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菊与刀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菊与刀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8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菊与刀的读后感10篇

  《菊与刀》是一本由【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读后感(一):一个从来没去过日本的美国人是如何深刻理解日本文化的?

  这是西方社会公认的研究日本文化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很难想象,写这本书的美国人类学家竟然从未踏足过日本。

  这本书初版于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在当时许多美国人眼里,日本是个“不可理喻”的名族,他们曾驾着飞机直接冲向航母,集体切腹拒绝投降,却在天皇一声广播后全部放下武器,迅速成立新政府,并没有大规模的复仇和抵抗,还对美国人非常的友好。大概这种矛盾也正是促使作者研究日本文化并写下此书的原因吧。

  菊与刀,代表了日本文化中矛盾的两面,菊大抵表示忠义、孝道、尊卑、礼仪,而刀写出了日本人骨子里的挑战性和侵略性、以及强烈的自尊心和复仇心。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待日本文化不会象美国人那样感到“充满矛盾和不解”,但读完此书,还是有很多论点让我感受深刻,停下来做笔记:日本注重精神胜利;恩等于债,受人恩惠时不说谢谢,而是说惭愧、甚至惶恐;报恩和报仇都是道义,但中国文化在报仇方面还有隐忍的美德;天皇不同于皇帝、也不同国王,在日本精神文化中是至高无上的,忠于天皇是最高法;日本人对诽谤与嘲笑极为敏感,所以尽量避免竞争,避免因失败而伤及名誉,而自杀是洗刷污名,赢得尊重的方式;日本人不认为纵欲是罪恶,认为肉体享乐是好事,婚姻和享乐是两码事,去妓院前,妻子还要为丈夫打扮,为其买单,有钱的就畜养情妇;日本人的自由度轨迹与美国正好相反,是U字形,在壮年最受社会和自我约束......

  读完此书,个人喜欢最后一章《投降后的日本人》。麦克阿瑟将军在占据日本时期,顶住众多非议,反对废除天皇制度,且没有把昭和天皇送交远东军事法庭,而是由日本人自己培养自己的新政府。在日本人眼里,嘲笑、羞辱和解除军备、大额赔款是截然不同性质的,日本人承认失败,但赢得尊重的心没有改变。要不是麦克阿瑟将军当时给日本人“保全面子”,恐怕日本的崛起之路要延后至少十年。

  对于我们来说,此书作为一本“换个角度看世界”的经典著作,还是值得一看的。这本书有很多个翻译版本,我买的这本个人翻译水平中等偏下,如果朋友想看,建议换个译版罢。综上,我打7.5分。

  《菊与刀》读后感(二):矛盾综合体

  据说这本书是历任美国总统上台之前必读书目之一,是了解日本人性格最好的参考书籍。不过很多人说毕竟这本书是二战以后写成的,距今快70年了,书中很多描述已经不能代表现在的日本人了。我觉得说这话的人还是不太懂得日本人的国民性,短短几十年,一个国家的民族特性是很难改变的。

  菊与刀代表什么?菊花本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日本武士阶层及武士道精神的图腾。作者本尼迪特将这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意在说明日本民族心灵深处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民族特质。菊与刀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在面对理想现实时的两种心态,所以日本人既可以像菊花一样儒雅、高贵忧郁,也可以像刀一样暴戾、果敢、嗜血。这充分表明了日本民族矛盾的性格特质。

  日本是个弹丸岛国,四周环海,地震,海啸频发,因此他们很早就有忧患意识,认定如要实现国土扩张,只有采用暴力手段从他国夺取。所以自明治维新时期就觊觎清朝领土,从甲午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他们始终崇尚的是使用武力征服弱国。他们的军人各个崇尚武力,刀是他们暴力文化的象征,而一旦遭到失败和屈辱,他们会选择剖腹自尽,像菊花一般凋谢。

  所以日本军人在二战当中就是一朵彻头彻尾的奇葩。即使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他们也绝不投降,要么拼命到底(如神风敢死队),要么剖腹自杀谢罪天皇。因为这样的性格特质,日军是决然瞧不起俘虏和弱者的,因此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虐杀俘虏。如果不是那两颗原子弹投在广岛长崎,我想日军会战斗到底,这就是他们的民族特性——既让人害怕又让人敬佩。

