病而承受的痛苦。在她知晓丈夫和好友上床后外出给小儿子买退烧药,打开电台播放欢快的花之圆舞曲和摇滚乐,与她那时沮丧失望无奈的心情形成了强烈对比。之后又在外面开车逛至天亮,想来她对于家庭一系列的突发事件,特别是夫妻关系产生裂痕无法接受和不知所措,影片的最后她和小儿子一起躲在桌子底下确实是一种逃避,但也是一个隐忍的人受到创伤后的本能反应,希望她能处理好这些日常又错乱的关系。
《一天》观后感(三):超过某个太阳日的“一天”
(First@EUFF)
1.电影
片名ONE DAY中的字母“Y”突然开始模仿时针转动,伴随着轻微的滴答声,《一天》就在平常对话和孩子们的打闹声中开场了;而电影的基调也由此定下——正如开场所暗示的那样,这部影片将主要关注点聚焦在诸多琐碎的家庭事务之上,无比真实地反映了一位身心俱疲的女性如何迷失于日常生活之中。此类题材几乎可以说是女性电影的典型,却在泽拉吉的电影中演绎出新的味道,既保留了女性视角一贯以来的细腻质感,又因电影中的思索而带着些许苦涩。
在这90多分钟内被展现的一天实际上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明面上的情节发展随着安娜接送孩子们、奔波于各个活动场合,按照时间顺序不断推进;其背后则隐藏着另外一条暗线,通过各种线索使观众不断积累起对安娜和她的丈夫之间感情关系走向的好奇心。而在紧锣密鼓的生活细节填充银幕的同时,观众也会逐渐加深对安娜的了解。也由此,电影完成了对于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呈现,以及对其原因的讨论。正如导演泽拉吉在访谈中所说,“观众将会通过安娜的行为逐渐了解到她在生活中需要忍受和对付的问题”,而当观众了解了安娜应对不同事件的不同反应之后,“也会能够理解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发生。”
影片以安娜生活中的一天为剖面,呈现了一位女性面对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所要承受的各种责任和压力,从而探讨了家庭与婚姻、女性的社会身份以及妇女在家庭中的免费劳动问题等。安娜的“一天”甚至都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24小时,而比24小时更长——想来也是,总有未处理完的各种家务事、总有需要照顾的家庭,所以一位女性的一天很有可能被透支再透支,以至于不断“延长”。正如此前其他导演所做的那样,泽拉吉同样在这部电影中赋予了家庭琐事社会意义,观众也因此对安娜最后面对不堪重负的生活会付诸怎样的行动充满好奇与想象。
与这样“平常”的电影主题相匹配的是泽拉吉精心而为的调度技巧。《一天》采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来营造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极度写实的日常场景。电影中只有极少的几处配乐,取而代之的是用大量的环境音效丰富日常感,进一步加强观众对安娜情绪的体验。在呈现家庭生活场景时,电影的光线较为晦暗,更加显得灯光下的安娜一脸倦容,眼中憔悴的神色更为清晰——观众们会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安娜的疲惫;而当安娜短暂地摆脱了琐事的束缚的时候,画面则变得较为明亮,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安娜心境的大幅转变。通过类似的对比和变换,泽拉吉正是在不断地邀请观众进入安娜的视角,感受安娜的负重。
2.电影节
去年的匈牙利电影《肉与灵》荣膺各类提名与奖项的场景依旧清晰,而今年,曾在这部影片中担任导演助理的索菲娅·泽拉吉(Zsófia Szilágyi)初执导筒,拍摄了另一部在戛纳电影节上备受好评的女性题材电影《一天》。这部入围了戛纳“影评人周”平行单元的处女作在该单元一举拿下了费比西奖。
正如其名《一天》所暗示的那样,这是一部将叙事浓缩于某个人物的生活剖面的电影。泽拉吉在这部电影中细致呈现的真实场景、鲜明情感,以及饱含巧妙构思的场景设置与拍摄技法使得费比西奖的评审团称赞这个故事“饱含紧张、幽默和戏剧冲突”。国外电影媒体甚至将其与女性主义电影的先驱之作《让娜·迪尔曼》相提并论,指出两部作品之中存在着些许互文与继承关系。
