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100字
《菊与刀》是一本由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一个有“义理”传统的国家。不过书中的日本是一个二战后的日本。
●2017/05/10
●放在柜子里积尘。
●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作品了,但仍感觉“义理最难忍受”和“孩子的教育”这两章还是写的很棒~日本人受约束与年龄的浅U型关系和美国正好相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日本人对天皇的效忠、对性的追求在我看来都有变态的偏执~
●看的日本电影越多,对这本书所阐述之印证便越多。在此之前,只是单纯觉得可能日本电影就这特点,即所谓的有点“丧”。后来才觉得这其实都是其民族性所早已决定了的。看完这书就不难理解矛盾的日本社会,矛盾的日本人了。
●起码知道日本和尚为什么能娶妻。整体感觉也没有那么差,不过真的不喜欢这种动辄XX人如何如何如何的论述。个人感觉后半部分可读性更强,观点还是挺有趣的,以后追日剧和看日本电影可以有新的解读角度了,想到作者竟然从来没有到过日本,真是好神奇。
●电子版排版好糟心,硬着头皮读完了。看美国人研究日本人,而且是六十年前的研究,有些怀疑,是不是一切还和当年一样。
《菊与刀》读后感(一):学以致用
看完第一遍,意犹未尽,模糊的明白日本人整体的性格与内心需求,让我好奇他们是具体怎么生活以及怎样产生社会性格,然后比较西方国家尤其美国人性格区别,或许能弄清更好的生活方式、习惯以及态度,以此帮助自己获得既有强大意志力又有自由创造力。当然,我是中国人这是个大前提。
《菊与刀》读后感(二):很不错。
时过境迁,这本书还是很能帮助我认识日本人的名族性格,看似一切不合理之处都有其缘由。文字浅显易懂,关于日本人的信仰,为什么日本会成为发达国家领先亚洲,总算是找到部分合理的解释了。但总觉得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会很累呢,要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虽然有了所谓的文明社会,但带来的是人们把杀意引向自身,文明的代价。
《菊与刀》读后感(三):日本文化小白初解
严格意义上2016年读完的第一本书,由于工作春节前工作任务忙碌的原因,读书的进度和感觉都被打乱了,年后断断续续地跳读读完。读完此书,对这个民族以前的很多好奇因素都释然了——原来如此。包括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霸道和尚恋上我》为何能似正能量似的传播,原来这个民族的和尚的修行跟我们中华民族的修行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看过一些日本电影、电视剧、甚至AV片段,曾经总说他们是“好变态”,如今看来我总结得太片面了。这个民族的矛盾程度远远超过我所理解的能力,希望自己继续努力了解日本文化知识。
《菊与刀》读后感(四):一本出版了很久的好书
为什么我喜欢看国外的书籍
因为出版社愿意翻译的书籍
一定是国外获得好评而且出版社也认为能够在国内大卖的
所以这就相当于出版社已经帮读者筛选过一次
而这本菊与刀实在太有名了
就连日本人几乎也会将这本书的名字当做自己民族性的概括
不过,这毕竟是一本西方学者进行研究后写出来的著作
加上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而且如今的变化相当于过去变化速度的数倍
日本的国民性多少已经有了些许变化
但是阅读这本书还是非常有乐趣
乐趣之一是可以看出美国学者研究文化的严谨性
乐趣之二是这本书描述了非常传统的日本人的文化习惯和性格
乐趣之三是看了如今这么多日本的书籍,无论是小说还是传记或者文化类
现在反思起来,的确都没有看这本书如此深刻
比如恩与感恩,比如义理
的确是日本人人性中比较深层次的体现
这本书如此出名
也让我有点沮丧
因为中国的国民性在西方人眼里似乎没有那么有代表性
可是中国文化的感召力不是应该更强吗
《菊与刀》读后感(五):年代虽远,观点仍不落伍
本书出名是有原因的,内容浅显易懂,分析详实。以前听过一句话叫做所谓专家就是把复杂的理论用简单的话表达出来或者是把简单的道理用复杂的形式表现,本书作者就属于前者类型的专家。
受美国政府委托,作者用两年时间写成本书,在战后制定美国对日政策结果预测契合度非常高。作者研究日本的方式比较特殊,时值二战美国对日宣战两年多,研究日本的任务迫在眉睫,作者当时没有条件亲自去日本走访、调查和研究,通过查资料(关于日本书、电影等资料)及咨询在日本生活过的人(日本出生长大的日裔美国人或在日本生活过的西方人等)及结合自己的专长对日本及日本人进行研究。
作者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本《须惠村》著作以及对日本这个充满矛盾的民族的思索,找出影响日本民族特征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如十八世纪《四十七武士》,夏目漱石的小说《哥儿》,说明日本人忠孝与义理的矛盾,十二纪世日本禅宗《兴禅护国论》说明日本宗教的多元化,以及无需修炼死后都能成仙的观点。
中国与日本相隔不远,文化的差异还是非常巨大,文中说日本人把帮助别人看成给人以“恩惠”,就能日后“讨债”,而尽量避免时,我相当震惊。
作为人类学家,作者对日本人跟其他国家的人也进行了比较:日本人跟美国人比较,日本人鼓吹等级,这在美国也是存在,但一直不能成为主流;日本跟德国比较,日本二战中对亚洲国家试图输出等级制度,遭到失败,日本对待东南亚国家和德国对待犹太人的纳粹行为是不同的,但结果都一样,注定失败;日本跟印度比较,日本的等级制度虽然严格,但还可以通融,破落的大名和武士阶层可以跟没地位的富商通婚而各得其所,日本的等级制跟印度种姓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再就是日本跟中国比较,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但并不是全盘接受,首先日本不像中国朝代更换,日本自从7世纪从中国引进文字,天皇都为世袭,虽然天皇并无实权;中国的官员任免采用科举制,而日本的世袭制始终盛行;比如日本首先重视忠(大名对幕府,武士对大名)、孝(儿女对父母),但又重视义理,这就导致,为了义理可以不惜杀死侮辱自己的上级,同时因为违背了忠孝而只有自杀才能两全的结局。而中国文化包括仁慈的概念,就是君主要对下属仁慈,父母要对儿女慈爱,忠孝和仁慈共同作用才成立;
本书不但从宏观着眼,分析日本人性格特征,又从细微处描述日本人处理问题的具体方式:比如本是很好的反战片,日本军国政府却用来鼓吹战争;对待战俘、养育儿女、孝敬父母、夫妻地位、禅宗修行、来到美国的日本人受到的文化冲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