  即使是生于和平年代的现代日本人,也是综合矛盾体。上班时间他们各个表面上都是西装笔挺彬彬有礼,一旦下班喝了酒一个个就原形毕露,丑态尽显。很难想想这会是同一个人的举止行为。

  但是他们的工匠精神和先进科技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同样我们也不能低估日本政客的军事野心,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学又不得不防的怪邻居。

  《菊与刀》读后感(三):《菊与刀》的关键句摘录

  美国 鲁斯·本尼迪克特 人类学家

  序

  菊,代表着日本天皇的族徽,是高贵美丽的象征;刀,代表着日本武士文化,是武力和权威的象征。在世界其他民族性当中,很难同时存在两种极端因素,并使之为基本的民族精神。但日本民族文化却具有相反的双重性,他们性情温和而又好武力,尚礼而又睚眦必报,喜欢新奇却又顽固保守。P1

  鲁斯将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这不同于中国的“乐感文化”,也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罪感文化”。“乐感文化”源于中国传统儒、道、释、骚文化的融合,而“罪感文化”源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和基督救赎的命题。日本人的“耻感文化”是一种特有的自尊膨胀而又受到压抑情感,这与日本岛国的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有关,也与日本民族自视甚高的文化情绪有关,并在二战中表露得淋漓尽致。日本试图使用武力令世界臣服,同时再用独特的“卓绝文化”感染全人类,建立大和民族梦想中的共荣世界。P2(自视甚高,共荣世界)

  第一章 研究日本

  日本人喜欢自我表露。P9

  差异就像悬在世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剑(The sword of Damocles)(风险永远是与权力同在的)P16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等级制度和精神力量高于一切)

  为建立等级秩序而奋斗。根据日本等级秩序的理论,“大东亚”诸国是同一种族,因此,它应该扶持拖后腿的小兄弟——中国,然后逐步将美国、英国、俄国从“大东亚”区域中驱逐出去,让他们“各回各家”。各国只有在国际等级链条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各司其职,才能形成统一和谐的世界。P23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未雨绸缪,并且万无一失。似乎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日本人才能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凡是都是我们主动期求的,不是别人强加的。“我们不要想着自己是被动挨打,而应该想着是我们引来的敌人。”P28

  日本人在在作战行动中认为他们处在世界的中心,他们必须好好发扬日本精神,这显示了日本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关系到他们的国际形象,而对形象的重视是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P29

  这还要归咎于日本一直以来的不投降主义,我们之所以这么重视俘虏的证词,是因为它能代表日本军队意见的一个横断面,士气低落会导致投降,而投降的士兵就不再具有典型性。P31

  日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就是对天皇的无限忠诚,和对天皇以外任何人的无情的批判,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33

  北缅会战中,被俘者与战死者的比例为1:120,而在西方,阵亡者如果达到全军兵力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他们就会考虑投降。P37

  *许多美国人谈到,美国战俘在俘虏营里连笑都不敢笑,他们怕刺激到看守他们的日本人。在日本人看来,当了战俘就已经够可耻的了,就算没有受伤、得疟疾和赤痢这些疾病,他们已经是个废物了,不算个“正常人”了,这些美国人居然恬不知耻,还笑得出来,他们简直忍无可忍。P37

  第三章 各就其位

  日本人信仰秩序和等级制度,就像我们信仰自由平等一样。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信赖,是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伴,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认知之上的。P42

  商人的地位仅在贱民之上,美国人再怎么吃惊,这也是封建社会中的现实。因为商人阶级常常会破坏封建制度没如果商人地位上去了,商业繁荣了,封建制度就有衰落的危险。17世纪时,德川氏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铲除了商人的基础,这在其他国家是前所未有的。德川幕府为了维持封建社会的安定,把武士和农民两个阶级分别冻结起来......最低级的武士也不能从事生产,他必须依靠每年从农民缴的税中抽取贡米,作为俸禄来为生,就这样成了寄生虫的一份子。他们的俸禄和农民所得相差无几,只够维持最起码的生活,因此选择了武士,就只能限制自己的家族规模。对他们来讲,最令人难堪的,就是承认威望取决于财富和外观,所以,他们给自己定下“简朴是最高的美德”的信条。P55