3.访谈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创作《一天》这样的电影时,导演索菲娅·泽拉吉便是这么回答的:“这个想法最初来源于我的好友。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她给我写过一封非常让我吃惊的信,她描述了她辛苦的一天。紧接着她又给我写了五封信,都是关于她的生活——非常有趣的同时也非常悲惨。她好像从来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或者思考一些事,也没有过‘终于可以休息了’的念头。她知道这样的每一天会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当然其中也有美丽的瞬间,也有和孩子们美妙的羁绊,但是承担母亲责任的辛苦是很难熬的。”
另一个有趣细节则是关于影片中时间的“呈现”。安娜的每分每秒都被他人占据着,孩子们,同事们,以及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们,把安娜的一天瓜分为无数个小块。这事实上也是身为人母的好友带给泽拉吉的灵感。当提及剧本如何组织时,泽拉吉是这么说的:“我朋友的信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草稿。她的信中总是提及具体的时刻,晚上7点,7点半,7点40,7点50……时间被划分为短至10分钟的一个个小块。所以我想把整个事件放置于电影的背景,或者让其成为一种‘感觉’,而在电影中填充进‘瞬间’。所以观众不会看到整个故事的背景,而只是看到人物具体的行为。”以真实的感受为依托,进而铺排整部影片的结构,安娜的复杂情绪更是被演员诠释得相当完美,才促成了展现在观众眼前的《一天》。
《一天》观后感(四):让你度秒如年的一天
文 | 沃可心
去年的匈牙利电影《肉与灵》荣膺各类提名与奖项的场景依旧清晰,而今年,曾在这部影片中担任导演助理的索菲娅·泽拉吉(Zsófia Szilágyi)初执导筒,拍摄了另一部在戛纳电影节上备受好评的女性题材电影《一天》。这部入围了戛纳“影评人周”平行单元的处女作不仅仅使泽拉吉获得了表彰新人导演的金摄像机奖的青睐,更是在该单元一举拿下了十分注重电影艺术性的费比西奖。外貌和才华兼备的泽拉吉通过这部可能是今年最优秀的匈牙利电影,充分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位新人导演的优秀潜质,也使电影界和观众们对她今后的作品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值。
泽拉吉在这部电影中细致呈现的真实场景、鲜明情感,以及饱含巧妙构思的场景设置与拍摄技法使得费比西奖的评审团称赞这个故事“饱含紧张、幽默和戏剧冲突”。有国外电影媒体甚至将其与女性主义电影的先驱之作《让娜·迪尔曼》相提并论,指出两部作品之中存在着些许互文与继承关系。
电影是这样开始的:片名ONE DAY中的字母“Y”突然开始模仿时针转动,伴随着轻微的滴答声,《一天》就在平常对话和孩子们的打闹声中开场了;而电影的基调也由此定下——正如开场所暗示的那样,这部影片将主要关注点聚焦在诸多琐碎的家庭事务之上,无比真实地反映了一位身心俱疲的女性如何迷失于日常生活之中。
女主角安娜一定是这个家庭中最忙碌的人。从早上一睁眼,安娜就需要面对无数亟待解决的烦心事,而且非她不可——照顾家中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正处在人生中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绝对不会闲下来一分钟,需要有人各种督促吃饭、上学、写作业,而另一个还太小以致需要母亲的加倍关怀;操持各种家务,水管怎么又漏了?银行为什么搞错了账单?以及,虽然很感谢我丈夫的妈妈能来帮助我,但能不能停止插手我家的事,让我喘口气?而且,不仅仅是家中日常惯例,安娜自己也还需要应对作为意大利语培训教师的工作,以及各色各样来自同事的“拜托”。听起来够糟了吧?然而电影刚开始不久,这些种种就被放置在了一个更糟糕境遇之中:安娜的丈夫出轨了,对象恰恰是安娜的好友,不,前任好友。
在这90多分钟内被展现的一天实际上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明面上的情节发展随着安娜接送孩子们、奔波于各个活动场合,按照时间顺序不断推进;其背后则隐藏着另外一条暗线,通过各种线索使观众不断积累起对安娜和她的丈夫之间感情关系走向的好奇心。而在紧锣密鼓的生活细节填充银幕的同时,观众也会逐渐加深对安娜的了解。也由此,电影完成了对于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呈现,以及对其原因的讨论。正如导演泽拉吉在访谈中所说,“观众将会通过安娜的行为逐渐了解到她在生活中需要忍受和对付的问题”,而当观众了解了安娜应对不同事件的不同反应之后,“……也会能够理解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发生。”
饰演女主角安娜的匈牙利女演员索菲娅·绍莫希将安娜这个角色的疲惫与绝望演绎得精彩至极。事实上在此之前,绍莫希就出演过获得去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奖项的《校合唱团的秘密》。当被问及对这部电影的看法的时候,绍莫希则真诚地说她完全能够理解安娜内心的情绪与波动,因为这是“一个普通的人忍受着常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平常生活之中。”
与这样“平常”的电影主题相匹配的是导演泽拉吉精心而为的调度技巧。《一天》采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来营造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极度写实的日常场景。电影中只有极少的几处配乐,取而代之的是用大量的环境音效丰富日常感,进一步加强观众对安娜情绪的体验;家中孩子意味不明的自言自语,玩具掉落的声音,碗筷碰撞的脆响,咨询电话里让人久等的彩铃,甚至还有婆婆的唠叨,不同的环境声交织在一起,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呈现效果更能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焦头烂额呢!在呈现家庭生活场景时,电影的打光较为晦暗,更加显得灯光下的安娜一脸倦容,眼中憔悴的神色更为清晰——观众们会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安娜的疲惫;而当安娜短暂地摆脱了琐事的束缚的时候,画面则变得较为明亮,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安娜心境的大幅转变,现在观众们甚至可以说,在安娜脸上的是难得轻松平静的神情了。一个较为鲜明的对比是,同样为室内的场景,当安娜终于在午休期间得到一丝喘息的机会、可以和同事倾诉生活烦恼的时候,他们交谈的场所被安排在了一个有大扇窗户的餐厅,在这样明亮的场景之中,安娜一直紧锁的双眉也舒展了。通过类似的对比和变换,泽拉吉正是在不断地邀请观众进入安娜的视角,感受安娜的负重。
影片以安娜生活中的一天为剖面,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女性面对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所要承受的各种责任和压力,从而探讨了家庭与婚姻、女性的社会身份以及妇女在家庭中的免费劳动问题等。此类题材几乎可以说是女性电影的典型,却在泽拉吉的电影中演绎出新的味道,既保留了女性视角一贯以来的细腻质感,又因电影中的思索而带着些许苦涩。安娜的“一天”甚至都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24小时,而比24小时更长——想来也是,总有未处理完的各种家务事、总有需要照顾的家庭,所以一位女性的一天很有可能被透支再透支,以至于不断“延长”。正如此前其他导演所做的那样,泽拉吉同样在这部电影中赋予了家庭琐事社会意义,观众也因此对安娜最后面对不堪重负的生活会付诸怎样的行动充满好奇与想象。
《一天》观后感(五):不经美化、未曾示人的一天和每一天
这部片子至少在三点上是很成功的。
1,在极其有限的时间、空间跨度里,完整地勾画出一个婚姻中的女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样貌。既有戏剧化的集中(爱情里的第三者上门和“勾引”),有“定时炸弹”(同事口中预测的云雨),同时主人公生活的琐碎没有被抽象掉,而是得到了充分有效的积累和展现(合着三个孩子一天行程的“阻止”的未能实施)。有些地方又用了聪明的暗示来完成时间的流逝和事实的说明(等待中的几个场景,那一头的事实昭然若揭;她最后身披外套在家给孩子叫早,也就是说她在外兜了一夜天平复心情)。辅助人物用了很多的声音,电话。必要出场人物介绍的时候极其简洁而有记忆点。