  (农民起义向将军呈递状子)是与日本律法秩序相悖的,这已经破坏了“必须效忠”这一等级制的基本标准,所以不管农民多么有理,他们都难逃一死。农民亲眼看着他们的领袖行刑,也不会为领袖出头发生暴动,这是法令,这是秩序。事后他们可以为死者建祠立碑,奉之为殉难烈士,但他们却认为对领袖处刑是正确的,因为那是等级制法律的核心。P59

  同印度等国家相比,日本的等级制还具有某种灵活性。只要不破坏常规,人们就可以通过一些小手段利用这种制度,一个人可以用好几种办法来改变他的身份。富人利用各种方法往上流社会挤,比如,农民的土地是不准转让的,但他们会让农民抵押土地来还债,他们靠收取地租而变成地主;他们的子女与武士通婚;过继和收养;招女婿。P63

  复辟排夷 民众支持回到闭关锁国的黄金年代 P64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债人

  对日本人来讲,突然受到生疏者的恩是最讨厌的事。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P94

  (一杯冰水的恩情)对鸡毛蒜皮的琐事也如此敏感,如此容易受到伤害,在美国,只有在青少年犯罪记录里或者精神病患者的病历中才能找到。但在日本人心里却视为是一种美德。P97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中国的“仁”的概念在日本贬得一文不值,从而“孝”在日本就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在和与天皇的义务发生冲突时才可以被废除。P109

  也就是说,即使投降,日本最好的法律仍然还是“忠”。P120

  第七章 最难承受的道义

  “道义”的范畴有两种全然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对社会的道义”,即对社会普通大众的报答之情;另一类我称之为“维护自我名声的道义”,大体上类似于德国人看中的“荣誉”,即保持自身的名声和名誉不受任何玷污和诋毁。P123

  第八章 洗刷名誉

  复仇是特定场合需要执行的一类“道义”,除此之外,还包括镇定、克制的行为。

  武士必须能忍饥挨饿,这都不值得一提,他们奉命在饿肚子的时候,也必须要装出一副刚刚吃过的样子,而且还用牙签剔牙。谚语说:“雏禽求食而鸣,武士紧咬牙签。”P137

  直至今日,仍有人在除夕之夜自杀,只是为了挽救自己的声誉。P140

  (日本的报复行为已经很少)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的名誉观念日趋淡薄,而是意味着对失败和侮辱的反应由进攻性越来越趋向于自卫性,已更多地以自我心理麻痹来代替挑起不必要的斗争。P151

  第九章 人之常情的世界

  日本人一方面培养肉体享乐,另一方面又规定不能纵情沉溺于享乐,人们的生活变得很矛盾。他们像培养艺术一样享受肉体,在品位之后,又牺牲享乐,去履行义务。P162

  妓院,俗称“绿屋”。P168

  同性恋也是日本传统“人情”的一部分,不用大惊小怪,只要不妨碍家庭就行。P169

  日本人认为履行义务才是人生重要的事,他们不否认报恩就要牺牲个人欲望和享乐。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把追求人生幸福目标,这是不道德的。P171

  第十章 进退维谷的道德

  日本的评论通常是看主人公陷入“道义与人情”,“忠与孝”,“道义与义务”之后的矛盾。P176

  真的的耻感文化是依靠外部约束来行善的,真正的罪感文化则是烤内心的知罪行善的。

  第十二章 儿童启蒙

  日本人的人生轨迹与美国人正好相反,是很明显的浅底U字形曲线,他们国家的老人小孩是最自由、最随意的,小孩长大了,约束也就多了,结婚前后个人自由度是最低的。P218

  《菊与刀》读后感(四):我不推荐

  这其实是一本社会研究方法老师推荐的一本书,而且这个翻译版本感觉不好

  首先,社会研究肯定尊重事实,不能有过多主观感受,不知道是原版就是还是翻译人的思想问题,竟然有“日本人……我们美国人就不会……”单从表面看,很多都在贬低。

  然后,二战后是个特殊时期,可能有特殊的习惯或文化被放大,并且过了六七十年了,我们所想要了解的仅仅是平时的以及深层部分。

  最后,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得去阅读很多,不管好的坏的,关于为何日本人为何如此坚定自己国家的文化与信念其实应该是我们更想了解的了。

  不过,一个没去日本就写出这本书的作者已经很不容易了。

  《菊与刀》读后感(五):《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一句话概括:日本民族如书名一样具有双重性,他们好斗而和善,尚武而爱美,野蛮而文雅,顺从而又富于抗争。他们十分重视个人名誉,而且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和各就其位思想,对“忠”、“孝”等行事准则无条件的服从。

  推荐指数:★★★★

  《菊与刀》不仅仅是一本解析日本民族性的书,而且它还从根本上阐述其形成的原因。全书分为十三个章节,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角度来阐述日本的民族性,以下是我提炼总结的一些要点:

  一、天皇至上,且十分传统:

  在日本,天皇是至高无上的,人们无条件的服从天皇所说的一切,以致于在战争中战士会愿意为天皇奋战至死,决不投降,但是在天皇颁布投降诏书之后又能集体投降,放弃反抗。

  并且日本人是十分传统的,父亲是家族中权利最大的人,婆婆也是婆媳关系中的绝对主导者,甚至可以在夫妻十分相爱时,强行要求儿子与其离婚,儿子会无条件的服从母亲的命令。

  二、各就其位的等级思想:

  如上一点所说,等级制不仅是存在于日本家庭中,还贯穿于其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日本一直企图建立大东亚帝国,其原因之一也在于,日本认为自己处于整个亚洲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他有权利和义务来担此重任,在日本社会中也因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各种礼节的存在,这种不平等已成为日本民族有组织的生活准则。

  三、最难承受的道义和名誉:

  在日本,道义分为两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

  ①履行社会责任的道义(是对父母、亲人、上级、主君等非发自自己内心的行动);

  ②维护自我名誉的道义。

  由此也可以解释日本人为了维护和洗刷自己的名誉,会不顾一切的进行报复和切腹等过激行为,直至洗刷自己的名誉,哪怕是自己的主君侮辱自己。

  而且,日本人最怕就是被侮辱和嘲笑,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受到嘲笑和侮辱和失去一切是间接地产生关联的,故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在对待同样是战败国的俄国和菲律宾(美国占领)时会出现极大不同,对待前者是尽力避免侮辱,对待后者则是进行举世瞩目的肆意破坏和残酷虐待,其原因是俄国未侮辱和嘲笑过日本,而菲律宾(即美国)则相反。

  E.g日本最著名的故事《四十七士物语》就是很好的佐证,它讲述的是浅野候的四十七位家臣,在主君被人陷害而死后,为尽对主君的道义和维护自己的名誉,不顾一切的为主君复仇,事成之后因行为触犯国法而又不得不全部切腹自尽的故事,他们的行为被所有人称赞,被当做典范写进了国语课本。

  四、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

  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约束来行善。在恶行未被发现前就不必忏悔,即使是后来当众认错和忏悔了他们也不会得到解脱;

  罪感文化:靠内心的知罪来行善。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靠它来发展人的良心。

  日本是典型的以耻感文化为主的国家,他们很重视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且不相信因果论,他们认为人死后就是解脱,不会再遭受到其他的惩罚。

  他们也狂热的想把自己的行善标准强加给其他国家,在“大东亚”计划失败后,他们对中菲的态度感到很生气。

  也是基于这种原因之一,日本人觉得自己很难融入其他国家的文化,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规矩行事就会得到别人的承认,但是外界根本不在乎这些繁琐的礼节和所谓的距离感,所以他们常常会感到十分懊恼,他们钟的女孩子们也会觉得自己永远学不会中国姑娘们的那种沉稳气质和非凡的社交能力,走到哪里都是主人感觉,而自己却是无比的怯懦和拘谨。

  .s我觉得中国也是没节操的以耻感文化为主的国家。o(╯□╰)o

  五、其他一些零散的小要点总结:

  ①最喜欢的细致享乐方式是洗热水澡;