整理下基本情节点:上课-收信-电不通;接幼儿-生病;回屋婆婆搭手;接大儿-忘性;接送女儿芭蕾舞,失去回电时机;回屋旅游;送儿击剑课-通话了-闲语逃脱;大儿大提琴课-照顾小儿;吃饭等归人;抽烟-孩子的问题-关门退回无语的稚子拥抱;没有牙膏的刷牙-收拾-躺倒意难平-洗儿子降温呕吐;谈话-买药呕吐-切歌;回家叫早-一家早餐-维修敲门
2,琐细处的戏剧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时间的维度上仿佛是自然流,但因为贯穿了上述事件的线索,琐细当中都是笔笔入魂,毫无废笔的,我们能够紧贴女主人公的内心:求证、不安、烦躁、无助、崩溃……这些情绪表达很克制、很细腻、很真实。所以最后在上门维修的电话手机铃声敲门声的催逼下,那样无处可逃地跪下、模仿儿童游戏式地躲藏桌底下,只要【轻轻地一扒回椅子】,就足够了,真是举重若轻的笔法。生活还在继续中。
这样的“微言大义”在母子超市段落,包括开错车,停错车,等归人处都会有体现,非常生活细节,很具体凝缩,但涌动着很多东西。(从等归人这一段就能清晰地看出垫笔的用处:不是爸爸回来,女主人公怎么可以爆发,非要这里垫个两娃相争到不是爸爸敲门大儿以女儿忘物公平论来一句,女儿再敲勺子来一下就可以点着。如果她一直脾气不好,这里的情绪化爆发也是没有力量的。)
3,真实的质感。小演员恰如其分的表现,孩子之间的互动,以及辅助人物的刻画都很稳很难得,演员调教得非常好。情节上没有一点戏剧化狗血化人物的失衡感,既表达了成年人世界情感的复杂(在那一头可能又是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不上道德评判,也表现了每个孩子的内心小世界,他们理解的局限和所需要的关怀(这个又有效地关照到了主线故事)。同时每个孩子的性格个性前后一致性、婆婆用心良苦的负担感(也暗示出了问题的严峻性),包括互助接送的邻里(也可能是同事,三个他人口中的角色都叫加博尔)穿错鞋子的孩子的细部信息,传达高效,在主线叙事上又能发挥铺垫作用。每个小情节都处理得很好,比如忙不开时帮不上忙的儿子,遭到路怒症的男子的辱骂回头要怎么和儿子沟通。甚至丈夫的职业台词“加害者受害者”,儿子的游戏设定的情境,车上欢脱提气的歌词,在这个故事里都可以有所指。
《一天》,真正的叙事时间是三天,一晚一天加一早。所有的铺垫都会有回应,比如在电车上第一次摆脱孩子的放松休憩,第二次的失联益晚的迷惘焦虑;比如“退烧药”。女导演很细腻,她给到了很多人物反应,借与孩子间的互动与他人的互动侧面去写照女主人公的内心。竭力生活却只能看着自己的生活无法自拔地走向失控——在时间的累积、琐细的叠加中情感就像那个坏了却勉强维系的水笼头一样不断“滴水漏水”。问题被越拧越紧却越漫溢。
***********
在这样完全以真实感取胜的片子里,镜头和演员调度依然是很出色的。一开场狭小空间里的景深调度,这几个人关系的悬念,来客和女主人之间的疏离气氛,和孩子们的亲密。然后以一起去聚会让两人单独接触,交代前情,这里是近景正反打,知道“没上过床,结束了”两人走到后景去,让我们以为一波先平。在这前面还穿插了一个别人窗前的男性“运动”(缺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你会意识到他们的婚姻里此时的缺憾)。然后对峙的拷问,这里她手上的小动作,用杯子表达各种情绪。
……在地铁上失神的镜像和回归自身地实像,买药时画外空间的呕吐,面对微波炉的变形的镜像……
买药为虚,需要私人逃避的空间是实,车里音乐音效用得好,她借以排遣的声音从悲伤、切到昂扬再到新闻的混乱,直至最后跑没油的机械提示。第二天早上男人想开口说什么,大提琴声呜哑一声,儿子出来欲言又止这个节奏也好。然后,间不容发地,接到了水管工的电话,一镜当中变了个位置调了下虚实焦。
***********
全片最伤人的一句对白,是旁人绝想不到的,她也无从诉说的。代表了这段貌似白璧微瑕的十年婚姻,实则是毫无生机,不堪一击:情感的背离早就发生了,这一步只是踏出了不归路。她还在用心呵护着的已是一潭虚假、脆弱、疲惫的事实而已。
-你想让我离开你吗?-你也许不会这么轻易让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