  ②爱自控:冬天洗冷水浴、绝食锻炼等;

  ③夫妻生活和婚外恋情分得很清楚,并没有冲突;

  ④默认同性恋是一种人之常情,是一种特别的婚外享乐方式;

  ⑤喜爱自杀、切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发出自己的声音;

  ⑥不爱接受别人的帮助,会认为被帮助是一种耻辱,是很难偿还的“人情”。

  总体来讲,《菊与刀》是一本解析日本民族性的书籍,它能帮助人们认识日本并找到与日本的相处之道。

  但是就我个人来讲,还是觉得其章节和布局模式是有待商榷的,应该将各要点精炼出来,简化成几个要点来展开,这样便能容易让人理解,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章节过于繁多和无关联,甚至有些章节的内容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菊与刀》读后感(六):枯山水,南京大屠杀和色情业

  本书以了解日本民族性格以帮助美国处理日本战后相关问题为目的,克服了无法到达日本获取一手资料的困难,从战时日本人难以捉摸的古怪性格入手,概括了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重温了民治维新始末,并分析了日本人对报恩、名誉、享乐、修行和育儿等方面的态度,较好地总结了日本人以繁缛的道德细节为体现的耻感文化的利与弊,并对美国处理日本战后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我带着三个问题阅读本书:

  1. 枯山水是否与日本民族性格?

  与重视满足人的感官享受,并具备生命活力的中国园林不同,日本的枯山水园林具备一种抽象、永恒和无机的美。极度抽象的枯山水主要和日本佛教对僧侣的要求有关。日本佛教要求僧侣入定,即达到精神高度集中、忘记身边的物质世界的境界。枯山水极致抽象、静态甚至略显乏味的外观,有助于僧侣忘记身边的物质世界,更好达到入定的境界。

  2. 南京大屠杀为何发生?

  耻感文化和报恩文化是日本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文化属于耻感文化,不像中国提倡仁爱,仁爱在日本文化中地位地下。在这一文化环境中,人具有高度的知耻心,羞耻难以消除,只有在复仇后才能得到缓解。同时,日本文化提倡报恩,注重“道义”,即使有时与“正义”相违背,也要遵从“道义”。

  身处弹丸之地的日本,为了报恩于天皇,其行为不免极端。具体来说,日本军队在报恩于天皇的“道义”指使下,再也不具有仁爱之心,只是杀人的机器,只想报恩于天皇,不让天皇和祖国蒙羞,最终酿成这一惨祸。

  至今,部分日本人仍否认南京大屠杀。他们宁愿否认铁板钉钉的事实,也要避免让日本蒙羞、报恩于天皇,古板地遵从日本传统文化。

  3. 日本情色产业为何发达?

  首先,日本发达的情色业体现了日本文化对性享受的推崇。日本文化从不抵制感官享受。只要不与人生大事冲突,性行为也不受到太多道德的约束。把性事与婚姻分割也是日本的传统做法。这样,既可以享受性事的快感,同时又不影响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在1985年,东京已有援助交际的案例。

  其次,日本发达的情色也体现了日本人繁缛的道德约束带来的负面影响。性即权利,男性每天在生活中被事无巨细的道德准则所约束,这种压力必须找到一个出口发泄。情色产业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泄途径,让男人在宾馆或者在电脑前挽回了白天丢进的脸面,给他们带来了短暂的权利快感。

  最后,日本发达的情色也也体现了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是一个世界问题,但相对于日本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而言,其女性地位低于相对较低。日本的情色产业基本服务于男性而非女性,既得利益者主要是男性。在情色服务中,男性得以解脱道德的重重舒服,获得短暂的权快感。在生活中,女性必须遵循其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循规蹈矩、小心谨慎地过活,即使在情色产业中,她们也只是被物化了的、供男人“消遣”的对象。

  《菊与刀》读后感(七):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不懂的日本人

  早在多年前就听闻《菊与刀》这本书,在我朦胧的印象里,它还属于认识日本的必读经典。抱着读经典的心态,最近终于将此书摆上了案头。令我没想到的是,这部从书名来看就充满浓浓的日本气息的作品居然是由美国人写成的,而且还是美国知名女性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菊与刀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